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发掘简报.docx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开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2( 1 陕西 西安市710054;2 陕西 榆林市719000)关键词: 杨界沙遗址 仰韶晚期 海生不浪文化KEY WORDS: Yangjiesha site Late Yangshao Period Haishengbulang CultureABSTRACT: The Yang jies ha site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Maowusu desert, Hengshan County in north - ern Shaanxi. In 2021, the 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excavated the site and found 32 house remains and 92 pits . From the artifacts , the site should belong to the late Yangshao Culture and is similar a local culture of Haishengbulang. This is an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of the Yangshao Culture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ding precious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settlement pattern, culture and periodization in Northern China.B 区位于头道梁西坡南端,开掘面积 240 平方米; C区位于二道梁西坡中部,开掘面积 710 平方米。杨界沙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坐落在村南杨界沙地带头 道梁、二道梁两座山峁的西坡之 上,海 拔 1152 米,面积约 5 万多平方米。遗址地处黄土高原北 缘丘陵沟壑区,北距无定河约 2 2 千米,东南距 横山县城约 12 千米( 图一) 。受毛乌素沙漠南侵 影响,遗址地表土壤局部沙化,可见大量散布的 陶器、石器等残片。2021 年 6 月至 11 月,在无定 河拦河工程王圪堵水库移民建设工程中,陕 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队联合 对库区涉及的杨界沙遗址、大古界遗址及王阳畔 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开掘。本文简要报道杨界沙 遗址考古开掘的收获。本次开掘共分为 A、B、C 三个区域: A 区位于头 道梁西坡最北端,开掘面积 1130 平方米( 图版七,1) ;一、地层堆积受生产活动及水土流失影响,遗址遭受严重破坏。遗迹多开口于耕土层下,或已暴露于地表 之上。以 A 区 T0103、T0104 东壁剖面为例将地 层堆积予以简要介绍( 图二) 。第 1 层: 耕土层。黄褐色,土质较坚硬,厚约10 45 厘米,分布于全探方。包含有较多陶片 及大量植物根系。地表局部堆积有 5 25 厘米 厚的黄沙。遗迹均开口于本层下。1 层下即为生土。二、遗 迹1 房址 32 座。集中分布在头道梁、二道梁的西南山坡地带,平面多呈“凸字形,个别为 前庭后室的“吕字形。长条形门道,多朝向西 南。主室平面有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等多种形 状。房址的保存程度依地形差异而略有不同,越 靠近山峁顶部保存越好,保存最深达 1 8 米。