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六篇.docx
有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六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规划 篇1 一、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3)班和四(4)班。四(3)班现有43人,男女生比拟平均,课堂纪律相对来说比拟好。有十几个学生上课特别积极,每一个都会抢着答复,有个别学生还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思维能还是比拟不错的。固然也有几个比拟淘气的,特殊陈越同学不仅上课不仔细听,而且很会捣乱,时不时地会突然发出一声尖叫。打乱了课堂教学,我是苦笑不得。四(4)班现有42人,由于我担当这个班的班主任,跟他们接触的多,沟通的也多,对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这个班的学生也很给面子,上课都特别积极,动手操作力量,同学合作力量也相当不错。固然也有不和谐的因素。盼望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能够有所提高。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学问和小数四则运算力量是小学生应当把握和形成的根底学问和根本力量。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熟悉了简洁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拟、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根底上学习比拟简单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沟通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学问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挨次和运算定律的学问也是小学生应当把握的有关计算的根底学问,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根底;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熟悉的根底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展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学问和阅历的根底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依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提高观看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受。 在统计学问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依据统计图和数据进展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学问和小数加减法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培育学生观看、分析及推理的力量,培育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觉、观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进展数感,把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把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会进展简洁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究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展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力量。 3、熟悉三角形的特性,会依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把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依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洁的路线图。 5、熟悉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依据统计图和数据进展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受从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看、分析及推理的力量。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9、养成仔细作业、书写干净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重点:把握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和三步计算文字表达题的解答方法,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对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展检验,会看简洁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混合运算,能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表达题,把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把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规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我将以新课程供应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力量为重点,依据教研组工作规划,根据教育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力量。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三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根本学问、技能方面根本上已经到达肯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肯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去。特殊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拟感兴趣。大多数学生熟悉到数学学问无处不在,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根底,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力量和实践力量制造了条件。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四则运算、观看物体、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减法、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总复习。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熟悉了简洁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拟,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根底上学习比拟简单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沟通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学问解决问题. 有关四则运算的挨次和运算定律的学问也是小学生应当把握的有关计算的根底学问,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根底;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熟悉的根底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展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观看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三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学问和阅历的根底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特性.使学生在探究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来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提高观看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受. 在统计学问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问,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展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学问和小数加减法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鸡兔同笼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培育学生观看,分析及推理的力量,培育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觉,观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依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学问和生活阅历,安排了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养分午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体会探究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力量.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进展数感,把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把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会进展简洁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究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一步提高计算力量。 3.熟悉三角形的特性,会依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把握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 5.熟悉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依据统计图和数据进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受从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 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7.了解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想方法,培育从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育探究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力量,初步形成观看、分析及推理的力量。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五、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六、实践活动安排 第十四周养分午餐 七、教学进度 1、四则运算.(6课时) 1.加法的意义 2.减法的意义 3.加法、减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4.乘法的意义 5.除法的意义 6.解决问题 2、观看物体.(4课时) 1.观看1个几何组合体 2.观看3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 3、运算定律.(6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9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拟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小数与单位换算 5.小数的近似数 整理和复习 5、三角形.(4课时)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1小数加减法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7、图形的运动(二).(4课时) 8、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6课时)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养分午餐.1课时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4课时) 10、总复习.(4课时) 八、提质设想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供应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忙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进展。 