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3)23313.pdf
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I 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摘要 在当今社会,创新是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挑战,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创新是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对于企业而言创新的核心正在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06 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也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进一步体现了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支持和鼓励,也为研究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与企业业绩关系提供了机会。如果企业买无形资产的话,是计入资产方的;但企业自己研发投入生产无形资产是计入费用,所以会递减利润。无形资产的不同取得方式必然会对企业未来业绩有影响。因此,分析无形资产取得方式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企业创新成功具有理论指导性。本文在前人对无形资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无形资产理论和财务业绩理论。无形资产的可以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不同。本文拟基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及业绩数据,分析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与其财务业绩的变化情况。本文研究目的在探讨无形资产对上市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上市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系。关键词: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企业业绩 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II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innovation is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and its importanc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Only by innovation can we adapt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In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and for enterprises,the core of innovation is intangible assets.Intangible assets play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improv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In 2006,the confirmation,measurement and disclosure of intangible assets were also revised and improved in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enterprises,which further reflects the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for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activities,and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quisition mode of intangible assets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If an enterprise purchases intangible assets,it is included in the asset side;however,the enterprises ow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o produc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 is included in the cost,so it will reduce profits.Different acquisition methods of intangible assets will inevitably have an impact on the futur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Therefore,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intangible assets acquisition on the futur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and ha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cces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on intangible assets,this paper combs the theory of intangible asset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ory.Intangible assets can br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enterprises.The acquisi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publicly disclosed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performance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acquisition method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intangible assets of listed companie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tangible assets on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quisition mode of intangible assets and future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Key words:Listed Companies;Acquisition methods of intangible assets;Enterprise performance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绪论.1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2 2.文献综述.3 2.1 国内研究现状.3 2.2 国外研究现状.4 3.无形资产与企业业绩相关理论概述.5 3.1 无形资产的概念特征与计量方式.7 3.2 无形资产取得方式.8 3.3 企业业绩概念.10 3.4 企业业绩评价机制.11 4.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企业未来业绩关联的模型构建.11 4.1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4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15 4.3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16 4.4 模型构建.18 4.5 实证分析.19 4.6 实证结论.19 5.结论与建议.1 5.1 主要结论.1 5.2 相关建议.2 5.3 可能的局限性.4 参考文献.4 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1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在当今社会,创新是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挑战,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创新是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对于企业而言创新的核心正在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06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奠定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都体现了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企业创新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当前发展的创新趋势。