AF6 位于 A 区 T0405 西部,局部延伸至 T0305、T0404 及 T0304,开口于 层下,被 H14 所打破( 图三; 图版八,1 ) 。平面呈“凸字形,上图一 杨界沙遗址位置示意图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开掘简报65约 90、宽 73、深 6 厘米。壁略斜,底部较平整,壁与底部均有一 层 烧 结 面。主室内共发现柱 洞 三 个 ( 编 号 D1 3) ,均为圆形筒状,平底。D1 直 径 20、深 6 厘米; D2 直径 12、深 20 厘 米; D3 直径 14、深 12 厘米。窖穴 ( J1 ) 位 于 主 室 东 南 部,深200 厘米。上部 90 厘米为筒状,口部 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 68、宽 34 48 厘米; 下部 为袋状,底部平整,未发现加工痕迹,底径 140 160 厘米,坑内堆积为黄土,土质疏松,近底部有 一层厚约 30 厘米的草木灰。草木灰层夹杂少量 兽骨及陶片。J1 内出土尖底瓶及敛口瓮、石刀及 磨石各 1 件。2 灰坑 92 个。多为圆形袋状,还有圆形 筒状、长方形袋状、长方形筒状等。个别坑壁上涂抹草拌泥,坑底一般较为平整。出土了大量陶 片、骨器、石器及动物骨骼。图二 T0103、T0104 东壁剖面图部已坍塌,仅残留底部,残深约 140 厘米,壁外弧,斜度较小,壁面抹有一层厚 0 5 厘米的细泥, 加工齐整,较光滑。长方形门道位于主室的西南 部,门向 220°,残长 134、宽 146 176 厘米。主 室平面为圆角长方形,间宽 426、进深 344 厘米。 主室地面平整光滑,系先在生土面上抹一层厚约1 1 5 厘米的草拌泥,后抹一层厚约 0 5 厘米 的白灰面,在白灰面上再抹一层厚约 1 1 5 厘 米的草拌泥,草拌泥上又抹一层厚约 0 5 厘米的 白灰面。在主室东北部发现一个长方形坑,或为房子 的储藏室,壁略外斜,底部平整。长 130、宽 180、深76 厘米。与房址之间留有条形过道,长 60、宽 50 厘 米。储藏室底部高出居住面约 74 厘米。位于 A 区 T0103 东北部,开口于AH19层下,打破 F5 及生土。为圆形袋状坑。壁面平滑,底部平整。口径 200、底径 280、深 190 厘米。 出土骨簪 2 件、石抹子 1 件及磨石 4 件。还出土 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尖底瓶、鼓腹罐、直壁缸、灶坑( Z1)位于主室中部,圆角长方形,长图三 杨界沙遗址 AF6 平、剖面图1 石刀 2 磨石 3 尖底瓶 4 陶瓮考古新发现66架,一具保存较差,还有两具仅存头骨。兽骨摆放杂乱,应为抛掷于坑内。其牙齿咬合面为梅花 状,犬齿特别长而大,臼齿较粗厚,下颌角处棱脊 较明显,据此初步推断为家猪。CH34 位于 C 区 T3 的西南角,局部压于南 壁之下。开口于层下,打破 H35 与生土,同时 又被 H3 所打破。圆角长方形袋状坑。口小底 大,剖面呈袋状,坑壁略外弧,斜度较小,壁面加 工齐整,较光滑,底部较平整。口长 180、宽 120 厘米,坑底长 200、宽 140、深 145 厘米。出土尖 底瓶、鼓腹罐等( 图六) 。三、遗物杨界沙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包括陶器、玉石器、骨器等。1 陶器出土陶器的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 少; 陶色以红褐陶为主,灰陶次之; 纹饰以绳纹为 主,篮纹次之; 器形主要有喇叭口尖底瓶、鼓腹 罐、直壁缸、宽沿盆、直腹盆、敛口瓮、盘、曲腹钵、 器盖、纺轮、陶拍、陶刀等。鼓腹罐 为最常见的器物,约占陶器总数的65% 。根据器物腹部特征可以分为四型:A 型 上腹壁稍弧,较直,下腹斜收,最大径 位于器物中部偏下,垂腹,无肩。标本 CH42 7, 夹细砂褐陶,方圆唇,唇部有一周突棱,侈口,斜 折沿近平,平底,上腹饰四周指甲纹泥条附加堆 纹,器身饰横向绳纹,内底饰交错绳纹,器底与器 壁相接处有明显套接痕迹,底包帮。