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doc
位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湘东区湘东小学的教师张霞,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页至第三页的?位置?。我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构知识,开展思维。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几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课前说课。一、说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此根底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根底。二、说学情分析学生们具有简单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较好的注意力,并热衷于参加富有神秘感和挑战性的活动。基于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制订出以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明确竖为列,横为行,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到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同时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四、说教学重点、难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是本课重点;能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位置是本课难点。五、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分析: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1讲解法2情境教学法: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悉悉相关的情境设计,既表达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效劳了我们的教学活动。3欣赏激趣法4逐层练习,及时反应法: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帮助学生稳固了新知。二学法分析: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观察、比拟、发现的学习方法,在比拟中,学生有所发现,获得思维的进步与开展。六、说教学程序的设计一游戏导入 上课开始,我通过让学生介绍同学的位置,大家猜一猜他是谁的游戏,有效地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确实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需要,引出课题?位置?并板书。二探究新知1、认识列、行结合具体情境教室中的座位,通过我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有关列、行的规定板书:竖排列,横排行,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同学位置,接着又通过说好朋友的位置,稳固新知。板书:三位同学的位置2、认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分数乘整数?说课稿?分数乘整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它是在分数加减法和整数乘法的根底上安排的,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本单元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和混合运算作好铺垫。依据新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本节课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通过知识的迁移,经历观察、讨论、交流、推理、验证等教学活动,主动建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推理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法那么正确计算。3、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开展过程,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那么的推导。因为分数乘整数将为本单元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和混合运算作好铺垫,所以设为重点;而且学生只学过整数的乘法和分数加减法,并未接触分数的乘法,所以本节课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个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开展水平,并结合“以学生的开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节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同桌间通过独立思考,信息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实现学习者的自觉、积极、主动的构建新知,老师只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让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基于上述设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一、复习铺垫,设疑激趣,引出新知。由于学生已学过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整数乘法,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以此作为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法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调动学生的知识储藏。灵活设计,把例1转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帮小新解决这个问题。这富有挑战性的有趣味性问题,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此时学生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末达的状态,为学习新课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二、自主探究,积极构建,解决问题。知识不能靠传递,而要靠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根底上积极建构。根据学生的猜测,动手计算,就会出现两种算法,一种是加法,一种是乘法,引导比拟两个算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关系?力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通过PPT的展示,生动地把加法和乘法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那么。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质疑等数学活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适时鼓励学生尝试解答分数乘整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根底上,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表达。汇报自己的想法和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去计算。并讨论是怎样算的,无形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那么,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培养学生合情的推理能力。三、边学边练,注重应用,稳固掌握。本课教学针对重点、难点,完成相应的练习,边学边练,及时稳固强化认识,注重落实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同时练习注意层次的安排,最后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1稳固意义,看图列式,多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多练习计算强化对法那么的应用和理解。3比照练习。兼顾到学习成绩比拟好的同学,设计一些比拟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业布置:练习一:第3、4、5、题。通过本节课,我力求到达如下效果:在谈话中引出例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熟练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分数乘整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分数除法?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那么打下根底。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忆,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刚刚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那么,能运用法那么正确地进行计算。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开展抽象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三说教学过程。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根底,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问题创境,比照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拟,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拟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拟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答复了2/3×4=8/3 8/3÷4=( ) 8/3÷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第一步:教学4/5÷21.创设问题情境: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尝试列式;组织折纸实验;预设学生反应:方法A4/5÷2= 4÷2/5=2/5 大局部是竖着对折,将4/5这一局部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是这张纸的2/5,想当然的计算出结果;可能小局部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但也有大局部学生说不出算法。方法B4/5÷2=4/5×1/2=2/5 将长方形纸横着折,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极少学生能说出用/5×1/2=2/5,就是求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2.学生汇报,引导理解方法A和B。 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师:在折出的长方形里,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根底上,结合折纸实验,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局部学生有所感悟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最后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展示平均分的 过程,再在黑板上板书 计算过程。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A。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方说横向折;通过这个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再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横着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占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就是求出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五分之四乘二分之一,就可得其中的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第二步:教学4/5÷3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方法A?从中说明方法C与A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概括两种方法,再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拟: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问学生把一张纸的五分之四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得到算式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然后进行反应,并引导思考: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为什么不选A 这 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 相比有什么优点?此时通过比照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拟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拟,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第三步:拓展,实验与验证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刚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根底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2反应交流。观察: 算式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应,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归纳: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除转化成乘,整数转化成几分之一。