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docx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 数学术语也包括犹如胚及可积性等专出名词。但使用这些特殊符号和专有术语是有其缘由的:数学需要比日常用语更多的精确性。数学家将此对语言及规律精确性的要求称为“严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同学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单元主题图创设情境逐步引入有余数的除法问题,使同学通过详细问题体会余数的意义,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同学的实际状况,我从学问与力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同学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同学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正确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依据三班级同学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制定的: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同学通过观看沟通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 五、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同学为本”,设计了这四大板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长。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训练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引入“欢乐数学园”情景图,“同学们,小动物们在布置房间呢,这是它们挂的气球。认真看看,有什么发觉?(按黄、红、绿排列)。你们能很快说出第18个是什么颜色的吗?(绿色)。(出示编号检验猜想结果。)” “选择你们喜爱的编号让老师猜猜看。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日的学问,你们也能行。”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场景,“我们周末要开场联欢会,用鲜花装扮是不是更美丽呢?”(出示场景图) 这一环节复习表内除法的学问,让同学对竖式有初步熟悉,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感知余数的产生 “同学们,23盆花都摆上,每组5盆的时候,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同学还剩3盆) 让同学在练习本上列式。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样,大家相互沟通的时候是不是不太便利呢?我们都写成一种形式,即23÷5=4(组)3(盆) (板书:23÷5=4(组)3(盆) 剩下的3盆我们怎么称呼它呢?我们大家一起给它取个名字吧?我们叫它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怎样列呢?引导同学列式,并分析每个数字的含义(商4表示可以摆4组,余数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于4组余3盆。 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多余的数产生,这个数被称为余数。 假如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假如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现在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老师展现同学列式。 接着老师引导同学观看余数和除数,“同学们,你发觉了什么?”依据同学回答,完成板书:余数 通过观看、比较、分析等活动,鼓舞同学乐观进行反思性活动让同学自己探究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即余数必需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把握学问,形成技能技巧,肯定要通过练习。因此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细心设计了这样三道题,首先让同学推断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计算是否正确,准时巩固“余数比除数小”,接下来通过“动手练一练”熟识“除法竖式”的基本结构,最终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同学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同学从不同角度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数学游乐园”情景,“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快速猜出气球颜色的奥妙了吗!”,你们也来试试吧!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长。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熟悉?有什么收获?(让同学说一说,相互沟通自己的心得体会。)请同学们从以下供应的练习和活动中,选择喜爱的一项或两项在课外完成。这样为同学供应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素材,让同学自主选择量力而行,以便于因材施教。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明白既显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用彩色粉笔标记重点,使同学一目了然。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生动的情境中,使同学经受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引导同学独立思索、合作沟通,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育同学学会应用数学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洁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同学的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娴熟把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把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让同学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喜爱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同学的学习爱好,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当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由于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当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育同学自主思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同学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200×7=700×2= 21×4=23×2=32×3= 2.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同学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识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沟通总结,关心同学构建本节课学问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受简洁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洁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同学在统计过程中进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习数学的乐观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觉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状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换牙的状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晰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登记来,这个登记来的过程就是统计。(依据同学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状况。 4、沟通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同学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爱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状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觉了什么?引导同学依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沟通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殊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关心同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同学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熟悉是有关心的。由于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老师很难使同学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参加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爱好,体会胜利的喜悦。借助手势,关心同学形成表象,让同学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使同学了解学问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进展同学思维,培育同学的制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学问点 1、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二)力量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同学探究学问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同学学习爱好。 教学重点: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关心同学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预备:同学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同学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连续测量书的厚度,同学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老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精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学问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二、探究新知 (一)熟悉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同学观看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觉了什么?相互谈论一下。同学回答:有很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 2.老师叙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觉了什么?相互沟通一下。同学在初步熟悉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看、沟通,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3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相互谈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是引导同学观看争论自己感知的,同学感到兴奋。这也体现同学参加学问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学问。 4.借助手势,关心同学建立长度观念。 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同学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关心同学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同学加深理解概念。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做一做66页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同学的熟悉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同学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老师在新学问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同学仆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同学都处于乐观的思维之中。 (二)熟悉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同学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同学熟悉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有了熟悉毫米的思路,熟悉分米,启发同学思维,自己学会熟悉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关心同学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熟悉分米。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同学分组相互用手势表示。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分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争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4、测量,做一做67页分米的熟悉思路与毫米的熟悉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熟悉,把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三、巩固进展 巩固进展是在同学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学问解决新问题。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对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相互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1题。分组练习 5、推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蜡笔长6毫米。跳绳长2厘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同学总结、熟悉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依据详细状况敏捷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学习数学的爱好和信念,进一步培育独立思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非常到几时几非常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 教学对策: 以口答为主,让同学充分的争论,在争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关心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敏捷计算时间。 教学预备: 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出示节目预报表。 二、新授: 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支配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6:30起床 7:007:30吃早饭 7:308:00做家务 8:009:00做作业 9:0011:00到新华书店购书 11:0011:20吃中饭 11:2011:40饭后休息 11:4012:40午睡 12:4013:00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游泳馆游泳 14:3015:20看电视 2、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头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头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状况分分类吗? (引导同学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 1)整时整时 2)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 3)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 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争论。 4、小结沟通计算方法。 整时的比较简单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同学比较简单理解)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同学不太简单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 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看电视 (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 (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练习: 1、节目预报表 (1)回到复习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 你能说说你最喜爱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头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 沟通汇总。 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索。沟通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有关经过时间的简洁计算 16-14=2口答:播放了2小时。 想: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过20分是15时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熟悉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58页)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使同学经受直观熟悉叫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同学对角的奇怪心。 重、难点: 1、初步熟悉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同学初步熟悉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日这节课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进行一场有意义的竞赛,有信念吗?竞赛的题目是:角的熟悉。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念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仔细看课本56页的例1,仔细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2、观看例题2:观看角,你发觉角是由()条边和()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全部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看我们生活的四周,那些物品上有角? 其次次先学 1、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你能画出一个角吗?师:自学竞赛开头,比谁看书仔细,自学效果好。(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1、看一看:同学看书自学,老师巡察,确保每一名同学都在紧急的自学。 2、做一做: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假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1)课件出示检测题(2)58页第一题 3、老师巡察,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其次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看黑板上的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争论(议一议):(1)、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推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准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的: 使同学初步熟悉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预备: 老师和同学都预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3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老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老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同学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知同学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行以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行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老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状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同学读。 (4)指导同学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老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同学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同学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老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同学推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同学写出。 (3)让同学用预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同学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同学看教科书上的图:,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分之(),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同学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同学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老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同学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老师要赐予肯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许多,只要同学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推断题,同学推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供应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洁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沟通,合作探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育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力量。 3、经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胜利感,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念。 教具、学具预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异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出示挂图 (引导同学观看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舞同学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沟通) 汇报: 3/8+4/8=7/8 全班沟通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爱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习2 同学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相互检查。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长。 3、自主练习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相互涂一涂,完成练习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洁分数的加、减法 3/8+4/8=7/8 5/83/8=2/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洁,同学把握较好,但是个别同学还需要加强练习。有时候,在练习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把握学问。因此必要的练习必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