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凉城沙源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报告.doc
-
资源ID:85701490
资源大小:3.29M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0208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凉城沙源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报告.doc
2008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凉城县水利水保工程初步设计 第 一 部 分小流域综合治理目录1 基本情况11.1 自然条件11.2 社会经济状况71.3 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82 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122.1 建设目标122.2 建设规模132.3 工程总体布局143 工程设计163.1 造林设计163.2 整地设计173.3 造林单项设计233.4 封禁设计293.5工程作业路设计344 施工组织设计和实施计划354.1组织形式354.2主要材料及来源354.3施工条件364.4施工安排364.5劳动力技能及施工力量374.6 加强建设管理385 投资概算395.1投资概算编制原则和依据395.2编制方法395.3 概算成果416 效益分析546.1分析依据和原则546.2水土保持基础效益546.3 经济效益556.4生态效益556.5社会效益567 项目组织管理577.1 工程建设管理577.2组织管理措施587.3 技术保障措施597.4 质量监督和资金管理制度597.5 建立档案管理607.6工程管护60附表:表一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表二 土地、人口、劳力情况表三土地利用情况表四粮食生产情况表五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表六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措施及小型蓄排工程表七投工、投资定额表八投入劳工机械计算 表九投入经费计算 表十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增产能力表十一主要水土保持措施保水能力表十二主要水土保持措施保土能力表十三水保措施小班登记卡投资概算附表一 十附图:1.2008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凉城县水利水保工程位置图2. 凉城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区图集 2007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凉城县水利水保工程初步设计 第一部分小流域综合治理1 基本情况1.1 自然条件1.1.1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由天成乡二十三号小流域、六苏木镇双古城小流域、曹碾满族乡曹碾小流域组成,分别位于凉城县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三条小流域总面积27.55km2,水土流失面积22.8km2。项目区地理位置见附图,自然条件概况详见表1-1。表11 项 目 区 概 况行政区划小流域地理中心座标最高海拨高程(m)总面积(k)流失面积(k)流域形状(km)长度平均宽六苏木镇双古城东经112º20 33北纬40º16 0615335.875.07双古城东经112º19 15北纬40º22 3214731.81.56天成乡二十三号东经112º49 51北纬44º24 2616252.582.09曹碾满族乡曹碾东经112º3218北纬40º194517633.422.78曹碾东经112º41 51北纬40º23 2516161.861.51曹碾东经112º46 38北纬40º14 09184312.029.79合计27.5522.81.1.2 地形地貌项目区海拔高程在1425m1843m之间,地形属于低山丘陵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面物质组成主要是玄武岩、花岗片麻岩、玄武岩夹泥岩类,成土母质主要为岩石风化残积物、残积坡积物、黄土状物,土壤发育有栗钙土、灰褐土。 沟道情况项目区侵蚀沟纵横交错,主要干沟有15条, 横断面为“U”型,切割深度635m,平均长度1.66km,平均宽度47m;主要支沟有63条,平均长度0.33km,平均宽度28m,沟壑面积占项目区总面积的8.78%,具体情况见表1-2。表12 沟 道 情 况 统 计 表乡镇流域沟壑密度(km/km2)沟 壑沟道平均长度(km)沟底平均宽度(m)平均比降(%)面积(k)占总面积(%)干沟主要支沟干沟主要支沟干沟主要支沟六苏木镇双古城2.88 0.38 6.47 1.440.2032255.813.8双古城3.77 0.43 23.9 1.460.2268456.710.4小计3.10.8110.61.450.2150356.312.1天成乡二十三号2.690.103.882.550.4427184.214.4曹碾满族乡曹碾2.30 0.20 5.8 1.320.24322515.323.8曹碾2.76 0.25 13.4 1.060.28653419.923.8曹碾3.00 1.06 8.82 2.150.63581812.211.2小计2.841.518.71.510.38522615.819.6合计2.90 2.42 8.78 1.660.33472810.716.2 坡面情况据项目区1:10000地形图量算及对土地资源坡度组成情况的调查,项目区丘陵多呈浑圆状的波状残丘,坡度不大。坡面长度一般为200m1000m。地面坡度组成中 <5°的缓坡地占25.2%,大部分集中在5°25°的坡地上。地面坡度组成详见附表一。1.1.3 土壤、土地土壤类型及理化特性项目区土壤类型以栗钙土、灰褐土为主体土类,土层厚度为20260cm。土壤肥力偏低,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2%左右,平均含氮量为0.10.05%,土壤养分处于缺磷少氮钾有余的状况。 土地资源评价参照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关于土地资源评价的规定,经实地调查对小流域地形、地貌、土壤理化性状、侵蚀程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将土地资源划分为六个等级,并据此提出土地的适宜性,详见表1-3。