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及其保护对策23631.pdf

    • 资源ID:84902517       资源大小:801.5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及其保护对策23631.pdf

    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贵州荔波布依族土花布的制作,1000 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原始的手工纺制工艺,其图案造型精美,加之特殊的材质肌理,在民间纺织技艺中堪称一绝,体现出布依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土花布,又称土布、老土布、粗布、老粗布、手织布、手织粗布和色织布等,利用民间传统手工织造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浓厚的民间乡土风和民族风。荔波土花布是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文化体现,是布依族传统日用工艺品,蕴涵着情感价值,其艺术特征鲜明,具有色调朴素、纹饰秀美、工艺精细、立体感强等特点,是我国当代手工布中的一颗明珠,令人赞美的艳丽鲜花。文章旨在通过对布依族土花布传统手工艺的研究,阐明其在少数民族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的特殊属性。“关键词”:荔波;布依族;土花布 目录 一、荔波布依族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3 1.1 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3 1.2 贵州布依族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3 1.2.1 地形地貌特征.3 1.2.2 气候特征.4 1.3 贵州布依族的民族文化背景.4 1.4 贵州布依族的人文背景.6 二、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7 2.1 古老手工纺织业的初始.7 2.2 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传统工艺流程.8 2.2.1 脱籽制纱.9 2.2.2 染线.9 2.2.3 排线.9 2.3 荔波布依族土花布的艺术美.10 三、荔波布依族土花布的保护与传承.11 结语.11 参考文献.11 荔波布依族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服饰、鞋类、傩戏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中。笔者通过调查与采访,从荔波布依族古老花布的发展研究入手,将布依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纺织花布传统手工艺逐一呈现出来。一、荔波布依族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 1.1 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 荡波县位于贵州省龄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人口总数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以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四个民族为主,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中,布依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水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苗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瑶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 贵州布依族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 聚落的形态与民居的特征主要来自民族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宗教礼仪,心理爱好及审美观念,而聚落及民居的产生与发展则与其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这些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因此,这些聚落与民居的形成与布依族所处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1.2.1 地形地貌特征 布依族古代居住在红水河及南北盘江一带,这一带位于北纬 24 度 10 分及 26 度和东经104 度 10 分到 108 度 10 分之间,地处苗岭山脉和乌蒙山脉的南麓,这一地带主要处于如今的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整个黔西南地区地形地貌为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倾斜,东南地势较平缓且有稍大的山间平地。