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ICT整合于教育的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陈琦.ppt

    • 资源ID:85466361       资源大小:288.50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ICT整合于教育的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陈琦.ppt

    ICT整合于教育的心理学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陈琦琦 一一 ICTICT(含(含CAICAI)用于教育的回顾)用于教育的回顾二二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三三 未来研究的展望未来研究的展望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整合于教育的心理学研究F六十年代六十年代CAICAI作为程序教学的一种高级形式作为程序教学的一种高级形式F七十年代与七十年代与CAICAI同时,有同时,有CMICMI,也有信息学的出现,有的中,也有信息学的出现,有的中学开始教信息学学开始教信息学F八十年代初,程序设计语言作为第二文化的观点流行。八八十年代初,程序设计语言作为第二文化的观点流行。八十年代中,强调计算机作为工具十年代中,强调计算机作为工具F九十年代初,多媒体学习环境下,以及网络和信息高速公九十年代初,多媒体学习环境下,以及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条件下学生学习特点的初步研究路发展的条件下学生学习特点的初步研究F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网络教育大发展网络教育大发展,简称简称E-Learning.E-Learning.一一 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回顾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回顾(廿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廿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廿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廿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三种不同模式:的三种不同模式:的三种不同模式:的三种不同模式:1)辅导者模式(Tutor Mode)2)学习者模式(Tutee Mode)3)工具模式(Tool Mode)(1980,Taylor)八十年代初,由于对计算机文化的片面理解,Tutee模式成为国外教育界占主要地位的模式。我国八十年代的探索我国八十年代的探索1982-1984:受到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的影响,全受到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的影响,全国国24 所中学作为实验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实验工作所中学作为实验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实验工作.内内容主要是集中在容主要是集中在BASIC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随着实验的进展,许多学校跟随该实验,提供了计算机课,因此中学随着实验的进展,许多学校跟随该实验,提供了计算机课,因此中学计算机教育(包括一些重点小学)在八十年代上、中期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教育(包括一些重点小学)在八十年代上、中期发展十分迅速,主要是学习者(主要是学习者(Tutee)模式。)模式。1985-1990: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发达国家以美国为首,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发达国家以美国为首,研究人员对程序设计语言在发展智力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质研究人员对程序设计语言在发展智力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质疑,人们开始强调电脑的工具和辅导者的作用,疑,人们开始强调电脑的工具和辅导者的作用,Tool和和 Tutor模式受到了重视。在我国,此时模式受到了重视。在我国,此时Tutee模式仍然是占模式仍然是占统治地位,但是开始注意计算机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作用。统治地位,但是开始注意计算机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作用。我们曾经做的研究工作我们曾经做的研究工作(1)计算机程序设计与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在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后,计算机学习(特别是程序语言的学习)能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成了研究者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综合分析了以S.Papert等人与M.C.Linn等人的对立观点,并对计算机程序语言学习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及认知能力的关系做了实验研究(李克信、柳红及当时实验中学中心的一些年轻老师等19851988),对计算机程序语言学习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及认知能力的关系做了实验研究。基本结论与M.Linn和的观点一致:程序设计学习与学生的某些具体领域的能力(如空间能力等)具有更密切的相关,如果在这方面特别加强教学,则能对该有关能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程序设计学习并不一定能促进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国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研究国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研究1.1.学业成绩学业成绩教育心理学对此问题的研究最初往往集中在CAI与传统教学孰优孰劣的比较上,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Kulik等人对175篇有关CAI效果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CAI比传统教学在成绩测验上高出个标准差。因学生的年级、能力水平和教学类型而异,如,操练与个别辅导用于小学几乎都是成功的,学生的成绩平均提高个标准差。1991年,Kulik等人又对254篇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在小学用CAI教学生知识和技能效果较好,但用CAI教学生高级技能成功率较低。此外,持续时间在四周以下的实验成功率较高,而实验时间完全按自然教学体系持续一学期甚至是一学年的,其效果反而不明显了。Roblyer(1985)也对有关CAI的研究做了综合分析。他指出,和其他教学相比,CAI效果较好,但差异一般在微弱到中等程度之间。并且,在小学差异最明显,年级越高,差异就越小。