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14】浅析《罪与罚》中索尼亚的人物形象.doc
-
资源ID:85466239
资源大小:37.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5.6.14】浅析《罪与罚》中索尼亚的人物形象.doc
浅析罪与罚中索尼亚的人物形象王 红汉教四班20120505160摘 要索尼亚作为罪与罚中重要的女性形象,她身上闪现着伟大的人性光辉。本文将通过分析索尼亚在悲剧命运与神圣信仰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性格特征,探究其复杂性格的成因。并透过人物的表象,深入挖掘索尼亚身上寄托的作者的宗教理想和圣母崇拜情结,揭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宗教和社会意义,并理性地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对人们的深刻启示。关键词 : 悲剧性格;圣母崇拜;宗教理想;罪与罚一、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成因(一)悲剧命运下的性格缺陷1.极度自卑,内向胆小索尼亚是作品中酒鬼马尔梅拉多夫的长女,家中嗜酒成性丢了工作的父亲,身患重病可怜的后母,还有快要饿死的孩子们,这一切可怕的苦难,同时加在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可怜姑娘身上,最终为了养活家人,她不得不出卖自己,成了妓女。对于自己卑贱的妓女身份,她比任何人都更瞧不起自己,这种植入其心灵深处的自卑,带给她无限的痛苦,残忍地折磨着她。拉斯科拉尼科夫因为看到索尼亚深深的自卑感,开始对从厌恶到同情,他不忍心伤害这样可怜的姑娘,并且她已经被自己的自卑折磨得万分痛苦了。当拉斯科利尼科夫因为对她的同情对她抱以尊重的态度,让她与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坐在一起时,索尼亚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配和她们平起平坐。当拉斯科拉尼科夫的妹妹杜尼亚向她礼貌地深鞠一躬告别时,索尼亚反到感到无比难堪和痛苦。可见索尼娅的自卑已经达到一种病态,在她心中,已认定自己不配与清白的女子平起平坐,还刻意强调卡捷琳娜本来想打发别人又找不到才会让她来邀请拉斯科拉尼科夫的,这说明她自己也认为让她来邀请拉斯科拉尼科夫对他来说是种耻辱,是非常不礼貌的。索尼亚已经认定和她扯上关系就是一种耻辱了,她的自卑已经深入骨髓。2.怯懦可欺,逆来顺受索尼亚的悲剧性格,除了极度自卑外,还表现在怯懦可欺和对一切苦难地逆来顺受。当卢仁在暗中设计,在索尼亚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100卢布藏在索尼亚的衣兜里,然后再去污陷索尼亚偷钱。他出现在安魂宴上,摆出一付理直气壮的样子,向索尼亚兴师问罪时,索尼亚的反应是她站在那里,脸如死灰,望着卢仁,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至始至终索尼亚也只是用恐惧的小声为自己做无力的辩解。她明明是无辜的,却在恶意的诬陷中无法自保,绝望中也只是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的上帝身上。这样的反抗显然是毫无意义的,甚至都不能称其为反抗,试想如果没有列别佳特尼科夫和拉斯科拉尼科夫的救助,索尼亚必将被污陷成功,等待她的将是更悲惨的命运,这已经足可以看得出索尼亚的怯懦可欺。(二)宗教信仰支撑的强大灵魂1. 坚强的力量拉斯科利尼科夫认为,摆在索尼亚前面有三条路,“跳河、进疯人院,或者,最后,自甘堕落、头脑麻木,心如铁石。”1 可是索尼亚却都没有选择,她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本性,圣洁的心灵。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使索尼亚在藏污纳垢的火坑里依旧保持灵魂的纯洁,当他看到索尼亚无比虔诚地向上帝祷告,如珍爱生命般珍爱圣经,一向胆小温和的她无比严厉地斥责拉斯科利尼科夫对上帝的怀疑时,他找到了答案,就是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使她这个柔弱可欺的可怜女孩在残酷的生活面前,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依旧保持着纯洁的灵魂。 2. 奉献的精神索尼亚的生命可以说根本就不是属于自己的,从她决定为了家人而出卖自己开始,她就是为了别人活着,而且还要痛苦地活着,与她受折磨的生命相比,死亡可能要幸福千百倍。可是她不能自私地决定自己的生命,她已经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自己的家庭。而且她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不仅仅局限于对自己的家人,拉斯科拉尼科夫是一个与索尼亚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可是索尼亚却抱着对他的执着的爱追随他到西伯利亚与他一同承担苦难,并用自己的余生陪伴他,感化他,爱他,仅仅为他活着。可见索尼亚的一生都是在为别人奉献和牺牲,而她的快乐也根植于这种奉献与牺牲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之上。(三)索尼亚性格成因下形成的内向懦弱索尼亚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境中,疾病缠身、脾气暴躁的后母对她打骂相加,没有过任何的关爱,而嗜酒成性的父亲,也让她得不到任何父爱,而且看到后母对她的虐待也是不管不问,这样使索尼亚长期在家中无人关心也没人撑腰,只能忍气吞声地默默承受生活的苦难,这便形成了索尼亚自卑、内向、胆小、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可是由于父亲长期嗜酒,没有工作,继母身患重病,家里没有了任何经济来源。