其大地构造属云贵地洼构造区,它经历元古时代的地槽发展阶段及震旦纪的地台发展阶段。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比较明显,块断差异升降强烈,河流下切较深,常成 V 形谷,一般可见 34 级阶地。地貌方面有高山、有峡谷,有山间盆地(坝子)。熔岩发育较为典型。海拔高度约为 400 米到 1600 米之间,高峰有云雾山及斗蓬山,高度均在 1400 米以上。河流有南北盘江、红水河、曹渡河、六洞河、蒙江、都柳江、三岔河、六冲河、独木河、马别河、黄泥河等,沿河区域因河水的长期的冲积而淤积,所以土地肥沃,宜于人群居住,也是传统聚落的最佳选址地。黔中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侧梯级斜坡的中部,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这一地带小型丘陵比较多,而且是丘陵与盆地平坝交叉的区域,平坝区域相对较多,适合人们耕作土地,因此也是贵州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黔中地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发得比较早,农业技术相对较发达,因此明朝政府开始屯兵于此,控制贵州与广西、云南等区域。清道光 安顺府志记:“襟带楚粤,控制滇蜀,地踞省城上游,为滇南孔道,真腹地中之雄郡也。”正是这种 平地与喀斯特丘陵相间的空间造成如今的黔中布依族聚落与民居形态。而也正是这种地形地貌,造就了黔中地区的布依族人民以石头作为其建房的主要材料。1.2.2 气候特征 贵州省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于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贵州大部分地区气候较为温和,春夏秋冬四季很分明。高原气候或温热气候一般只限于海拔较高或低洼河谷等少数地区。贵州省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1416之间,贵州省南部边缘的河谷低洼地带为 1819,各地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常出现在 7 月份,最低值出现在 1 月份。对于贵州大部分地区来说,7 月平均气温为 2225,1 月平均气温为46,全年极端最高气温在 34.036.0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6.0-9.0之间,但其出现天数均很少,或仅在多年偶尔出现一次。常年雨量较为充沛,而且贵州各地时空分布不均。贵州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 11001300mm 之间,最多值接近 1600mm,最少值约为 850mm。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趋势为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贵州分布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东南部及东北部,其中西南部所在范围最广。贵州各地光照条件相对较差,因其降雨日数较多,故而相对湿度较大。各地年雨日一般在 160220 天之间,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近 40 天以上。部分地区的年相对湿度高达82%,而且不同季节之间的湿度变化较小,各地湿度值大以及年内变化很平稳是其主要特征。“西南各族人文分布的总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正是由于布依族所在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个民族多样的居住形态。百越、百濮等四大族系长期以来都在生活在长江以南,他们多选择水源丰富的低山丘陵或滨水地带,这些地区气候湿热,野兽虫蛇较多,加上地势不平,因此最早居于树上,再经过历史发展演变形成如今的干栏式建筑体系,而布依族作为百越、百濮其中的一支,民居自然传承了干栏式的特点。然而也正是由于所在地理空间环境的不同,也造就了其丰富的建筑类型,虽然它们都是以干栏式建筑为原型,但在材料上表现却不同,构造做法也有所不同,其中黔中地区地势较为平坦,石材相对丰富,因此黔中地区以“石头”建筑为主,黔西南地区地势海拔高,虫蛇众多,气候闷热潮湿,森林资源丰富,因此这个地区则以干栏式建筑为主。1.3 贵州布依族的民族文化背景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的土著民族,起源也比较早,从发现的遗迹上来看,布依族起源于石器时代,因此布依族与长江流域的四大族系有密切关系。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按考古学上的遗留来看,这是一块人类的发源地,不大能想象没有遗留人种。但是现有的知识,还是不能明确他们和现代民族有什么关系。”