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外引流管及其装置在脑室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研究.doc
脑室外引流管及其装置在脑室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研究当代护士2021年11月中旬刊(学术版)?17?内科护理.脑室外引流管及其装置在脑室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研究谭爱娇陈小梅郑海宁李晓嫦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管及其装置在脑室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一2021年1月行脑室外引流管及其装置脑室引流的268例患者作为新型组,2005年4月2021年2月用简易橡胶管及体外引流袋的268例患者作为普通组.比拟2组患者引流管及其装置情况.结果新型组管道堵塞率和颅内感染率均为0,明显优于普通组,两者比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室外引流管及其装置在脑室引流术中的应用,可使术后并发症少,大大降低了患者颅内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关键词:脑室外引流管;引流装置;临床应用护理研究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411(2021)011001702脑室外引流管主要由硅橡胶内管,导,套管针,鲁尔接头连增高,过低使脑脊液流失,导致颅内压降低.接件和固定片等五局部组成.内管管壁带有可x显光影标记线,套管针为前端弯曲.该产品用于手术或治疗过程中,可持续排出颅内积液及血肿,从而有效地改善因脑瘤,脑浮肿,头部外伤,脑内出血引发的CFS循环障碍,脑压上升,脑室静脉延伸等神经外科病症.为此,本科对2021年3月一2021年1月268例脑室内出血或积液患者在脑室引流术后连接上脑室外引流管及其装置的患者进行调查及护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1.1新型组本科白2021年3月2021年1月行脑室引流术后连接上脑室外引流管及其装置患者268例,其中男性183例,女性85例,年龄1382岁,平均年龄52.5岁.1.1.2普通组2006年4月O08年2月在本科住院268例病例进行用简易橡胶管及体外引流袋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1581岁,平均年龄51.2岁.男性171例,女I生97例.2组一般资料比拟无统计学意义.1.2装置方法普通组采用传统简易橡胶管及体外引流.新型组方法: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先用套管针做出硅橡胶内管经入的皮下隧道;将硅橡胶内管在导丝的辅助下,插入脑室适当位置,然后用固定片将内管缝在头皮上固定;最后将锁紧装置连接到导管末端后将排液管连接上,然后接脑室外引流装置悬挂于患者床旁.1.3护理方法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新型组在此根底上还需做好以下几点:1.3.1引流管的连接患者术后回房,先将患者转移至病床上,然后接脑室外引流装置悬挂于患者床旁,妥善固定.严防在转移过程中使引流管因搬动或牵拉而脱出.引流管出口的高度距侧脑室(大约在患者外耳道水平)1015cm或遵医嘱,切不可随意调节引流袋的高度,位置过高影响脑脊液引流,使颅内压工作单位:529500阳江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收稿日期:202106181.3.2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在引流通畅状态下,脑室外引流管中的液面可随患者的心率及呼吸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为10mm左右,如波动幅度减少,可能为局部通畅;如波动停止,那么表示完全不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严禁用生理盐水冲洗,可在无菌操作下用空针抽吸,以免造成颅内感染.脑室外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成角,给患者翻身或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后,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患者摇高床头喂食或外出检查时应暂时夹闭引流管,防止脑脊液逆流,喂食完毕或检查完毕应及时开放引流管.烦躁不安的患者,应妥善固定引流管,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并向家属做好宣教.1.3.3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正常脑脊液呈清亮,无色,透明的.术后13d引流液可略为血性,以后逐渐转为淡红色或橙黄色.脑脊液的分泌量是0.3ml/min,每24h分泌量400500ml,在颅内有继发感染时,其引流量会增加.如引流液由清亮变淡红或鲜红,或突然有大量鲜血流出,那么为再出血的迹象,应及早报告医生予以处理.假设引流液变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可能为颅内感染,应留取标本送检.严格控制引流速度,临床上24h引流量一般不超过500ml,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过多过快,并详细记录每天引流量.同时注意监测水,电解质变化,及时调整.1.3.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脑室引流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每小时测量并记录一次,观察患者有无剧烈头痛,呕吐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假设脑室引流术后连接颅内压监测仪,应观察监测仪上颅内压的波形及参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1.3.5切口及敷料的观察与护理患者头部保持清洁,枕头下放无菌小巾,每13更换,切1:3周围勿放置杂物,以防感染;保持切VI敷料干净,如敷料被血液或渗液浸湿或异常潮湿,应报告医生予换药及更换敷料.