家中还有很多等待吃饭的孩子,一切沉重的家庭负担同时加在了这个可怜的姑娘身上,面对居无定所、忍饥挨饿的一家人,索尼亚无法用诚实的劳动赚得的钱去供养。走投无路的她只能违心地越过道德的界限,走上街头,出卖肉体,用弱小的身躯担起常人无法想象的、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这样的贫寒的家境,已经让她内向自卑,后母长期地呵斥下,她已经养成了忍气吞声和对一切苦难的逆来顺受,而最后为了家庭去做妓女就更是将她推向社会的最底层,痛苦的妓女生涯已明显扭曲了索尼亚的个性,她变得更加忧郁而沉默,内向、怯懦的性格也发展到了顶点。导致的极度自卑社会上普遍的对她妓女身份的蔑视和不耻,使她更加无法在别人面前抬头。尽管她是为了别人而牺牲,尽管她依旧保持着纯洁的灵魂、虔诚的信仰和善良质朴的本性,可因为她的特殊身份,人们已经将她身上所有的闪光点抹去,看到的只是一个“品行不端,臭名昭著”的女人。书中有一个细节,当拉斯科利尼科夫正式将索尼亚介绍给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之后,在拉斯科拉尼科夫的母亲离开时,她本来也想对索尼亚鞠个躬,但是却还是没有做到。从中可以看出尽管拉斯科拉尼科夫与妹妹都可以看到索尼亚的人性光辉面对她报以尊重的态度,可是他们的母亲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去做到试着对一个妓女表现出一丝尊重的态度,就连最后鞠个躬都没有做成。由此社会对于索尼亚低下的地位的普遍态度可见一斑。使她甘于牺牲 如果索尼亚是一个自私的人,在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时,她也是可以选择不去牺牲自己的,毕竟父亲没有给过她任何父爱,也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而后母对她也没有任何恩情,两个小妹妹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完全有理由“理智地”安排属于自己的生活,对于家中的一切无动于衷,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或者向父亲和继母发泄心中的怨气、抱怨命运的不公,因为在客观上正是他们迫使她选择了这种耻辱的生活方式。她用宽容的心原谅后母对她的虐待,而且在肮脏的生活处境中,她并没有变得老于世故、满身铜臭、厚颜无耻。在这个肮脏和罪恶的环境中,她却具备了抵抗罪孽与堕落的神奇本领,始终保持着灵魂的洁净, 索尼亚之所以能够这样“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因为她本性中善良和宽容使她始终保持这一份质朴和纯洁。二、索尼亚人物形象的深层意蕴(一)作者的圣母崇拜情结俄罗斯信奉的东正教是基督教传入俄罗斯之后,结合俄罗斯独特民族气质而形成的,其与基督教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上帝的崇拜和对圣母的崇拜是并存的。相对与上帝的高高在上,他们更加依赖于圣母伟大亲切的母性气息。圣母成了人们与上帝的中介。东正教是改造了的基督教,这种改造主要就是加入了俄罗斯善感的心灵。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俄罗斯是最崇拜圣母的国家,几乎每一座教堂都有圣母像。俄罗斯东正教这种圣母崇拜情结反映在文学上则出现了一系列圣母式的文学形象。“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母情结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表现,其源头则来自俄罗斯的宗教文化。”2(二)索尼亚圣母形象的暗示在名字上,俄语中索尼亚是索菲亚的爱称即小名。索菲亚在古希腊语中是“智慧”之意。在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宗教意识中,索菲亚是上帝卓越智慧的化身,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索菲亚,将其视为“永恒女性”“圣灵”“圣母”,是俄罗斯民族的保护神,对圣母的爱和崇拜是东正教笃信精神的灵魂。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将罪与罚的女主人公取名为索尼亚是有深刻寓意的。三、索尼亚人物形象的意义(一)更好地揭示作品的创作主旨在文本中,索尼亚的圣母形象是一道希望之光,为整部作品奠定了一个主题只有宗教信仰才能使迷失的人们走向重生。在作品中对于拉斯科拉尼科夫来说,索尼亚的存在至关重要。她使拉斯科拉尼科夫重拾信仰,最终用爱使他人性复活,重新找回了希望,索尼亚用她圣母的光辉照亮了拉斯科拉尼科夫崭新的人生。在罪与罚中充斥着太多沉重的苦难,压得人透不气来,而对于一切苦难总该有个出路和解决的办法,至少给苦难的人们一个希望。如果没有索尼亚的存在,整部作品将一片黑暗,看不到任何的光亮。直至索尼亚用爱复活拉斯科拉尼科夫时,我们才看了希望和曙光。信仰的支持和爱的力量,原来可以如此强大。索尼亚虽然复活的只是一个拉斯科拉尼科夫,却让人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拉斯科拉尼科夫”复活的希望。以索尼亚代表的宗教符号是作者为苦难的俄罗斯人民设定出路。最终揭示了作者用宗教复活人的创作主旨。(二)宗教意义较为突出 索尼亚这一人物形象的宗教意义无疑是最为突出的。可以她说是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宗教符号,是宗教思想与文学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她是俄罗斯圣母崇拜情结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以宗教精神指导文学精神。陀氏为苦难人们指出的出路就是虔诚的信仰宗教,在这种文学思想的导向作用下,把迷途的人们指向了宗教信仰,文学又促进宗教的发展和光大。