3、设计一些探究性操作活动,培育实践力量、动手力量和创新精神。 4、结合课题,在课堂沟通和培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些调查、分析,进展一些尝试。 5、细心设计教学过程,仔细做好课前预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准时进展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 6、留意将数学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严密结合,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7、留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育学生数学思维力量。 8、严格抓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 9、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培育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可以结合当时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替换材料内容,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教师还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依据实际状况,敏捷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10、在处理教材时,留意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不要随便拔高和降低难度。 九、业务提升措施 1、深钻教材,领悟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非常钟要质量. 2.、改良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准时反应,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留意落后生的辅导工作,力争使他们逐步赶上来. 5、加强学生的计算力量的训练,并留意他们初步的规律思维力量,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6、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7、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开拓思路。 8、加强集体教研,把握上下两个年级的学问连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教学大纲的详细要求教学。 9、用好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构造,加强引导。 10、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学问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展。 11、注意培育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12、加强力量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育。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规划 篇3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又转来2名学生,学生人数到达了70人,学生自控力都比拟差,所以对这样的大班额来说,课堂教学治理的难度就加大了。原来本班的学生对学问的把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一局部学生,由于学问脱节,单元学问能过关,但综合力量较差,对于概念理论学问理解过于浅薄,对学问运用也欠敏捷,有一局部学生学习态度比拟急躁,计算力量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力量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连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局部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很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念。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确定位置;三角形;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总复习和三个综合应用(节省一滴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调查;我们长高了)。其中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特点: 1、改良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熟悉小数的教学安排,注意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进展学生的数感。 3、供应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意实践与探究,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展。 4、加强统计学问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学问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育学生数学思维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进展数感,把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把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会进展简洁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究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展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力量。 3、熟悉三角形的特性,会依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把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依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洁的路线图。 5、熟悉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依据统计图和数据进展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受从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育从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育探究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力量,初步形成观看、分析及推理的力量。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9、养成仔细作业、书写干净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仔细备课,定好单元规划,提前一周备课。 2、留意新旧学问的联系,侧重进展学生思维力量。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养教育,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把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敏捷学习,真正地把学问学会。 6、细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急躁辅导,因材施教。 五、培优补差措施: 1、仔细备好课,夯实根底学问,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把握新知,稳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时机,激发其参加热忱。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根底上,留意适时进展优生的思维,培育优生的力量,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进展。培优主要表达在以下三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进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学问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时机。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忱,组织开心的思维训练。 六、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细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进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确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展,避开局部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七、教学进度安排:( 总课时数:64+8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4课时 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8课时 综合应用:节省一滴水2课时 确定位置5课时 三角形6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0课时 综合应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调查2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统计8课时 综合应用:我们长高了2课时 总复习5课时 练习课8课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规划 篇4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把握小数的相关学问(小数数位挨次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学问有个清晰且有条理的归纳,使学问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汲取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敏捷题, 复习重点:数位挨次表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P51、P52、P61、P73的概念 2、复习数位挨次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挨次表,引导学生留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分,帮忙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局部,( )是小数局部。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其次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其次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局部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肯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局部肯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非常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竞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学问 3、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假如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转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P61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简单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规划 篇5 一、单元教材根本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哪些学问?教材的编排有什么特点? 方程是在学生熟识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根底上教学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1.方程的特征,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2.等式的性质,解只有一个运算符号的方程; 3.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两个练习,最终还有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三个特点: 1. 在教学方程的特征前先熟悉等式。