因学科和教学类型而异(科学课效果最好,尤其是将CAI模拟用于开放性的学习任务之中最为有效,在科学课中使用CAI做操练练习效果较差;数学课效果较好,在数学课中应用所有CAI模式都比较有效;在阅读、语言和艺术课中较少使用CAI,在阅读课中,个别辅导比其他类型的软件效果要高)。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研究者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多媒体系统对学生的学习只大多数多媒体系统对学生的学习只有很小甚至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有很小甚至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Fletcher,1990;Stevens,1992)。)。2.学习的保持和速度学习的保持和速度CAI能否促进学习结果的保持?人们并未对此问题取得一致的看法。能否促进学习结果的保持?人们并未对此问题取得一致的看法。Kulik(1985)发现,在发现,在5项专门考察学生在项专门考察学生在26个月期间的保持效果的个月期间的保持效果的研究中,有研究中,有4项研究表明,项研究表明,CAI下的学生获得了较高的保持。但是,这下的学生获得了较高的保持。但是,这些差异并没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些差异并没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而Roblyer(1985)总结说,研究数总结说,研究数据并不支持据并不支持“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能够增强保持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能够增强保持”这一观点。所以这一观点。所以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没有足够证据表明CAI能促进学习的保持。能促进学习的保持。对于对于CAI能否提高学习速度,人们的研究结果基本是一致的。能否提高学习速度,人们的研究结果基本是一致的。Kulik(1991)的元分析表明,的元分析表明,CAI与传统教学相比,可以节省学生的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可以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习时间3。Lockard(1994)发现,在发现,在19721990的有关文章中,所的有关文章中,所报告的时间节省量分别从报告的时间节省量分别从10%到到40%甚至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甚至到令人难以置信的88%4。3态度态度研究者们还研究了CAI对情感态度的作用,考察了CAI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对所学内容的态度与总的学习态度的不同作用。Kulik(1991)的元分析表明,CAI能提高学生对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早在1983年,他就考察了10个关于学生对所学课题态度的研究,其中有8个研究表明,CAI下的学生对内容的态度比传统班积极,但只有3个研究有显著性差异。Lockard(1994)也考察了大量总结报告,发现CAI能带来积极的情感效果。Roblyer等人(1988)也发现,CAI对学对学生的态度总体而言有积极的效果生的态度总体而言有积极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学生并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学生对计算机的积极态度就一定引起他们对学校和学业活动的良好态度。对计算机的积极态度就一定引起他们对学校和学业活动的良好态度。4.问题解决问题解决 对于对于CAI能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非常不一致。这要分研究结果非常不一致。这要分两种情况来考察两种情况来考察,一种情况是所有一种情况是所有CAI模式能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模式能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有研究表明,有研究表明,CAI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Liao(1992)对对31篇有关认知操作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这些认知操作包括篇有关认知操作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这些认知操作包括计划、推理、逻辑思维和迁移等等。他发现,在计划、推理、逻辑思维和迁移等等。他发现,在31篇研究中,有篇研究中,有23篇篇认为认为CAI组优于控制组。组优于控制组。另一种情况是另一种情况是CAI问题解决型软件能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型软件能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理从理论上说论上说,仅仅凭借某种软件就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纯属想当然,仅仅凭借某种软件就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纯属想当然,Dudley-Marling(1988)指出,对于那些声称是问题解决型的指出,对于那些声称是问题解决型的CAI软件软件还缺乏实验研究。还缺乏实验研究。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效果存在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派持“媒体论”的观点,认为重要的学习结果可以直接归因于计算机的作用。这一派以库立克为代表,他把计算机看作是一种媒体、强有力的教学工具,用它来传递教学。多年来,他曾数次对有关他曾数次对有关CAI的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的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他总结认为,第一,CAI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效果。CAI比传统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二,CAI并非对所有使用者或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同样有效,它特别有利于差生和特别有利于差生和小学生小学生。但是,他也指出,这些证明CAI有效的研究都是发表在专业杂志上的,而在大量未正式发表的学位论文和技术报告中,CAI实验班与传统班的差异极小,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意义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意义,即使从已发表的论文看,其差异显著情况不尽相同。另一派研究者批评“媒体论”的观点,认为导致认知结果的因素不是所使用认为导致认知结果的因素不是所使用的媒体,而是教学信息的质量,而是教学设计方法;媒体效应无法与方法效的媒体,而是教学信息的质量,而是教学设计方法;媒体效应无法与方法效应分开应分开。Clark(1989)提出,计算机对学习成绩的作用只是“一个载体”而已。计算机并不像Kulik所说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工具。