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docx
1 / 5山东省潍坊市 2018 年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D 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A 项:慈祥和蔼。B 项:折(zhé)。C 项:漫不经心。【考点】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2.【答案】B【解析】B 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倒映:物体的形象倒着映射到另一物体上。簇拥:紧紧围着。 “青峰湖”中的“广袤的蓝天和绵延的青山”,自然用的“倒映” 。耀眼:光线强烈,使人眼花。炫耀:照耀,夸耀。形容“光斑”明亮自然用“耀眼” 。深邃:深奥。深刻: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形容“智者的黑眸”自然用“深邃”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3.【答案】C【解析】C 衔接最恰当。的语序与上文的“蓝天” “青山”相对应。的“湖面”作后面分句的主语,与下句话题统一。的结构与上文一致。【考点】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4.【答案】A【解析】A 加点成语使用恰当。B 项: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大。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C 项:不厌其烦,不嫌烦琐。指很有耐心。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D 项: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指做得妥当。与语境矛盾。【考点】本题考查成语辨识能力。5.【答案】B【解析】B 表达准确、逻辑严密。A 项:因果关系的原因与结果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C 项:假设关系的条件与结果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D 项:条件关系的条件不充分。说法绝对。应改为“只有才”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6.【答案】C【解析】C 项“体现了道家反对战争的主张”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应把“道家”改为“墨家” 。【考点】本题考查对语言表达的辨析能力。二、7.【答案】(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国破山河在(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不求闻达于诸侯千呼万唤始出来(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 / 5【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侯” “沧” “婵”等字词的书写。【考点】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8.(1)【答案】贝多芬傅雷【解析】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平时注意积累,理处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考查的是与名人传 傅雷家书有关的文学常识。【考点】文学常识考察。(2)【答案】要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要坚持对梦想的追求;要抵制物质的诱惑。【解析】首先仔细阅读这两个名著片段,并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然后归纳出两语段的中心,由观点出发解答此题。【考点】文学常识考察。三、9.【答案】让读者有阅读收获(提高阅读质量)。【解析】通读材料一,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析作答即可。如可分析“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一句,即可得出让读者有阅读收获的答案。【考点】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10.【答案】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解析】所谓探究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材料 2”强调“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二“材料 3”谈的是“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 。两个观点整合在一起即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相得益彰和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概括与表达的辨析。11.【答案】(1)去掉“都”(将“双升”改为“上升”)。(2)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3)在“在于”后面加“是否”(将“能否”改为“能”删去“能否”)【解析】句语意重复。 “都”与“双升”内容重复。去掉之一即可。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这是个递进复句,不是并列复句。所以要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句两面对一面。在“在于”后面加“是否”或删去“能否”均可。【考点】考查语病的修改。四、12.【答案】 “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解析】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于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考点】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13.【答案】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解析】词的下阙写诗人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景:白发上插着鲜花的诗人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以议论结尾并抒发诗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最后一句反问形式发议论,表达出诗人乐而忘忧(贬谪流放、志不得伸的忧愁)、与民同乐、行乐惜春的思想。3 / 5【考点】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14.【答案】(1)通“向”,从前(先前)。(2)擅长(善于)。(3)用鞭子打(驱赶)。【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乡”:通“向”,从前(先前)。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考点】本题考查对线索及小说三要素的概括。15.【答案】C【解析】C 项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代词,指代前文所说之事。A 项:介词,把;介词,因。B 项: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D 项: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语气。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而” “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考点】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及作用分析能力。16.【答案】(1)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说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2)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俄而” “厩人” “穷” “下”等字词的翻译。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的翻译。【考点】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17.【答案】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解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可从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的角度考虑作答。