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33991.pdf
-
资源ID:84961050
资源大小:750.6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33991.pdf
第 1 页 共 1 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测试题 命制:张福斌 审核:郜周杰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A诸侯国的国君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D士人 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5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该评价()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 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 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7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8 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9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10“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第 2 页 共 2 页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1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A诸侯国的国君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D士人 1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13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该评价()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 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 14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15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16 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17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改革前的辩论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18(公元前 338 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当时代表了()A没落贵族 B有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19“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秦人素来彪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第 3 页 共 3 页 20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 343 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21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22商鞅在秦国变法,但“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其根本原因是()A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D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23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C“集小乡邑聚为县”24商鞅死后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 B C D 2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6春秋管仲改革中最易推动社会形态转变的是()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B对政治的改革 C对军事的改革 D“相地而衰征”27中国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28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29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第 4 页 共 4 页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法 30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31“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32秦国的广大农民在看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如下图),主要是因为()连坐制度可以使他们远离刑罚的惩罚 奖励耕织刺激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奖励军功给他们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 A B C D 3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度 34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是推动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35(2014四川文综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6(2015山东文综47)(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 5 页 共 5 页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 分)37(2014浙江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 分)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5 分)(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5 分)38(2013福建文综41)(16 分)历史 在 A、B、C 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第 6 页 共 6 页 A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 分)(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 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 分)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测试题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促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答案】A 2【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分封制逐步崩溃,导致诸侯混战不绝,故 A 项说法错误;“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 项说法正确;“封建主”指诸侯,D 项说法错误;“多事”指诸侯混战,而非“百家争鸣”,故 C 项说法不恰当。【答案】B 3【解析】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并发展,逐渐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推动了各国的变法改革,因此选 B。【答案】B 第 7 页 共 7 页 4【解析】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在诸侯纷争、割据混战的状态下,各诸侯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被兼并的命运,法家思想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因此 B 项正确。【答案】B 5【解析】“画野分民乱井田”指的是管仲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瓦解了井田制;“百王礼乐散寒烟”指的是在井田制瓦解的基础上,分封制、礼乐制也逐渐瓦解。上述评价并没有夹杂个人的感情色彩,而是客观地叙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李悝变法的内容。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李悝推行“平籴法”。【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 项管仲改革没有涉及;B 项关于井田制的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不正确。故选 C。【答案】C 8【解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体现出民风强悍、尚武的精神。【答案】C 9【解析】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促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答案】A 10【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分封制逐步崩溃,导致诸侯混战不绝,故 A 项说法错误;“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 项说法正确;“封建主”指诸侯,D 项说法错误;“多事”指诸侯混战,而非“百家争鸣”,故 C 项说法不恰当。【答案】B 11【解析】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并发展,逐渐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推动了各国的变法改革,因此选 B。【答案】B 12【解析】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在诸侯纷争、割据混战的状态下,各诸侯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被兼并的命运,法家思想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因此 B 项正确。【答案】B 13【解析】“画野分民乱井田”指的是管仲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瓦解了井田制;“百王礼乐散寒烟”指的是在井田制瓦解的基础上,分封制、礼乐制也逐渐瓦解。上述评价并没有夹杂个人的感情色彩,而是客观地叙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答案】C 14【解析】本题考查李悝变法的内容。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李悝推行“平籴法”。【答案】D 15【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 项管仲改革没有涉及;B 项关于井田制的表述不准确;D 项表述不正确。故选 C。【答案】C 16【解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体现出民风强悍、尚武的精神。【答案】C 17【解析】改革前的辩论反映出旧贵族对新法的反对,但结局是商鞅得到秦孝公等人的支持而得以开展。只能说商鞅本人遭到旧贵族报复,但变法未失败,D 项错误。【答案】D 18【解析】此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从材料可看出,此“人”说话的目的是挑拨商鞅和秦惠文王之间的关系,反对商鞅变法,此“人”肯定属于奴隶主贵族。答案为 A。【答案】A 19【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军事上对东方诸国形成了绝对的优 第 8 页 共 8 页 势。【答案】D 20【解析】公元前 361 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 343 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答案】C 21【解析】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而商鞅是不敢暴露身份的。其他选项与此无关。【答案】A 22【解析】本题属于因果关系选择题,主要考查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的关键是明确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作用。商鞅变法适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要求,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 C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是商鞅变法适应时代要求的表现,属于直接原因的范畴。【答案】C 23【解析】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答案】D 24【解析】本题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同时也说明变法者有时要付出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或自食其果,“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C 25【解析】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注意根源是经济基础。【答案】C 2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土地由公有制转化为私有制,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故选 D。【答案】D 27【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制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A 项为正确答案。【答案】A 28【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主旨:奖励耕织。其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答案】B 29【解析】注意“直接打击”措施,奖励军功不再按照贵族出身分享权力,直接打击旧贵族利益。【答案】B 30【解析】商鞅变法是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变革。【答案】A 31【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所以选 C。【答案】C 32【解析】农民满意是因为从变法中得到益处,而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农民的统治,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痛苦,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 33【解析】“薄恩礼,好生分”是由于秦国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使亲情、恩礼观念受到抑制。【答案】D 34【解析】荀子认为“非幸也,数也”,意思是不是侥幸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A、B、D 三项说法不准确。【答案】C 35【解析】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改革所属时期存在诸侯国,且改革是属于诸侯国的改革,经改 第 9 页 共 9 页 革诸侯国强大兼并其他诸侯,商鞅变法符合上述条件,故 A 项正确;汉武帝改革不属于诸侯国改革,故 B 项错误;北魏通过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及政权巩固,但难称富强,且不久分裂,未进行大规模兼并,故 C 项错误;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故 D 项错误。【答案】A 36【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 分)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8 分)37【解析】(1)第一小问“指导思想”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作用”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结合所学回答即可。(2)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残伤民以峻刑”和材料二中的信息“人(指奴隶主贵族)说惠王”作答。【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3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可以比较容易得出重农抑商和农商并重;第(2)题“事商贾”即重商带来的危害,从材料“众力不足”“粟得无少,兵得无弱也国之无富。”可以归纳出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材料二中“农业高利贷、土地集中受到节制”可以看出是原来的旧贵族。【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