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docx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学习目的: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堵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急因素。2. 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堵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3. 把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生疏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4. 把握筛检的根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定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埋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急疲乏、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无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渐渐积存而发生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埋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 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一因多果,相互关联,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对安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2. 肿瘤疾病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3. 代谢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肥胖等。4. 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5. 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炎等。依据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 一 10)标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1. 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等。2.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堵塞性肺部疾病等。3.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4.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5. 内分泌、养分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养分缺乏等。6.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7. 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ICD 一 10 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其次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一、高血压一概述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淌力学特别,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急因素。在大局部国家中约有 20% 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峻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以血压上升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占高血压中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 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高血压中缺乏 5%。70%以上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引起。二流行特点和危急因素流行特点: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59、1979, 1991 年进展的 3 次全国 15 岁以上人群抽样调查全国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5.11%、7.73%和 11.88%,1959 年到 1979 年的 20 年间患病率上升了 51;1979 到 1991 年的 12 年患病率上升了 54%。2023 年中国居民养分与安康状况调查显示,18 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 18.8%,与1991 年相比,15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 31%。目前我国有高血压现患病人 1.6 亿;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异”明显减弱;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集中于老年人口。但近年来年轻人 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比老年人更明显,具有年轻化趋势。体力劳动者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行转变的危急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可转变的危急因素包括:1. 高盐饮食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促使血压上升的因素之一。人群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危急性也越高。中国人群膳食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人群约为每天12 一18g,南方人群约为每天7 一8g 均超出世界卫生组织WHO 建议的每天 6g 以下的标准。2. 超重和肥胖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急性比正常人群高3-5 倍,假设能预防和掌握超重,将使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削减 30%。3. 过量饮酒大量争论说明,过量饮酒使高血压的发病危急上升。男性持续饮酒与不饮酒者比较, 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急性增加 40%。4. 缺乏体力活动久坐生活方式者与同龄比照者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急性增力口 20%-50%。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好处。5. 长期精神紧急国内外已有心理社会应激或内向压抑生气造成血压上升或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人群争论报道。三诊断标准和分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 年将高血压的诊断界定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状况下,收缩压140mrn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 1、2、3 级。收缩压140mmHg 和舒张压90mmHg 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当诊断为高血压。