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5篇.docx

    • 资源ID:8517398       资源大小:47.3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5篇.docx

    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5篇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1 【作品介绍】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爽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实,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原文】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缫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4,日高人渴漫思茶5。敲门试问野人家6。 【注释】 1.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 2.缫车:缫丝的纺车,也作“缲车”。 3.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4.欲:想要。 5.漫思茶:想随意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6.野人:农夫。 【创作背景】 这组词是苏轼43岁(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峻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赏析】 词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带着读者走近一个风光美丽、民风淳朴、农事劳碌的乡野村巷,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纷纷飘舞,飞落在词人的衣巾之上,词人甚至听到了它们飘落之时的簌簌声,细小稍微的枣花轻轻坠落的声音,词人都能听到,足见词人此时心境的清澈、欢欣与沉醉。“村南村北响缫车”,除了那微小的花落声响,词人还听到那响彻村南村北的缫车之声,缫车之声喧腾便是蚕乡丰收的象征,作为此地长官的词人听到这丰收的声音,自然也是内心雀跃。“牛衣古柳卖黄瓜”,远方传来一阵阵的叫卖声,词人寻声望去,原来是阴凉的古柳之下正有农人在卖着黄瓜,这黄瓜也是甘霖之后丰收的果实。词人听着那簌簌的枣花声、响腾的缫车声、卖瓜的叫卖声,虽未写听到这一切之后词人的感受,但读者可以想象此时的词人内心肯定涌起了无尽的喜悦,正所谓“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下片之中词人的笔墨集中描写日高之下赶路的行人。“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从上片之中的枣花坠落、缲车缫丝、黄瓜成熟等事项中,可知此时正值初夏,而大麦等农作物也已然登场。在这炎炎的夏日,或许这位行人正赶往麦地劳作,此时骄阳正炙烤着大地,而有路途遥远,使人倍感困倦和干渴,直想沉沉睡去和畅饮凉茶,路途的艰辛、行人的劳苦跃然纸上。“敲门试问野人家”,干渴难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门试问,看能否乞浆借茶,词作到此戛然而止,农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叙述,词虽止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韵味。 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2 【作品介绍】 永遇乐·明月如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上片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这首词深厚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许。 【原文】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孤独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际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紞如:击鼓声。 铿然:清越的音响。 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 心眼:心愿。 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立。 【白话译文】 月光皎洁像给大地铺上轻霜,秋风送爽如同流水一般凉爽,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还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自然如此的孤独却是无人见。三更鼓响砰然飘舞一叶铿然,黯沉沉梦里倩影突然惊散了。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客游天际已经赶到非常厌倦,我一心想归隐到山林之中去,但是故园遥遥令人望眼欲穿。燕子楼空佳人今日又在何处?空锁了楼中梁上的那些燕子。古往今来如梦和人曾梦中醒,只因为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他人后人面对这黄楼的夜景,为我发出人事变迁的长叹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据词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记梦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据元本题下注“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认为“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认为傅干注坡词所录题注为不行信,而以为王文诰苏诗总案所云“戊午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为可从。王文诰断一事为二事,词中难觅佐证。郑文焯所云更多属揣测之词,不足为据。倒是傅注既题作“公旧注”,当不容随意怀疑的,且与词中情事暗合,应可据此解读此词。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盼盼。盼盼,姓关,唐朝人。据传燕子楼就是张尚书为关盼盼所建的。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盼盼面貌姣好,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十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宿于燕子楼,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他的灵魂从梦境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醒来后非常感慨,写下这首别具意境的佳作。 【赏析】 苏轼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此词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与感慨。词中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首句写月色光明,皎洁如霜;秋风和畅,凉爽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清”字是核心,盖既有夜风凉爽之感,又有超越现实之外的清净之意。“曲港”三句接写梦境,静中见动,仍是着力刻画“清景”,只是视点相对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词人以动衬静,使原来就非常宁静的深夜,显得更加静谧了。“孤独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夜深人静之时,人事已歇,自然界却是朝气初展,只是这种朝气罕为人见,徒形孤独而已。在梦境中揭示人与自然的冲突,又以自然之清幽生趣对比人事之无情,则虽云写梦,实是曲写现实。然鱼跳曲港、露泻圆荷虽也不无声响,终不至于惊动梦境。只是三更时候的铿然鼓声才扰人清梦,使清景顿失。词句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厚;一片叶落,铿然作声。“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楚,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悠闲如云的梦境倏地被鼓声叶声惊断,不免感到黯然。