三练习稳固、拓展提高。 这样的图式训练对正确掌握分数除法的一般化算法是很有效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毕竟还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图式的强化将促使学生在理解算法时有一个直观的支撑,这样的理解也就愈深刻。形式训练。7/15÷4=7/15×( )5/16÷6=5/16 1/83/10÷5=(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3应用: 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稳固,同时也安排了应用练习,尤其是第二题,还注意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四课堂总结。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拟、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开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圆的认识?说课稿龙洞小学六年级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局部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答复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局部名称,掌握圆的特征。3、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局部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6、教学关键: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学生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拟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拟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说教法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局部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时机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创设游乐场的一个情境 屏幕出示:五辆车,问:你最喜欢乘哪辆车?为什么喜欢乘这辆车? 学生讨论、交流 。车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导入: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且车轴都装在圆的中心,为什么要装在中心,不装在中心,行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车轮,好吗?设计意图:创设"游乐场乘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根底上,选择自己最喜欢乘的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表达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装车轴 。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 学生介绍方法屡次折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3、装钢丝认识半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4、认识直径: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屏幕显示:直经d 学生判断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局部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r=1/2d 现在假设要长途旅行,你要选择哪辆车?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根底知识,训练了一些根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稳固练习第88页第一题。学生答复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局部是圆。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r米024142d米086104判断题:经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操作题小明有一张没有标出圆心的圆形纸片,你能帮他找到圆的圆形心吗?同时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做的?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5、扩展题:在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出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确定它的圆心?它的半径应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照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效劳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6、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内容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根底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根底。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二.目标分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开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确实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六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难点:由于圆与以前学习的直线图形性质有很大不同,对“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都是一种挑战,因此,“化圆为方的转化方法和极限思想的感受是本节课的难点。四教法分析.教法分析: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气氛。2.学法指导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学手段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五.教学过程1.复习 1长方形面积公式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引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2实验操作: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3课件展示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4得出结论:启发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启发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再次展示动画。设圆的半径为r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由圆的周长为2r,推导得出长方形长为r,宽为r,圆的面积。4.实际应用1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小狗活动范围的最大面积问题?2例题讲解例题1:一个圆的直径为分米,求这个圆的面积注意书写格式:1写出公式2代入数字3计算结果4写出单位。3稳固思考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求桌面的面积。你能够帮助小明答复吗?4稳固练习例2一个圆形花坛,周围栏杆的长是25.12米,这个花坛的种植面积是多少?3.14练习:1.判断题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2.把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40cm3一块直径为40厘米的圆形铝板上,有4个半径为5厘米的小孔,这块铝板的面积是多少5.归纳小结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答复,教师归纳总结。表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3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6.布置作业P113练习4.312,3。P106习题4.31,2。六、板书设计圆的面积1圆的面积概念: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2、圆的面积公推导: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转化 圆的面积 = 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r r3、面积计算公式:?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说教材教材分析?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局部内容的根底,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析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拟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机,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表达以下的教学方法: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学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说教学流程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百分数的意义出示两条信息: 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11%; 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 问: 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2)出示信息: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拟,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师提供信息,以下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 米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先读出以下百分数,再用适宜的百分数填空。100% 2% 120% 90% 10%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 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四)、全课总结。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3、百分数的优点是什么?六上第六单元 统计一、教学内容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原义务教材是作为选学内容,考虑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本套教材将它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根底上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二、教学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局部量占总量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三、具体编排主题图教材呈现了学生在校园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情境,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现实背景。根据主题图情境给出六1班同学喜欢体育工程情况的条形统计图,直观呈现出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工程的人数,并说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此根底上提出:“如果要更清楚地了解各局部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由此引出扇形统计图,并特别说明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使学生看到: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喜欢各种运动工程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而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通过看图答复以下问题和提出问题,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做一做用扇形统计图展示了100g牛奶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此题的扇形统计图各扇形代表的工程是用图例的方式标明,这和例题中的扇形统计图略有不同,例题各扇形代表的工程名称标在扇形上,这里是用图标注明。你知道吗介绍圆柱形扇形统计图,说明有时为了清楚和美观,统计图在形状上发生了一些改变。教师可课前搜集一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一下。四、教学建议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2比照三种统计图,加深对扇形图的认识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负数?说课稿 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拟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教材分析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参加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稳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