口径 20 8、底 径 12 4、通高 30 厘米( 图七,2) 。标本 AH1951,夹 砂褐陶,圆唇,侈口,斜折沿,平底略内凹,颈部及 上腹部饰五周指甲纹附加堆纹,余饰横绳纹。口 径 14 4、底径 9 2、高 17 2 厘米( 图七,6; 图版 七,3) 。B 型 微鼓腹,腹壁稍弧,最大径位于器物 中部,溜肩。标本 CF10 7,夹砂灰陶,方唇,斜折 沿,侈口,下腹斜收,平底,口沿有慢轮修整痕迹, 颈部 饰 两 周 附 加 堆 纹,以 下 饰 横 绳 纹。 口 径21. 6、底径 17 6、通高 31 6 厘米( 图七,3) 。C 型 腹部较鼓,腹壁弧曲,最大径位于器 物中上部,肩部较耸。标本 AH13 15,夹砂灰陶,图四杨界沙遗址 AH19 平、剖面图图五杨界沙遗址 AH25 平、剖面图宽沿盆、曲腹钵、敛口瓮等。AH25 位于 A 区 T0107 西南部,开口于 层下,打破生土,开口距地表约 20 厘米。为椭圆 形袋状坑。长径 285、短径 210、深 190 厘米。坑 壁外弧,斜度较大,壁面加工齐整,较光滑,底部 平整,灰坑内出土鼓腹罐、尖底瓶等( 图五) 。值得注意的是,在坑口以下深约 150 180厘米处发现六具动物骨架,其中三具为完整骨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开掘简报67周泥条附加堆纹,以下饰斜绳纹,器底内饰交错绳纹。口径 13 6、底径 7 6、通高厘米( 图七,5) 。D 型 鼓腹,上腹部折曲,最大径位于器物 上部,折肩。标本 CH45 36,夹细砂红陶,尖圆 唇,斜折沿,下腹斜直,平底内凹,器身饰斜绳纹, 肩部有五周附加堆纹。口径 19 2、通高 32 厘米( 图七,1; 图版八,5) 。喇叭口尖底瓶 根据其整体形制可以划分 为两型:A 型 整体呈锥状,肩部明显大于下腹径, 腹斜直,底部夹角度小。标本 AF6 8,夹细砂红 陶,口残,束颈,溜肩,腹斜直,下腹弧收,底较锐 尖,通体饰斜篮纹,近底素面。残高 62 厘米( 图 八,6) 。标本 AF8 2,瓶底,夹细砂红陶,底部较 锐尖,器底内泥条盘筑痕迹明显,器身饰横篮纹。 残高 3 8 厘米( 图八,7) 。B 型 整体呈筒状,肩径与下腹径相当,腹近 直,底部夹角较大。标本 AH19 39,夹砂红陶,尖 唇,窄沿外斜,喇叭口,高领,束颈,耸 肩,钝尖底,领部饰稀疏斜篮纹,颈部素面,肩部饰拍印方格纹,器身饰斜 篮纹。口径 14 8、通高 72 4 厘米( 图 八,5; 图版七,2 ) 。标本 AF12 3,瓶 底,夹 细 砂 红 陶,器 底 圆 钝,尖 端 突 出,器底内泥条盘筑痕迹明显,器身 饰横篮纹。残高 4 6 厘米( 图八,8) 。直壁缸 标本 CH18 24,夹细砂 褐陶,尖唇,斜折沿,微鼓腹,溜肩,下 腹斜收,平底,沿面有慢轮修整痕迹, 颈部饰有三周附加堆纹,以下饰斜绳 纹,器底内饰交错绳纹。口径 32、底 径 24、通高 55 2 厘米( 图八,4; 图版 七,5 ) 。标本 AH13 6,夹砂红陶,方 唇,斜沿,直口,沿下饰有五周指窝附图六杨界沙遗址 CH34 平、剖面图图七 杨界沙遗址出土鼓腹罐1 D 型( CH4536)2、6 A 型( CH427、AH1951)4、5 C 型( AH1315、CF106)加堆纹,以下饰斜绳纹。口径 36、残高 9 4 厘米( 图八,3) 。3 B 型( CF107)标本 AH17 4,夹细砂敛口瓮方唇,侈口,斜折沿,下腹斜收,底内凹,颈部饰一周指窝纹附加堆纹,器身饰斜向绳纹,内底拍印 交错绳纹。口径 20、底径 13 2、通高 35 6 厘米 ( 图七,4) 。标本 CF10 6,夹细砂褐陶,方唇,斜 折沿,肩部较耸,鼓腹,下腹斜收,平底,颈部饰两褐陶,方 唇,敛 口,耸 肩,器 身 素 面。 口 径 约15. 6、残高 5 2 厘米( 图八,1 ) 。标本 AH13 13, 夹砂灰陶,圆唇,敛口,斜沿,耸肩,斜腹,底残,素 面磨光。口颈 14. 8、残高 12 2 厘米( 图八,2) 。曲腹钵标本 CT4 9,夹细砂灰陶,尖圆考古新发现68唇,敛口,折腹,底残,器身素面。