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版2011年04月自学考试00031《心理学》历年真题14757.pdf
-
资源ID:84981745
资源大小:150.8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真题版2011年04月自学考试00031《心理学》历年真题14757.pdf
全国 2011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 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答案请百度搜索 自考一点通论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 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称为【】A 信息源 B 反馈者 C 信息 D 通道 2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大小的关系是【】A 韦伯比率 B 平行关系 C 正比关系 D 反比关系 3 在平常测验中,选择题考察的是【】A 识记 B 保持 C 回忆 D 再认 4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A 分类和比较 B 分析和综合 C 抽象和概括 D 具体化和系统化 5 一个实际年龄为 4 岁,心理年龄为 5 岁的儿童,其比率智商是【】A 0 8 B 1 25 C 80 D 125 6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说明了情绪与情感具有【】A 动力功能 B 健康功能 C 调控功能 D 信号功能 7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的人格测验是【】A 罗夏克墨渍测验 B 明尼苏达人格测验 C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测验 D 青年性格问卷测验 8 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A 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B 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 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 D 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 9 下列属于逃避性心理防御机制的是【】A 转移 B 升华 C 压抑 D 补偿 10“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培养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持此言论的心理学家是【】A 皮亚杰 B 劳伦兹 C 华生 D 弗洛伊德 1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A 反应变量 B 控制变量 C 环境变量 D 不可控制变量 12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A 2020000赫兹 B 3025000赫兹 C 4020000赫兹 D 5025000赫兹 13信息由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必要条件是【】A 编码 B 注意 C 储存 D 复述 14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增加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以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A 启发式 B 手段目的分析法 C 爬山法 D 算法式 15表示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的指标是【】A 再测信度 B 内容效度 C 内部一致性信度 D 构想效度 1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是【】A 需要 B 动机 C 诱因 D 兴趣 17安静沉稳、寡言少语、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这类人的气质属于【】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8有的人在群情激愤的群体中极易丧失理智,作出与其身份和个性极不相符、与平时判若两人的举动来,这种现象属于【】A 社会干扰 B 社会助长 C 群体极化 D 去个体化 19“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在心理防御机制中属于【】A 否认 B 文饰 C 投射 D 反向 204 岁左右儿童的大脑皮层各区的突触密度已经达到顶峰,与成人相比约为【】A 150 B 120 C 80 D 60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21概念 22心境 23焦虑障碍 24依恋行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25简述观察法的优点和不足。26简述知觉恒常性的种类。27简述问题的组成部分。28简述智力的影响因素。29简述遗传对人格的作用。30简述人际吸引的条件。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32 小题任选 1 题,2 题均答者,以前1 小题计分,8 分。第 33 小题必答,10 分。共 18 分)31试用遗忘理论解释一篇长的文章为什么中间部分较难记住。32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足而知荣辱,请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解释这种说法。33一位中学生物老师走进课堂时,将装在盒子中的模型放在不显眼处,等到讲课需要时才亮出;上课时他先给学生讲这节课的目的与要求,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上述做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