用计算机传递教学,计算机本身并不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像运送食品的卡车并不改变食品营养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计算机对学习的贡献正如卡车对食品的贡献一样,购买卡车并不增强食品的营养,购买计算机并不提高学生的成绩。根据人的生理需要,配以恰当的食品,就能使人获得全面的营养,根据学生的需要,配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成绩”。我们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不能单独对CAI作简单的成绩比较。应该看到CAI对学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CAI的学习理论基础以及CAI的过程、效果与影响因素上(1986-87我们在北京161中学的研究开始证明这一点,李克信)。我们在1988年对美国华脱福特学校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1989年发表了研究报告),之后又先后在数学、英语、计算机语言等学科中对CAI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后来也曾对CAI与电脑的工具模式(即以一般工具软件-如画笔、Word等-作为学习工具)做了对比研究。1994年对CAI发展及其学习理论基础做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影响CAI效果的变量模式。此模式具体揭示了CAI的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改变了以往对CAI与传统教学效果做简单对比以说明孰优孰劣的研究思路。影响IT应用于教育效果的诸因素关系模式图应用于教育效果的诸因素关系模式图环境变量环境变量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环境(包括学校领导部门)课程与教学软件、媒体等(简言之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可获得性是最重要的简言之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可获得性是最重要的简言之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可获得性是最重要的简言之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可获得性是最重要的)教师变量教师变量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教师胜任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教改意识和教学理论与方法(即教师的培训与支持即教师的培训与支持)学生变量学生变量学习动机一般学业基础、能力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态度和兴趣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其他(年龄、性别等)(简言之简言之,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IT应用效果直接效果:通过信息技术对学习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加工及态度 反作用于教师变量和学生变量:提高教师对IT应用的积极性和自我概念增强学生对IT应用的动机,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九十年代的ICT应用的扩展在发达国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多在发达国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多媒体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的初步研究,至九十年媒体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的初步研究,至九十年代初、中期,提出代初、中期,提出ICTICT整合于课堂的口号以及开始研究整合于课堂的口号以及开始研究在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条件下在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条件下学习的特点学习的特点在我国可以分为在我国可以分为两段:(19911997)开始强调计算机应用,工具作用更为显著.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都有发展 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普及(1997至今,迅速发展阶段)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引进学校帮助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 把ICT整合到国家的整个课程中在线和远程教育的发展(e-Learning)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成为一种强有力网络教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全球性的、交互式、动态的以及经济的教育模式的、全球性的、交互式、动态的以及经济的教育模式.网络教网络教育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和内容资源建立育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和内容资源建立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环境,以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以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网络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名称网络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基于网络的学基于网络的学习习(WBL,Web-based Learning),(WBL,Web-based Learning),基于网络的教学基于网络的教学(WBI),(WBI),在线学在线学习或在线教学习或在线教学(Online learning,Online instruction,),(Online learning,Online instruction,),以以及分配式学习及分配式学习(Distributed Learning),(Distributed Learning),等等等等.有人把所有这有人把所有这些都概括为电子学习些都概括为电子学习(E-Learning).(E-Learning).网络教育的网络教育的核心是一种基于核心是一种基于超媒体超媒体的教学程序;以的教学程序;以WWW为为基本平台;辅之以基本平台;辅之以email、视频会议系统、新闻组、视频会议系统、新闻组、BBS,聊聊天室天室等软件和手段进行教学等软件和手段进行教学网络教育存在许多教育和教学的理论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网络教育存在许多教育和教学的理论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讨 网络教育概述网络教育概述(3)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认知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认知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我们的课题组先后研究了:1.