口径 17 6、残高约 4 4 厘米( 图九,3 ) 。标本 CH22 6,泥质红 陶,圆唇,敛口,折腹,平底略内凹,素面磨光。口 径 8、底径 6 8、高 4 厘米( 图九,4; 图版八,4) 。豆 标本 AF12 4,夹细砂灰陶,浅盘,豆柄 微喇叭状。 残高约 5 2 厘米 ( 图 九,8 ) 。 标 本 CF18,夹砂灰陶,圆唇,敛口,折腹,圜底,柄残, 上腹磨光,盘底素面,上腹与下腹有明显套接痕 迹。口径 18 2、腹径 21、残高 6 8 厘米( 图九,7) 。宽沿盆 根据器耳的有无分为两型:A 型 有耳。标本 AH19 38,夹细砂灰陶, 尖圆唇,斜折沿,垂腹,腹部贴附一桥形耳,器身 素面磨光,上下腹各饰戳印纹一周。口径 22、残 高 12 8 厘米( 图九,2) 。缘饰一周戳印坑点纹,器身饰斜绳纹。捉手部直径 8 6、残高约 6 厘米( 图九,11) 。陶环 标本 AH101,泥质灰陶,横截面椭圆 形,素面磨光。残长 5 3、环体宽 0 8、厚 0 6 厘 米( 图一,7 ) 。标本 AF7 4,泥质灰陶,內缘圆 钝,外缘较锐尖,横断面为长等腰三角形。残长2 9、环体宽 1 7、厚 0 8 厘米( 图一,8) 。陶纺轮 标本 CH1511,夹细砂灰陶,残,圆 形饼状,中心穿孔,器表拍印绳纹。直径 10、厚1 3 厘米( 图一,15) 。陶网坠 标本 AH102,夹砂灰陶,残,舟形, 器身中部横穿孔,素面。长 4 7、宽 2 3、残高 1 3 厘米( 图一,13) 。陶刀 标本 CH45 20,夹细砂灰陶,平面近三角形,用残陶片打制,两侧分布打制一豁口,表 面饰斜篮纹,单直刃。长 6 3 8、宽 4 5 厘米 ( 图一,3) 。标本 CH459,夹细砂灰陶,平面近长方形,弧刃,残陶片打制,两侧分布打制一豁口, 外表饰斜篮纹。长 12 4、宽 5 厘米( 图一,4) 。无耳。 标本 AH12 5,泥质灰陶,尖B 型唇,侈口,斜折沿,鼓腹,下腹弧收,平底,通体磨光,上腹部有一周浅弦纹,器物内壁有明显轮修 痕迹,底与腹、腹与沿相接处有套接痕迹。外 口径 20 4、内口径 16 2、通高 13 8 厘米( 图 九,10) 。直腹盆。标本 BH42,夹细砂红陶,圆唇, 敞口,弧腹,平底,器身饰横篮纹。口径 21 6、 底径 13 6、通高 10 6 厘米( 图九,9; 图版八,2) 。盘 标本 CF6 15,夹砂红陶,圆唇,斜沿 内伸,腹壁弧收,凹底,上部拍印方格纹,下部 有刮抹痕迹,内底饰交错绳纹。外口径 21 6、 内口径 18 2、通高 6 厘米( 图九,1; 图版八,3) 。壶 标本 AH1952,夹细砂红陶,圆唇,敞 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弧收,小平底,素面 磨光。口径 8. 8、底径 4、通高 17 4 厘米( 图 九,6; 图版七,4 ) 。标本 AH23 13,夹细砂红 陶,尖圆唇,敞口,束颈,溜肩,器身素面。口 径 7 2、残高 5 厘米( 图九,5) 。器盖 均为覆钵状。标本 AH1015,夹砂 灰陶,口部残,器柄为圆饼形,腹壁外撇,柄与 器身相接处饰指窝纹,器身饰斜绳纹,柄与器 身有明显套接痕迹。捉手部直径 8 6、残高5. 2 厘米( 图九,12 ) 。标本 AH19 21,夹细砂 褐陶,口残,捉手部圆饼状,腹壁喇叭,捉手边图八 杨界沙遗址出土陶器1、2 敛口瓮( AH174、AH1313)3、4 直壁缸( AH136、CH1824)6、7 A 型尖底瓶( AF68、AF82) 5、8 B 型尖底瓶( AH1939、AF123)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开掘简报69磨石 根据工作面的形制可以分为两型:A 型台型工作面,中部较凹。标本 AF11 2,砂岩磨制而成,平面近长方形,工作面中 部微凹。残长 9 4、残宽 5 5、 最厚 2 2 厘米( 图一,1) 。B 型 槽型工作面,有一条 或数条凹槽。标本 AH1019,系 利用自然砂岩制作而成,工作 面上有两道较平行的 磨 制 凹 槽,底部较平整,两端残,剖面 近梯形。残长 6 3、宽 4 5、一 侧厚 2. 5、另一侧厚 4 厘米( 图 一,2) 。