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庆祝端午节的心得体会700字5篇.doc
-
资源ID:85638869
资源大小:21.1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庆祝端午节的心得体会700字5篇.doc
2023庆祝端午节的心得体会700字5篇 家乡的端午节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这天农历初五,这一天有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它能和家乡的春节、清明、中秋节一样热喧闹闹,到处洋溢着人们欢歌笑语,欢庆节日的欢乐。 家乡的端午节更加盛大,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预备迎接它的降临,后几天预备划龙舟庆贺。这天人们买好箬叶、棕、糥米和肉等物品包粽子。今年的端午节更加具有节日气氛,你看此刻离节日还有四五天,挨家挨户都在紧锣密鼓地包粽子。原先单调的粽早有了改善,此刻有豆沙馅的、板栗馅的、蜜枣馅的真是五花八门,口感好极了。满街都能闻到粽子飘香,真是猴得人直流口水,提前带来节日的气氛。 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早餐桌上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早点,让你看得眼花缭乱。但是最不能缺少的是包子、麻圆、粽子、茶蛋和大蒜,这是家乡传统的佳肴。大家欢庆在一齐,团团聚圆,吃得热喧闹闹,津津有味,但对我来说到没有什么新奇感,由于这些东西我早就吃厌了。听外公说,他们小时候多么希望节日这一天的到来,由于只有过节才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平常那有这样好的生活呢 想想此刻,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这真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我们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端午节的心得体会2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行少的活动渐渐演化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中华一个非常盛行的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2023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为我们供应了一个绝好的教育时机,为引导学生过好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了深厚的宣传气氛 少先队大队部要求各中队在开展“心连心,话端午,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之前,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学问。学校还利用周一朝会、校园播送、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方式进展了广泛宣传。 二、开展了“端午节、离骚颂、爱国心、民族情”等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利用学校例会、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通过开展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把诵读活动变成了一次学生潜移默化承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三、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一)五、六年级各中队开展了“屈原诗歌颂”、“我心中的屈原”演讲等多种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让学生懂得了: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是由于他投江自杀,而是由于在他身上表达出的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而起身抗争,始终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一种清白。而且透过屈原,让他们看到,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屈原。这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喜爱、维护。所以,孩子们通过参加这次活动,真正懂得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 (二)三、四年级各中队开展了“传统节日故事大家讲”活动 各中队利用班会、阅读课等时间,在班上举办故事会。有的中队辅导员大胆启用了班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班干部的职能,熬炼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组织筹划的力量。孩子们也没有让我们绝望,他们细心组织筹划、预备着,把“屈原故事知多少”学问竞赛开展得有模有样,还把同学们细心制作、预备的小巧手工作品颁发给学问竞赛中的佼佼者,我觉得孩子们真能干! (三)一、二年级开展了“背一背屈原诗歌”、“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等好玩而有意义的活动 这些孩子年龄虽偏小,但在阅历丰富十足的辅导员们的急躁组织和引导下,“心连心,话端午,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班辅导员还依据本班实际,让孩子们以大组为单位,进展了“背一背屈原诗歌”、“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等竞赛活动。该活动让孩子们在动口、动手等好玩的活动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特别棒! 四、开展了全校安全、卫生运动 由于天气酷热,我校在朝会、各班(队)会广泛开展了安全、卫生安康学问宣传,不准学生私自下河堰洗澡,不准未经家长许可而私自离家出走、到同学家串门、玩耍,还特殊强调,要求家长在节假日留意学生校外安全及个人卫生。另外还普及了日常卫生保健学问,从科学角度为全校学生讲解了悬白艾等端午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校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对全体学生进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教师有责任去弘扬传统文化,而这个责任,就给予给我们下一代,让我们从传统节庆日教育做起,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端午节的心得体会3 端午又将接近,街上处处充满着粽香。连日的阴雨,预示着又将要涨“端午水”了!闻着粽香,闲逛资江河边,又想起了小时在老家过的端午节来 小时候在家乡老家,正值上世纪中国农村改革初期,过端午时,刚好是青黄不接的时日。