表13 土 地 资 源 评 价 等 级 表评价指标评 价 等 级一二三四五六地貌平整大块缓坡大块缓坡小块陡坡小块急坡破碎难利用地地面坡度<3 o3 o5 o5 o15 o15 o25 o25 o35 o>35 o土壤侵蚀程度微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土层厚度(cm)>2001502005015030501530>15土壤质地轻壤轻中壤轻中壤中重壤重壤粗沙重粘土、粗沙风化母质有机质含量(%)>1.00.81.00.50.80.30.50.10.3>0.1砾石含量%>22551515303050>50PH值6.57.56.57.56.57.5>7.5,<5.5>7.5,<5.5>7.5,<5.5有无灌溉条件有无无无无无土地适应性农林、牧林、牧林、牧林、牧经改造后利用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对各条小流域进行土地资源综合调查,得出评价结果,确定各等级土地的数量和分布。详见表1-4。表1-4 土 地 资 源 评 价 结 果 表类别 内容 流域名称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合计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hm2)()(hm2)()(hm2)()(hm2)()(hm2)()(hm2)()六苏木镇双古城14.1 2.465.7 11.2207.8 35.4190.2 32.472.8 12.436.4 6.2587.0 双古城4.3 2.420.2 11.263.7 35.458.3 32.422.3 12.411.2 6.2180.0 小计18.4 2.485.9 11.2271.5 35.4248.5 32.495.1 12.447.6 6.2767.0 天成乡二十三号25.5 9.923.5 9.1123.8 4869.7 2710.8 4.24.6 1.8258.0 曹碾满族乡曹碾0.3 0.163.3 18.596.4 28.2120.4 35.236.9 10.824.6 7.2342.0 曹碾0.2 0.134.4 18.552.5 28.265.5 35.220.1 10.813.4 7.2186.0 曹碾1.2 0.1222.4 18.5339.0 28.2423.1 35.2129.8 10.886.5 7.21202.0 小计1.7 0.1320.1 18.5487.9 28.2609.0 35.2186.8 10.8124.6 7.21730.0 合 计45.71.7429.415.6883.232.1927.133.7292.810.6176.86.42755.0一级地坡度小于3°,地势平缓,地面平整,土层2.02.6m,水资源较充裕,位于滩川地和平地,腐殖质较厚,土壤肥力较高,总面积为45.7hm2,是流域内的高产农田和基本农田。二级地分布在坡面下方的缓坡地,坡度 3º5º之间,面积为429.4hm2, 地形较平整,土层1.62.0m,肥力一般,无灌溉条件,可做为主要农、林、牧用地。三级地分布在山坡较高部位5º15º之间,面积为883.2hm2,土层0.51.3m,坡度较陡,小于10º宜耕作,大于10º适宜林牧用地。四级地分布于大于15º以上的坡面,总面积为927.1hm2,该级土地坡度较陡,土层0.3m,不能耕作,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整地和植被建设后,适宜作为林牧用地。土壤侵蚀严重地段可采用封育措施,恢复天然植被。五级地坡度极陡,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部分为难利用地,面积292.8hm2,该级土地作为林牧用地必须采取围封措施,以防止土壤侵蚀。六级地面积176.8hm2,是最难利用的土地,分布于荒沟、荒山、山顶裸岩处。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该项目区总面积2755hm2,其中耕地171.9hm2,占总面积6.24%;林地910.12hm2,占总面积的33.04%;草地99.63hm2,占总面积的3.62%;荒地1556.38hm2,占总面积56.49%;其它用地8.57hm2,占总面积的0.31%;未利用地8.40hm2,占总面积0.30%。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5.3:0.6,严重失调。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从土地利用现状反映出项目区土地利用的特点主要是以农业用地和荒草地为主,荒山荒坡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仅为43.21。林地面积少,且品种单一,生产力差,未能起到保持水土的防护效益。由于受气候条件、土壤结构、肥力等因素的限制,农林牧业生产具有不稳定性。土地投入少、用养失调、草地退化严重,致使生态环境恶劣,灾害性气候增多。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牧业生产粗放经营,林业生产十分薄弱。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所以在今后的土地资源开发治理中,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以调整土地结构为重点,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植被的自然修复措施,大力发展林地建设,蓄水保土改良土壤,转变经营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1.1.4 植 被项目区为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半干旱生物气候带,天然植被受水热条件复杂地形影响,分布规律是:从旱生森林灌丛草原,逐步过渡到半干旱草原植被,同时受非地带性环境条件的影响,尚有草甸草原植被和盐生植被与地带性植被相间分布。主要植被有山杨和白桦,其次还有落叶松、油松、樟子松、云杉、榆树、柳树,林下生长着绣线菊、沙棘、山杏等中生灌丛和羊草、苔草和苍术等草本植物。林草覆盖度为36.65%。项目区现有草地面积99.63hm2,主要草种为沙打旺、草木樨。由于土壤贫瘠,水源条件差,管理跟不上,干旱年植被生长困难,草层低矮,平均高度为918cm。再加上养殖业发展,散养和滥牧使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年际间、季节间产草量变率很大是造成本地畜牧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因素。1.1.5 水文、气象 水文该项目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且分布不均匀,年平均降水量437.55 mm,且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 %,多年平均降水量西北部为430 mm,东南部为380 mm,年均径流深4550 mm, 10年一遇24小时降水量为107.16mm。