企业以创新带动经济效益增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创新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的成功创新,影响着企业的业绩和竞争地位。研究企业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与企业未来业绩存在何种关联,如何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形资产能够使企业在保持和提高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者也希望对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有更多的了解,以帮助做出更准确的决策,这对无形资产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也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进一步体现了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支持和鼓励,也为研究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与企业业绩关系提供了机会。如果企业买无形资产的话,是计入资产方的;但企业自己研发投入生产无形资产是计入费用,所以会递减利润。无形资产的不同取得方式必然会对企业未来业绩有影响。因此,分析无形资产取得方式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企业创新成功具有理论指导性。在 2017 年最新修订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年报规定中,对“研发投入、支出及资本化比重,占营业收入比重”都做了具体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市企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2 业核心竞争力,其对企业业绩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汪海粟等(2017)将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基于招股说明书和年报陈述的基础上划分为常规和非常规无形资产,由此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外延得到扩展。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拟采用如下两种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各类数据库、网络、图书资料、图表等渠道收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资料和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确保本课题研究在本领域的先进性和科学性。(2)资料分析法 通过收集的上市公司资料,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无形资产情况和企业业绩进行分析和研究。收集大量有代表性的无形资产及企业业绩情况、及相关的意见建议,并将其归纳整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 全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通过描述无形资产发展情况,国家对创新问题的重视,企业面对的变革和机遇和挑战。当前面临的问题等,揭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分析和综述,了解国内外本课题相关研究的成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价值和更深层次的意义。内容还包括无形资产与企业业绩的基本概念,方法和遵循的原则等。第三部分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及其企业业绩现状,在介绍了样本的上市企业无形资产的基本概况之后,对其企业业绩现状进行阐述,为下一步系统分析提出了问题,本章节侧重在理清思路、明确原则的基础上,确立合理的指 标体系。第四部分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企业业绩实证分析,确定研究主要是探索上市无形资产取得方式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本章侧重结果分析。第五部分 结论部分。对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阐述,并对研究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展望。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3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为“无形资产”,共有 19716 篇内容;搜索“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共有 355 篇,搜索“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并含“业绩”内容的有82 篇;搜索“无形资产取得方式”,共有 13 篇文献资料。搜索“无形资产取得方式”并含“业绩”,未找到任何研究文献资料。以“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为主题的 355 篇文章中,从研究主题来看,对无形资产概念现状研究 144 篇,涉及企业管理 121 篇,涉及信息披露 47 篇,涉及资产结构 38 篇,涉及经营业绩 19 篇文献资料。(主题有重叠和省略,所以总数并非 355 篇)。我国学者进行无形资产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时,大多会以行业进行分类选定研究样本,以年度财报的数据为基础进行模型分析。国内学者冯涛,李青俊(2001)认为应将人力资本纳入无形资产的界定范围,扩大无形资产的评价范围16。薛云魁(2001)研究了无形资产沪市 A 股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形资产与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玉琴(2006)的研究采用了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样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认为无形资产对公司经营业绩有显著的正贡献,但贡献较小。常镇宇(2007)通过实证方式研究企业信息化投资与无形资产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和组织资本衡量维度,无形资产对企业业绩有直接影响 11。在钭志斌(2007)的研究中,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业绩负相关,其样本为上市公司汽车行业。马玉等人(2009)对 A 股 57家科技公司的研究认为权利类的无形资产与企业业绩负相关,而技术类无形资产与企业业绩呈显著正相关。曹崇延,金慧(2013)以沪深两市的 205 家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为研究样本,采用会计研究法分析了收购公司的长期并购业绩,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收购公司的无形资产和实物资产对并购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购公司的无形资产对并购业绩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10陈兴华,陈旭东(2010)的研究发现,在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4 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之间,无论是从存量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增量角度考虑,无形资产对企业当期及未来的营业利润存在显著性差异。徐力(2012)的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考察了无形资产存量和增量的价值贡献作用。无形资产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社会资源,或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具有重大影响。王湘琴(2017)以2012-2015年127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经济特征和无形资产持有现状,分析了医药企业无形资产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与企业财务业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26 国内学者对于企业业绩衡量采用了不同的指标体系,陈兴华(2010)认为衡量企业业绩的的指标包括多种利润指标:净利润、营业利润和主营业务利润,在研究无形资产与企业业绩的关系上,认为营业利润最为合适;颜克高(2011)等人的研究选取筹资能力和资金效率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两个因子;而赵敏(2012),姜浩(2013)的研究采用净利润指标;王伟(2013)将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分为三个因子分别是盈利、营运和成长能力,其中盈利能力包含资产净利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运能力包括有形净值债务率、股东权益比率、权益乘数流动、速动、产权比率,成长能力包括每股收益、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浄利润增长率;陈晶璞等(2014)则使用了盈利能力、股本扩张、偿债以及成长能力四个因子。