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婚恋诗所反映的周代婚俗73.doc
浅谈?诗经?婚恋诗所反映的周代婚俗 李伟东阳江学院中文系, 阳江 529566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这不仅仅表达其真挚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艺术魅力,更因为它反映出周代婚俗与现代人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境界。本文尝试从?诗经?婚恋诗的内容表达出来的周代婚姻恋爱现象这一角度,分析了?诗经?中婚恋诗的类别和具体表现,总结了前人对?诗经?中婚恋诗的评价以及对周代婚俗的看法,得出了?诗经?婚恋诗为“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的结论。关键词: 诗经 婚恋诗 周代婚俗 历史价值 引言?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婚恋诗占有一定的比例。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1男女言情,在?诗经?中占了三分之一。婚恋诗是?诗经?中内容最多、最有价值的局部,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言:“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壁他们的光荣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碧辉煌,光荣眩目起来。2?诗经?中有许多反映了周代婚恋情况及成婚礼俗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人们的爱情生活、婚姻制度、社会问题等,都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一 ?诗经?中的婚恋诗一相慕相恋?诗经?第一首便是人们熟知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列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它描写了一个小伙子那种单相思的动人的情景。他热恋着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为了她,竟至长夜无眠“辗转反侧。但他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里,而是想象总有一天要把她娶过来,共同过着琴瑟、钟鼓般的相互协调的欢乐幸福生活。他写自己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朴实的感情和大胆的表露,只有在民间情歌中才会有。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秦风·蒹葭?作为一首同样描写相思之情的诗作,但却弥漫着寻不着爱人的悲戚的心灵的叹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4于?关雎?所不同的是,这篇诗却带有浓郁的感伤情调,然而主人公的伤感不是悲观失望,只是一时寻不着意中人的深深的惆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出的清虚旷远的境界,对于诗中所抒写的执着寻求、可望难即的爱情是很好的衬托。活泼幽默、含蓄蕴藉、构思新颖别致的?邶风·静女?一诗,那么描写了情人幽会时的情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5 在这短短的篇幅里,它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一副生动的风俗画面,而且还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为我们刻划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诗歌通过男子的口吻写出了男子的情感的变化,又通过男子的感受写出女子的美丽可爱,就这样把民间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一个成心惹逗,一个语带双关得凑趣,其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跃然纸上。诗经时代之所以有如此自由开放的恋爱环境,在于当时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6 (?周礼媒氏?)周代是人们所处的时代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在这个时代的爱情,由于没有过多的文化和伦理的积累,那时的爱情因此而更自然、更野性、更直接,没有那么多文化、伦理重负下的犹豫不决、闪烁其辞。它不过多承载社会内容,是男女双方没有社会功利的自然吸引。因此,周代不仅带有明显的原始初民的那种粗朴的遗留,还充满了人类早期的纯朴自然的人性美。 二定情?诗经?时代,男女恋爱时的感情开展的速度较快。经过短短的恋爱阶段,就很快进入定情阶段。?诗经?中的赠遗之风大体由花草果蔬等表达出来。初时,女子多任采集之责,故蔬果花菜之属为女子用于赠答致爱、结恩定情,或以芍药、梅子等取用为求偶媒介,或以桃子、花椒等取意于繁殖性能,使自然界中的极普遍之物因寓含了特殊而神秘的象征意蕴而别有价值。在?诗经?的情歌中,有许多篇章描写男女互赠信物,以确定爱情关系。?卫风·木瓜?就是一首描写男女赠物定情的情歌: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7 姑娘向她所爱的男子投过去的一个木瓜,表示爱心。那男子欣然接受以后,将身上的玉佩解下来赠给她,这是为什么呢?那男子答复得好,这不是报答,是表示两人永远相爱,真正的爱情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姑娘给我一份情,我必须给姑娘千份爱!然而,何至于姑娘们赠送给心上人之物多热衷于果蔬类?闻一多先生的解释是以当时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沿演为习俗的。“原始社会之求致食粮,每因两性体质之所宜,分工合作,男任狩猎,女任采集,故蔬果之属相延为女子所有。8?晋书·潘岳传?也载道:“意者,古俗于夏季果熟之时,会人民于林中,士女分曹而聚,女各以果实投其所悦之士,中焉者或以佩玉相报,即相约为夫妇焉。9因此赠物达情作为一种习俗,行之既久,便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法规和相对稳定的观念,其含蓄的深长意味和浓郁的浪漫情怀为后世所延续。 三步入婚姻恋爱的理想结局是结婚。?诗经?中的婚嫁诗,大体上可分为两类:1、 对结婚仪式和结婚情景的描写,对结婚者的礼赞;在?诗经?的婚嫁诗中,首先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描写结婚场景的诗篇和那些贺婚诗。婚礼是人生大礼,在?诗经?时代,婚礼是非常隆重的。?豳风·东山?中的主人公在回忆他的婚礼时的景象是“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10这是就普通百姓来说。