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下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下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北京市北京市九五重点(含九五重点(含“CAI下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控制水平与元认知监控水平的下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控制水平与元认知监控水平的关系关系”、“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特点与意义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特点与意义”、“多媒体条件下的自我调多媒体条件下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节学习过程”(刘儒德,(刘儒德,1998)2.基于计算机的插图与文本学习(陈明秋,基于计算机的插图与文本学习(陈明秋,1998)3.多媒体学习环境中的概念图导航问题(李新成,多媒体学习环境中的概念图导航问题(李新成,1999)4.利用计算机游戏进行的代数学习(覃祖军,利用计算机游戏进行的代数学习(覃祖军,1999)5.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顾力雄,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顾力雄,1999)、)、6.超媒体环境下的基于问题式学习(苗逢春,超媒体环境下的基于问题式学习(苗逢春,2000)7.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科学发现学习(张建伟,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科学发现学习(张建伟,2000)8.基于多媒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学习(吴洪健,基于多媒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学习(吴洪健,2004)、)、等等。这些研究在国内和国际都是比较前沿的,其中刘、陈、李、苗、张等论文的研究是参于了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David Reid教授合作项目而作。而且,我们组经过一年多对建构主义各派学习理论的整理和研究为基础,还探讨了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问题,并实际设计开发了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软件1。1 陈琦,张建伟.基于多媒体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九十年代的重点议题: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教育,这不仅仅是增加一门信息技术课程,也不简单是为其它学科教学提供一些教学软件,而是将与整个学校课程整合(一体化)起来,从而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引发深层的变革(后面讲第二个问题再作分析)。强调了教师培训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的关键作用,对我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做了调查,并对教师培训的内容及组织方式问题做了研究。(4)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及其教师培训问题硬件和软件条件整合而不是附加(对ICT能做什麽和不能做什麽的认识,ICT 不能代替教师)教改意识、教学和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思想)教师培训(理论和IT技能)当前教师所面临的当前教师所面临的IT用于教育的挑战用于教育的挑战 传统教学 B A不用不用IT 大量用大量用IT C D 开放教学开放教学关于教师培训的锯齿型模式关于教师培训的锯齿型模式-理论与技术交叉进行理论与技术交叉进行小结: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进程小结: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进程计算机文化含义的变迁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对象计算机服务于传统教学计算机与课程相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面教改 不同时期对计算机应用的三种模式的认识不同时期对计算机应用的三种模式的认识 -计算机作为心理工具的意义计算机作为心理工具的意义八十年代以前,三者并存。八十年代以前,三者并存。八十年代开始重点由八十年代开始重点由Tutee-Tutor-Tool.九十年代,重新认识计算机的九十年代,重新认识计算机的Tool模式,它可以模式,它可以覆盖其他两种模式。计算机既可以作为学习和教覆盖其他两种模式。计算机既可以作为学习和教学的工具,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学的工具,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延申思维的工具。延申思维的工具。这三者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必须有机地整合在这三者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必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好的教学软件既可以作为工具帮助学生学一起。好的教学软件既可以作为工具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可培养能力习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可培养能力,可以说是可以说是脑的延伸。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它的工具作用,脑的延伸。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它的工具作用,作为心理(认知)工具的意义(此时还没有从生作为心理(认知)工具的意义(此时还没有从生态观来看待技术的作用,后面再分析)。态观来看待技术的作用,后面再分析)。对三种应用模式的再认识 计算机作为心理工具的意义TuteeTutorToolPre-1980s1980sEarly 80sMid 80s1990sMacro-Tool LearningThinkingcommunicatingInformation handlingTeaching二二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什么是什么是IT整合于教学整合于教学?IT整合于教学整合于教学是是指指:把把IT与课程教学活动相融合,以促进某一知识与课程教学活动相融合,以促进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教学工具一样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教学工具一样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进程信息技术用于教育的三阶段:1 早期阶段:不懂得为什麽少数人参与阶段,或称技术沙漠阶段2 发展阶段:不懂得如何做阶段3 积极整合阶段:多数人参与阶段什么是不整合?什么是不整合?