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为“Intangible Assets”的外文文献,仅找到 45 篇数据,其中 2001 年 1 篇,2007 年 1 篇,2009 年 3 篇,2010 年 3 篇,2011 年 5 篇,2012年 4 篇,2014 年 1 篇,2016 年 1 篇。因此本文的研究采用了“必应”的学术搜索系统,以获得国外更多的研究结果。国外学者对无形资产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Andreea(2011)认为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繁荣变得十分重要。在以数字革命和信息管理为主要基础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也越来越多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无形资产百分比的增加需要根据知识、智力和人类能力来评估和识别标准。但是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报告的呈现方式几乎不予关注,甚至完全忽视。会计准则需要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5 呈现出公司无形资产情况。在竞争环境中,投资所产生的未来经济效益的可靠性,取决于其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及市场特点。1 CarlosCorona(2009)的研究认为现代经济中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促使企业在管理业绩评估中纳入无形资产的衡量标准。采用委托代理模型分析结果认为必须激励管理者投资于顾客满意或产品质量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不可见,但可依赖于资产价值进行衡量,因此汇总了无形资产当前的现金价值和衡量指标。同时认为无形资产对于业绩的正向影响在长期情况下才可以得以体现。4 Rindu Rika Gamayuni(2015)以实证方式探讨无形资产、财务政策、财务业绩与印尼上市公司企业价值之关系。路径分析用于确定 2007 年至 2009 年印度尼西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财务政策、财务业绩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还提供了无形资产、财务政策、财务业绩同时对企业价值有重大影响的实证证据。无形资产对财务政策没有重大影响,但对财务业绩和企业价值有积极和重大影响。债务政策和财务业绩(ROA)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积极和显著的。财务报表计量和披露无形资产的局限性,是导致账面价值权益与市场价值权益之间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准确、及时地计量和披露无形资产(智力资本)是非常重要的。7 国外学者对于无形资产来源于业绩关系的衡量上,澳大利亚的 Su 等人(2014)扩展了可辨认无形资产会计实务评估的文献,并考虑了这些会计实务的应用是否在过渡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发生了变化。在过渡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或之后,未发现在企业收购中收购和确认的可辨认无形资产与收购后公司业绩或收购后公司业绩变化相关。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 号企业合并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8 号无形资产等法规的要求不一致,也没有实证证据支持目前收购的和内部产生的以及重估的可辨认无形资产之间的监管区别。9 国外学者对企业业绩的衡量采用的有资产回报率指标(ROA)、EVA分析法等。从上述内容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无形资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分析,国内的大部分研究表明无形资产与上市公司的业绩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进行无形资产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首先要确定企业样本数据,包括行业和年度;第二是确定研究方法,国内的研究大多基于回归分析。本文的研究借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6 鉴了前人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探讨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不同,对上市公司未来业绩有着不同的影响。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7 3.无形资产与企业业绩相关理论概述 3.1 无形资产的概念特征与计量方式 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是指企业拥有或者可控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同时具备可辨认、非货币的特点。广义上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事实上包括了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均为没有实质性实体的企业资产,而是以法定权利或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会计核算中,无形资产通常采用其狭义定义,即仅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内容。我国学者最早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来自知名会计家杨汝梅(1926),其博士论文商誉及无形资产中对无形资产采取了如下的论述:无形资产是一种剩余价值,附属于整个企业活动中的一切具有正当价值事物的综合,是超出各种有形事物总价值的余额。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而我国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商誉不能与企业本身分离,不能独立计量价值,因此商誉不属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计量方式涉及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无形资产的确认。无形资产的确认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2)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所谓初始计量,是指无形资产按成本核算的价值。购买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该资产预期用途的其他支出。(3)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所谓后续计量,是指无形资产经核算后的摊销和减值计量。企业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当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其使用寿命。无形资产能够确定其使用寿命的,应当在使用寿命内合理出售其销售额。如果无形资产不能确定其使用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8 寿命,则不予出售。此外,企业应当在每年年末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无形资产通常是按实际成本计量,即以取得无形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用途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对于不同来源取得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构成不尽相同。在下一小节中将对不同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及其成本核算方式进行论述。3.2 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会计核算 3.2.1 外购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核算 企业通过外购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其会计核算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其中,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包括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专业服务费用、测试无形资产是否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费用等,但不包括为引入新产品进行宣传发生的广告费、管理费用及其他间接费用,也不包括在无形资产已经达到预定用途以后发生的费用。其中要注意的是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后所发生的支出,不构成无形资产的成本。3.2.2投资者直接投入的无形资产核算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应按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3.2.