她与人类平等甚至姿态更低一些,她用慈悲心包容人世,包括人世的罪恶和黑暗。她就在众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她的影子。尤其在苦难人群中,可以看到她的化身。神和人生活在一起,质朴的俄罗斯心灵不能接受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圣母情结正是俄罗斯文化深处的一股自救冲动,是冲破欧洲文化外壳回归自我本原的冲动,是当时俄罗斯文化人最基本的心灵冲突。(三)索尼亚的圣母形象对人们的启示1.信仰与爱的感召力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索尼亚用自己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爱最终将拉斯科利尼科夫感化,使他复活,走向新生。这份信仰和爱的力量是不得不令人感叹与动容的,它让我们相信爱的力量是那么的强大。一开始,拉斯科利尼科夫虽然去受苦受难服苦役了,可是他的心却死了。精神颓废,自甘堕落,麻木不仁,对索尼亚也是不理不睬。当索尼亚一直默默地守候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终于有一天这份爱将冰山融化,将拉斯科利尼科夫感化。“爱,使他们复活了,一个人的心里蕴含着滋润另一个人心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的源泉”3这个段落是书中最激动人心,也最重要的时刻,标志着拉斯科利尼科夫的复活,将这份爱的力量推向了顶峰,拉斯科利尼科夫终于在索尼亚无私的执著的爱中重生。当天夜里,拉斯科利尼科夫想“难道她的信仰现在不就应该是我的信仰吗,起码她的感情,她的追求”对拉斯科利尼科夫来说,是爱让他重拾信仰,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份爱的强大感召力,直到今天也是启发人心、令人感动的。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乏,一切都以金钱衡量的社会下,这份爱的召唤的意义也更为重大。“在作品中,作者为拉斯科利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与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索尼亚的道路。而索尼亚之路指的就是用宗教复活人。”4索尼亚身上的真善美是可以感化人的,可是仅仅靠宗教是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也不能够使人们脱离苦难的生活。这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麻痹,是给人们吃一剂精神上的鸦片。陀氏反对一切革命,只想用宗教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于是他让闪着圣母光辉的索尼亚来当“救世主”。可是“用宗教来复活人的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的判断力量是不相协调的。”5 陀氏并没有真正认清导致人们苦难生活的根本原因,并非个人的信仰缺失,而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的统治阶级的腐朽。针对这些问题,宗教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宗教只能让人们安于苦难,不知反抗,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对于索尼亚的圣母形象,我们既要肯定其身上闪现的爱的光芒,又要正确地看待她圣母形象背后宗教带来的盲目的理性的缺失。结 语罪与罚是陀氏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作品,它通过索尼娅这一形象对杀人犯拉斯科里尼科夫的救赎,使其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使他实现了从人性泯灭到人性的复苏。从作品中我们看到索尼亚的光辉灿烂的形象,了解到社会、宗教等对她性格塑造的影响。并从她的形象中了解到俄罗斯东正教的圣母崇拜情结,最终揭示了她形象的社会价值和宗教价值。索尼亚的圣母形象是一道希望之光,为整部作品奠定了一个主题只有宗教信仰才能使迷失的人们走向重生。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矛盾激化,对于俄罗斯未来出路的担忧使这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后期的一系列作品中将圣母情结衍化为宗教理念,并被赋予了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救世功能。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民族独特的圣母崇拜的民族特征,并理性的分析出这种宗教精神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俄罗斯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仅仅是一种宗教麻痹思想和对现实问题的逃避。参考文献1 3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臧仲伦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89-2902 屠茂芹试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母情结J 清华大学学报,2002(1):1-6.(完整的)4 5 面向21C课程教材外国文学史M(修订版):上册,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51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