而贵族的婚礼,更是如此。如?大雅·韩奕?写韩侯取妻时的盛况是:“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俟顾之,烂其盈门。11韩侯娶的妻子是蹶父的女儿,韩侯亲自到那里迎接,迎亲的车子有上百辆,陪嫁的妾媵多如云。由此可见,?诗经?时代的结婚场景是非常隆重的。2、 表达失望、离别以至怨恨等情感:婚姻并不全是幸福和快乐,在?诗经?中也有表现不幸婚姻的,而且为数还不少。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因此,即使在前所述反映恋爱过程的情诗和反映恋爱结局的婚嫁诗中,固然唱出了少男少女们发自内心的爱情呼声,但是在婚后的生活中,如果夫妻间发生感情的破裂,受栽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由此,产生了?诗经?描写女子婚姻不幸的诗和弃妇诗。?邶风·柏舟?就是一个女子对自己婚姻不幸的哀叹: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12 诗以在河中漂荡、不知所届的柏舟起兴,来比喻自己在家中的处境遭遇以及自己不知如何摆脱这种处境的复杂心情。从诗中看,女主人公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在夫家,她不能逆来顺受,在遇见不公正时,她曾经和丈夫有过抗争,“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但没有成功。婚姻不和的最坏结局是女子被弃,表现这一现象的诗歌就是弃妇诗。由于妇女没有独立的政洽地位和经济地位,弃妇的命运自然也就最为悲惨。?诗经?中有多首弃妇的诗篇,?卫风·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诗中的“氓以其貌似忠厚的样子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但是当他把妻子和她的财物一同娶到家里之后就现出了原形。全诗以叙事为线索展开抒情,同时夹以议论,细致地描述了自己从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从当初被骗到最后被弃时的心灵痛苦,全方位地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她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 二 从婚恋诗看周代的婚恋风俗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礼贵夫妇,易叙乾坤,配阳成化,比月居尊,河洲降淑,天曜垂轩。13?史记?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婚礼是一种多么神圣的仪式,几乎称得上是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了。而?诗经?所写的周代,正值新旧交替之际,由于地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当时的婚俗也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通过对?诗经?局部诗篇的解读,来阐释诗经时代的婚俗。 1 自由恋爱的习俗周代青年男女以乐歌相语,自由恋爱求偶的风气在?诗经?中随处可见。最为经典的例子当推?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14诗里女子对男子说:你同我好,我就同你好;你不同我好,我可以同别人好。姑娘对爱情的追求是何等的自由,何等的大胆,何等的狂放,何等的不受拘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恋爱中的人可以自由约会。但是也有不少作品也表现出了周代男女对不能自主婚姻的抗争。为何诗经时代的婚恋是自由,甚至是开放的呢?这是因为周代统治阶级为了繁衍人口,增加劳动力,用行政手段强制青年男女及时结合,这就使得当时青年男女的恋爱择偶处在一个比拟宽松的环境中。青年男女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意中人,尤其在社会的中下层更司如此。由此可见,这是一个较为开放又较为本能原始的情爱观,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这无疑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2 投赠的习俗?诗经?中的爱情诗有大量投赠之句。?女日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子,杂佩以报之。 15在?木瓜?中说得更为明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16在男女集会相互歌咏舞蹈的人群中,女子向事先瞄准的心爱的男子投果,如果那男子向她投自己身上佩带的玉佩,就是对女子求爱表示同意。可见,相互投赠是青年男女交换定情信物。投果,古时就是祷神除邪气,即辟邪的行为,以后成为求婚的习俗。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按其诗意,摽,即投掷的意思。投果是指女子向男子投的行为,所投的果子也是女子访问男子时赠送的礼物。闻一多先生释“摽为“抛、掷,认为此诗也反映了盛行于当时的“女之求士,以梅为贽的赠遗之风。作为妇女赠送礼物具有与投果的习俗相同的起源,由此而礼仪化了。3 结婚礼仪习俗?诗经?中有好些诗歌反映了婚姻方面的“六礼“之制,据?仪礼·士昏礼?规定,男女婚姻必须遵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17这种礼俗在?卫风·氓?一诗中得到充分表现:诗中第一章的“子无良媒,就是姑娘提醒小伙子找个媒人来女方家提亲,或谓“说媒即“纳采。第二章的“尔卜尔筮为“纳采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即由媒人向女方家庭往述男家求婚之意,问明待嫁之女的年岁生肖后,再找一个占卜算卦的巫士来合婚,看看男女双方的婚姻是否相配,以此来决定他们能否结合。“以尔车来,以我贿迁那么反映的是当时盛行的“亲迎之礼,即男子必须亲至女家以礼相迎,故曰:“亲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娶亲。这种“亲迎之礼在?诗经?中所见很多,如?郑风·有女同车?。这首诗写一个小伙子亲迎新娘,同乘一辆车,将她娶回家。婚仪中男子须到女家亲迎女子,在当时有较严格的规定。何休?公羊传·隐公二年?注云:“礼所必亲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夏后氏逆于庭,殷人逆于堂,周人逆于户。18在夏、商、周三代皆然。在周代,婚姻“六礼之制如此完备,并在当时得到较为普遍的遵守,这说明,周代社会已根本进入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婚状态。?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明显是女子出嫁到男家。其?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无疑是一种与现代极为接近的专一爱情观。 4 贺婚的习俗贺婚诗是指在婚礼上由宾客唱出的、表达美好祝愿的诗歌。?诗经?中有很多的贺婚诗,有以新郎口吻所写的?