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五年高考真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3716.pdf
-
资源ID:85012637
资源大小:1.62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1--2015年五年高考真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3716.pdf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解析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实际上是指任人唯才,与宗法制无关,故选 D。A 项是分封制,B 项涉及家谱,C 项涉及嫡长子继承制,都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符合题干要求,皆排除。答案 D 2(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 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 本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 A 项正确;三公九卿是秦朝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 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 C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地方制度,含有官僚政治成分,故 D 项错误。答案 A 3(2014课标全国,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 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答案为 C 项。答案 C 4(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解析 图示显示“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宗庙,祖庙。古代说文记载:宗,尊祖庙也。“”象宫室屋宇之形,根据宗法制,“”判断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故答案为 A 项。答案 A 5(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 C 项正确。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 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 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 项表述错误。答案 C 6(2013浙江文综,14)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B C D 解析 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答案 D 7(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 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解析 秦汉以后,宗法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经消失,但一些宗法原则被后世沿用下来,如嫡长子继承制。封建社会皇位的继承有时也会遵循这一原则,故 B 项正确。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 A。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 C。宗法制有利于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 D。答案 B 8(2012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 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 解析 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答案 C 9(2011课标全国,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董仲舒宣扬春秋是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服务,是为实现“大一统”寻找历史依据和文化心理认同,故 C 项为正确答案。A、B 两项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 项仅反映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排除。答案 C 10(2013安徽文综,3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有利于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财产继承等方面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1)宗法制的影响或“家天下”政治传统等;礼乐制度等。考点二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 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 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但事先已经群臣议定过,说明皇帝决策时进行了集思广益,故选 D。“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军国大事决定权归皇帝,并非“最终由朝臣议定”,排除 A、C;材料中宰相只是起到“领衔上奏”的作用,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 B。答案 D 2(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 A 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祭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 B 项正确;祖先祭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 C 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其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 D 项错误。答案 B 3(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 解析 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出碑文主要意思:秦朝结束战国分裂状态,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至隋朝重新实现统一。据此判断,处后缺失的文字应该是秦。答案 B 4(2012海南单科,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 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 秦王取名从“三皇”“五帝”中分别取“皇”和“帝”,表明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突出自我的功业。故答案选 C。答案 C 5(2014安徽文综,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分别简析“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四大制度产生的影响,应抓住“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逐一回答,四大制度分别从政治控制、思想基础、统治基础及经济基础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属于历史小论文问题,解答时主要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6(2011浙江文综,38)(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解析 首先要指出西周与秦朝的政治制度,注意材料中的“贵族色彩”“君主独制”等信息。其次要找出周制(分封、宗法制)与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差别。主要从最高权力集中程度、血缘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等角度思考。答案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5课标全国,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 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 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 C 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 A 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 B 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 D 项错误。答案 C 2(2015课标全国,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 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地方郡守的清正廉洁的治理,是辅助皇帝统治天下,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选 A 项。从“共治”看,B 项材料未体现;C、D 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 A 3(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 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 解读材料可知皇帝下诏让王锷兼任宰相,被给事中李藩驳回,可见,给事中具有谏议和封驳皇帝诏书的权力,联系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门下省不仅有权对宰相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封驳,故选 A项。答案 A 4(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 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希望利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从侧面强调了中书省的地位和相权的作用,因此 C 项正确。A、B、D 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答案 C 5(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 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少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可知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中“位尊权重”不符合对少府的表述;B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体现了“中书、尚书令”权力的发展过程,但无法体现“曲折”。答案 C 6(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 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解析 地方官任职避亲和避籍是为了防止地方官与地方势力勾结,形成影响中央政权的地方势力,因此 B 项正确。秦代以来官僚政治的确立已经瓦解了宗法体系,A 项错误;材料仅是地方官任职的原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建设,C、D 项错误。答案 B 7(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 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 材料主旨强调“奏事”“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材料表明强调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故 B 项正确。“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省规”并不专为军国急务而设,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分权”,并且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说明强化皇权,故 C项错误;并不是“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而是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故 D 项错误。答案 B 8(2015浙江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解析 汉代行政区划是郡县两级;唐、宋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元代行政区划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由此判断元代顺宁府行政级别最低,故选 D。答案 D 9(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 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解析 据题干中“推举六名孝廉”信息,判断出察举制,再结合“多有贵戚书信相命”,说明察举制存在裙带之风,易受到豪门贵族请托、干扰,难以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的人,故选 C 项;结合所学,察举制是一种由地方依据孝、廉标准向中央举荐人才的选官机制,其特点是自下而上,故 A 项错在“无选官权”;D 项错在“自上而下”;B 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 C 10(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 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地方权力机构的演变而不是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故 A项错误;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越来越完备,从而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故 B 项正确;C、D 两项与材料无关。答案 B 11(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 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解析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的主要表现是藩镇割据。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宋初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A 项正确。设三司使和枢密院,分别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军权,强化君主专制,故 B、C 两项错误;实行将兵法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D 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信息,故答案为A 项。