旧时,因人们对于西南各民族的不了解,因此唐代旧书统称各西南少数民族为“西南蛮”,宋元以后因行政体制更改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也有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称谓与民族的发展,于是统称布依族。布依族来源于壮族系,因新中国的统一命名,分别将贵州与广西两地的族群分开,用了两种不同的民族称谓。布依族没有能够使用的文字,曾于 50 年代创造过布依文,但因晦涩难懂,加上汉族文字的推广使用,使布依文未能得到大范围的使用。布依族与百越族有莫大的关系,为其中的一支,这点从布依族人保留的一些古越人生活习惯上可以看出,如均居干栏式住宅,使用铜鼓作声乐。还有人认为,布依族与西汉时的夜郎国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时,汉武帝时(公元前二世纪中)中朗将唐蒙见夜郎候多同,使之“归附”,秦、汉封建势力进入黔南地区以后,使得布依族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使社会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由于汉族的介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科学技术,从而使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出现了人民皆耕种的情况。到唐代以后,封建领主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财富分化相当严重,对于社会私有财产的保护法规相当严格,据旧唐书上记载,偷人东西要加两倍赔偿,杀人者出牛马三十头才能免死,唐宋之际,布依族各部落与王朝的交流加深,西南大酋长请求入贡,“宋初以来,有龙蕃、方蕃、张蕃、石蕃、罗蕃等号五姓蕃,皆常奉职贡,受爵命”。这些部落首领对王朝的纳贡与受封,极大地促进了布依族地区封建因素的成长,宋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年),宋官员胡舜陟到罗甸地区买马,一年买到二千五百匹。付出黄金五镒,白金二百五十镒,锦四百,絁四千,盐二百万斤。宋以后,土司制度慢慢建立,土司统治区内的所有土地归土司所有,这些土司“设亭分甲”并设“甲头”,“守者”供土司使唤。在土司制度下,土司就是封建领主,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土地划分为几类,供农民使用,从中获得赋税。明清以后,领主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出现了急速增长,粮田不够耕种,农民就大量开垦荒地,这些荒地归他们所有,被称为“私田”。清朝中叶以来,清政府对布依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加速了由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渡。土地买卖的情况逐渐增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时的城镇商业,手工业也发展了起来。而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贸集市的发展,出现了比较大的“市”,与广西,云南,广州等地开通了商路,由此可见,布依族可能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土司制度的建立,虽然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贵州各地的经济的发展,但却同时限制了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布依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久以来就居住在今贵州南部的惠水、长顺、独山等县及南、北盘江,红水河及贵州西南部的镇宁县一带。据史料记载,布依族可能与古代的“骆越”人、“僚”有关,大约在战国时期,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了许多大小部落联盟,其中一支就是居住在今红水河的“骆越”人。但在汉以后,“骆越”一词就不再出现在相关文字资料中,而用“僚”来代替,在此期间,布依族自称布“饶”。隋书地理志里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记载,而如今布依族中仍保留着珍爱铜鼓的习惯,由此可以看出,“骆越”“僚”人中很可能是布依族的祖先。唐宋之际,行政区划以“蕃”相称,在“蕃”统治区布依族亦称为苗或夷。宋代初年,“诸蕃以龙氏为宗,称西南蕃为主”,龙氏统治着八个分支,分布于今贵州安龙、罗甸、兴义、镇宁、贵阳等县市,与现今布依族 分布的情况完全一致。从姓氏上看,西南诸蕃中以龙、石、罗、方、张五个姓氏,号称“五蕃”,后又增加“二蕃”,称为“七蕃”,后又增加卢姓“蕃”,形成“八蕃”,这些姓氏与如今布依族大姓中的卢、罗、韦姓氏一致。元明以后,布依族自称“青苗”、“青仲”、“仲家”。根据以上史料来分析,布依族是贵州南部地区的土著居民。