石抹子 标本 AH19 5,通 体磨制,长条形,背脊厚,向两 端渐薄,横剖面近三角形,一压 磨面平直。长 17. 3、宽 4 4、背 脊高 2 8 厘米( 图一,14) 。图九杨界沙遗址出土陶器1 盘( CF6 15 )2 A 型宽沿盆( AH19 38 )3、4 曲腹钵( CT4 9、CH22 6 )5、6 壶( AH2313、AH1952)7、8 豆( CF1 8、AF12 4 )9 直腹盆( BH4 2 )10 B 型宽沿盆( AH125)11、12 器盖( AH1921、AH1015)石环 标本 AF8 3,磨制精细光滑,残,横截面为长等腰三角 形,内 缘 厚,外 缘 尖 锐。 残 长2. 6、环体宽 2、厚 0 5 厘米( 图一,5 ) 。标本 AH11 2,磨制光滑精美,残,横断面为长弧边等 腰三角形,內缘较厚,外缘锐尖。残长 4、环体宽2 5、厚 0 8 厘米( 图一,6) 。石铲 标本 AH211,砂岩,残,磨制较精,形 体较厚重,扁平,平面上窄下宽近梯形,直背微 凹,弧刃,使用痕迹明显。长 14 5、宽 10、厚 3 厘米( 图一一,1) 。石球 标本 AF10 1,利用自然砾石磨制,近 球体,平面椭圆形,两磨面较平。长 4 9、宽 4 2、 厚 2 6 厘米( 图一一,6) 。砍砸器 标本 AH32 1,褐色砂岩磨制,残, 扁平体,磨制较光滑,刃部较钝。长 9 8、宽 9 3、 厚 3 厘米( 图一一,2 ) 。标本 AF13J1 7,系利用 自然砂岩稍加打制而成,平面近三角形,中部厚, 边缘薄,弧刃,较锋利,有使用痕迹。长 9、最宽 处 4、厚 1 9 厘米( 图一一,3) 。玉、石器共出土 120 余件,大多为生产2工具,少量为装饰品,大多数系砂岩磨制而成,较较粗糙,少量为大理石磨制而成,制作精细。还 发现有数量较少的玉器和细石器。器形包括石 斧、石刀、石棒、石铲、石环等。石斧 根据其形制可以划分为两型:A 型 中部较鼓,纵剖面近椭圆形,刃部较 锋利。标本 CF6 2,用大理石磨制而成,通体磨 制,制作精细,形体较大,平面为长条形,横剖面 为梯形,平顶,双面刃,正锋。长 9 6、宽 3 1、厚2 3 厘米( 图一,12) 。B 型 整体扁平,纵剖面近方形,刃部较钝。 标本 AH1017,砂岩,磨制粗糙,近长方形,弧背 弧刃,刃部较钝,两侧较平整,横截面近长方形。 长 11、宽 7、厚 3 1 厘米( 图一,11) 。石刀 标本 BF32,磨制精细光滑,平面近长 方形,直背直刃,正锋双面刃,刀身中部对孔未穿,侧 面打制凹槽。残长 7. 8、宽 4 5、厚 0 8 厘米( 图一,9) 。标本 AH231,残,直背,两边磨制弧刃,刃部 锋利,近刃部有一对钻孔。残长 4 5、宽 4 6、厚 0 6 厘米( 图一,10) 。石纺轮标本 AH11 1,青灰色砂岩磨制,残,通体磨制,圆形饼状,中部有一穿孔。 直径7 6、厚 1 3 厘米( 图一一,4) 。考古新发现70图一 杨界沙遗址出土文化遗存1 A 型磨石( AF112)2 B 型磨石( AH10 19 )3、4 陶刀( CH45 20、CH45 9 )5、6 石环( AF8 3、AH11 2 )7、8 陶环 ( AH101、AF74)9、10 石刀( BF32、AH231) 11 B 型石斧( AH1017)12 A 型石斧( CF62)13 陶网坠( AH102)14 石抹子( AH195)15 陶纺轮( CH1511)石棒 标本 AH2317,褐色砂岩打制后粗磨而成,残,截面呈椭圆形,一侧较平齐,余面较圆 滑。长 3 4、宽 3 3、厚 2 2 厘米( 图一一,5) 。刮削器 标本 AF10 2,黑曜石制成,平面近 新月形,扁平,中部厚,环形刃,刃部锋利。长 7、 宽 3 5 厘米( 图一一,10) 。玉璜 标本 AH19 1,通体精磨,制作精美, 內缘厚,外缘锐尖,横断面为弧边长腰三角形,一 侧对 钻 穿 一 孔,另 一 钻 孔 未 通,一 侧 残。 残 长5. 7、宽 1 7、內缘厚 0 6 厘米( 图一一,8 ) 。标本 AH19 2,通体精磨,制作精美,內缘厚,外缘锐 尖,横断面为等长腰三角形,一侧对钻穿一孔,一 侧残。残长 3 3、宽 1 3、內缘厚 0 4 厘米( 图一 一,9) 。