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汇编5篇.docx
数学说课稿汇编5篇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的加减”一章是在前一章 “有理数”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本章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及整式的加减运算等,它既是对前面所学学问的深化和进展,也是今后学习一次方程、整式乘除等数学学问及其它学科学问的根底。 “整式”一节是“整式的加减”一章的起始课,整式是代数式中最根本的式子,而单项式又是整式中最根底的学问,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根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精确快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精确快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力量目标:初步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力量及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争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受概念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学问和合作沟通力量。 4、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讨论整式的开头,学问由数向式转化,比拟抽象,与学生的认知根底和思维力量有肯定差距,学习中会有肯定困难。特殊是比照较简单的单项式,在确定其系数和次数时简单消失错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把握以下两点: (1)加强直观性:为学生供应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熟悉,帮忙学生熟悉概念。 (2)注意分析:在剖析单项式构造时,借助变式和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处和推断易错处,强化熟悉。 二、教法分析 注意本章学问的整体性,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挨次绽开。先利用章头提出问题,结合所列代数式100t对本章学问进展整体介绍,然后转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热忱高,但观看、分析、熟悉问题力量较弱的特点,采纳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启发式,使学生能顺当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力量。教学时,采纳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从而增大教学密度和容量;以启发谈话法为主,进展讲解及练习,到达把握学问的目的,逐步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抽象、概括的力量。 三、学法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学问的发生进展过程,鼓舞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加到教学中来,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敬重教材的前提下,融教材、练习,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由浅到深、各不一样却又严密相关的训练题目,为学生顺当把握单项式概念及其相关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本课开头以章头的问题及思索题通过学生争论分析归纳出单项式的概念,紧接着让学生分析单项式的构造从而归纳出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的概念,通过学生争论分析总结出概念便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重点强调了学生简单出错的几个地方,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利用课本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合作完成,同时又补充设计了相关的练习题进一步稳固概念,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具有肯定的梯度,学生完成比拟简单;最终设计了效果回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把握状况,便于进展辅导。 五、设计思路说明 初一学生对数是比拟熟识的,而“整式的加减”一章是讨论整式的开头,是学生新旧学问构造转化的关键时期。“整式”一节又是本章的起始课,学生整式中最根本的式子单项式,在教材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为取得抱负的教学效果,本教案设计留意了以下方面: (1)注意教材的整体构造,重视章头问题的教学。本课是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挨次绽开的,即通过章头问题提出本章要讨论的主要内容,经过每小节分段疏通,最终进展系统小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构造。 (2)注意概念的引入和抽象概括过程。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人们在对实际事例观看的根底上,通过比拟、分析、归纳,再进一步概括抽象出本质的过程。在进展单项式概念教学时,通过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层层深入,从而抽象概括出单项式概念,有利于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抽象等思维力量。 (3)利用变式和反例练习,加强对概念的了解和应用。为教学需要,将课本练习和补充练习合理编排,形成有梯度、循序渐进的稳固练习,在学生真正了解概念的根底上,精确地快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到达教学目的要求。 六、教学反思 1、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挨次绽开。先利用章头提出问题,结合所列代数式100t对本章学问进展整体介绍,然后转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2、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热忱高,但观看、分析、熟悉问题力量较弱的特点,采纳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启发式,使学生能顺当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力量。教学时以启发谈话法为主,进展讲解及练习,利用变式和反例练习,加强对概念的了解和应用,到达把握学问的目的,逐步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抽象、概括的力量。 数学说课稿 篇3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学问点 (1)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其次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终一个内容 (2)包含学问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 1-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终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供应一套工具。 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教学大纲要求 把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 把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推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肯定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 (1)把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2)培育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别到一般的讨论力量。 (3)熟悉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育学生转化学问的力量。 (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意学生的才智获得,又注意学生的情感进展。 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xxxx年4月第一版),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xxxx年) 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 (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确定依据:依据定义进展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洁,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表达。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 (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2.教法 2-1发觉法:本节课为了培育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开心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觉、比拟、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确定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正确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 3.学法 3-1发觉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看、分析、探究等步骤,自己发觉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拟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3-2学情: (1)学问力量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终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熟悉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熟悉,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学问储藏。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讨论方法,有了初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正渐渐趋于成熟。 (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义),学生既熟识又生疏,既困惑又奇怪,探询动机由此而生。 (3)生活阅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进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讨论力量。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加,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育力量。 3-3学具:直尺、三角板 3.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三分钟)唤醒旧知师:“距离产生美”。昨天我与*同学相隔遥远,彼此毫无感觉,今日的零距离荡漾着亲切,却少了想象的空间,看来把握恰当的距离才能感知美妙。 (1)你有什么方法能得到我(A点)和*同学(B点)之间的距离? 生:思索,答复。 (2)“形缺数时难入微”。(1)中的各种方法中哪个较好?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生:比拟,答复。 教学机灵:针对学生的.答复,教师进展引导。教师进展铺垫、递进,或深入、拓展。 师:由此看来,两点间距离公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首选。让我们一鼓作气,连续努力。提问一:复原学生的数学现实,诱发动机,乐于参加。 提问二:既可点燃数形结合的思想,又可唤醒两点间距离公式。 依据熟悉进展理论,学生认知构造的进展是在其熟悉的过程中伴伴同化和顺应的认知构造不断再建构的过程,到达以旧悟新的目的。(1)(2)两问的解决为后继学问作好了铺垫。 4.教学评价 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 (1)整理学问构造 (2)总结所学到的根本学问,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3)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阅历,创造发觉,学习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缘由 (4)谈谈你对教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 作用: (1)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学问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学问深化和认知坚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2)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制造性活动。 (3)准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问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足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准时调整,准时进展补偿性教学。 5.板书设计 (略) 6.