1.4 贵州布依族的人文背景 贵州布依族民俗文化 1)民族节日:布依族在明朝后期与其它民族的交流日益增多,因此经济与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虽然有的节日是各少数民族共同过的,但是在过法与活动形式上却有很大的差异性。布依族最具特点的民族节日是“三月三”、“六月六”。这两个节日均为祭祀性节日,主要祭祀对于本族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或者事件,当然也有纪念爱情故事的。“三月三”为驱魔驱寒之日,民众杀狗、羊等。“六月六”节日最为隆重,这一时期农事稍轻,因此百姓有借这一节日休息的意思,主要祭祀祖先并祈祷丰收。2)蜡染:布依族蜡染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蜡染图案纹样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鉴赏它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蜡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工艺,其纹样图案还具有重要的民族学研究价值。蜡染图案纹样与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起源与布依族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3)稻耕文化:布依族村寨一般是依山傍水而居,具有优越的种植条件。长期的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并熟悉了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从而较早地从事水稻种植。黔中的屯兵文化屯兵文化是封建时代战时的产物,屯兵守土制度其实历来都有,只是记载得比较少,有记录的屯田开始于汉武帝,他为了方便统治西域地区而屯田;三国时期,曹操也在许下实行屯田制度;汉以后,中央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赋税压力,同时方便驻守边疆,于是征招士兵与利用当地农民进行屯田,发展到后期,也出现以经商为目的的商屯,于是产生了军屯、民屯与商屯三种形式,在各个时期,人们对于屯田的称谓也不同,唐称营田,明清时期称为屯田。其中明时屯田制度最为盛行,清代以后则多为民屯。屯田制度对于发展所在地的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黔中地区的屯田制度起源于明朝政府的军事征伐与开拓疆土,明初,朱元璋为了平定云贵高原及广西等地的军事动乱,而在他渡江取得政权后,他与刘伯温研究后决定实行屯兵制度,方便在此长期作战,取得政权。明代的屯田制度相对较为完善,它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军卫法,将武装与生产活动有力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军需又有利于巩固政权。黔中地区特别是安顺地区因地势平坦,又是贵州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又是交通要地。因此,在此屯田成为当时的首选。为了方便管理,所以将军士的家属也接到了安顺,在此安家立户,并在此地置官设卫,不得改变。当时卫所广布全省各地,军户达二十万人之多,达到军队规模的十分之一。按三、七分的比例分配,三分驻守市镇及要塞,七分驻扎于村寨屯田。并设六个卫所管理,这六个卫分布在贵阳和曲靖之间。分别是:威清卫(即今天的清镇县)、平坝卫(今天的平坝县)、普定卫(今天的安顺市西秀区)、安庄卫(今天的镇宁县)、安南卫(今天的晴隆县)和普安卫(今天的盘县)。因此,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布依族从外地迁入 贵州的。在布依族的家族族谱中都记载他们来自江西、湖广两省,明洪武年间(一三六八年一三九八年)由当时朝庭发布了“调北征南”或“调北填南”政令。当时为了确保屯兵戍边,的确有一部分军民从江南迁入贵州地区,也有部分军民融入了当地的布依族中,另外一部分是由于明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歧视政策,使得“土人不得为官”“不准考试”,使得他们为了仕途等隐瞒自己的身份,声称他们是从江西来的。还有一部分岑、莫、黄、王等姓,他们自称在宋仁宗时随宋将狄青到广西作战,战后留在广西,但因地理原因,一部分人又迁入了贵州。在清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改土归流之前,贵州归广西泗城府管辖,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布依族与桂西北地区的僮族在服饰与语言一样,彼此相互迁徙。因此这些地区的布依族来自广西,直到解放后才由民族内部协商一致启用布依族这一统称。由此可见,布依族大部分是由本地的土著居民演变而来,但的确有部分是由江西,湖广地区迁入。或者说这些是外来的布依族人。二、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 2.1 古老手工纺织业的初始 荔波布依族是贵州黔南地区一支古老的民族,是百越土著民族中的一支。