在我们那小山村,乡邻们填饱肚子都成问题,也没有粽香,能呷上一顿白米饭就不错了。平常的饭中总掺和有干薯丝、蚕豆、“大头萝卜”之类的杂粮,这季节里,呷“洋芋”、“桐籽叶麦粑”是每餐的主粮了。 所以,村里的孩子们特殊希望着过节、过生、过年什么的。 端午节这天,大清早的天空中就下起了大雨,母亲好快乐,说是风调雨顺的日子真好!薯又可扦下去了。由于是过节,我和姐也起得早,一看天气我也好快乐,下雨就不要出门去扯猪草了,听母亲这么一说,心想,今日又得累上一天了。 果真不出所料,母亲对我姐说:“今日下雨,我带你弟在家扦薯藤,你担30斤麦子和隔壁的三妹姑姑她们去街上县粮站兑面条回来过节吃”。似乎当时整个隆回县城也就只有县直属粮站的大米厂加工面条,面条每2斤、3斤一扎,又黄又粗,用粗土纸把面条拦腰捆好,但能吃上这样的面条也够舒适的了。 姐快乐地同意了,虽然是要走30多里远的山路的,但终于有时机可以上一回街。我本不快乐,但有30斤重的担子,路途又远,无可奈何,也只好作罢。 母亲给姐预备好挑担,本想拿30斤麦子去兑面条的,装好后,母亲又从每边的袋子里减了些出来,说是一怕我姐担不起,二是呷面条划不来,吃麦粑合算些。过了一会儿,三妹姑姑她们几个大姑娘就来我家约队了,母亲一再嘱咐她们几个要照看好我姐(我姐比她们小许多)。 目送她们远去后,母亲要我在家办早饭,说是办早饭,其实就是把“洋芋”切片煮汤吃,她去种薯地里割薯藤回来。 不一会工夫,母亲就担着满满的一担薯藤回来了,吃了早饭后,就开头剪薯藤了,母亲要我搬一根小凳子过来先看她剪几根,她边剪边教:一般4个叶节一截,下面第一个节的叶片要剪掉,尽可能沿靠叶柄基部处剪下,剪时要斜剪,这样简单成活些。道理反正值时我不懂,试着剪了几根,动作也就娴熟起来,把剪好的薯藤一把一把地用稻草扎好,放簸箕里码好,只等雨下小些或雨停留时,就可去扞了。 雨始终下着,母亲很焦急。待雨小一点儿时,母亲说不能再等了,假如再等下去,怕薯藤扦不了,错过了季节就会错过了“阳春”。母亲挑着剪好的薯藤,我跟在后边,冒着雨往我家的黄豆地里走去。 来到地边,放眼望去,地里黄豆苗长势喜人。母亲早就在晴天时把黄豆地里的每行间的地翻好并开好了“行子”,只等下雨时机来时来扦了。母亲利索地在地边向每行之间抛下些薯藤把,然后要我看她扦几蔸试试,告知我每扦一蔸要用手指捏一下四周的土泥巴,让湿泥团和薯藤靠紧些,间距不行太宽也不行太窄,并一再嘱咐不能损伤黄豆苗,母子俩都把鞋脱了,打着赤脚弯着腰在地里顺着黄豆苗的行距一行一行地扦着 待扦完工时,才挺起腰子来,再看一眼自家的黄豆地,在朦朦细雨下,郁郁葱葱的一片,风光甚是得意。虽我们一身全湿透了,但看到母亲脸上满足的笑容,我也忘了没同姐去上街的不快,心情也舒服了起来。回家时,母亲说把鞋子放簸箕里收起算哩,打赤脚回去还好些,估量母亲是担忧怕鞋子沾泥巴太多,走起路来费力,同时也怕把鞋弄坏了。 回家后,隔壁的二祖母对母亲说,上午时有个打屠的到院子里来卖猪肉了,她看到我家的门锁着,就给我家代秤了一斤猪肉,要母亲去她家拿,二祖母是我家同宗近房长辈,一向对我家照顾有加。还说她也在等三妹姑姑她们的面条了,三妹姑姑就是她的女儿,带着我姐一起去县城街上兑面条去了。 到下午3点多时,姐她们几个一路笑语地回来了,也都全身湿透了,都满身是泥,但面条都爱护得很好。 母亲立刻去预备猪肉炖面条,我就在听姐和三妹姑她们说着街上的趣事:县大米厂排着长长的兑面条的队伍啦、街上的人怎哪有那么多啦、包子店里的包子怎那么白啦然后姐才脱下鞋去挤脚上打起的血泡。 待吃饭时,满院子是猪肉炖面条的香味。 现在想来,人呀,不在于你吃什么,穿什么,拥有什么,关键是你曾经受过什么。 端午节的心得体会4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日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竞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查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消失。确实,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假如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聚、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妙的生活愿望动身,为端午节制造出许很多多漂亮动人的习俗,这是应当继承的文化财宝。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刚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毅兮不行凌”的高尚品行这些精神犹如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旧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经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加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今日,讲故事,游胜地,读经典在端午节我们同样可以有更多仪式感,为日常生活注入文化雅趣,在细品时序更替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始终都在不断丰富和进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管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供应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安慰。 端午节的心得体会5 吃着奶奶包的粽子,除了米香和奶香外,总是觉得还有无限的味道。 小时候一两岁时,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照看我,于是,便把我放在奶奶家。记得那时每次睡醒午觉以后,奶奶和爷爷都要带我出去玩一会儿,爷爷的腿当时已经靠奶奶搀扶才能牵强走路,奶奶一个手扶着爷爷一个手牵着为我养的小狗,我做在小车里,爷爷推着我(正好小车可以给他当拐棍),我用手捧着塑料袋里的小鸡,小鸡用嘴轻轻地啄着我的手指肚,我发出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这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得舒适安详。 到了做饭的时候,奶奶怕我在地上磕到遇到,就把我放到灶台上,我便蹲在上面看着奶奶洗菜、切菜、炒菜。我仰着小脸,瞅着奶奶那因劳累刻满皱纹,却和蔼的脸,“咯咯”不停地笑,奶奶也一遍一遍地回报我慈爱的微笑。 慢慢地我长大了,上学了,在奶奶家那种欢乐、无忧无虑的生活好像离我远去了。我常常是一个星期才去奶奶家一次,而爷爷奶奶也总是像欢送贵宾一样款待我,他们会为我做出每次都不重样的美味佳肴,后来我才知道那些都是爷爷奶奶在电视上特意学会为我做的。吃完以后奶奶肯定坚持把我送回家,其实我家和奶奶家是一个院的,离的很近。尽管我一再谢绝奶奶,可奶奶就是不放心她的大孙女,“呆呆”的我没方法也总是任奶奶粗糙却不乏暖和的手拉着我的手送我回家,送到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家照看爷爷,我笑着看着奶奶的背影,笑里藏着无限的感谢和丝丝内疚。 端午节,奶奶又自己包好粽子亲自送到我家,来来回回来回十四层楼,从不叫苦任劳任怨、悄悄无闻地奉献她的爱。此时我再咬一口香香的粽子,只觉得粽子里包满了奶奶对我的爱,暖和包裹着我的心,暖融融的,我不仅闻到粽叶的芳香,更闻到奶奶对我爱的芳香。 2023庆祝端午节的心得体会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