小学语文古诗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docx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_小学语文古诗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解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喜爱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存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熟悉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四周的襄阳,便立即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连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理想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奇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日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以下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预备。3、检查沟通自学状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举1个学生讲解古诗 教师教导,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把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动身,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慢慢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辞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逝在蓝天的终点。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涯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力量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留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举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表演小组。 3、依据表演效果,再看解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五、教学完毕: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格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来“国培班”前,正好在学校上了一节古诗文阅读教学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天,听李作芳教师讲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策略,再来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收获多多。 首先,李教师所说的两个误区,我仅走出了一个,在内涵的挖掘上有些过。其次,古诗词教学的“三项重点”(诵读、积存、感受),我留意了,但重点不够突出。没有到达我预期的古诗文教学的书声琅琅的境况。此外,“四种关系”的处理,“四个环节”的落实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若再上这一课,我确定会演绎的更精彩。把上次的设计发出来,请大伙指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宏大的诗人是谁吗? 2.假如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日建立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特别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 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事,却只能排名其次,那就是他的剑术,固然是整个唐朝排名其次。(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留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 共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日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出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喧闹的城市。盛夏季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涯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满意。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相互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孤独。欢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明显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教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其次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平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终一个字,读一读,你发觉什么?它们的韵母一样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解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解释。借助解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解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沟通。 4.全班沟通。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知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方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从“西”和“下”看得出来用词特殊精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逝了?孤帆指的是?消逝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慢慢消逝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观察浩荡的长江水向天涯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绽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熟悉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切的朋友。李白曾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意思就是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著名天下。”这么亲切的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怎么舍得呢?读出不舍。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孤独。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切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孤独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愿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观察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表达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假如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日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比照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暖和。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送元二使安西 这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的1熟悉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喜爱之情, 培育课外主动积存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预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由于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谢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殊的难受。今日,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情吧。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依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当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诗人。2抓字眼,明诗意。(1)师:知道了诗题和,现在就请同学们依据学古诗的其次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潮湿(留意字型)轻尘:尘埃(留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潮湿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观察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师:刚刚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师:学完古诗,应当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3)汇报:哪个小组情愿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三、练习比比谁的反响快1_, 客舍青青柳色新。2使:_。3浥这个字读_。4柳树的颜色是_。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6这首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同学们反响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四、课外拓展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日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五、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盼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的思想感情。六、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生字书写本。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渐东教案 教材分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综合阅读中的第十首词,是一首送别词,其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的诗词中别具一格。 全词以活泼的笔调、别致的比方、幽默的语言,表达了送别好友鲍浩然回家乡时的心绪。词的上阕写友人归去的家乡山水秀丽,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起首两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两个奇怪的比方,一反以山水形容女子的常态,翻新用女子容颜来形容山水,运用移情手法,把写景语变成抒情语,化无情为有情,把山水变成了有情物,好像山水都为友人离去而动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送别好友的惜别之情。三、四两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点出了友人出行的目的回家探望自己的妻子。“眉眼盈盈”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女子的秀眉和明眸;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三、四两句既是说友人家乡山水秀丽(去的目的地)。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有感情地朗读,能精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读通词文,初步感知;再读词文,理解大意;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妙祝福,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尝融情于景之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醒新课 1.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 2.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3.板书课题,齐读,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白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许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去、到。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题目的意思是,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4.简介 王观,宋朝人,(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擢置高等,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中,曾以将仕郎守大理寺丞,知扬州江都县事。在任时作扬州赋,神宗阅后甚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 1卷。后官至翰林大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黄金殿里”词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其次天便被撤职,遂自号逐客,最终为一介平民。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幽默,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 有冠柳集 1卷,宋代有长沙书肆百家词本,早佚。近人刘毓盘、赵万里均有辑本。全宋词录词16首,断句1则。全宋词补辑又增补12首。 二、读通词文,初步感知 1.自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留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3.