从黔南、黔西南两自治州及安顺地区的镇宁、关岭、紫云等县和贵阳市郊等地区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 1 万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人类存在,并且纺织技术在当时也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据考古学家在贵州赫章可乐、平坝飞虎山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石斧、石箭头、石纺轮、陶纺轮及大量陶片表明,7000 多年前布依族地区的人们已能将野生植物所含纤维捻成细线,织成粗布,创造了原始的纺织技术。由此可以确定布依族纺织文化源于原始社会的采集生活时期,并且早在新石器时代乃至之前,这一区域的原始纺织业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历史上“百越”诸民曾以“善纺民族”而著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纺织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棉布的使用功能也有所扩展,棉布除了满足保暖功能以外,对美化装饰也有了新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彩纺,古时称为“班布(斑)”“贡班布”“锦布”,即今天的土花布或花格布(布依语“傍贼丁”音)。据魏书僚传 岭外代答记载:“僚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三国时期万震的南州异物志记载:“五色斑布,似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珣,细过丝绵。人将用之,则治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抽牵引,无有断绝。欲有斑布,则染之一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到了明清时期,纺织业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各地棉花种植面积大增,逐渐形成了以安顺、兴义、独山等为主的纺织贸易中心。我国有悠久的植棉历史,南方是我国棉花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布依族人民在宋代已有“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当时贵州已有生产木棉织物的记载。明代,织锦、蓝布、斜纹布等在方志史籍中有很高的评价,当时的荔波蒙石里、时来里等地逐渐形成当地的政治经济中心,便利了商旅的往来。清初到鸦片战争期间,手工业纺织已达到相当水平。鸦片战争后,清末 民初,英、法、日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入侵贵州,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农村纺织手工业曾一度发生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自纺自织,沦为半数使用洋纱加工的手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洋纱、洋布输入减少,布依族地区的城镇手工业有所发展,进一步走向专业化。抗日战争爆发后,洋商品输入又一度减少,城镇手工业又一次得到复苏。布依族妇女自纺自织的土布,不论是哪个时期,布依族地区人们的衣着,主要还是依靠家庭手工业的生产。直到新中国成立,荔波布依族土花布通过外来商贩,销到外地的仍为数不少。解放后,农村民间的手工织布机不断增多,布依族几乎家家都有,妇女们织出的布品种有所增加,布纹达十多类,有 150 多种花式,有“土呢子”之称,产量迅猛增加。1984 年,荔波土花布首次在春季广交会上展销,立刻受到外商的欢迎。并与日、法等国外商签订五批合同,试销了二千匹。1986 年出口 37000 米。改革开放给荔波布依族土花布带来商机,对土花布的宣传、销售起到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同时纺织品间交流更加平凡,此时对土花布的发展前景也是一把双刃剑,因其他纺织品的不断涌入,加之,劳务的输出,土花布纺织费时、易褪色等不足,以及传统习俗与观念的改变,民间手工纺织的土花布产量迅猛减少,逐步走向衰退,令人担忧。2.2 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传统工艺流程 荔波布依族对种植棉花的土壤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黄壤旱地,且排水性能好的向阳地块是首选。因为这种土质酸碱度和土壤干湿性合适棉花的种植,向阳则利于棉花的生长及后期棉绒纺线的柔韧性。如果在肥沃的地块上种棉花,播种种子时还需要用人畜粪水拌草木灰,以降低土壤的酸性。棉花成熟收获后,就开始进入传统的工艺流程。布依族土花布以棉花作原料,棉花主要靠自种,布依族妇女都是自纺、自织、自染的能手,以手工编织为主。制作主要流程是:棉花脱籽弹花梭花纺纱上浆染纱编排织布。纺织工具主要有:脱籽机、弹花弓、梭花板、纺车、浆盆、染缸、卷线车、牵线架、织布机等。每个工艺流程都很重要,纺纱、练染、编排与织布尤为关键,将直接影响布的质量和艺术效果。纺纱,布依族姑娘从小就学会纺纱,手摇纺车几乎家家都有,纺车竹轮(或木轮)直径略小于成人自行车的钢圈,而竹制的锭子则像圆珠笔那样粗细和造型,当竹轮转一周,被绳弦带动的锭子就会转上几十上百转。