有女同车?、以新娘口吻所写的?著?等,在内容上又有赞扬婚姻/婚礼本身的、祝福夫妻生活美好的、以及祝多子的。?礼记曲礼上?说:“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 19除了送物表示祝贺,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指?桃夭?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为掩映,同为美俗。?关雎?是一篇歌颂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合的贺婚诗。它是赞扬婚姻符合礼仪、夫妻般配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的是淑女配君子,符合身份礼节。荇菜是用于家族宗庙祭祀的植物,是由家族中的女性采集置办的。祭祀祖先在我国古人心目中十分神圣,因此要求负责采集的女性有德行、有礼仪,要像诗中所说的“窈窕淑女这般,才配为君子的家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这样的女子便是“君子好逑,值得“琴瑟友之。祝多子的贺婚诗包括?螽斯?椒聊?。从比兴意象的选择上看,两者分别以多子的蝗虫和花椒来比喻、祝福人多子。螽斯的比喻在今人看来有些不舒服,但毕竟是取譬浅近又形象的。两诗主题相近,但有些许差异。前者除了以比喻来祝福多子之外,还有祝愿子孙强大能干又和谐的意思。“振振“绳绳“蛰蛰就是形容子孙的众多、兴盛和和谐。 5 政治婚姻周代婚姻注重门第,讲究门当户对。这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如?卫风·硕人?在赞美庄姜时,首先从这个齐国公主的身世写起,说她是“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这些都说明她的世系身价与卫侯“门当户对。还有如?大雅·大明?:“挚仲氏任 ,自彼殷商 。来嫁于周 ,曰嫔于京。乃及王季 ,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 生此文王。20就涉及了文王父王季与母任氏的婚事和文王的婚事。周文王的婚事是统治这之间的政治联姻,他的妻子是大国的子女,是殷王的妹妹因而文王的婚礼更是具有上层社会聘娶婚的典型特色。 结 语?诗经?中的婚恋诗,是古老的华夏民族在有了文字记载后,用诗歌表达的对所爱之人的爱慕,思念,情真意切,让自我的情感与周围美好的景物融为一体的典范。古人有“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跨过了历史的长河,这些托物言志的诗句,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动不已。而?诗经?中这些真实质朴的情感诗篇能静化物欲横流中的心灵,使人之性灵的本原的自然流露,把握好自己幸福的爱情。而这些美丽的诗句,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伴着人们的爱情流传下去、永垂不朽。总而言之,?诗经?中的婚恋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比起我们现代婚恋作品充满着低俗的肉欲,总不免让人产生无尽的追恋和精神的归依感。在当今日趋庸常的生活里保持一颗不死的诗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释1 朱熹. ?诗集传?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2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 作家出版社. 1957.3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 安意如 .?流言蜚语,无法拔除的巨毒?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7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 王佳楠.?<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及民俗?.大连大学学报,20019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 洪涛 .?中国古代文学史?M.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11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2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 司马迁.?史记?M.九洲出版社 .200614 王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5 王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6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7 李学勤.?古代的礼制?M. 中央播送大学出版社.198418 吴承仕.?吴承仕文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19 杨华 .?礼记祭法?M.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20季旭升 . ?诗经古义新证?M.学苑出版社 2001 参考文献1葛培岭注译评.?诗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03.2赵敏俐.?中国诗歌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2年6月.3张庆霞.?“思无邪的古恋歌谈谈<诗经>里的几首爱情诗?.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年9月.4卫厚生.?自由与忠贞:古老的爱情主题<诗经>中的爱情诗?.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5王志芳.?投桃授荑 抛梅掷李诗经赠遗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3月.6王佳楠.?<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及民俗?.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10月.7黄元英.?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文化观?.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8徐柏青.论?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婚礼及其成婚礼俗.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9邓春玲.从?诗经?看远古时代的婚俗.惠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