项目区风多雨少,十年九旱,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都比较贫乏。 温度与光热条件项目区年均气温5.2,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为-34.3,历年平均10 的积温2200,无霜期125天。年均日照时数2790小时,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光能资源比较充足。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2.6米/秒,大风日数30天左右,春季大风常形成沙尘暴天气,加重了春旱的危害。水文、气象情况详见附表一。1.2 社会经济状况1.2.1 人口与劳动力项目区涉及3个乡(镇),9个自然村,总户数274户,总人口850人,人口密度31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10,全部是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总量为343个。具体情况详见附表二。1.2.2 农村各业生产 农村产业结构项目区内农村产业结构差别较大,多以农业为主,副业以劳务输出获得效益,经济结构单一,加工增值能力弱,经济发展缓慢。据2007年统计资料,农、林、牧、副各业生产总值237.03万元,人均年产值2789元,人均纯收入2091元。各业产值比例详见附表五。 农业生产项目区现有耕地171.90hm2,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玉米、豆类、葫麻、马铃薯、谷黍等,坡耕地平均单产1200kg/hm2。粮食总产20.77万kg ,人均粮食238.70kg。农业生产及粮食详见附表四。 林业生产项目区内有林地910.12hm2,大部分是杨树,树种老化,经营管理水平低,林业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明显。今后应扩大林地面积,合理布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牧业生产项目区内现有草地99.63hm2,大小畜548头(只),过去由于盲目追求数量,牲畜品种单一,质量差,滥垦滥牧现象严重,致使草场超载,生态环境恶化。今后要发挥种植优势,走舍饲、半舍饲养殖道路,加强草地管理,实行轮封、轮牧、走科学养畜的道路。 副业生产副业生产发展缓慢,大部分靠外出打工,只有少量粮油加工、粉坊、豆腐坊,今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可发展其它加工业。1.3 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1.3.1 水土流失状况受小流域地形、地貌、气候、人为因素的影响,项目区土壤侵蚀较为严重,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主要发生于坡面及沟道,都是小流域主要产流产沙区。风蚀侵蚀部位以迎风面、梁峁顶及弃耕地为主,水蚀中又以沟蚀最为严重,坡面主要以面蚀和细沟侵蚀为主,境内山丘起伏,沟壑纵横,沟壑密度2.90km/km2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及2000年内蒙古土壤侵蚀遥感资料分析确定:微度侵蚀面积475.1hm2,轻度侵蚀面积883.2hm2,中度侵蚀面积927.1hm2,强度侵蚀面积292.8hm2,极强度侵蚀面积176.8hm2。各级侵蚀模数加权平均推算出该项目区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062t/km2·a。水力侵蚀面积等级及所占比例见表1-5。表15 水 土 流 失 程 度 表乡镇流域总面积hm2流失面积hm2其中侵蚀模数t/km2·a微度比例轻度比例中度比例强度比例极强度比例六苏木镇双古城58750779.8 13.6207.835.4190.232.472.812.436.46.23500双古城18015624.5 13.663.735.458.332.422.312.411.26.23500小计767663104.313.6271.535.4248.532.495.112447.66.23500天成乡二十三号25820949.019.0123.848.069.727.010.84.24.61.82800曹碾满族乡曹碾34227863.6 18.696.428.2120.435.236.910.824.67.24500曹碾18615134.6 18.652.528.265.535.220.110.813.47.24500曹碾1202979223.6 18.6339.028.2423.135.2129.810.886.57.24500小计17301408321.818.6487.928.260935.2186.810.8124.57.24500合 计27552280 475.1 17.2883.2 32.1927.133.7292.810.6176.86.440621.3.2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危害该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气候、地形、土壤、植被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每年7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且多以暴雨出现,加剧了水力侵蚀的发生发展,水力侵蚀又以沟蚀和面蚀为主。项目区侵蚀性风力大部分发生在风季,所以在风季会产生风力侵蚀。 人为因素则表现为不合理的开荒耕种,过渡放牧以及掠夺式采矿、修路、烧砖等人为活动造成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有:破坏土表完整,使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地形切割破碎,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下降,农牧业生产难以进行;由于上游水土流失的加剧,使下游造成土壤失墒干旱,生态失调,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导致项目区降水不能有效入渗,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给人畜饮水带来很大困难。1.3.3 水土保持现状(一)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凉城县政府根据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实施条例和内蒙古水土保持实施办法及2000年8月29日颁布的凉城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办法、2001年凉城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发布的禁牧通告和2001年凉城县林业局制定的凉城县林牧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应的乡规、村规、民约,加强管护,巩固治理成果。