【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五、18.【答案】溪流、古树街巷【解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空的答案第3自然段的“溪流”和第4自然段的“古树” 。空可抓住第3自然段的“街巷两侧分布着宗祠、水井、水槽、晒谷坛”一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为“街巷” 。【考点】考查对文章脉络的梳理。19.【答案】雕刻、彩绘等内容的教化作用。匾额、楹联语句的熏陶作用。先人文魂的引领作用。【解析】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如可提取第 4 段的“石雕、木雕和彩绘,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传统典籍有祝祷的寓意,有教化的作用”,“古宅老院的匾额上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杨家4 / 5堂村是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后裔聚居地,文风昌盛,绵延不衰,这不能不说是先人的文魂引领的结果”分析作答。【考点】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20.【答案】主语部分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增强语势,表意丰富。把“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喻为“无形的网”,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解析】 “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为排比;“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属于比喻。前者的作用增强语势,表意丰富。后者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刻画描写对象。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和文章的中心,体会语句的表达作用。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考点】欣赏文句。21.【答案】古村落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文化价值,要注意保护,不能一拆了之。古村落保护要注重人文关怀,考虑人居环境。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存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现代社会弥足珍贵。【解析】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提取“古村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同时,在种种美的样貌形态背后,还有丰厚的蕴含” “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古朴传统的美好,让人们真切地领悟到什么才是诗意的生存” “这里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活方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便愈发显得可贵”等句进行分析,即可概括出答案。【考点】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把握。22.【答案】举例论证。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解析】 “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此段论述的分论点即下文的观点句“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注意找到问题的位置后就在问题的周围找寻答案,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考点】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和论证的分论点。23.【答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两个事例,总结什么是胸存大道,引出下文对如何践行大道的论述。文脉贯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解析】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结构上的角度分析作答。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都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此题也不例外。只是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及对文章结构严谨的意义答出来。【考点】考查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24.【答案】消防战士杨科璋在火势凶猛、生命危急时,仍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抢救儿童,这是当代青年舍生忘死的大道从容。【解析】观点要一定可以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考点】考查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六、25.【答案】别样的青春风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青春,而我的青春或许有些不同。-题记5 / 5十四岁的花季雨季埋葬着我的欢笑,我的眼泪,我的理想。我的花季雨季是属于我的,我的青春也是属于我的。处于青春期的我似乎在思考问题方面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成熟,在对待问题方面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迷茫和困惑。这世上有很多不公平,你认为有很多可以依赖的,其实不能相信;你以为守护着你的,其实不曾属于你,所以,我曾以为我了解并相信许多人,但现在却发现我谁都不了解,也谁都无法相信,包括我自己。而我珍惜每一件感情,所以,我对朋友付出真心,可我去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如此;我对父母,老师付出真心,可我去不知道他们真正如何看待我。我的青春中不仅有多虑,还有同同龄人类似的感情问题。命运之轴永远向着未知的方向转动着。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会遇到谁,爱上谁,思念谁,失去谁,忘记谁,又拥有谁,而我要去学会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老师曾对我们说过:我们现在就如同坐在一辆人生的列车上,沿途的风景再美,我们也不能下车,下车后就永远再上车,而最终坚持到最后的人就是胜利者。只有胜利者才能看到最美的景。我们不能让花蕾还没有开放就被蛀坏了,其实跟智慧和美貌相比最珍贵的还是我们永远不会失去的微笑。青春中的我对待友谊似乎很迷茫,有时我真的弄不清谁到底是我真正的朋友。谁是我心中最好的朋友,虽然我付出多少,谁又值得我付出多少,我又应该为谁付出多少?但我认为,好朋友不但应该分享彼此的秘密,不但应该在关键时刻拔刀相助,还应该义无反顾的为对方做出牺牲。而真正的友情会成为我今生今世丢不掉的美好财富。在这段仓促而五味俱全的青春里,我们要感谢的,不仅是彼此,还有没一个遇到过的人。【解析】这是篇材料作文。要求“从上面材料中选取两三个关于青春的关键词”,表达你对“别样的青春风景”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这些词语是“梦想、友谊、亲情、个性” “孤独、迷惘、挫折、叛逆”等。此题看起来好像无从下手,实际上是给出了写作范围。可根据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从中选出三个你最熟悉印象最深最有话说的两三个词语,通过这两三个词语所代表的材料内容,来表达出“别样的青春风景”的意思即可。写记叙文,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件。要注意有两点,一是围绕着所选词语的含义来选择具体事件;二是选题干的词语时,只选两三个,切忌贪多,否则就会出现多主题的现象。这是写作大忌。材料作文怎样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一、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二、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 、 “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考点】作文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