答案 A 12(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趋势的的总体理解。从秦汉到宋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B 错误。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初年宰相才被废除,C 错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D 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至汉、宋、元几代,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 A 13(2013大纲全国,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解析 本题考查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由题干中的“州”“道”“路”等可以判断这是地方行政机构。故选择A 项。答案 A 14(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 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 材料仅是陈述学子追求功名利禄的现象,并没有批判,排除 A;材料并没有指出学子的愚昧无知,排除 B;材料没有反映出科举制丧失了人才选拔功能,排除 D;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学子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故选C。答案 C 15(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 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 题干中宰相的任用资历限制被打破,低级的官员也行宰相权,参预朝政,这是对传统相权的分割,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未体现,C 项可以作为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体现高宗这种做法的目的。故选B 项。答案 B 16(2012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 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丧失了地方管理权,这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体现。因此,C 项正确,A、B、D 三项材料未体现。答案 C 17(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 科举制的设立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从而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 A、C 两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与九品中正制完全不符,故 B 有误。图片反映出科举制已经兼顾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等多个阶层,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仍然最大,表明其还不完善。故 D 项正确。答案 D 18(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 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 A 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也不符合行省制的特点,可以排除。元朝行省的行政长官完全由朝廷任命,权力受中央的控制,故 C、D 两项均有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表明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的紧急事务处置权。故答案为 B。答案 B 19(2015江苏单科,21)(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 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 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即可得出“充分保留传统”的结论;由“按才干选拔”“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即可得出“制定合理的选官制度,实行德政”的结论;由“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即可得出“汉字延续功能强”的结论。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按照出身”可知该制度为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由“按才干选拔”可知涉及制度为注重才干的科举制。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0(2014江苏单科,21)(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 下列材料: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郡举贤良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等进行归纳概括可总结出答案:举贤良,并在左右,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唐朝的决策机构是三省,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不经三省议决副署不合法。答案(1)举措:任用出身较低的贤良文学之士参与议政、奏事。(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5重庆文综,5)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 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A队形操练 B武艺训练 C阵法演练 D习惯养成 解析 题干所给材料中“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表明戚继光更注重士兵习惯的养成,故 D 项正确。A、B、C 项与题干中“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场肆”不符,排除。答案 D 2(2014课标全国,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 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 阁权是皇权的延伸,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说法错误。答案 B 3(2014大纲全国,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解析 唐朝的宰相为百官之首,是法定的国家权力机构,是皇帝的助手,被赋予决策大权。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国家机关,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取决于皇帝的喜好,职权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题干材料中的“俨然”其意是指阁臣权力大,地位高的时候大致和宰相差不多。因此,A、C、D 三项都是宰相的权力,阁臣没有相关权力。故答案为 B 项。答案 B 4(2014广东文综,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 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解析 材料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这样一类官员不是法定的官职或中央机构,可判断是明内阁官员。故答案为 D项。答案 D 5(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 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 通过题干材料可知,皇帝的权力受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制约而导致大权旁落,这实质上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所导致的后果,故选 C 项。君主专制被推翻是在辛亥革命后,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被破坏,B 项错误;D 项说的只是表面现象,与设问“实质”这一限定不符。答案 C 6(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 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 材料中“议大政,谳(审)大狱”说明军机处参与政务,“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必须奉旨办事,故 B 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 A、D 两项表述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军机处机构完备,故 C 项错误。答案 B 7(2013山东文综,12)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解析 嘉庆二十一年在雍正之后,军机处已经设立,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选 C。从材料分析是内阁奉上谕,上谕不是内阁起草,排除 B;清朝有中书科,但不具备中书省地位,仅具有监察职能,排除 A;D 项材料未体现。答案 C 8(2013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 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根据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排除 A;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 B 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 C、D 两项。答案 B 9(2012课标全国,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 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 内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排除其他选项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材料主要说明了内阁官员处理公务以原有案例为样本,反映了政治体制的僵化。A 项说法官员无所事事和题干“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意思矛盾,故 A 项错。C 项不能体现题干的本质,D 项皇帝个人独裁从材料中无法显示。答案 B 10(2012课标全国,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 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的特征。A 项不确切,中央集权、思想大一统等都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项说法不恰当,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专制权力产生的经济基础;D 项与史实不符。古代中国专制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加强,C 项与史实相符。答案 C 11(2012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解题的 关键是对内阁职能的准确把握。材料介绍了从明成祖到嘉靖帝时内阁地位和职能的情况,“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表明地位发生变化,但“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表明其职能基本未变,故D 项符合题意。内阁的设置只是中央官制的变化,而不是选官制度的变化,A 项错误;内阁的职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不得专制诸司”,故 B、C 两项错误。答案 D 12(2014浙江文综,38)(节选)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 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87 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 24 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已经去世 5 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 4 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解析 第(1)问,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形势。第一小问,根据题目的要求,“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所以答案就在材料中,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例如: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内阁权力逐渐增强;宦官参政,导致政治黑暗;第二小问,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就是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操纵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原因。答案(1)政治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重要原因: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考 点 命题统计 命题导向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5 年 17 考(1)结合现实生活中与宗法制有关的家族情结、风俗习惯等考查宗法制(2)利用考古遗存、历史文物、文献记载或国名地名的来历等考查分封制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5 年 7 考(1)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郡县制的进步性 (2)结合郡县制与行省制的联系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轨迹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5 年 25 考(1)引用新材料考查汉至元的政治制度,如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等(2)联系现实政治生活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体现历史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功能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5 年 14 考(1)引用新材料考查明代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职能(2)结合文物史料或历史遗存考查军机处的设置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