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核算 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的相关规定计量。3.2.4 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核算 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取得的无形资产应以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合并中确认的无形资产并不仅限于被购买方原已确认的无形资产,只要该无形资产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9 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购买方就应在购买日将其独立于商誉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3.2.5 企业自行研发取得的无形资产核算 对于企业自行开发取得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要求按照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分别核算。1.研究阶段产生的无形资产支出 企业为了获得新的技术或者专利等,进行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其中需要原材料、设备、资金等的消耗支持。但是由于研究阶段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并不能形成和落实为真正的无形资产,其职能作为基础或者探索准备存在,因此在此阶段的相关消耗支出只能作为费用记入损益。2.开发阶段产生的无形资产支出核算 无形资产的开发,是指在商业性生产或者用于生产新的或者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之前,将研究成果或者其他知识应用于计划或者设计,开发活动的实例包括在生产前对原型和模型进行设计、建造和测试。生产或使用;含新技术的工具、夹具、模具和模具的设计;不具有商业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行;新材料、设备、产品、工艺、系统的选定替代品的设计和建造。或服务。制造和测试等。无形资产的开发阶段具备一定的针对性,而且基本具备了形成无形资产结果的可能,因此在此阶段的支出,如果企业能够证明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相关确认条件,那么这些支出就可以资本化为无形资产。资本化条件如下:1.具有使用和出售的可行性,即企业能够提供相关材料证明,以当前研究成果为基础,各种技术条已经具备;2.无形资产同时具有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也就是说企业需要明确开发无形资产的目的,并使开发具有使用或出售的可能;3.还需要确认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如该项无形资产能够用来生产新的产品,用来出售的无形资产需要证明市场上存在类似需求,用来内部使用的无形资产则需要证明其有用性;4.企业有相应的资源、技术支持可以完成该项无形资产开发,并需要相关证明;5.支出可以有效计量,也就是说研发活动的支出需要单独核算,在同时进行多项研发活动时,应当具体分配单独列支,不能混淆,遇到不能分配的,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1 0 只能记入费用而不记入成本。3.财务账务处理方式 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未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企业购买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应按照企业自行开发研发支持的规定进行处理。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3.3 企业业绩相关理论 企业业绩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控制理论和管理理论等。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原理和具体指标体系,按照预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比较分析,客观、公正、准确地对企业业绩进行综合评价。操作效率和操作人员在一定操作期间的表现。从会计角度看,企业经营业绩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有限资产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通常表现在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多方面。3.3.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获得迅速发展,是契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在为过代理关系中含有一个或多个或明或暗的契约。一方雇佣另一方为其服务,之间形成代理关系,被雇佣的一方有一定的决策权力,雇佣者为委托人,被雇佣者就是代理人。委托代理在后来的经济实践中发展为,在交易双方具有信息不对称特点时,其关系就已经成为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两个最值得关注的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由于委托方无法直接观察到代理方的行为,只能看到结果,而结果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真实反应代理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1 1 的结果。在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了委托代理关系。对上市公司而言股东是委托人,董事会和经理层是代理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因此对于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能实现对代理人的有效监督,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又能节约监督费用,从而降低总成本。委托代理理论解释了进行企业业绩评价的原因,由此设计了一系列业绩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保证委托人的利益。3.3.2管理理论 企业业绩评价服务于企业管理,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可以使管理者明确管理的重点和方向,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管理理论的内容包含了如何进行业绩评价,如何将系统的概念、偶然性的概念和人本主义的概念融入到企业业绩评价中,为业绩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业绩评价体系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随着工厂制的出现,早期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新兴的工厂制度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诸多困难,经济学家们开始从不同的管理角度研究如何分工协作,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管理。因此,早期业绩评估主要以成本控制指标为核心。随着科学管理的逐步形成,泰勒通过不断的实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工人的操作方法和每一个动作所花费的时间,最终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此期间,企业业绩评价的核心是标准成本指标。事实上,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内部因素,还要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等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开放、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使企业业绩评价更加公正、客观、准确、全面。3.4 企业业绩评价机制 1.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DuPont Analysis)由美国杜邦公司首创,是利用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部关系,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分析方法。它是从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1 2 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评价企业业绩的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划分为若干比率指标,逐步对企业的效率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杜邦分析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完整、连贯的财务比率体系,确定总体指标,然后采用指标分解法建立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置换,确定下属指标对总体指标的影响。