技术和教学两张皮,或者技术只是点缀技术本位:为技术而技术,有什么技术用什么技术只是把技术附加到传统的教学框架中重形式,表面效果什么是整合?什么是整合?技术和教学的有机结合,一体化教学本位:从教学设计出发,考虑技术能提供什么从两者的结合出发,追求教学模式的整体创新追求学习质量的实质性改善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整合与否的比较整合与否的比较硬件硬件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内容资源内容资源与服务与服务教育教育实践实践组织文化与管理组织文化与管理培训与支持培训与支持IT整合整合于教学的相关于教学的相关环节环节一)一)信息技术的角色:从媒体观到生态观信息技术的角色:从媒体观到生态观 1 1技术的媒体观技术的媒体观自从自从CAICAI诞生以来,诞生以来,人们以往更多把信息技术视作一种教学媒体。人们以往更多把信息技术视作一种教学媒体。而为了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技术在教而为了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学中的角色。在在CAI发展的早期,人们更多把计算机看作是一种新的高级的教学机器,发展的早期,人们更多把计算机看作是一种新的高级的教学机器,一种更具交互性的高级教学媒体,主要完成表现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功能一种更具交互性的高级教学媒体,主要完成表现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功能。无论是不同类型的无论是不同类型的CAI,还是,还是Taylor的的 3T模式。模式。总体而言,以往的主导观点是把技术看作是承载和传播信总体而言,以往的主导观点是把技术看作是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媒体,看作是教授学生的工具。息的媒体,看作是教授学生的工具。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制作者(包括教学设计者、学科专家、媒体制作者、媒体管理者等)首先以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因果分析,而后以视觉或符号的方式对各种信息或智力技能进行编码,体现在各种技术产品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到媒体中所编码的内容,间或与技术进行一些交互,即输入某些信息,进而引发技术系统的判断和反馈,而这些判断和反馈信息都是预先封装好的。技术作为信息的载体,向学习者呈现那些要求他们学习的技术作为信息的载体,向学习者呈现那些要求他们学习的信息,完成信息,完成“教教”的任务。的任务。一一 )信息技术的角色:从媒体观到生态观信息技术的角色:从媒体观到生态观 2.2.对媒体观的根本性挑战对媒体观的根本性挑战(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挑战传统上关于技术的媒体观是与客观主义的认识论相适应的,即把知识看作是可以客观表征和准确传递的实体。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传输媒体的角色。建构主义把知识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建构起来。教学的作用在于给学生以有效的活动机会,学生在活动和互动过程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建构主义认识论之下,教学中的技术不是简单的媒体,而应该是全面支持知识建构和智慧发展的工具,我们必须对技术的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2)分布性认知的挑战分布性认知的挑战原来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仅关注于“心”(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认为认知存在于头脑之中,是个人头脑中的私有财产。认知过程发生于头脑内部,因此可以抛开情境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以个体作为研究单元。这些研究基本不这些研究基本不关注认知任务与现实情境的联系,在实验过程中关注认知任务与现实情境的联系,在实验过程中也不允许被试借助外部辅助工具和求助于他人。也不允许被试借助外部辅助工具和求助于他人。教育技术的媒体观是与这种认知观相适应的,技术的作用通过各种媒体形式表现和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和记忆,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知识技能,而这种学习效果可以在标准化的考试中得到体现和检验。这种传统的认知观近来受到了一些理论的挑战。这种传统的认知观近来受到了一些理论的挑战。其一是维果斯基的理论,他认为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互动的内化。另一个与此不无联系的挑战是日益发展的情境性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情境性的,人的认知与其情境性背景、伴随的具体事件以及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而我们不能把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和在现实世界中展开的活动视作相互割裂的实体。技能和能力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去情境性(decontextualized)。强调人的认知不是封闭在头脑之内的,而是在人与其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的要素)构成的整个系统中完成的,人往往要借助外在的环境线索、文化工具(如计算机)和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各种认知活动1。认知不是封闭在头脑中进行的,而是分布于情境之中的。从分布性认认知不是封闭在头脑中进行的,而是分布于情境之中的。从分布性认知的视角来看,技术不简单是传递知识的媒体,它本身是分布性认知知的视角来看,技术不简单是传递知识的媒体,它本身是分布性认知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持认知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可以更好地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持认知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可以更好地实现认知活动的社会性延伸和物质性延伸,促进学习者与导师、同伴、实现认知活动的社会性延伸和物质性延伸,促进学习者与导师、同伴、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文化的互动,同时以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学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文化的互动,同时以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学习者的习者的“外部记忆库外部记忆库”)和有力的认知工具支持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有力的认知工具支持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学习者和技术之间形成了新型的认知伙伴关系学习者和技术之间形成了新型的认知伙伴关系。