上阕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但在茫茫夜色之中,明显已经不行能重睹梦中的“清景”了,故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行遍”二字,尤见执着留恋梦境之态。梦境之舒心逍遥与惊梦游园的黯然神伤形成显明的对比。作者的意趣也从旁得到了昭示。 下阕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际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惦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始终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厚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杜甫曾有诗云:“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苏轼此处当是化用杜诗,写登楼后的思家心理。自熙宁四年以来,苏轼外任已七阅寒暑,身心极为乏累,京城故园欲归无期,心情不免躁急难忍。“望断”二字,尤见其迫切心情。接下“燕子楼空”三句由自己写到燕子楼的沧桑和佳人盼盼的杳无踪影,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燕子楼原建何人何时已无考,唐贞元中张尚书镇徐州时曾别筑一新燕子楼以安宠妓盼盼。盼盼妙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感念张尚书深恩,在张去世后,居燕子楼十余年而不改嫁。唐代白居易曾有燕子楼诗三首序述其情事,但只言张尚书,未闻名,言盼盼而未著姓。旧传张尚书即张建封,盼盼姓关。但清代汪立名撰白香山年谱,考为张建封子张愔之事。两说兼陈,并非乱人耳目,只是意在考察史事,尤当慎重也。苏轼叙写有关燕子楼的一段情事,将要眇之情和凄迷之境写得简约而富于理趣,咏写古事而如此超宕,亦用事而传神之典范也。其以示秦观“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并自以为语约事丰,诚非虚妄。张炎、郑文焯亟赏此三句,亦意在抉发用事使典之妙谛。“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此时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三句是用庄子“吾与汝,其梦未始觉者也”之意。由古代燕子楼中的佳人到此日登楼览感的倦客,再到古今全部的普罗大众,无一不是寄身梦中。这是苏轼人生哲学的一次集中反馈,它渊源于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人生如梦,惟醒者知其为梦。惋惜自以为醒者,其实仍是在做梦,自视为智者的人仍不免为愚者。因而古今之间,并不是梦者与醒者的不同,而只是所梦内容在旧欢新怨上的差异,古今同此一梦而已。不独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日苏轼登楼兴感,仿佛是醒者感叹梦者,将来若有人再相登临,面对黄楼夜景,恐也有醒者对梦者的浩叹。然究其极,亦不过是天地古今一梦者而已。醒者是苦痛的,梦者因其梦而反得逍遥。苏轼从庄子哲学中找到了消解苦痛的良药。“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行香子)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当日又思及将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此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将来的思索,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最终摆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苏轼的人生看法不免消极。但在北宋党争频仍,词人迭遭打击的历史条件下,读者是不应苛求古人的。终归,超越现实的虚幻安慰也是古代士人相当普遍的一种精神生存状态。 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层层生发。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生发的“人生如梦如幻”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永恒追问。全词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风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旷,用典体认著题,溶化不涩,幽逸之怀与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苏轼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这首词深厚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许。 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3 【作品介绍】 沁园春·孤馆灯青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受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上片点小序,写早行,感叹世路无穷,日日如此奔波,劳生有限。“渐月华”四句,写早上景物。“世路”六句抒身世之感。下片回忆嘉祐初汴京往事,写报国艳负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感慨。“当时”六句写与弟辙两次试场得意欲致君尧舜情怀。“用舍”陡转,“行藏”、“袖手”自我解嘲,辛辣而不服气。“身长健”三句以饮酒健康互祝,有愤愤不平之气在。 【原文】 沁园春1 赴密州,早行,立刻寄子由。 孤馆灯青2,野店鸡号3,旅枕梦残4。渐月华收练5,晨霜耿耿6;云山摛锦7,朝露漙漙8。世路无穷9,劳生有限10,似此区区长鲜欢11。微吟罢12,凭征鞍无语13,往事千端14。 当时共客长安15,似二陆初来俱少年16。有笔头千字17,胸中万卷18;致君尧舜19,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20,袖手何妨闲处看21。身长健,但优游卒岁22,且斗尊前23。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平韵。 孤馆:寓居客舍住的人很少。灯青:点着灯起床,灯发着青光。 野店鸡号:说明走得早。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野,村落。 旅枕:喻旅店的睡眠。 月华收练:月光像白色的绢,慢慢收起来了。 耿耿:光明的样子。 摛(ch)锦:似锦缎绽开。形容云雾缭绕的山峦色调不一。 溥溥(p):露多的样子。 世路:人世的经验。 劳生:辛苦、劳碌的人生。 区区:渺小,这里形容自己的境况不顺当。鲜,少。 微吟:小声吟哦。 凭征鞍:站在马身边。词题小序说“立刻”,作者骑着马行进。 千端:千头万绪,犹言多。 共客长安:兄弟二人嘉佑间客居沐京应试。长安,代指汁京。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晋书·陆云传:“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日二陆。”西晋初同至洛阳。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少年,年纪轻。 笔头千字:即下笔千言之意。 胸中万卷:胸中藏有万卷书。形容读书许多,学识渊博。 致君: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 “用舍”二句: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任用与否在朝廷,理想施展与否在自己。行藏(cáng),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袖手:不过问。 优游卒岁:悠然地度过一生。 且斗尊前:犹且乐尊前。唐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斗,喜乐玩耍之词。尊,酒杯。 【白话译文】 孤零零旅舍灯光青冷,厌听这荒野鸡鸣,整理起旅枕残梦。晓月慢慢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山上云白如绽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人世间的行程没个终点,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凡,难得有欢愉的心境。我这里独自低吟罢,征鞍上,悄无声,很多往事涌心中。 当年我们风华正茂,同时客居在汴京,犹如陆机、陆云兄弟,初到京城还年轻。