将 18 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进展分类见表13 一 1)13 一 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类别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120和80正常高值120139或8089高血压140或901 级高血压轻度140159或90992 级高血压中度160179或1001093 级高血压重度180或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和90假设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依据收缩压水平分为 1、2、3 级。四防治策略与措施1.防治策略1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并重,针对不同人群实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 三级预防针对病人。2) 以安康促进为手段,社区综合防治为原则,将高血压的防治与其他慢病的防治相结合,在社区实现慢病的三级预防。2.防治措施(1) 一级预防: 目的是削减危急因素的流行率,降低血压水平。削减高血压危急因素的措施包括:戒烟、限盐、掌握体重、适量饮酒、常常进展体力活动、多吃蔬菜和水果、削减脂肪摄入、保持心理安康等。(2二级预防: 早觉察、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 1 项及以上的危急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 1)收缩压介于 120139mmHg 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 8089mmHg 之间。2超重或肥胖BMI24。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4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1,且每周饮酒在 4 次以上。5)长期膳食高盐。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的安康体检;“35 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等制度的建立;全人群普查。对筛选出的高血压病人及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展早期的治疗,包括一些乐观的非药物治疗和宣传教育。(3三级预防:其目的在于:树立患者对自己安康负责的信念, 强调患者自我治理的作用;强调患者在高血压治理过程中的中心角色作用,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建立治理目标和治疗打算,获得最正确治理效果;促进患者高血压防治学问、技能和信念的提高:通过培训、询问、指导和安康教育等方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二、糖尿病一概述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由 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确定缺乏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糖尿病所造成的高葡萄糖血症可危及体内诸多系统,特别对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慢性疾病。二流行特点和危急因素近 20 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人口老龄化、肥胖、生活方式等危急因素的快速增加, 兴旺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一 10%。我国糖尿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第一,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3 年中国居民养分与安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 18 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 2.60%, 大城市 20 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 4.58%上升到6.37,估量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达2300 多万人,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其次大糖尿病大国。其次,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地区高,但增长幅度农村大于城市。第三,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上升。40 岁以下患病率较低,40 岁以后急剧上升,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第四,体力活动缺乏人群的患病率大于体力劳动者。2 型糖尿病主要的危急因素主要包括:1. 遗传因素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不同, 2 型糖尿病有家族聚拢性, 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 一 8 倍。2. 超重和肥胖 是 2 型糖尿病重要的危急因素。世界各地的资料说明,不管地理、环境、经济进展程度及种族如何,2 型糖尿病发病率均与超重和肥胖有明确相关性。3. 体力活动缺乏 体力活动缺乏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急,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 2 一 6 倍。有规律的体育熬炼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4. 膳食不平衡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与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构造转变有明显关系。我 国 1996 年比 1980 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约 5 倍,在此期间的 1978 一 1987 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只增加了 30%,而人均肉类、蛋、含糖饮料的消费增长了200%,而与此同时, 人们的活动量反而削减了。目前认为,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简洁发生 2 型糖尿病。三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的分型标准,将糖尿病分为4 种类型,分别是:1 型糖尿病:约占全部糖尿病人总数的 5%左右,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人的胰脏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2 型糖尿病:由于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不能赐予正常的反响而发病,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 90%左右,多见于成人,发病年龄多数在35 岁以后,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趋势;妊娠糖尿病:指妊娠妇女原来未觉察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觉察的糖尿病;其他特别类型糖尿病:指除以上三种类型外的糖尿病,比较少见。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损伤(IGT,二者是介于血糖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1999 年 WHO 的诊断标准,将符合下述标准之一,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1. 