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评课稿7234.pdf
-
资源ID:84940328
资源大小:317.5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评课稿7234.pdf
1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 21 课伯牙鼓琴评课稿 朋友易得,知音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这个千古流传、情至肺腑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这篇短短几十字的文言文在曹老师的倾心讲述下得到了极为精妙的阐述。一曲美妙的高山流水拉开了整堂课之序幕,扣人心弦的乐曲唤起了学生无尽联想:乐曲的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第一,以读为本,感受文言文韵味 由于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表达形式和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因难。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将其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多读,而且要做到读得有层次。以读为本,不仅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读”得有层次,有梯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课文读懂大意;三读课文读准节奏;四读课文读出情谊。读出理解,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准确到位的朗读中,领悟到水到渠成的阅读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自由读、指读、范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穿插进行,不仅让学生把握文言文朗读的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字词的理解内化打下了基础。第二,关注表达,感受语言魅力 2 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在于文意兼得。曹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语言的训练,如:在指导学生理解“巍巍兮若泰山”、“汤汤兮若江河”时,先想象画面,感受泰山的巍峨,江河的广阔;再出示“巍巍泰山”、“汤汤江河”这样的 AAB 式的词语(袅袅炊烟、皎皎明月,想象当时的场景;最后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袅袅炊烟、皎皎明月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钟子期曰:“善战,_!”师生合作,情境对话,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渐渐对“知音”一词心领神会,达到思想的提升。本课教学,曹老师不仅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做到扎实、有效,更扎扎实实地走到了领悟语言表达这一层面上来,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第三,巧妙利用背景音乐和背景资料渲染气氛,使历史人物形象化,使古文演绎生动化 一曲美妙的高山流水拉开了整堂课之序幕,扣人心弦的乐曲唤了学生无尽联想:乐曲的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如此美妙的音乐出自何人之手这样“先声夺人”的导入既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又使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课文中,真是一举两得。背景资料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志向远大,胸怀宽广的俞伯牙,再一次理解了伯牙子期的情投意合,3 感受到了伯牙得之之喜,而在钟子期死后,不知情的伯牙个来到故地会挚友,此时却早已人去楼空,物似人非,真是悲痛之极,而此刻一曲无限凄凉的古筝曲适时响起,更配上老师那低沉而悲凉的哭子期的吟诵,真叫人如同身临其境,欲罢不能,痛失挚友那真是痛彻心扉,伯牙绝琴之举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无人不为之动容。这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曹老师再次成功的地利用音乐使主题升华,可谓“画龙点睛之笔”。第四,创造复述,拓展巩固 为了悟真情让学生重回当时的情景,去创编故事来感悟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情谊,相比以往的教学不仅增加了教学趣味,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多文本扩展训练又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何创新复述进行了针对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