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2秋-16-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13815.pdf
-
资源ID:84895882
资源大小:1.37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语-12秋-16-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13815.pdf
第1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高三语文秋季班教案 教师 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 课型 专题 课题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掌握诗词内容、主旨、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分析技巧。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内容。教学安排 版块 建议时长 1 经典考题 40 分钟 2 知识梳理 10 分钟 3 能力提升 35 分钟 4 实战演练 35 分钟 5 作业 30 分钟 第2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一)真题解析:2016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 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知识卡片: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经典考题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第3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2从“切合题目”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 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 分)()【答案】1D 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二)真题解析:2014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 分)()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 分)()第4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答案】1A 2B 3评分说明: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三)真题解析:2010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注】霹雳:琴名。知识卡片: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 分)()2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分)()秋社日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第5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答案】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2B 3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一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 58 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9-90 字)、长调(91 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二诗歌分类 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3边塞征战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4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知识梳理 第6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6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7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8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9思妇闺情诗:即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多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10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11悼亡诗:悼亡诗多是通过作者追忆往昔,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三阅读的总体要求 1首先要“三看”: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2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3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四赏析分类解析:(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 第7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寻味的艺术境界。解题格式: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二)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 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附常用词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一)真题解析:2008 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能力提升 第8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篇名)。(1 分)()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 分)()【答案】1 游褒禅山记 2B 3“雪”隐喻了白发(1 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 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 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 分)(二)真题解析:2013 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真题【双调】折桂令归隐(元)汪元亨 叹天之未丧斯文,剑气丹光,酒魄诗魂。名利秋霜,荣华朝露,富贵浮云。看青山、玩绿水,醉田家瓦盆;采黄花、摘红叶,戏庄上儿孙。随分耕耘,过遣晨昏;竹几藤床,草舍柴门。1【双调】是作品的_。(1 分)()2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开头的“叹”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哀和凄凉。B“斯文”在作品中是指儒家推崇的道德文化传统。C“剑气丹光”、“酒魄诗魂”描摹了作者的豪气和才情。第9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D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3作者是怎样表现归隐之乐的?(4 分)()【答案】1(1 分)宫调 2(2 分)A 3(4 分)评分要点:(1)艺术手法 1 分,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 2 分;(3)语言 1 分。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如观赏美景、与邻人交往、劳作休息等,表现出归隐生活自由闲适的乐趣。(一)真题解析:2014 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真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1“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_。(1 分)()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3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3 分)()【答案】实战演练 第10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1词牌 2B 3答案示例:“中原乱”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伤痛之情;“簪缨散”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抗金的愤慨;“几时收”表达了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期盼。(二)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1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 分)()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都很讲究对仗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3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 分)()【答案】1(A)2(A)3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1 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 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1 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1 分)(意思对即可)1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2方法提炼。师生总结 第11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3请把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请在此处写下你的学习心得:(一)庆清朝慢踏青 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撩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注】北宋词,出自冠柳集。“庆清朝慢”由王观创调。东君:司春之神。小双鸾:鞋面所绣的双鸾图案。则个:语助词,表示动作进行,近似于“着”。饾饤(du dng):喻指杂凑堆砌。1王观将词集取名为“冠柳”,表示其创作欲高出词人_(人名)之意。(1 分)()2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调雨为酥”和“催冰做水”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变化,表现春神的运行造化。B“何人点破残寒”的疑问,既让表达跌宕生姿,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C作者化用了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写出了烟郊外迷蒙的春色。D过片“晴则个”等三句运用口语,描绘出天气的阴晴不定,活泼而富有意趣。3这首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中的情绪变化,请就此加以赏析。(4 分)()课后作业 第12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答案】1柳永(1 分)2B(3 分)3阴晴不定的天气喻示着姑娘们情绪的阴晴不定。“撩”花“拨”柳的动作,写出了她们一览春色的急切心情。“香泥斜沁几行斑”的细节,则从侧面表现了她们只顾看花觅柳、忘情地欢笑,却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的懊恼。她们笑容顿敛,双眉紧锁。词人以“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的比拟,略带风趣地写出了姑娘们一瞬间尴尬的神情。(4 分)(二)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释: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陶潜尝 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牛山:“(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1诗中的“佳节”指“_”节。(1 分)()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B“菊花”用典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C“落晖”即是夕阳西下,喻人生迟暮之境。D诗中的用典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丰富了诗的内涵。3评论家认为此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述。(4 分)()【答案】1重阳(1 分)2B(3 分)3诗人的抑郁之思在诗中是显而易见的。“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中对人生无常和与友人同病相怜的愁情拂去又来的情境跃然纸上;同时诗人试图用“一笑”和“醉酒”来排 第13页/共13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诗词鉴赏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遣内心的苦闷,在语言表达上又是极为洒脱旷达。表现出“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的特征。(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