范读,齐读。 4.再读,同桌读。 三、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生自由沟通。 2.沟通对字词的理解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淌的眼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眉眼盈盈处:山与水交汇处。才始:刚刚。若:假如。 3.沟通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淌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弱国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的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这样美得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呈现了这幅漂亮的山水图的? 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生读,生评价。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师:这漂亮的风光究竟在哪里呢? 小结: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比方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漂亮的风光。(板书:景) 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漂亮风光。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上阕:上阕运用了比方、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示意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师:漂亮的风光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味道呢? 莫非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送走了春天,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师:我们的感情是美妙的,就像这漂亮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别的。看到了什么画面? 感情朗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师小结下阕:下阕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奇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终词人发出美妙祝福,盼望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 4.“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为什么要和春住啊?生汇报沟通。 师: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福,盼望朋友永久享受幸福和欢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就抒发了的什么啊?(板书:情)这是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感情朗读。 师:“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你们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是对别离的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向潇洒的李白,高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他还依依不舍地站在哪里不忍离去。人生自古伤离别。 5.归纳中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妙祝福,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写作手法: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媚,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奇不俗,颇受人们宠爱。“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家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五、指导背诵,拓展延长 1.指导背诵。 2.拓展延长 3.搜集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小学语文英英学古诗教案 3、英英学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熟悉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思念,喜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o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熟悉1个偏旁。3熟悉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教具预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能背背你最喜爱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2今日,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到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二、板书课题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3齐读课题。三、初读指导1(出示投影片)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2学习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课文中表示说话人的名字和他所说的话之间必需用冒号(力隔开。(板书:冒号:)齐读“冒号”两遍。请你找一找,文章中说话的人是谁?她说话内容是什么?3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惊奇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5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词)自己读读词语。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示大家的?“英”、“静”、“层”:是读后鼻音,不读前鼻音。“诗”:是整体认读音节s川,要读准翘舌音。“思”:是整体认读音节si,要读准平舌音。“首”、“照”: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层”: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背”:是个多音字,既可读“ ”,也可读“ ”。用这两个字音分别造句。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给生字找朋友。(即给生字组词)(2)(出示二类词语即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词)自读,齐读。去掉拼音后再次齐读词语。6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1)自读,同座位互读。(2)指名读,师生共同指导、订正。7同学们既然喜爱读,下面两人自由组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1)两人相互读。(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两个大组对读。四、初步理解课文1这篇课文主要告知我们什么?2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呢?3小结:英英和奶奶有问有答,话说得多么清晰!以后我们说话也要这样。五、指导写字1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2出示打乱挨次的词。指读,齐读。3看笔顺表里的生字,自学后描红。4反应检查。5有什么字觉得比拟难写?教师指导。静:左边是青字旁,跟读两遍。“月”字的撤要改为竖。整个宇要写得左窄右宽。教:左右同宽,左部件上大下小,右部件上紧下松。意:上中下紧凑,“立”最终一笔横要写长,中间扁日横落在竖中线上。诗:右局部的三横间隔距离相等,中间横最长,两笔竖不在同一条竖线上,竖钩偏右。6学生描红、仿写、临写,教师巡察指导。(放轻音乐) 其次课时 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3指导用“思念”说一句话。教具预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学习静夜思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悄悄的夜晚)“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过渡:诗人会思念什么?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图上画的是谁?(1)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教师在学生说的根底上进展补充。(2)此时他正在干什么呢?(李白正在悄悄的夜里思念家乡的亲人)3学诗句。(1)指名读诗句。(2)诗共有几句呢?下面我们通过英英的话来理解诗句。第一句:自己读读英英的话,想一想这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疑”是什么意思?(似乎、犹如、就像)看,这里的想像是多么奇怪!独特的想像就是李白诗句特有的风格。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其次句,还是自己来读读英英的话,说说其次句诗句的意思。(指着图)此时,李白观察的就是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呢?是啊,中秋夜正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候,可是假设你此时单独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样呢?(难过、难受)是啊,(教师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独单一个人,想想,他站在窗前,仰视明月,·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说得真好,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现在,谁情愿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其次句诗句呢?(3)同学们可以看图,来当诗人边表演边吟诵诗句。自读,指名读诗句。(4)朗读指导。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深思。“光”、“霜”、“乡”读时要清楚些,停立刻间长一些。(5)指名上来演吟诵诗句。(6)指导背诵。二、稳固诗意1谁情愿来当一回英荚、奶奶,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要把诗句解释清晰哦!自由组合表演。2分角色表演课文。三、指导用“思念”造句1谁在什么状况下思念谁呢?2就连小动物之间也可以用“思念”呢3指名造句,师生共同订正。四、小结课文1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是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2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你们对学习古诗有什么熟悉?可以谈谈。小学语文古诗教案: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根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生气盎然的草原美景图。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悄悄地听,用你们的眼睛认真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观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力量就答复哪一层问题。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答复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美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气盎然;引导孩子观看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刚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教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想读这首诗吗?先要熟悉5个字宝宝。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形状像小草,指名认读。2、请自信、声音洪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教师带着大家读生字。3、淘气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4、字宝宝夸张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嬉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翻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5、大家的本事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的一句话。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假如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谁能英勇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预备预备。表扬英勇的孩子。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依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局部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忙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宽阔和漂亮。(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别的离别之情。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爱哪句诗?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2、音乐响起,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顾,引导学生体悟诗蕴。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表达孩子对诗的共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共性化诵读。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五、小结全诗,课外延长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教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咏柳 这篇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咏柳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盼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