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3月高一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85331583
资源大小:55.7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3月高一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3月高一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材料二: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贯通全文,同时也展现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图景。B.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C. 金陵十二钗所认同的不同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D. 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而在众多的悲剧要素中,不幸和死亡是不可或缺的。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B. 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C. 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D. 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的一项是( )A. 薛蟠纵容豪奴打死冯渊,冯家告状要为冯渊讨回一个公道,“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B. 贾宝玉邀请秦钟进贾家私塾一起学习,“秦业(秦钟父亲)细思,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C. 张家因张金哥婚配惹下事端,请求王熙凤办事,王熙凤不过让手下人以贾琏的名义写了一封信,“那凤姐儿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D. 黛玉得知宝玉从宝钗家来,“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来说服她,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4. 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5. 有人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材料以“宝黛爱情”为例加以说明。【答案】1. B 2. A 3. D 4. 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5. 宝黛爱情的毁灭,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他们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误。从原文“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来看,曹雪芹并没有规避“伤时骂世”。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即新生事物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选项“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曲解文意。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这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拈酸吃醋,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佐证,论证有力。从论证的语言来看,用语严谨,如“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来论证“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选择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论证有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结合“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分析可知,宝黛追求爱情自由,而他们的这种追求与身边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结合“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分析可知,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是必然的,而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太守与鱼徐海蛟那时候,羊续还不是太守,他只是一个懵懂少年。羊续喜欢钓鱼,经常背着钓竿,独自走到水边去。有时是一条清澈的小溪,自青山深处而来,只在水深处才有些许小鱼。溪水清凉,他把脚伸进去,水光一下子跳跃开来,调皮得很;有时是一条静谧的江,开阔处烟波浩渺,归帆点点,临岸的地方水草丰美,他安然坐在一截老树桩上,甩出鱼线;有时候是一片水量充沛的湖,像一面巨大的明镜,天光云影尽收其中,他会选择一块光滑的石头斜靠其上,一晃半日时光就过去了。羊续并不懂钓鱼之道,他只是觉得好奇,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有那么多可能,鱼竿一甩,不知会有什么奇迹出现,真是一件特别的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羊续特别爱吃鱼,因为家境贫寒,他们家不常能吃到鱼,鱼肉的美味对于贫寒之人是十分珍贵的。羊续就自己动手,满足家人和自己这口腹的念想。不懂钓鱼的羊续也并不常能钓到鱼,偶尔的收获,会让他格外欣喜,就是这偶尔的收获,吸引着他时常背着钓竿出去晃荡。直到有一天,羊续在那片经常去的湖边碰到一个年轻人,才明白了钓鱼的学问,这看似平静的举动背后有着颇具意味的生命哲学。那个人比羊续大不了几岁,可看起来要成熟得多,显得城府很深。羊续的鱼竿就搁在离年轻人不远的地方,他坐了近半个时辰却没有一条鱼上钩,而近旁的年轻人,一旦甩开渔线,不长时间,鱼就上钩了。接着他再次甩开渔线,不一会儿,鱼又上钩了。这样收放自如的钓技,旁人看着也有一种喜滋滋的心情。