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综合练习(共10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
资源ID:84865056
资源大小:159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8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综合练习(共10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选择题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之。鹿卿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是史书,即正史。 B.“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第二名被称为“进士”。C.“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称为“谥”或“谥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世宗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明、清的“乡试”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主考官均由皇帝亲派。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B.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崩”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D.“太子太保”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时皇帝暂无太子,他封臣下做太子太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佑二年进士第。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八,有删改)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授予),“徙明、亳、沧三州”中的“徙”(调任)等。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B.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古代的“陪葬”是一种恩宠。C.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D.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C.光绪是光绪皇帝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人物,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谥文,世称韩文公。B.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宜。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B.“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具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C.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D.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B.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C.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D.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B.“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D.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其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大夫是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士人”,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C“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的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D.弘文馆: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有崇文馆、士林馆之名。唐宋后改称弘文馆。与集贤书院、史馆合称“三馆”。1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B.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无赖的方式。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1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B.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C.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往往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若某家只有兄弟三人,则以伯(孟)、仲、季来排行。B.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C.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如老子庄子;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等,如史记资治通鉴。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1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B.通籍,指记名于门籍。籍,竹片,把姓名刻在上面,挂在宫门外,可以进出宫门。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B.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十五岁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D.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官员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1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B.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C.搢绅:搢,插;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指把笏板插入带间,引申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1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B.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C.四库全书,清乾隆皇帝主持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1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谥号一般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B.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C.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2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B.“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休致等。D.“母忧”即母亲去世而持丧。古代父母去世,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称“丁忧”。有时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2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若干人,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若干人,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B.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C.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D.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2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C.字,又称为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2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代皆是。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2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2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2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B.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C.庐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去世后在坟墓旁搭盖的小屋,供丧家守丧期间居住,以守护坟墓,举行丧仪,寄托哀思。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2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如“追亡逐北”(过秦论)不一定是往北逃。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及年龄。D.“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2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B.“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C“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D.“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2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B.“赠银青光禄大大”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D.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3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B.博士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传授经学。C.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D.“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3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墓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属于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等。B.“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C.拜,有“授予官职”之意,也有“升任”之意,类似的词有擢、起、左、进等。D.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3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3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B.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C.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主要以水路运输为主,在水路不通处再辅以陆路运输。D.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3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C.“举”是“考中”的意思,宋代考试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刺字”等。3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B.驰传,古代指驾驭驿站车马疾行。也指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3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羽是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此处泛指曲调,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B.“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C.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D.受禅: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后来中国的帝王更替,也有以受禅之名,行夺权之实的。3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3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B.“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C.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二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D.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3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B.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祭祀。D.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4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C.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D.“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4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B.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C.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此处指大理寺。D.国子祭酒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用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4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B.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C.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D.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增加。4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B.庶子,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官职,周代主要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C.巾,古人常戴的一种头巾;解巾即除去头巾,指出任官职,与“解褐”意思相近。D.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4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迎,指“迎亲”,是古时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为古代汉族婚嫁礼仪六礼之一。B.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C.“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D.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4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迁”、“起”等词。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C.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D.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大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4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指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也可以指决死。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C.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D.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时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4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D.假节,指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4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B.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西汉,汉代设置这一科,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D.御史大夫,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最高长官叫“御史大夫”,后为“侍郎”。4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B.在封建社会,帝王年号常用来纪年,如泰始、天监等。年号在用词上多有祈福、歌颂之意。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D.茂才即“秀才”。两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5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B.“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C.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D.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文言文】高考备考文化常识专项突破综合选择(51一100)网络整理 五味书台 2023-03-19 22:42 发表于陕西5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B.“视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C.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5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5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B.“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故称道家为黄老。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形成影响很大,故道教也称“黄老道”。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叫致事、致政、休致。据封建礼法,大夫七十岁而主动上书要求致仕,皇帝则加以挽留,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君臣关系。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其中谥“贞”,属于平谥。5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等。“真宗即位”指宋真宗继承皇位做皇帝。B.“寻”,有“不久”之意,时间副词,类似的还有“未几”、“既而”。例如:“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中的“寻”就是不久的意思。C.“赠”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赠侍中”就是“死后追赠为侍中”之意。D.加、赠,都指在原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5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5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5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基”。C.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D.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5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