因此,教学方程从再认等式开头是必要的,符合学问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依据把握学问的一般规律,教学方程学问先初步熟悉方程,再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然后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以等量关系贯穿全单元,在熟悉方程时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在应用方程时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的方式抽象成方程。方程的概念随着这条主线渐渐形成。 3.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规定的,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连接。为了便于教学,把等式的性质分成两条,解方程分成两段。这样编排表达了学问由易到难,技能从会到熟,等式性质及其应用严密结合。 (二)教材为什么用天平图创设情境?怎样教学方程的意义?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它的两臂平衡或者不平衡,分别表示两端的物体质量相等或者不相等。教材屡次以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亮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帮忙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例1写出的等式表示2个 50克砝码和1个100克砝码的质量相等,例2写出的式子有的是等式,有的不是等式,尽管每个式子里都有字母x,联系天平图能体会各个式子的含义,从阅历系统里提取等式的正例与反例。 教学方程的意义,要指出它的主要特征。假如让学生把例1和例2里的五个式子分类,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状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状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全都,但最终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究和沟通,熟悉了方程的特征。 教学方程的意义,要体会它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大事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 (三)为什么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怎样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过去,小学数学习惯于用四则计算各局部的关系解方程。中学数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明显,中小学关于解方程的教学长期不连接。虽然小学阶段的教学效果不错,学生解方程的技能娴熟,但只能解比拟简洁的方程。进入中学以后,原有的思维定势干扰了连续学习,不能适应较简单的方程,造成中学阶段教学解方程的难点不在学问本身,而在消退原有的思维习惯。因此,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改良了小学阶段的教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分成两条教学,例3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例5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仍是等式。教学等式的性质,仍旧用天平平衡的情境,简单体会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发生一样的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由此得到等式的两边进展同样的运算,结果还是等式,表达了从详细到抽象的过程。 例3从四组天平图得出四组等式,编写很有层次。每组左边的天平与等式是原来的状态,右边的天平两边添上或去掉同样的砝码,相应的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各组天平与等式,都是等式性质的一个详细案例。第一组等式由已知数组成,后三组等式里含有字母,等式从不含有字母到含有字母,表达了性质的包摄性。前两组等式的两边加上一样的数,后两组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四组等式合起来得到一条完整的性质。教材让学生在各组右边式子的括号里填数,体会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在圆圈里填等号,体会原来等式变化后仍是等式,从而充分感知等式性质的内涵。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条性质,编写思路与例3一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前面的学习阅历。教学时要留意三点:一是第一组天平图的两边添上的物体与原来物体的质量相等,要把这种现象视作原来的质量乘2。其次组天平图把天平两边的物体都平均分成3份,去掉2 份,剩下1份,要理解成原来的质量除以3。二是依据天平上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以及天平保持平衡,先在每组右边式子的括号里填数、圈里填等号,再把各个等式的两边进展一样的变化,结果仍是等式,抽象出等式的性质。三是让学生体会等式的两边不能除以0,把“0不能做除数”的阅历迁移过来。至于等式两边都乘0,结果是0 = 0,虽然也是等式,但已失去了现实意义,因而等式的两边一般不同时乘0。 本册教材不要求解未知数是减数的方程。 例4先看天平图写出方程,把解方程置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表达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学生能在天平图上直观地感受求正方体的质量,只要在天平的两边都去掉10克。教材中小卡通的思索是对直观思维的抽象,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为了得到x的值,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二是使方程左边只剩x的方法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10。例题示范了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其中x+10-10=50-10是关键的一步,在初学解方程时,应要求写出这样的一步。 在学生初步把握解方程的要领之后,为形成解方程的力量,教材做了三点安排:首先是第6题的天平两边都去掉1个梨或都去掉3个橘子,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借助图画直观地为浓缩解方程的思维过程作了铺垫。接着在第7题里让学生在等式右边填写运算符号和数,还要想想左边怎样才能只剩x,右边应当填什么,为什么,“扶”着学生简化书写过程。最终是第9题的找错与改错,防止简化书写时发生类似的错误。 应用其次条等式性质解方程,教材的编排与前面相像,也是编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试一试”,本册教材不要求解未知数是除数的方程。 (四)本单元列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怎样教学? 由于本单元只解含有一个运算符号的方程,因此只能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差关系、倍数关系中较难的问题,以及已知图形的面积求有关长度的问题,假如列算式解答,分析数量关系要进展连续的推理,假如列方程解答,思路比拟顺畅。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是由问题的数量关系打算的。在数量关系式里,假如未知数量在等号的一边,已知数量在等号的另一边,沟通了未知与已知的联系,那么列算式解答。假如等号的某一边既有已知数量,也有未知数量,那么列方程解答。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列方程解题,为什么设未知数为x。这些体验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获得这些体验就会自觉遵循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例7与“试一试”,突出查找等量关系的思维过程,利用实际问题里的相差数或倍数,从“多几(少几)”“是几倍”等概念得出等量关系。例7的等量关系在争论中得出,“试一试”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填空写出,凸现等量关系对列方程的支持作用。实际问题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有益于形成查找等量关系的力量。单元完毕时的“整理与练习”,争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怎样想的”,自我评价“依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学习状况,都是引导学生体验等量关系在解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与以前的教材比,本单元教材还有哪些变化? 本单元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还有两点变化。一是关于得数的检验。过去和现在的教材都重视检验,但是,过去注意对解方程的检验,而且非常强调格式。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列出等号左边的算式并算出得数;要与等号右边的数比拟,写出“左边=右边”;最终还要写出结论:x等于几是原方程的解。由于格式烦琐,用于书写检验的时间比解方程还多,因而学生把检验视作负担,被动地进展。现在的检验分两种状况,一种是检验解方程是否正确,另一种是检验实际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例4里“把x = 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指出了解方程的检验方法,至于检验的过程则不要求写出来。本册教材里的方程只有一个运算符号,学生会感到用口算进展检验很便利。教师要允许学生用口算进展检验,削减书写麻烦,这样才会自觉检验,形成习惯。例7的检验不是代入原方程,由于代入原方程只能检验解方程,不能检验列出的方程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这道题要检验算得的小军跳高成绩是不是比小刚多0.06米,可以利用1.45 - 1.39、1.39 + 0.06或者1.45 - 0.06中的任何一个算式进展检验。只要结果符合题意,列方程和解方程就都是正确的。 二是本单元例4的最终只指出“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没有讲“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概念,简单混淆。学生必需懂得“解方程”的意思,否则看到冠于数学习题的“解方程”还不明白要求做什么,应当怎样做。至于“方程的解”完全可以用“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代替,后者简单懂。因此,不提“方程的解”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洁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看、分析、抽象、概括和沟通的过程中,经受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存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阅历,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进展抽象思维力量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索、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胜利的阅历,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念,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的熟悉及处理意见 1、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处理意见: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查找等量关系,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在教学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时,利用天平图和其他图画直观形象地显示等量关系,渗透查找和利用等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2)临时不要鼓舞对数量关系的发散性思索,也不要提倡列出的方程多样,确保把握和应用大事里的最根本的等量关系。这对以后的教学非常重要。 四、学情分析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熟悉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存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只是,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进展数学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这局部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根底。教材首先结合详细的情境,熟悉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究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洁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构造。 五、对重要教学情(景)境的安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