(3)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信息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也大大超越了“媒体”的范围,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泛在计算,等等,所有这些新信息技术都可以在教育中发挥多种功能,而不简单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一一 )信息技术的角色:从媒体观到生态观信息技术的角色:从媒体观到生态观 3 3生态观生态观面对上述挑战,我们急需对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思考。近面对上述挑战,我们急需对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思考。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培植和维护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一个生的作用是帮助培植和维护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一个生态系统总是开放的,其中生活着多样性的物种,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环态系统总是开放的,其中生活着多样性的物种,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组境之间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组织性和适应性,但同时也容易受到破坏。网络等新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织性和适应性,但同时也容易受到破坏。网络等新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建立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可以帮助建立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 学习生态系统 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社群(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及其物理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自成一体的实体。学习)及其物理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自成一体的实体。学习者生活在这样的生态圈之中,他们彼此之间、他们与教师、研究者以及其他者生活在这样的生态圈之中,他们彼此之间、他们与教师、研究者以及其他成员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成员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生产者”,也是知识的也是知识的“消费者消费者”。技术的角色转变 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活动的工具更多转变为支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活动的工具更多转变为支撑互动关系的工具,帮助汇聚群体的智慧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分布性的撑互动关系的工具,帮助汇聚群体的智慧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分布性的“大大脑脑”。Jonassen(1994)从生态观出发提出,技术不简单是教学媒体,更)从生态观出发提出,技术不简单是教学媒体,更重要的是吸引和促进学生投入于认知加工活动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是吸引和促进学生投入于认知加工活动的认知工具。因此,不应完全由媒体专家把教学信息封装到教学媒体之中以便传递给因此,不应完全由媒体专家把教学信息封装到教学媒体之中以便传递给学生,而是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作为设计者,用技术作为工具来分析世界,获学生,而是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作为设计者,用技术作为工具来分析世界,获取信息,解释和组织自己的知识,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知识。取信息,解释和组织自己的知识,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知识。二二 )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 Barnard&Sandberg曾在1993年的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研讨会(ICCE 1993)上提出了一个信息技术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模式,将信息技术的作用概括为三大侧面:(1 1)内容()内容(ContentContent)包括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和学生数据库等。包括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和学生数据库等。(2 2)社群()社群(CommunityCommunity)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师、同伴、父母和志愿参与者等进行沟通互动。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师、同伴、父母和志愿参与者等进行沟通互动。(3 3)信息处理()信息处理(ComputationComputation)包括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设备仪包括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设备仪 器、认知工具和教育代理工具等。器、认知工具和教育代理工具等。学习者处于中心位置,与上述三种环境要素进行相互作用。学习者处于中心位置,与上述三种环境要素进行相互作用。3C模型信息信息处理处理Computation内容内容Content社群社群Community利利用用I IT T创创建建新新新新型型型型的的的的学学学学习习习习生生生生态态态态环环环环境境境境摆摆脱脱“技技术术中中心心主主义义”摆摆脱脱“课课堂堂搬搬家家”超超越越C CA AI I课课件件我们吸取了上述观点,认为为了从生态观的角度来说明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整合,至少应该说明两个问题:(1)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成及其功能;)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成及其功能;(2)学习者在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中与各种)学习者在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中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方式。环境要素的互动方式。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背景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整合性学习模型(图下的整合性学习模型(图1)。)