有糖尿病病症,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lmmol/L200mg/dl。典型的糖尿病病症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2.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 7.Ommol/L (126mg/d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 8 小时内无热量摄入。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 小时血糖PG水平11.lmmol/L 200mg/dl。IGT 的诊断标准为:OGTT 时 2 小时血糖 7.8mmol/L (140mg/dl,但11.lmmol/L200mg/dl;IFG 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 5.6mmo1/L100mg/dl,但 7.0mmol/L126mg/dl。四防治策略与措施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又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掌握的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在重视一级预防的同时,要重视二、三级预防。1. 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以降低危急因素的流行率。主要措施包括:(1) 安康教育:开展对公众,包括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康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糖尿病防治的学问和技能水平,以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削减糖尿病发病率。(2) 适当的体育熬炼和体力活动:常常性体力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3) 提倡合理的膳食:如避开能量的过多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人、改善脂蛋白构成、削减饱和脂肪酸的摄入。(4戒烟、限酒。2. 二级预防目的是早觉察、早诊断、早治疗,以削减并发症和残疾。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者。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留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 IGT 者,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一局部保持 IGT 状态各约占 1/3。因此,在此阶段实行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3. 三级预防对糖尿病患者进展标准化的治疗和治理,以掌握病情、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进展,防止伤残和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级预防强调对患者的定期随访。随访的目的在于:1) 监测血糖和血脂、血压等代谢掌握状况。(2) 评估治疗反响,准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等到达掌握目标。(3) 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等行为变化进展指导,催促患者实行综合治疗措施。 (4对易消灭并发症的眼、心脏、肾脏、足等器官进展定期检查,准时觉察糖尿病并发症,以实行针对措施,阻挡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要求对全部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进展有效治理和定期随访。三、肥胖一概述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 年 WHO 已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肥胖症的一般特点为患者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 比体脂特别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假设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又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急因素。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急因素,被WHO 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 10 大危急因素之一。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特别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 95以上。二流行特点和危急因素近几十年来,经济进展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构造转变和体力活动削减,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论在兴旺国家或进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 长,经济兴旺国家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中的增长更为突出。在过去10 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 10%一 40%。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进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快速增长。2023 年全国居民养分与安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 5.6%,两者之和为 23.2%,已接近总人口的 1/4。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兴旺 地区高于不兴旺地区。很明显,肥胖与经济进展亲热相关。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科学争论觉察, 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整反响不同,受遗传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即使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肥胖的发生进展也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 结果。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一 40%。超重和肥胖的危急因素在行为方面主要包括:1. 进食过量 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使能量的总摄人往往超过能量消耗。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常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宠爱零食,是很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缘由。2. 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缘由之3. 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在临床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中,评价肥胖程度最有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是体重指数BMI )和腰围WC。