3 骨器 共出土 30 余件,均系动物肢骨磨制而成,多粗糙,局部还保存有原始骨面,主要器 形有骨簪、骨笄、骨锥等。骨簪 标本 AF16 8,动物肋骨磨制,打磨光 滑,尖部锋利,另一端残,器身略弯曲,横断面扁平。残长 7 8、宽 0 8 厘米( 图一一,11 ) 。标本AF142,一端略残,用动物肢骨壁通体磨制而成, 细长,较直,头部较锋利,横断面椭圆形。 残长9. 8、簪体最大径 0 6 厘米( 图一一,13) 。骨笄 标本 BH91,动物骨磨制,较长,横断 面圆形,上粗下细,尖部较锐利,头部呈曲尺形。 长 11 8、笄体直径 0 8 厘米( 图一一,14 ) 。标本 AF151,动物骨壁磨制,器身细长,通体磨制,尖 部锐 利,冠 部 为 三 角 形,笄体横断面圆 形。 长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开掘简报71三、结语该遗址开掘的主要收获之一就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 房址。 这些房址平面 多 呈 “凸字 形,主 室 为 圆 形、椭 圆形或圆角长方形窑洞室, 带长方形过道,门向多朝向 西南,可能与采光抑或避风 有关。局部房址带有半地穴 式庭院。房址居住面加工讲 究,且多发现有柱洞、灶坑。 局部房址还发现有窖穴、储 藏间等附属设施。杨界沙遗址出土陶器的 陶质绝大多数为夹砂陶,少 量为泥质陶。陶色以红褐陶 为主,灰陶次之,还有少量的 灰黑陶。纹饰以绳纹为主, 约占 60% 左 右,篮 纹 次 之, 约占 35% ,此外还有附加堆 纹、拍印纹、划弦纹、方格纹 等。器形主要有喇叭口尖底 瓶、鼓腹罐、直壁缸、宽沿盆、 直腹盆、小口瓮盘、曲腹钵、 器盖、碗、杯等生活用具,还 有纺轮、陶拍、陶刀等生产用 具。夹砂鼓腹罐、直壁缸、直 口瓮器身多饰绳纹,局部饰图一一杨界沙遗址出土石骨器1 石铲( AH211) 2、3 砍砸器( AH321、AF13J17) 4 石纺轮( AH111) 5 石棒( AH2317)6 石球( AF101) 7、16 骨锥( AF72、AF13J11) 8、9 玉璜( AH191、AH192) 10 刮削器( AF102)11、13 骨簪( AF168、AF142) 12 骨镞 ( CH501) 14、15 骨笄( BH91、AF151)篮纹,器物上部多饰数条附加堆纹。个别盆和钵的口部磨光。陶器的制法是以泥条盘筑为主,尖 底瓶、盆类器的口部均经慢轮修整,杯类小型器 多为捏制而成。夹砂鼓腹罐、直壁缸、直口瓮等 器物底与器身分制而成,往往在内底中部饰绳 纹,然后接制成器,接制方法多为底包帮。杨界沙遗址的文化遗存与关中地区仰韶晚 期遗存相比,虽有相似之处,但亦具有较为明显 的地域差异。从陶器质地而言,本地区 99% 为 夹砂,少见泥质陶; 从器物组合方面来看,本地区 不见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常见的宽沿盆、深腹钵1 等; 从遗迹特征来看,本地常见的长方形袋状坑、12 1、笄体直径 0. 9 厘米( 图一一,15) 。骨锥 标本 AF7 2,动物肢骨磨制,头部经 打磨,器身留有打磨形成凹槽,上端保存原骨节, 刃部锋利,锋利。长 6、厚 2 3 厘米( 图一一,7 ) 。 标本 AF13J1 1,动物肋骨磨制,细长,弯曲,只磨 制尖端局部,其余局部为原骨料形状,锥体断面 近椭 圆 形。 长 16 6、直 径 0 8 厘 米 ( 图 一 一,16) 。骨镞 标本 CH501,用动物肢骨磨制,三棱 形,铤部近圆形,尖部残失,剖面近等边三角形。 残长 10、脊高 0. 9 厘米( 图一一,12) 。考古新发现72窑洞式房址和用白灰面加工地面的做法在关中地区该期遗址中并不多见。就文化性质而言,杨界沙遗址出土文化遗 存,与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同期遗存,如准格 尔旗官地遗址第三期2,准格尔旗鲁家坡遗址第 三期3,准格尔旗南壕遗址4,托克托县海生不 浪遗址5等存在诸多共性,文化面貌更为接近。 