。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整合性学习模型探究接受个别协作学习活动学习者/社群学习管理工具社群的互动工具学习社群信息资源信息处理工具媒体社会文化技术中介学习环境大环境该模型描述了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学习者/学习者社群处于整个系统的中心地位,他们所面对的是他们所学习和生活于其中的学习生态环境。最外层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境。由此向里是学习者所面对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按照分布性认知的观点,它主要由两个侧面:学习者所要与之沟通交往的学习社群学习社群和学习者所要与之交互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再向里是技术中介层技术中介层,这是学习环境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形态的演进,技术中介层的意义日益突出。技术主要发挥四种功能(2M2C):1)作为学习管理工具(Learning Management Tools),帮助学习者和教师对学习活动进行规划设计、追踪监察和评价反思;2)作为媒体(Media)承载和传递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3)作为信息处理工具(Computation Tools),帮助学习者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并设计生成新的信息产品;4)作为社群互动工具(Community Tools),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社群成员的交往互动。再向里一层是学习者可能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人们提出了各种学习和教学模式,而每种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各种学习理论流派的分歧主要体现为两个核心维度:(1)外部输入-内部生成;(2)个体-社会1。与此相应,学习活动模式中也存在两个基本维度(连续体):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这里的协作学习取其广义,包括了通过互动协作进行的各种学习,如小组协作学习、同伴学习、交互性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等)1 陈琦陈琦,张建伟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1),61-68.为了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在课程和教学之中,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基于学习活动的设计来考虑学习环境的设基于学习活动的设计来考虑学习环境的设计,计,考虑应该以何种方式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社群和信息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以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三三)信息技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整合1 1以信息技术促进接受性学习以信息技术促进接受性学习(1)促进新信息的传递和内化(2)促进知识的巩固熟练和深化迁移(3)辅助教学测评四四)信息技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整合2 2以信息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以信息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1)呈现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2)搜集资料、获取数据(3)处理分析资料(4)总结和呈现结果(5)评价反思四四)信息技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整合3 3以信息技术促进协作学习以信息技术促进协作学习(1)支持协同工作(2)提供强大的交流工具(3)学习评价四四 )信息技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整合4 4以信息技术促进个别化学习以信息技术促进个别化学习(1)基于结构化程序的个别化学习(2)基于资源的个别化学习三三 未来研究的展望未来研究的展望一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机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机制三个方面的重要研究主题三个方面的重要研究主题:1分布性认知以及学习者技术工具的认知伙伴关系。2.超媒体环境下的学习:建构薄弱的知识网络?3计算机为中介的通讯(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不见面的网上学习?二二)学习模式与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模式与学习环境设计建构主义等新的学习理论的发展表现为三个主要趋势:(1)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强调知识、智慧和学习的情境性三三)实践推广与效果评价实践推广与效果评价 这是直接关注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研究,重在考察新学习技术在实际进入学习和教学情境之后会发生什么,比如,学习者和教师等会以何种方式来实际使用这些新学习技术?效果如何?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内、在更深的层次上推动新学习技术的有效应用?等等。尽管世界各国在教育信息化上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已经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普及率,但信息技术的使用率却非常低,层次也很肤浅,这一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学习者和教师等最终用户在以自己认为恰当的方式对技术进行再创造,而他们对于新学习技术的实际使用方式将直接决定新学习技术的效果。因此,与技术的设计开发相比,技术的实际应用是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谢谢 谢!谢!EmailEmail联络:联络:PPT(全名:PowerPoint)是美国微软公司出品的办公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另外还有Excel、Word等);最常用的就是用来制作幻灯片。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 是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该软件是功能强大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可协助用户独自或联机创建永恒的视觉效果;它增

    注意事项

    本文(ICT整合于教育的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陈琦.ppt)为本站会员(e****s)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