羊续开始只是心里羡慕,随后索性收了鱼竿,坐到年轻人身旁。“钓鱼的秘诀是什么?”羊续真诚又怯生生地问。“在于心静,垂钓者心里想着鱼,却要不动声色。放长线钓大鱼,就是这个道理,要让鱼以为你并不是在钓它,你只是给它奉送美味的大餐。这样鱼才能放心享用,垂钓者也才能心想事成。”青年人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仿佛自言自语。他的话不紧不慢,却透着自信,透着洞悉世事的晓畅。少年羊续似懂非懂,但他似乎能品咂出里面的深意。他继续问:“什么样的鱼最易上钩?”青年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静默地凝视着湖面,看着风从水面上滑过去。他才开口:“最容易上钩的鱼,往往是最贪的鱼,它们不愿到更偏僻的地方找食物,不愿自食其力。它们很容易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食材。”许多年后,羊续还会时常记起青年的这番话。钓鱼,看似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其实藏着某种人生的玄机,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的鱼。世间的机缘巧得很,羊续后来求学入仕,居然碰到了那个钓鱼的年轻人。不过那时,这个年轻人已不再有时间坐在水边安然垂钓,而是做了一方大员,他不再是过去那副俊逸的模样,他腆着肥大的肚子在酒桌上吆五喝六,红光满面地从舞榭歌台旁穿过。羊续一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后来渐渐熟悉了他的履历,便只能说世事难料。现在,那个睿智的垂钓者不再年轻,同时也丧失了智慧,羊续看着他,觉得他已经不可能再是垂钓者了,他现在成了鱼,一条很大很肥的鱼。他游走在灯红酒绿的浑水中,他觉得自己长袖善舞、泳姿绝妙,但不知道周边落着多少诱饵。每回见到他羊续就替他心寒:他怎么挡得住那么多水中的长线,挡得住那么多在暗地里闪着寒光的钓钩?果不其然,没多久,羊续就听到他出事的消息:他因无节制的受贿和搜刮,一夜间被打入大牢,几天后就死了。往后,羊续的仕途越走越开阔,他做了南阳太守。作为一方长官的羊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鱼与垂钓者的关系。羊续上任不久,府丞焦俭见太守生活清简,尤其伙食,总是青菜萝卜,甚至都难见油星。焦俭着实有点看不下去,他是真的关心羊续,差人打了一条鲤鱼,送到太守羊续家。尽管家里几个月不见荤菜了,羊续最后还是决定不吃那条鱼。他再次记起少年时坐在湖边钓鱼时听到的话,垂钓者和鱼之间的角色总是从一念之差开始转变的,他不想因为一个闪念而沦为案板上的鱼。羊续将那条名贵的鲤鱼悬到廊前屋檐下。冬天的风寒,很快将鱼沥干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成了一个蜷曲的鱼干,羊续仍然不让家人将它摘下来。鱼干静静地挂在太守的屋檐下,成为某种固守的姿态,成为一句不言自明的告白。过了些时日,焦俭又想着给太守改善伙食,又差人打了一条鲤鱼。这一回,羊续将焦俭引至屋檐下,“这条鱼是你上次送来的,我们都没动过,已经成了鱼干。这回送来的鱼你得带回去,否则我还是要把它悬到这屋檐下”。年关临近,给太守送礼的人纷至沓来,每一次太守都很淡然,将他们引到屋檐下,用手指着那条风干的鱼,鱼在冷风里晃动,轻轻打个转:“一条送来的鱼我都不吃,就这么悬着你们的东西不是我该得的,我不会收。”送礼的人都被屋檐下的那条鱼挡回去了,由此,太守也省却了诸多的麻烦。屋檐下悬挂着的鱼是太守内心不可更改的姿势。太守常常透过南窗看见那条干鱼在清风里晃荡,每次,太守心里都会想起那句话: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的鱼。(摘自读者2022年20期,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依次写到“清澈的小溪”“静谧的江”“水量充沛的湖”,既写出了的鱼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羊续心理的变化。B. 羊续询问年轻人钓鱼的秘诀时“真诚又怯生生”,表现出羊续很羞涩,但又想弄清楚如何才能钓到鱼的决心。C. “最容易上钩的鱼,往往是最贪的鱼。”可以开出这时的年轻人见识不凡,洞晓世事与其最后的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 “屋檐下悬挂着的鱼是太守内心不可更改的姿势”,写其实也在写人,表现了羊续的为官之道。7. 关于文中羊续悬鱼拒礼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府丞焦俭见太守伙食清淡,便送了一条鲤鱼给太守羊续,一方面说明羊续生活简朴,另一方面也说明焦俭观察细致。B. 羊续悬鱼是为了感谢下属焦俭,又警示他人,防止错误行为继续发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无私廉洁的原则。C. 羊续悬鱼拒礼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廉洁清正,与前文少年羊续钓鱼时获得的人生感悟相照应。D. 羊续悬鱼的“鱼”实际就是生活中的“腐”,“悬鱼”彰显其挂“腐”却远离“腐”的决心。8. 有人认为钓鱼年轻人做了一方大员到在大牢中死去的叙述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你赞同吗?为什么。9.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鱼。”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 A 7. B 8. 不赞同。钓鱼的年轻人做一方大员时就是一条最贪的肥鱼,通过这一情节的叙述,暗示了为官要清正廉洁的主旨。“怎么挡得住那么多水中的长线及闪着寒光的钓钩”等句子让文章更加深刻,更加发人深省。 9. 第一次是在年轻人跟羊续传授钓鱼秘诀后,羊续获得的钓鱼方法;第二次是羊续中年时期看到曾经的年轻人从垂钓者变成肥鱼后的人生感慨;第三次是老年羊续借这句话来警示自己,要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垂钓者与鱼二者的身份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置换。点明了文章主旨,写鱼就是写人,人与鱼构成了同一种寓意,钓鱼之道就是为官之道,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焦点就是做人定要恪守本分,为官清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暗示了羊续心理的变化”属无中生有,文中“清澈的小溪”“静谧的江”“水量充沛的湖”主要是为后文与年轻人相遇等情节做铺垫。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B.“羊续悬鱼是为了感谢下属焦俭”错误,并不是为了感谢下属焦俭,是为了维护焦俭的脸面,不点破他的小心思。