纺出的线粗细要适当且匀净,不然会影响布的质量。练染,纺出的棉纱在编排前要精练、上浆和染色。精练就是要去除棉纱所含的油脂、杂质及污垢。只要采取碱溶液煮练法,用糯谷草灰或适量的纯碱溶入水中,把棉纱投入,加温煮沸,连续煮开 23 小时,取出反复清洗晒干即成。这样棉纱洁白光润,易于染色。接着就要用“猫胶”(布依语称漫浆美)液上浆,目的是使棉线纤维黏合、光滑并增加强度,使织布时不易断。棉纱浆成即可染色,布依族土花布一般能染蓝、青、黑、紫、棕五色。蓝、青以土靛渍染(浓度淡),黑色纱以土靛与野草混合煮染,紫纱以紫草煮染,红棕色纱以罗拐树皮或华香树皮熬水煮染。用草木灰滤出的水作染水,加入染料搅匀,加白酒促其发酵,染时 要加热保温,染两三次就成浅色,染的次数越多颜色越深,有的染十多次。染出的棉纱不易脱色。编排,是衡量土花布的艺术水平,是纬线编排,编织不同,织出的布花纹各异。编排有两大类,一是使用两片棕(使用两块踏板,布依语称“送督定”)织造的平纹组织所形成的花纹,另一种是使用四片棕(使用 4 块踏板,布依语称“西督定”)织造的斜纹组织所形成的花纹。同一类编排,因纬线色彩深浅及间隔的变化,布纹也随之改变。织布,荔波布依族织布用的是木坐机,布依族称之为“串”。土花布的花纹图案是由纬线的编排和经线的梭织而成的。有单梭织的,也有 23 色梭引线轮织的土花布。2.2.1 脱籽制纱 脱籽一般采用竹子编炕笼,边烘烤边脱籽,且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容易烤焦,且影响下一年的留种。弹纱(布依语“炯外”音)是制纱的重要工序,就是把棉纱放到大型的木制纱机不停地踩踏,通过机器中类似甩锤的齿轮拍打获得像雪花绒丝一样的纱块。之后用圆竹条在纱块滚动,把纺纱纺成“芒果状”的纱锭(布依语“嘞 Z”音),然后绕到一个“工”字竹架上(布依语“广楣”或“广 Z”音),形成棉线圈。把退成线圈的纱线捆绑好,配上新烧成的草木灰水进行煮纱,然后晒干,且用从山上挖来像“山药”一样的野生植物根茎(布依语“蔓满”音),捣碎后煮制成浆裹线(布依语“间楣”音),再挂到竹杆上晾晒,等半干之后再进行第二次浸浆裹线,并且在晾晒过程中不停地揉搓,使所有线分离,便于绕织线锭。2.2.2 染线 染线是荔波布依族纺制花布的重要环节。染线分为石染和草染,石染指的是将有色矿石,如朱砂等研磨成粉末后,加上一定比例的水和酒配制的染色颜料。草染是将蓝草和石灰水按比例放入靛池发酵而成的蓝色染料。蓝草有菘、蓼、马、木、苋等五种,常用的为蓼蓝(布依语发“苚”音),自古以来蓝草就是制作染料的主要原料。在配置染水时候,首先要用草木灰和蓝靛液体进行配兑,过程中还要加入米酒。染缸里的水温高就少放米酒,气温度低就多放,因为米酒能加快蓝靛的分解速度,还能增加蓝靛的纯度。通过浸泡时间的长短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色阶,最后漂洗晒干备用。2.2.3 排线 排线(布依语“吙呦”音)是织布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即纺织“经线”的布局,这是纺织花布的骨架设计,布依语叫“笨纶”。根据设计好的图案把要用到的线锭色套到排线架上装好,然后拎着排线架围着几根柱子拉出的第一道线,并量好要织布的长度,并用颜色打上记号。所量的长度一般以一丈二为一个单位,即一匹布的长度。之后根据织布机砸板口(布依语“冢”音)宽度来确定排线的次数,便得到总的线条数目,砸板分为宽口“砸板十”和窄口“砸板八”。以“砸板八”排线为列,一个排线架上放 12 个线锭,一个来回为一“小股”(布依语“呗楣”音),五个来回为一个“中股”,一共需要排八个“中股”,共 960根线。如果是宽口“扎扣十”则要 1200 根线。而要想变换一下大单元格里的图案,在排线 总不变的情况下,是临时条换线色或少走几个“小股”,或增加几小股线即可达到图形变化的效果。纺织时,对纬线间隔条数的控制以及颜色变换,织出来的图案会马上产生不同的效果。2.3 荔波布依族土花布的艺术美 土花布是布依族传统艺术的标徽。布依族女孩从小就开始学织布,为自己做嫁衣。手工越细致、做得越漂亮,说明她越聪明、能干、贤惠,越招周围人的喜欢。布料的幅宽为 38 厘米,布匹的长度一般以 10 米为一匹。土花布由于采用的面纱粗细规格不同,经纬线疏密程度有别,织造上又有平纹与斜纹的区分等因素,形成土花布的厚薄、精细、外观及手感等差别很大,满足不同用途需要,同时,织出的纹样丰富多彩,耐人寻味。(一)朴素简洁、对称活泼的图案形式 荔波布依族织出的土花布,不论是表现图腾还是自然物都是以几何形的纹样出现,通过牵经时经纱色彩的选择和排列以及纬纱色彩的运用,织出的布纹有柳条等十来种基本纹样,这些基本纹样更多的是单一纹样的均匀排列,显得比较朴素简洁,每种基本纹样都有各自的变体和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创造衍变出一百五十多种花色。从整体上看,纹样都是对称的。这些纹样以四方连续形式巧妙排列,形式感突出,图案装饰性强,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反映了布依族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意识。(二)蓝白基调、深沉华丽的色彩韵味 布依族重视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在生活中追求美。布依族土花布以深蓝色调为主,浅蓝色相映,衬托白色。过去以蓝衬白,整体上色调比较深沉,这与布依族的审美情操和染料的来源有很大的关系。