1)体重指数BMI):BMI 和身体总脂肪亲热相关,涉及到身高和体重。BMI 不能说明脂肪分布,但争论说明,大多数个体的 BMI 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 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BMI 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kg除以身高米, m)的平方,即 BMI 二体重身高 zkg/m。在推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退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肥胖程度的分类以体重指数为指标。1) 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程度分类标准是体重指数在25 0 一 29,9 为超重, 大于等于 30 为肥胖。2) 针对亚太地区人群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W 月 0 西太区提出亚洲成年人肥胖分类标准为 BMI 在 23.0 一 24.9 为超重,) 25 为肥胖,并建议各国应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以及疾病危急数据,以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的分类标准。3我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掌握指南试用中规定的中国的分类标准是 BMI18 5 为体重过低,185 一 239 为体重正常,24 一 279 为超重,> 28 为肥胖。(2腰围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洁、有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积存的程度, 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的中心型肥胖,是心脏病 和脑卒中的独立的重要危急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量与多种相关慢性 疾病的关系。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掌握指南试用指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85cm, 女性 80cm 时,则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特别的危急性就增加。三防治原则和措施肥胖症必需防治,它不仅损害身心安康,降低生活质量,而且与发生慢性病息息相关。对超重和肥胖症的普遍性干预是比较经济而有效的措施。1. 防治原则1)必需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头,从预防超重入手,并须终生坚持。(2) 实行综合措施预防和掌握肥胖症,乐观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转变膳食、增加体力活动、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缺乏的行为和习惯。(3) 鼓舞摄入的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 (4掌握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以抑制因单纯削减膳食能量所产生的不利作用。二者相结合可使根底代谢率不致因摄人能量过低而下降,到达更好的减重效果。乐观运动可防止体重反弹,还可改善心肺功能,产生更多、更全面的安康效益。(5) 应长期坚持减体重打算,速度不宜过快,不行急于求成。(6) 必需同时防治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环节。(7树立安康体重的概念,防止为美容而减肥的误区。2. 防治措施肥胖是危害人类安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实行不同的预防和掌握措施,即三级预防措施。1)一级预防:即针对一般人群的群体预防,把监测和掌握超重与预防肥胖进展以降 低肥胖症患病率作为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进展定期监测抽样人群的体重变化,了解 其变化趋势。乐观做好宣传教育。使人们更加留意膳食平衡,防止能量摄人超过能量消耗。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合理,特别要削减脂肪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 果在食物中的比例。在工作和休闲时间,有意识地多进展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广为传播 安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和限盐。常常留意自己的体重,预防体重增长过多、过快。成年后的体重增长最好掌握在 5kg 以内,超过l0kg 则相关疾病危急将增加。要提示有肥胖倾向的个体特别是腰围超标者,定期检查与肥胖有关疾病危急的指标,尽早觉察高血压、血脂特别、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隐患,并准时治疗。(2) 二级预防:即针对高危人群的选择性干预,对有肥胖症高危急因素的个体和人群, 应重点预防其肥胖程度进一步加重,并和预防消灭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高危急因素包括: 存在肥胖家族史,有肥胖相关性疾病、膳食不平衡、体力活动少等。对高危个体和人群的预防掌握超重肥胖的目标,是增加该群体的学问和技能,以削减或消退发生并发症的危急因素。其措施包括:转变高危人群的学问、观念、态度和行为;可以通过对学校、社团、工作场所人群的筛查觉察高危个体。要强调对高危个体监测体重和对肥胖症患者进展治理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3) 三级预防:即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的针对性干预,主要预防其体重进一步 增长,最好使其体重有所降低,并对已消灭并发症的患者进展疾病治理,如自我监测体重, 制定减轻体重目标,以及指导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安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肥胖可能进一 步加重疾病危急性的生疏,提高患者减肥的信念;在医疗单位的协作下,监测有关的危急因 素;引导重点对象做好膳食、体力活动及体重变化等自我监测记录和减重打算的综合干预方 法,并定期随访。四、肿瘤一概述癌症是以细胞特别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患性亲热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行为方式转变,我国肿瘤 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肿瘤死亡约占全死因第 3 位,在城市中占第 2 位。依据全国疾病监测点资料,我国城市前 5 位癌症死亡率依次为:支气管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农村依次为肝癌、胃癌、支气管肺癌、食管癌和结肠癌。2023 年末卫生部颁发了中国癌症预防与掌握规划纲要2023 一 2023,2023 年第 58 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关于癌症预防与掌握的决议。肿瘤严峻威逼人民安康,决议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癌症防治中应马上实行行动,加强预防,降低肿瘤发病的危急因素;加强对患者的早期觉察和准时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对晚期患者治疗可减轻苦痛,提高生活质量。二流行特点2023 年全球发癌症病例约 1000 万,死亡 620 万,现患病例 2200 万。癌症正在成为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我国恶性肿瘤主要的流行特点是:1. 