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首先明确不赞同。从主旨看,“他已经不可能再是垂钓者了,他现在成了鱼,一条很大很肥的鱼。他游走在灯红酒绿的浑水中,他觉得自己长袖善舞、泳姿绝妙,但不知道周边落着多少诱饵”,“他因无节制的受贿和搜刮,一夜间被打入大牢,几天后就死了”,钓鱼的年轻人做一方大员时就是一条最贪的肥鱼,通过这一情节的叙述,暗示了为官要清正廉洁的主旨。“那个睿智的垂钓者不再年轻,同时也丧失了智慧”“他已经不可能再是垂钓者了,他现在成了鱼,一条很大很肥的鱼”“他怎么挡得住那么多水中的长线,挡得住那么多在暗地里闪着寒光的钓钩”,这些句子让文章更加深刻,更加发人深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文中三次提到过相关内容,“最容易上钩的鱼,往往是最贪的鱼,它们不愿到更偏僻的地方找食物,不愿自食其力。它们很容易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食材”,这是年轻人跟羊续传授钓鱼的秘诀;“许多年后,羊续还会时常记起青年的这番话。钓鱼,看似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其实藏着某种人生的玄机,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的鱼”,羊续因获得钓鱼方法而有深刻感悟;第二次,“羊续看着他,觉得他已经不可能再是垂钓者了,他现在成了鱼,一条很大很肥的鱼他怎么挡得住那么多水中的长线,挡得住那么多在暗地里闪着寒光的钓钩”,是羊续中年时期看到曾经的年轻人从垂钓者变成肥鱼后的人生感慨;第三次,“太守常常透过南窗看见那条干鱼在清风里晃荡,每次,太守心里都会想起那句话: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的鱼”,是老年羊续借这句话来警示自己,要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的鱼”,某种条件下,钓鱼的人会成为被掉的鱼,而曾经的鱼成为垂钓者,即垂钓者与鱼二者的身份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置换。这句话中,人、鱼身份的置换点明了文章写鱼就是写人,人与鱼构成了同一种寓意,曾经的钓鱼者即使深谙钓鱼之道,还是经不住诱惑,成为肥鱼被钓,最终死于大牢,从而表明钓鱼之道就是为官之道,做人定要恪守本分、为官清廉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B.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C.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D.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B. “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依次有卿、士、大夫三级。C. “伯、叔”,古代兄弟排行。伯指排行老大,叔指排行老三。亦有伯(孟)、仲、叔、季之说。D. “王子”,帝王的儿子。嫡长子多会作为皇位继承人被立为太子,又称皇储或储君。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了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虽然回答的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14. 结合全文看,孔子最后为什么能够脱身?【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2)即使如比,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宾语前置)? 14. 直接原因是子贡到楚国求救,楚王派人迎接孔子;根本原因是孔子博学多才,是个贤能的人,楚王早就想重用他,所以才会派人迎接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修”的宾语为“道”,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BD;“纲而纪之”“统而理之”句式对称,“而”表转折,和“不能为容”为一句,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国君之下依次有卿、士、大夫三级”错误。应该是“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错误。原文是说“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选项误解了“使”的意思。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从者”,跟从的弟子;“病”,疲惫不堪;“兴”,发起、发动,此处意译为站立;“讲”,讲学;“诵”,朗诵、吟诵;“歌”,歌唱。(2)“虽然”,即使这样;“行”,实行;“不容”,不被容纳;“病”,担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可知,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求救,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由原文“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可知,文章以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刻画了孔子博学多才,是个贤能的人。楚王早就想重用他,所以才会派人迎接他。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的站不起来。但孔于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物。”孔子知道弟子中有人有怨心,于是叫子路上前问话,说:“诗经上说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步是我的道德不好吗?为什么我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子路回答说:“假如我不仁和,别人就不会相信我。假如我不智慧,别人就不会和我行得通。”孔子说:“是这样的吗?仲由啊,如果仁者一定会得到别人信任,哪里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一定是行得通的,哪里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子路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干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比,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谩有:空有。