2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因素分析和因子分析。主因素分析(PCA)是通过改变坐标等方法进行主因素提取。将一组相关变量转化为自变量,将原始观测变量转化为主成分的线性组合。PCA 具有消除评价指标间相关影响,减少指标选择和计算工作量的优点。综合评价函数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当主成分变量为正或负时,原变量的定义清晰,与主成分的解释不同,有点模糊。因子分析是研究指标矩阵相互依赖性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将复杂变量归结为不相关的综合因子。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变量的相关性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同一组的相关性更高,而不同组的相关性更低。该方法中的变量构成一个公因子,并使其成为一个模型,从而形成一条因子线。3.EVA 评价分析法 EVA(Economic Value Added)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 Stern stone 公司提出并建立的评价体系,即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计算原则为: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投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这一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则假设:当管理人为股东作出的投资决策净现值大于 0 时,表明管理人为股东创造利润。经济增加值(EVA)检验企业的经济利润,相当于“剩余收益”,与传统的利润指标不同。它不仅反映了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还反映了扣除借入资本直接成本和权益资本间接成本后的可持续投资资本收益净值。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盈利,必须在资本收益率大于基本机会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盈利。之后 Jeffrey 等人又修正了 EVA,提出 REVA,对经济增加值的指数加以修订。该理论认为,企业创造利润所使用的资本总额既不是资产的账面价值,也不是经济价值,而是市场价值。所谓市场价值,是指企业利用资产创造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它不仅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反映市场对企业管理者利用资产创造利润能力的评价。从长期来看,REVA 和 EVA 具有一致性,但短期内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1 3 的 REVA 和 EVA 之间总会有一些偏差。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1 4 4.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企业未来业绩关联的模型构建 4.1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业绩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评价角度有所不同。企业所有者如果不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其目的多数在于判断投资的效果和管理者的贡献,并倾向于从经营成果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长期发展能力、偿付能力、资本能力更加关注。而企业经营者的企业业绩评估目的更多的在于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改进这些问题以实现业务目标,倾向于从:业务运营的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评估企业业绩,对创新、内部流程、客户、财务等方面更加关注。综合考虑企业业绩的评价内容之后,我们发现企业业绩可以分解成非财务和财务指标两大类。体现企业业绩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人的因素(管理者和人力资源)、创新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外部因素等内容。非财务评价指标虽然能够实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全面的了解,但往往会造成信息结果无法量化。由于本文重在实证数据分析,很难从非财务指标入手分析上市公司的非财务指标,因此在此对这些指标不做着重介绍。企业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包括企业成长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a.成长能力指数用于衡量企业的增长和长期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净利润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等财务指标。b.盈利能力指标用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包括净销售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每股收益等。c.资产管理能力指标用于评价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周转率越高,流动性越强,资产管理能力越强。d.偿债能力指数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性比率、速动比率等。资产负债率低表明企业自有资产比例高,负债率低,偿债能力强。反之,流动性比率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比率与流动性比率相结合,可以判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更好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如果流动性比率较高,速动比率较低,短期偿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1 5 债能力可能仍然不足。如上所述,相关企业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有 20 多个,太过繁琐。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度量,也有学者采用股票价格作为替代变量,但是股票价格或回报反映的是一种预期,而并非真实的未来企业业绩情况。受研究时间所限,本文的研究决定直接用会计利润作为未来业绩的替代变量,直接研究不同来源无形资产与企业未来业绩之间的关联。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看到前人在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的研究方面,非常注重行业的选择,而且不同行业对于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的影响可能出现相反的结论。从现实或者理论层面考虑,比如制造业的无形资产与服务业的无形资产确实经济意义呈现很大的差异。不同行业进行同样的数据分析可能结果不同。也就是说,在进行企业样本研究时,属于同一种行业的无形资产更具说服力。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同时按照行业进行划分,来研究无形资产与企业业绩的关联,本文研究的是不同行业及不同取得方式的无形资产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国内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仅包含各大公司在其财务报表上披露的无形资产数据(且对无形资产来源进行细分),数据区间选择 2015 年-2018 年,分行业研究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企业未来业绩的关联。行业划分按照上交所的分类标准进行,上交所共有 19 个 CSRC 行业分类,鉴于本文对行业特征和无形资产的关联考虑,研究选了一般认识上认为无形资产对行业影响明显的 9 个行业,分别为采矿业(B)、制造业(C)、建筑业(E)、批发和零售业(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房地产业(K)、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M)、教育业(P),同时剔除了样本数据不全的企业、亏损企业、ST 企业以及公司年度报告的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数额、研发费用、研发支出均为零以及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获得 188 个样本。数据来源为沪深交易所、巨潮网、国泰以及东方财富网等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数据。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 STATA15.1。企业无形资产取得方式与未来业绩的关联 1 6 4.3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4.3.1 研究假设 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资料研究,立足我国几大重要行业企业取得无形资产方式的不同,建立起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取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