幸有妙笔在手文思灵敏,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然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 【创作背景】 苏轼与其弟苏辙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恳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这首词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苏轼是怀着冲突困难的心情前往密州的。由于与新法派的冲突,朝中难以立足。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深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块垒一古脑儿向子由倾吐。 【赏析】 这首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受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但行人为了早日与弟弟联床夜话,畅叙别情,他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欣赏。此时,作者“凭征鞍无语”,进入深思,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争论来。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词里的“二陆”用来比自己和弟弟苏辙。当年,他们兄弟俩俱有远大理想,决心象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孟子中语);像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其“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上神宗皇帝书)的政治志向。而且,他们兄弟俩“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对于“致君尧舜”这一宏大功业,充溢着信念和希望。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家语“优哉游哉,可以卒岁”,以及牛僧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结尾数句,作者表示自己明珠暗投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镇定自若的看法,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然度日。整首词,除了开头几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争论、成为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 这首词的争论、抒怀部分,遣词命意自由自在,经史子集信拈来,汪洋恣肆,显示出作者横放杰出的才华。词中多处用典:“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四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三句,”优游卒岁“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鲁国大夫叔向被囚后”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话:”且斗尊前“,化用杜甫漫兴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诗句。作者将上述典故敏捷运用,推陈出新,生动地传达出自已的志向与情怀。 这首词的脉络清楚,层次井然,回环往复,波澜起伏,上片的早行图与下片的争论浑然一体,贯穿一气,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头几句写景,以“孤”、“青”、“野”、“残”等字眼传神地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环境和心境。“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转入现实人生。其后,词作由景物描写而转入追忆往事。“用舍由时,行藏我”,由往事回到现实。结拍数句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安静和慰安。全词集写景、抒情、争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有形象的景象描写,有抽象地论说政治,又在争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看法,抒写了沉郁惆怅的心境,文思连贯,一挥而就,体现了卓绝的才情。 这一词调,上片十一个四言句,下片八个四言句,多处用对仗,句法比较工整,而且,在很多整齐的句子之间,还穿插了几个长短句,如三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和八言句,长短相间,参差错落。这个词调适合于以赋体入词,但又最忌板滞,它不同于短篇令词,也不同于一般长调,是个较难驾驭的词调。两宋词人当中,辛弃疾填了九首,刘克庄填了二十五首,陈人杰填了三十一首,这算是较为罕见的。很多名家,比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史达祖、张炎等,都不见填制。但是,此调格局开张,驾驭得好,却可造成移山倒海之势,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苏轼这首沁园春词,上片写景,一下子排列了七个四言句。前三个四言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句式相同,三脚并立。后四个四言句,“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组成“扇面对”,由“渐”字构成领头格,贯穿究竟。七个四言句组织绵密,构成了一幅整体的画面。紧接着,“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仍用四言对句,“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也是四言句。这十一个整齐的四言句,除了靠“渐”、“凭”两个领格字提携,还由两个长短句“似此区区长鲜欢”及“微吟罢”,在当中辗转运气。于是,十一个四言句,就不至于像是拆开来的七宝楼台,不成片段。下片八个四言句略有改变。前四个四言句,不再用“扇面对”,其中,“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自成对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二句不对。其余与上片大致相同。这段争论,先由换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两个长短句叙事,承接上结所提“往事”,然后铺排争论。领格字“有”,从字面上看,仅管领“笔头”“胸中”二句,但“有”字下面的六个四言句,词意还是相贯穿的,六个四言句之下,干脆“袖手何妨闲处看”,还是具有肯定气概的。最终,由一个三言短句“身长健”停顿蓄势,“但”字提携、转折,带上两个四言句“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为全词作结。 总之,沁园春词是苏轼以诗人句法入词的尝试,已稍露东坡本色。但这首词在艺术上仍有某些不足之处,如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词作比较,就觉得沁园春以抽象的说理争论代替详细的形象描述,不如以情动人之作,具有那么大的感人力气。比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与“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前者总不及后者那样有意境,那样耐人寻味。 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4 【作品介绍】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首二句是眼前春景。“压”、“贴、“飞”三动词连贯而下,状物如在目前。燕之趁晴而“争泥”,刻画传神入妙。“沈郎”句言自己病后消夜。弱不胜衣,感情跌进一层。过片以“不闻”、“时听”对举,透出情感之困顿,而惟有花知此情,则无人领会之悲凉又曲曲传出。这首词意境美丽,情感真实,语言流畅。 【原文】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双调,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这里比方柳絮。贴水:紧挨近水面。 乍晴:雨后初晴。乍:初,刚。池馆:池沼馆阁。这里主要指池沼。