但是不容无视的是,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 异,如本地区不见内蒙古中南部常见的小口双耳 罐6; 陶系方面本地陶器绝大多数为夹砂陶,而 内蒙古中南部南壕遗址等陶质以泥质陶最多7; 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晚期彩陶占有一定比例8,而 本地那么很少有彩陶发现; 内蒙古中南部房址多流 行前后双灶,多用白色粘土铺筑居住面,而本地 房址多为单灶,个别房址在过道或庭院处设壁灶,居住面多用白灰面加工而成。杨界沙遗址是陕西北部地区继五庄果墚遗 址之后第二个大面积揭露的仰韶晚期遗址。遗 址所见成排分布的房址及丰富的文化遗存,为仰 韶晚期陕西地区中小型聚落结构的研究、文化面 貌及文化分期的完善提供了珍贵的材料。领队: 孙周勇 绘图: 齐东林执笔: 孙周勇 杨利平 康宁武 郝志国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 陕西蓝田泄湖遗址J 考古学报,1991( 4) : 428432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准格尔旗官地遗址C 内蒙古 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 第二辑) 北京: 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981063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准格尔旗鲁家坡遗址C 内蒙 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 第二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311344 鄂尔多斯博物馆 准格尔旗南壕遗址C 鄂尔多斯博物 馆 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 第二辑· 下册) 呼和浩特: 远 方出版社,2004: 5425525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 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 内蒙古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开掘 报告C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 考古学研究( 三) 北京: 科 学出版社,1997: 2002286 小口双耳罐是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晚期遗存的代表性器物, 如清水河县白泥窑子 C、D、L、K 点,准格尔旗南壕遗址、托 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包头阿善遗址、包头西园、准格尔旗 张家圪旦遗址、准格尔旗二里半等遗址均有大量出土。7 同4: 5425528 鄂尔多斯博物馆 准格尔旗白草塔遗址C 鄂尔多斯博 物馆 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 第二辑· 下册)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2004: 519531( 责任编辑 张鹏程)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更正我刊 2021 年 5 期?北周独孤宾墓开掘简报?中图六、图七、图八中的比例单位应为厘米。由于我们工作的疏忽给读者带来不便,在此深表歉意!(6e:6Hv)(g:6HV).nilf 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