时间分布20 世纪 70 年月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始终呈上升趋势,在70 年月至 90 年月的 20 年间,癌症死亡率上升 29.42。2023 年癌症发病人数约 180 一200 万,死亡 140 一 150 万,城镇居民死因的第一位。尽管社会经济在进展,但癌症的主要危急因素业未得到掌握。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宫颈癌、食管癌等患病率有所下降。2. 死亡率地区分布在我国,有些类型的肿瘤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如肺癌,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上消化道癌,农村高于城市;食管癌在太行山区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 人群分布肿瘤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持续上升的肿瘤有胃癌、食管癌, 这与致癌因素在人生过程中的持续存在有关。鼻咽癌死亡率在 20 岁开头快速上升,50岁以后持续在较稳定状态。肺癌是先上升后下降型,发病上升至肯定年龄后下降,有的资料 显示在 75 岁后有所下降。乳腺癌呈双峰型,其两个顶峰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期较高。人群分布特点突出的还有广东人鼻咽癌较高;婚育、哺乳妇女乳癌发 生率少于无哺乳者;宫颈癌与多育有相关;石棉、放射性物质的职业报告者肺癌发病较高等。三危急因素虽然肿瘤病种较多,危急因素简单,但是1/3 以上、甚至约一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我国癌症发生的主要危急因素归结为:吸烟、不安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生物感染因素、遗 传因素、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精神因素及其他等几类:1. 吸烟 吸烟与 80%以上的肺癌和 30的总癌死亡有关包括口腔癌、喉癌、食管癌及胃癌等。在过去的 30 年间,肺癌的死亡率由 7.17/10 万增至约 30/10 万。推测 2025 年,每年增肺癌病例将超过 100 万。2. 不安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不安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是仅次于吸烟的第2 个重要的、可引起癌症发生的危急因素。人类癌症中有 1/3 与此有关,如超重和肥胖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肾癌等有关。近20 年来,随着经济进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构造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西方化趋势,城市和富有农村中,超重和肥胖已成为重 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上升的重要缘由。而在贫困地区,低体重 和养分素缺乏仍旧是死亡的危急因素之一。同时,养分素缺乏也与某些癌症的高发亲热相关, 如硒的缺乏与食管癌的高发有关。3. 生物感染因素肿瘤的发生与某些生物因素的暴露有关。争论报道,我国约 1/3 的癌症发生与感染因素有关,EB 病毒感染与鼻咽癌;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癌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内膜癌;日本血吸虫感染与直肠癌。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达 60%,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于 10%,这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缘由。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生儿接种乙肝病。目前,国家非 常重视生物感染因素的预防,已将乙肝病接种纳入儿童免疫打算。4. 遗传因素肿瘤与遗传有亲热关系,遗传性肿瘤占全部人类癌症的1% - 3。遗传因素在儿童及青壮年癌症病人身上的作用显而易见,通常患癌症的危急性随年龄而增长,但在儿童患者中却并非如此,后者通常是承受了前辈的突变基因而致病。另外对欧美妇女乳腺癌的争论也说明约有 10%一 30%的病例表现出遗传倾向。遗传流行病学争论结果说明肿瘤遗传易患性的生物机制可能与抑癌基因、有 DNA 损失修复作用的基因和影响致癌剂代谢的基因缺陷有关。5. 职业危害随着经济的进展,我国职业危害及由此所致癌症呈严峻态势。石棉可致肺癌,苯胺燃料可致膀胱癌,苯可致白血病等已为国内外公认。6. 环境污染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已证明对人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有30 余种。7. 精神因素特别的生活史引起的感情和精神状态与癌症的发生可能有关。如离婚、丧偶、分居等负性生活大事;过度紧急;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灵创伤等引起的长期持续紧急、无望等都是导致癌症的重要精神心理因素。个体的性格特征如愁闷、内向、易怒、孤僻等也与癌症的发生有肯定的关联。8. 其他 个体的年龄、性别、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在癌症的发生中都有肯定的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降低,致癌因素作用时间的积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内分泌特别与女性乳腺癌关系亲热,乳腺癌患者在阻断卵巢功能后病情可缓解。四预防掌握策略和措施1. 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要加强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争论,探究、鉴别恶性肿瘤的危急因素和病因,努力消退和防止其作用。在全人群开展有关防癌的安康教育提高机体的防癌力量,防患于未然。常用的一级预防方法包括:(1)鉴定环境中的致癌和促癌剂:尤其应加强对已明确的致癌剂的检测、掌握和消退, 制定其环境浓度标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对于职业致癌因素,应尽力去除或 取代,在不能去除这些因素时,应限定工作环境中这些化合物的浓度,供给良好的保护措施, 尽力防止工人接触。对常常接触致癌因素的职工,要定期体检,准时诊治。(2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如接种乙肝疫苗对预防肝癌有乐观作用。(3)转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全人群劝阻吸烟以预防肺癌;提倡性卫生以预防宫颈癌;去除紧急、心情懊丧等精神心理因素的不良作用,留意口腔卫生以防止口腔癌、舌癌等;加强熬炼,增加机体抗癌力量。(4合理养分膳食:日本、美国以及西欧一些国家胃癌死亡率下降,多数人认为与饮食改善、养分摄入量增加及适当的食物保存方法有关。要留意饮食、养分平衡,削减脂肪、胆固醇摄入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C、E 和纤维素的食物,不吃霉变、烧焦、过咸或过热的食物。2. 二级预防 即早期觉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癌症的早期觉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癌症治疗 5 年生存率的改善主要归功于早诊早治。筛查是早期觉察癌症的重要途径之一。3. 三级预防即尽量提高癌症病人的治愈率、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留意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要求对癌症病人供给标准化诊治方案和康复指导,要进展生 理、心理、养分和熬炼指导。对慢性患者开展姑息镇痛疗法。留意临终关心,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五、慢性堵塞性肺部疾病一概述慢性堵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组疾病的统称。