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成本病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探析23905.pdf
-
资源ID:84893342
资源大小:92.41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服务业成本病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探析23905.pdf
中国服务业成本病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浅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不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其在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何解决中国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且增长缓慢的问题亟待研究。特别是 2008 年始于美国并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这次危机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因素所导致,还有较大部分是结构性因素使然。经济危机的缓解离不开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调整产业结构,这就使得服务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2014 年,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同时,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增长迅速,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服务业却表现出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于第二产业的特征,这就使得对于服务业是否存在“成本病”问题的研究提上日程。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服务业一直不受重视。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个指标在世界各国中都处于最后几位。1980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 22%,服务业吸纳的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仅为 13%。同年,这两项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 56%和 6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增长较快,到 2007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已升至 40%,就业比重升至 32.4%。近 30 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前快后慢,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增长迅速,然后有一段停滞甚至下滑的时期,2000 年以后基本维持在 40%左右的水平上;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处于缓慢但持续上升的过程中,从1980 年的 13%上升到 1995 年的 24.8%,而后又稳步上升到 2007 年的 32.4%。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较低水平上趋于稳定,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比重稳定上升只在工业化完成之后的发达国家才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则上升趋势并不明显,甚至有时还可能出现短暂的徘徊甚至下降我国目前仍处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工业化程度仍然很低,当然也是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相对于服务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使得 GDP 构成中工业比重不断上升而服务业比重徘徊不前。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缓慢是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所导致的,是由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但是,人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潜力,我国现代服务发展速度虽然缓慢但总体趋势还是良好的。基于我国当下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产业结构间的产出比例发生了明显的转化,同时三大产业间的就业也发生了转移。在我国现行“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政策指引之下,经济发展中易发生“成本病”现象。服务业的发达与否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重要体现。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化、现代化可以带来社会福利的提高,就业水平也相应提高,但是在结构调整中可能出现“成本病”,生活性服务业随着产品多样化,服务业大力发展,经济发展能否出现“停滞”?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个产业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削减“成本病”发生?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如何避免这些负面因素,关系到我国产业升级能否顺利实现。目前我国整体服务业中的“成本病”问题主要是非生产性服务业的“成本病”问题;“成本病”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根本原因是服务产品自身特点决定的与制造部门的信息技术结构差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整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和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因此有利于减少“成本病”的消极影响。基于上述结论,为减少服务业“成本病”的消极影响,主要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1)微观层面,积极促进生产性服务活动从制造业部门剥离;(2)中观层面,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3)宏观层面,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此外,还从市场供给与需求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从而实现减少“成本病”消极影响的目的。另外,文章还提出应该注重服务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异质性,保证非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