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选录诗集中的那些经典作品(6篇)_选录.docx
-
资源ID:85246315
资源大小:17.2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王昌龄选录诗集中的那些经典作品(6篇)_选录.docx
王昌龄选录诗集中的那些经典作品(6篇)_选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全文赏析 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渐渐地移动。夜是如此地宁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静的太湖秋夕图。 王昌龄选录诗集中的那些经典作品【篇二】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终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白话译文】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非常紧急,接到战报后快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绽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特别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假如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斗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王昌龄从军行组诗第五首,应当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胜利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示意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削减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似乎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绽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进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由于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示意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成功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假如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斗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特长。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精彩。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会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会、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当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王昌龄选录诗集中的那些经典作品【篇三】 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 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 独立浦边鹤,白云长相亲。南风忽至吴,分散还入秦。 寒夜天光白,海净月色真。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 平生驰驱分,非谓杯酒仁。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 王昌龄选录诗集中的那些经典作品【篇四】 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原文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 王昌龄选录诗集中的那些经典作品【篇五】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诚将献谋。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每丰羞。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 王昌龄选录诗集中的那些经典作品【篇六】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悲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其次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绽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经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简单唤起剧烈感受。既然是“换新声”,应当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由于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殊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久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非常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宏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或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或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进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由于情不行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