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学会制订的慢性堵塞性肺疾病COPD诊疗标准草案把 COPD 定义为具有气流堵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 肺气肿,即把存在气道慢性不行逆性堵塞和或合并堵塞性肺气肿统称为 COPD。该定义认为 COPD 应当只包括那些有慢性不行逆性气道堵塞的肺病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堵塞性肺气肿,及局部气道堵塞不能完全缓解的哮喘,而其他包括有气道堵塞但可完全恢复正常的哮喘、无气道堵塞的某些类型的慢支和肺气肿等都不属于COPD。二流行特点和危急因素COPD 在世界范围常见多发。近年来该病因患病人数增多,病死率较高而日益受到重视。1996 年全球死于慢性肺部疾病者高达 300 多万例,约占总死亡数的 10%。据估量我国目前有 COPD 患者 3000 万以上,患病率 3%一 5%。我国 COPD 的流行特点是农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列农村死因第 1 位,城市死因第 4 位,存在明显城乡差异;地区分布上,地处严寒的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及中南地区、河南等地区的 COPD 及肺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华东、华南等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因严寒日气温变化大,其 COPD 与肺心病患病率亦较高。此外,COPD 的患病率及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上升,除少数死于儿童期,95%以上的 COPD 死亡发生在 55 岁以后。调查资料显示,近20 年来我国的 COPD 患病率呈上升趋势。COPD 主要继发于支气管炎,病程长,患者肺通气功能下降,肺呼出量削减,影响健康和劳动。迄今,COP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格外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有关, 目前已确定或有证据支持的危急因素有吸烟与被动吸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气环境污 染;吸烟、被动吸烟及家用炉灶造成的居室空气污染;煤矿工及其他矿工、金属制造工、生产石器、玻璃和粘土制品的工人等,常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职业性污染;烟 雾和有害气体接触;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肺功能降低等。其他因素如严寒多变气候、养分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在 COPD 发生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明。三防治策略和措施1. 防治策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发疾病,肺心病引起呼吸衰竭 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因此乐观预防掌握 COPD 是削减我国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措施。COPD 的预防应坚持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如针对吸烟是 COPD 的重要危急因素开展禁烟和戒烟活动;针对大气污染状况进展环境综合整治等。二级预防是 “三早”,即早觉察、早诊断、早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和延缓 COPD 的进展,如 COPD 患者在消灭病症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病症期,病人如能在此期间早期检出和处理,则 有可能使其病情逆转。三级预防为临床预防,主要任务是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与伤残, 开展康复工作等,即对确诊为有病症的 COPD 患者,及早实行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延缓患者病情进展及并发症发生,减轻病症,提高其生活质量。2. 防治措施1) 一级预防:包括: 安康宣教:实行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的策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康教育,使群众生疏到预防 COPD 的重要性以及把握防治 COPD 的根本技能,这是做好 COPD 三级预防的根底和前提; 控烟:吸烟是 COPD 发病的最主要的危急因素之一,开展全人群及高危人群的控烟运动能有效降低 COPD 发病率。提倡不吸烟,鼓舞戒烟是COPD 防治工作,尤其是早期阶段防治的主要干预措施; 环境综合治理:已有有力证据说明空气污染是引起COPD 的重要环境因素。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城市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实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如进展城 乡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工业区和生活区;改进炉灶、加强通风、实行集中供热、推行煤气化;重点整治严峻污染工厂等; 掌握、削减职业性危害:多种职业性的接触也是 COPD 的危急因素,如煤矿工及其他矿工、金属制造工、生产石器、玻璃和粘土制品的工人、常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人、谷物运输工、棉纺工人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且肺功能较低。针对这些易感人 群应当实行相应的劳动卫生措施,并每年开展预防性安康体检,有呼吸功能损害者调离原岗 位,力求掌握、削减职业性危害。(2) 二级预防:主要措施是在 COPD 高危人群中定期进展普查、筛检,以期尽早检出有早期病变者并赐予早期治疗。COPD 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吸烟者,职业性暴露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有慢性咳嗽、咳痰病症者,诞生时低体重儿,早产儿,养分不良儿,或儿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者等。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定期监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步骤。对筛检出的高危 人群应开展安康宣教,并针对存在的危急因素进展干预,如鼓舞戒烟等。(3) 三级预防:包括:连续做好安康宣教工作:针对 COPD 患者及其家庭进展系统健康宣教,使其了解 COPD 病程的长期性、危害性,以及进展长期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 争取患者及其家庭对防治工作的理解、协作和支持。进展安康教育还可以有效解除病人常伴有的精神焦虑抑郁;标准化治理与治疗:对确诊的 COPD 患者进展标准化治理和治疗,制定具体的治理及诊疗方案。对 COPD 患者要进展长期系统治理,包括登记确诊的病人、为病人建立完整的病历及随访记录本,长期监测病人肺功能进展状况等;戒烟:戒烟削减吸烟者气道痰液分泌量,有利于改善病人病症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康复熬炼:制定康复熬炼打算,组织缓解期 COPD 患者进展康复熬炼,尤其是早期阶段进展熬炼效果会更好;家庭氧疗:对于严峻低氧者可进展长期家庭氧疗,每天保证 12 一 15 小时的给氧能延长病人寿命;避开呼吸道感染:病人应留意个人卫生,留意保暖、避开受凉、预防感冒;避开承受香烟烟雾及环境污染物刺激,削减气道痰液分泌量;为预防感染,可每年秋季接种一次肺炎 疫苗及流感疫苗等。第三节筛检的根底学问筛检是早期觉察病人和高危急人群,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