教学的反思总结 心理历练,得意之处,困惑之处,学问的传承进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别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行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预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根底上,对数列的学问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供应了学习比照的依据。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学问上:理解并把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力量上:培育学生观看、分析、归纳、推理的力量;在领悟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讨论函数的方法迁移来讨论数列,培育学生的学问、方法迁移力量;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讨论,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发觉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看、仔细分析、擅长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等差数列的概念。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识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生疏,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学问阅历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进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力量和演绎推理力量,所以我在授课时注意引导、启发、讨论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进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力量的进一步进展。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纳启发式、争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索和相互沟通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觉、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索空间 让学生去联想、探究,同时鼓舞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应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 。(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讨论数列问题作预备。 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准备从今日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打算从今日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0,15,20,25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详细的等差数列,初步熟悉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根底,为学习新学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看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育学生由详细到抽象、由特别到一般的认知力量。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假如一个数列,从其次项开头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从其次项起”满意条件; 公差d肯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需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根底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 同时为了协作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推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其次个重点局部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纳争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讨论分组争论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测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相互争论的方式既培育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猜测: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育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迭加法: a2 a1 =d a3 a2 =d a4 a3 =d an 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即 an= a1+(n-1) d (1) 当n=1时,(1)也成立, 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纳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比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学问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到达“注意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 即an=2n-1 以此来稳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匀称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讨论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晰。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加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说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局部量已知时,可依据该公式求出另一局部量。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假如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稳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其次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根底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稳固 例3 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建筑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纳启发式和争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留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争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消失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课件展现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力量,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现了“从实际问题动身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终复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应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识通项公式,对学生进展根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若数例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 k an ,(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展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其次项开头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3.2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 -24,从第10项开头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意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其次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表达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3.2 等差数列 一、等差数列 1、定义 注:“从其次项起”及 “同一常数”用红色粉笔标注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工程问题这局部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小数应用题的最终一局部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工程问题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问题根本一样,只是题中没有给出详细的工作总量,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由于计算的不是详细的数量,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根底学问目标: 使学生熟悉工程问题的构造特点, 把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工程问题的根本题。 根本技能目标: 初步培育学生的分析概括力量和迁移类推力量以及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中引用家乡的汤山公园、杭州湾大桥建立等大量图片,渗透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 工程问题的构造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三、说教法。 由于工程问题比拟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采纳尝试、发觉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纳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发觉自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培育学生的发觉意识和力量。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帮忙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觉新问题,鼓舞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发觉新问题的习惯。这节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三道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发觉整数工程问题的构造特点和解题思路,发觉“为什么这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分别是120亩、20亩、1亩而用的工作时间一样呢?”进而引入分数工程问题,把前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去掉,还能不能解答?让学生尝试练习,进一步发觉和把握分数工程问题的构造特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循序渐进,既缓减了教学的坡度和难度,又使学生能理解把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便抽象思维为详细形象思维。 2、联系生活教学:在本课中围绕一条主线;即汤山公园绿化绽开教学,汤山 公园为学生所熟知,在教学中通过对公园绿化的不同陈述,展现了不同工作情景下关于绿化的工程问题,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感悟了公园的美景,。在联系中明白 把一项工作、修路、运货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其数量关系。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猎取学问的同时,把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使学生能主动猎取学问。本节课注意培育了学生的迁移类推力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根据“发觉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几个程序进展: 1、复习铺垫:复习与新课内容严密联系的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充分的预备。 2、课前让学生做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发觉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然后引入分数工程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发觉规律,进一步类推出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变抽象为详细。 3、练习稳固: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有根本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 4、全课总结:对本节内容进展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熟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