而现在的蓝色层次更多,还适量加进红或黄、绿、黑、棕等色彩,使得色调既沉着又明快、华丽。(三)赋予情感、承载图腾寓意 布依族是经过原始社会的历史阶段的。他们与周围的动植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某种动物会保佑本族的生产、生存,化险为夷,因而对它们产生爱慕和崇敬的思想,进而产生图腾崇拜,并刻在皮肤上,创造纺织后,逐步将图腾以抽象的几何形式设计于土花布上,产生了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人的视觉快感也就增加了情感因素。如鱼刺纹来源于鱼图腾;兰尼纹来源于龙图腾,也与蛇、水崇拜有关;直曲壁笆纹都由四组“虫”的几何图形构成,整个花纹象征着鳞虫的群体,与布依族先民古越人的磷图腾有着渊源;而柳条纹、花椒纹、桂花纹和辣椒纹等植物纹是直接取材于自然现象,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现形式,包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赞美。图腾纹样的演变由写实向抽象过渡反映出崇拜意识的加强,崇拜观念的理性化,更易于刻画装饰在实物上,更易于安排和组合,更能满足于崇拜要求和巫术需要,激起强烈的崇敬意识和情感。由于图腾纹样抽象后形式突出,图案和谐、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更多的装饰意义和价值,成为布依族土花布文化的一种艺术美。过去,在结婚、起新房的仪式上,都有送布的习俗,给予美好的祝愿。姑娘所送布匹也是评价其才华的重要标尺。布 依族既偏爱质朴自然的美,又追求艺术韵味的美;既讲究对称和谐,又把握多样统一;既注重实用价值,又刻意艺术特征。所以布依族偏爱本民族文化,善于理解本民族的艺术,在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三、荔波布依族土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荔波布依族土花布可以制作内外衣裤和床上用品,它有很多优点:一是织造紧密、结实耐磨;二是纱线均匀、布料厚实、保暖透气;三是色调典雅、纹饰大方。制作成服饰有洁净淡雅和庄重大方之感。但土花布制作很费工、成本高,从目前看,自用和内销发展前景不大,只有结合荔波旅游产业开发,作为荔波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商品,以外销为主要目标进行开发,继续打入国际市场,才是客观科学的发展思路。建议:一要进一步研发植物染料,解决土花布易脱色的不足;二要地方政府牵头制定扶持种棉户政策,提高布依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种棉户;三要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对产品的艺术性、实用性、包装等进行宣传、设计,不断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此外,科研部门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布依族民间土花布的工艺、内涵,同时使民间土花布艺术进校园。这样荔波布依族土花布这一特色民间艺术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当地布依族群众的经济建设服务。结语 荔波布依族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是民间纺织的代表之一。土花布的纺织,保留了最原始的纺织技术。但令人称奇的是,布依族人民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特色的纺织品,其图案造型精美、色彩鲜艳、朴素典雅,加上特殊的材质肌理,具有浅浮雕的手感,在民间纺织技艺中堪称一绝。参考文献 覃会优.(2011).荔波布依族土花布的艺术特色.前沿(24),157-158.吴信.(1986).荔波著名纺织品土花布.国际贸易(5),20-20.刘檬柠.(2015).民族地区社区参与旅游现状及对策调查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为例.中国民族博览(7),74-75.蒙妍.(2011).浅谈城市化背景下的荔波布依族摩经文学保护与传承.贵州民族(2),37-40.陈玉平.(2012).人生通过仪式及其戏剧展演贵州荔波布依族“做桥”仪式探微.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2-26.罗燕.(2010).贵州荔波布依族傩书探析.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学术讨论会.赵孝梅,何燕,张婷,邓婕,吴昌学,&禹文峰等.(2016).贵州荔波布依族与水族人群 abo 血型分布及基因频率调查.重庆医学,45(9),1156-1158.尹长明.(2011).荔波县旅游商品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魅力中国(11),41-41.

    注意事项

    本文(贵州荔波布依族手工纺织花布的发展及其保护对策23631.pdf)为本站会员(得**)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