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描绘了海天一色的幽静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感。B. 梦境中天帝的殷勤询问营造了一种和谐氛围,隐寓了词人对现实的失望。C. “路长嗟日暮”写出词人日暮途远的求索之路,“谩有惊人句”又诉怀才不遇之感。D. 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下片交代海中仙山为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16. 本词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请结合下阕最后三句简要分析这个特点。【答案】15. A 16. 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诗句,写自己的梦境,意境恢弘,语言奔放;写“风鹏正举”,似亲眼所见,又与风交流,极富想象力;希望风把她吹到仙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她对理想的追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描绘了海天一色的幽静画面”错误,“转”和“舞”两个动词表明海上风浪巨大。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九万里风鹏正举”是说“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诗句,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表现自己的梦境,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豪迈。写“风鹏正举”,是描绘鲲鹏凭借风力,展翅翱翔于九万里高空,似描绘作者梦中亲眼所见,极富想象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说“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气势磅礴,一往无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理想生活的追求,使梦幻与生活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8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_,_”的说法,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2)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_,_”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3)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想象所思之人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_,_。”(4)诗人经常在诗中以“东风”比喻季节的轮替,时光的逝去等,请试举二例:“_”、“_。”【答案】 . 以吾一日长乎尔 . 毋吾以也 . 苍山负雪 . 明烛天南 . 还顾望旧乡 . 长路漫浩浩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东风夜放花千树/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无力百花残/忙趁东风放纸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毋”“苍”“漫”“鸢”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的仁政_。他想做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大人物,“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天生孔丘,何用?然而奴隶社会土崩瓦解了,在许多市侩、政治骗子、谎言家,赳赳武夫得志之际,在许多成功人士于王事蹇蹇、席不暇暖之时,大师孔子,被晾在一边,_,在那里干呆,有劲没处使。表面上看孔子,忙,甚至可以说忙的团团转。他开办私人学校,他奔走列国,他为世道人心的江河日下着急上火。可是这种“忙”都不是他心中所要的那个“忙”。孔子所要的“忙”是“克已复礼”,是参政议政。孔子对做名儒、名士都不感兴趣,孔子要做的是名臣。孔子所处的时代天下一团糟,的确挺需要名臣的。据传孔子曾经删修鲁史官所记的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_。”看情形是金瓯片片碎,奴隶主贵族阶级忽喇喇似大厦倾。沧海横流,是要出英雄的。孔子就要做这个英雄,他要写天地这篇大文章,他要补天济世。他要日月所照之处成皆乐土,他要天下君王皆遵周制,他要刍荛采薪之人皆明礼义,他要儒家恩惠泽润众生。伟哉,孔子!壮哉,孔子!可惜,他一项也做不到。他只能是徒呕心血。孔子在历史面前是个迟到者,不合时宜者,逆潮流者。他想做的事,不是他不能为,而是时代已经不允许他“为”了。他或许应该选择沉默和缺席,但选择沉默和缺席,又不是孔子了。孔子选择的是“在场”和“出席”。在时代的长餐桌上,他拼命地要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份刀叉。“儒”,本来也是一种职业为他人办丧事的一种职业。这使“儒”们的血液里存在着一种天生的实干家的执拗和吹吹打打的喧哗成份。18. 请在文中横线处选择填入恰当的成语( )A. 举步维艰 马齿徒增 不可胜数B. 举步维艰 倚马可待 擢发难数C. 物力维艰 马齿徒增 擢发难数D. 物力维艰 倚马可待 不可胜数19. 文中划横线的两处,第一处连用了四个“他”做主语,第二处只用了一个“孔子”做主语,对于二者的表达效果不正确的是( )A. 第一处连用了四个“他”做主语,紧承上文,具体阐释了孔子补天济世的英雄情怀在当时社会中的种种具体表现。B. 第一处连用了四个“他”做主语,用排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的推崇与赞美之情。C. 第二处只用了一个“孔子”做主语,表达对孔子历史处境的惋惜遗憾,又不失对其不合时宜的批判之情。D. 第二处只用了一个“孔子”做主语,是作者继上文热情讴歌孔子后,又冷静地审视孔子所处的历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