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1.3.6加强根底护理患者在脑室引流术后期间,应加强皮肤及泌尿系护理,定时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对高热患者采用物理降温,冰敷或亚低温冬眠疗法,防止脑水肿,利于患者康复,同时做好口腔护理等.?18?TODAYNURSE,November,2021,No.11.颅内动脉瘤弹簧栓塞术后患者血压的监测与管理包艳摘要总结了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弹簧栓塞治疗后血压的监测与管理措施,包括: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制动期间的舒适护理,疼痛护理,控制血压在100130/7080mmHg,防止动脉瘤破裂,加强健康教育等.认为控制和管理好血压,是保证介入成功的重要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411(2021)011001802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结构发育不良或因脑外伤,动脉硬化造成动脉壁损伤或硬化,使局部血管向外膨大形成囊状瘤体动脉瘤后易在突发的紧张,用力,疲劳等血压升高的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疾病,患者往往以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乏力或意识障碍就诊.近年来随着颅内介入技术的引进和不断完善,采用弹簧栓塞技术治疗,大大减少了开颅手术带来的痛苦,减少了致残率,但介入治疗术后血压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介入的成败,如何使患者安全度过围介入期,做好血压的监测与管理至关重要.现将介入术后血压的监测与管理措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科自2006年3月一2021年5月共收治了27例颅内动脉瘤弹簧栓塞术的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6岁;前交通瘤l6例,后交通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1例患者因动脉瘤过大,术中出血死亡,其他无1工作单位:530011南宁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一区收稿日期:20210531tp,p1.3.7拔管指征一般在颅内压病症缓解,脑脊液变清,头颅CT检查提示脑内血肿或积液减少情况下,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应先夹闭脑室外引流管12d,观察患者病情是否平稳,有无不良反响.拔管后应继续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1.4观察指标患者引流管道堵塞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情况.1.5统计学方法采用x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组患者引流管及其装置比拟(见表1).表12组患者引流管及其装置比拟例(%)3讨论3.1简易橡胶管接体外引流袋具有开放次数多,计量欠精确,引流水平不易掌握等缺陷,采用新型脑室外引流管及其引流装置进行引流,无管道堵塞情况及颅内感染发生,且开放次数少,计量精确,引流水平易掌握,使用平安,引流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且护理人员容易掌握,大大减少可能引起的颅内感染,脑疝例发生并发症.2护理2.1环境护理介入术后将患者置于单间,要求环境安静,光线稍暗,温湿度适宜,减少探视,患者休息时将监护仪设置成静音状态,保证患者睡眠充足.尽量防止因环境因素造成的不良刺激而引起的血压升高.2.2制动期间的舒适护理介入术后3d要求绝对卧床休息,术侧下肢伸直制动24h,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患者易出现腰背酸痛,腹胀,失眠等不适,影响血压.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正确卧位的重要性,让患者明白肢体制动的目的是防止动脉穿刺点出血,是治疗的需要,使患者理解并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动脉导管拔管2h后护士协助改变体位,头部抬高不超过30.术侧用软枕帮助患者侧卧,术侧伸直制动,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每2h1次,体位的变化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准.术肢制动时其他肢体可以主动或被动伸,展,曲的活动,幅度宜小,用力宜轻.腰背酸痛者予以按摩,腰背部垫软枕或者将手伸进腰背部下托起患者以减轻不适.介入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防止进食甜食,牛奶等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腹胀.饮水不能过多过急,声声)pp;p形成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脑室外引流管及其装置在脑室引流术中可持续排出颅内积液及血肿,从而有效地改善因脑瘤,脑浮肿,头部外伤,脑内出血引发的CFS循环障碍,脑压上升,脑室静脉延伸等神经外科病症,有助于脑脊液循环,阻止脑压上升,防止脑疝形成.此方法创伤小,使用平安,引流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且护理人员容易掌握,大大降低了患者颅内感染的风险,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表达了人性化.,参考文献1叶国芳,马金琦,王菲玲.一种新的脑室外引流管在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4:1113.2吴健红.脑室引流的护理J.广东医学,2000,11:11.3陈辉.脑室外引流患者的术后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4):3133.4尤常君,毛群.脑室外引流装置的常见问题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8:2527.(本文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