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 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他在与徐勉书中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意思是说因多病而腰围消瘦。后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称。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胜,承受。 沙上:指沙渚、沙滩之上。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汉书·苏武传:武帝时,苏武出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于北海。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恳求匈奴归还苏武。匈奴诈言苏武已死。后汉派使者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沼泽中。匈奴单于大惊,致歉汉使。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凑凉。鹧鸪,禽名,善啼。 【白话译文】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是时,东坡在京师直史馆。治平二年五月王弗逝世,六月殡京城西。其次年春,东坡迎春景而春情动,思念妻子,作此词以怀念之。一说此词是李璟的作品,见李璟李煜词补遗。因明代所刊类编草堂诗余署为李璟所作,故补遗误收。应据元刻本定为东坡词。 【赏析】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气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调,也没有用明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画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爽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当心情激昂、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调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忽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打算。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愿栖,孤独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白;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像;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名家评价 清·黄苏寥园词选:首尾自喻。“燕争泥”,喻别人得意,“沈郎”,自比。“未闻鸿雁”,无佳信息也。“鹧鸪啼”,声凄切也。通首婉侧。 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5 【作品介绍】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词。上阕由景及人,描摹出一幅的少女闺怨图,下阕直入,绽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全词以种种优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困难心绪,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原文】 蝶恋花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注释】 慵(yng):懒。 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 幕:这里指窗帷。 鬓鬅(bìn péng):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 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 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这里指暮春景致到处皆能生愁。 消遣:消解,排遣。 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予、有着落”。 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管:照管。 【白话译文】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飘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暮春景致到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装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莫非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创作背景】 蝶恋花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是时,东坡31岁,丧妻九个月。为抒发思妻之幽情,作此词以怀念之。 【赏析】 苏轼词在豪放以外,也显婉约含羞,蝶恋花词中即写闺怨女子,缠绵动人。这首词以种种优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困难心绪。 上阕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全词以哀景引入,“懒、慵”乃倦怠样,“蝶、莺”本为无情动物,词人却以主观情感灌入,描画了两物的慵懒散漫。后以“花落狂风”承接,更于慵懒外平添萧瑟,“残”为花落凌乱之形,暗含残败颓靡;“满”字作结,残红遍地,满布小院的情状即刻呈现眼前。全词前三句写景,由蝴蝶、黄莺的慵懒,转入花落残红的寂寥,为下文写人作铺垫,奠定了哀怨凄楚的氛围。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这两句由景及人,主子公午醉未醒,红日已晚,黄昏及至,帘幕低垂。此乃日落黄昏时分,抒情主子公应为一名女子,睡眼惺忪之时,天已渐渐暗沉下来,“帘幕无人卷”从侧面写出女子慵懒倦怠之象。景中含情,人中显意,全词上阕由景及人,细致描摹出一幅残败寂寥的少女闺怨图,色调浓郁低沉。 下阕直入,绽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细腻地呈现出主子公独居闺房之中的情形。“云鬓箭松眉黛浅”,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鬓发散乱,眉间黛墨浅淡,不饰装扮、素面朝天的女子形象显露无疑。这个女子之所以不修边幅,乃是“愁”字作祟,无尽愁怨,无处倾诉。“总”是起领,将女子悠悠“愁媒”一语道尽,见景思愁,见人思愁,万事万物在女子眼中“总是愁媒”。而这愁却无人可排遣,“欲诉”写尽女子渴望倾诉、渴望排遣的心理,但是“谁消遣”的疑问却暗含“无人消遣”的答案,五字将少女悲凉沉重的心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凄楚难耐。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一句,以否定词“未信”领起,虽明言“未信”,却隐隐传递出“信”意,女子的孤寂孤独在这断言般的词句中传达而出。随后女子自比杨花,“杨花犹有东风管”,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漂浮,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女人以花喻人,命薄如杨花,将其女子无所依傍、“难系绊”的深情道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创建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冲突心理,显得不同凡响,独具匠心。全词以种种优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困难心绪,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名家点评 当代诗人、文学家、文论家、闻名教授沈祖棻: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则神似大晏、欧阳。 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9页 共29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

    注意事项

    本文(诗人苏轼诗词及翻译赏析5篇.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