(二)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近几年全县开展了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和浑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综合治理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治理面积保存率达到90%以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培养了一批农民水保技术骨干。各项目区内已实现全面禁牧,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工程完好率99%。本次项目区现有治理面积9.1 km2,都是水土保持林,治理程度33.9%。为改变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加大该地区水土保持建设力度,彻底根治水土流失。(三)水土流失治理经验近年来凉城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该区的工作重点,在实践中注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的有力结合,治理效益较好,群众积极性高。主要经验有:(1)建立多种形式的水土保持治理机制,加快治理步伐。治理中推行户包治理或组建专业队,常年治理,并引入工程招投标机制。(2)在实施工程、生物措施的同时,采取了间种、混种、收割后留茬、少耕、免耕等保土耕作措施,减少了农耕地的水土流失。(3)加强监督管理,设管护人员,提高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现状详见附表六。2 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2.1 建设目标2.1.1 治理水土流失目标该设计本着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采取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年度建设总目标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3km2,占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的41.8%,治理程度由原来的33.9%增加到81.7%,每年新增保土量2.28万t,每年新增保水量22.0万m3。2.1.2 改善生态环境目标项目区内各项治理措施完成后,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36.65%增加到65.8%,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以上,地表植被的增加大大地改善了水文条件,调节了小气候,减轻了各种自然灾害,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增强土地生长后劲,促进农牧业协调发展,三料(燃料、饲料、肥料)缺乏等问题得到相应解决。2.1.3 发展农村经济目标各项治理措施完成后,农村产业结构将日趋合理,总产值可达50.81万元,人均年产值增加564元,人均年纯收入提高423元,经济收入由单一的农业收入向“三三制”格局转变,群众收入明显增加。2.1.4其它目标通过各项水保治理措施的逐步实施,使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得到提高,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使群众的水保意识不断得到提高。以上建设目标详见表2-1及附表六、十、十一、十二。表21 治理水土流失及改善生态环境目标表乡、镇流域措施量(hm2)治理程度%林草覆盖度%蓄水量m3保土量(吨)现状达到现状达到现状达到增加增加六苏木镇双古城150.4410.429.780.916.5155.27600035301双古城95.26135.2661.387.040.6160.81299972649小计245.66545.6637.182.334.0673.18900007950天成乡二十三号102.23168.948.980.845.7071.54200011767曹碾满族乡曹碾171.1224.4361.580.629.3358.96199981766曹碾104.14137.4768.890.812.4141.98316654337曹碾286.99786.9929.380.417.8347.42583387007小计562.231148.939.981.652.4661.7411000113110合计910.121863.4639.981.736.6565.84220002228272.2 建设规模项目区年度治理面积953.33hm2,设计营造水土保持林666.66hm2,封禁286.67hm2,网围栏6km,工程作业路8km。详见表2-2。表22 建 设 规 模 表乡、镇流域治理面积h其 中作业路公里护路林公里围栏km沙棘、柠条沙棘、柠条封禁六苏木镇双古城26059.58200.4232.6双古城40122810.8小计30071.58228.4243.4天成乡二十三号66.671650.6710.87曹碾满族乡曹碾53.336.0547.281.00.8曹碾33.332.231.13曹碾50066.89146.44286.672.01.266小计586.6675.14224.85286.673.02.066合计953.33162.72503.94286.6786.3362.3 工程总体布局2.3.1 经济发展方向根据项目区自然、经济、地理等条件和土地资源评价结果结合凉城县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确定项目区的经济发展方向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发展林业,提高林果收入,林地面积由原来的151.1hm2调整到592.16hm2,农地和草地面积不调整,使农林牧用地比例由原来的 1:1.2:1.6调整到 1 : 4.7:1.6,充分发挥林木的水保及经济功能。能够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2.3.2 合理确定治理措施布局的配置针对项目区自然、地理、水土流失特点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及经济发展方向,在措施布局上,坚持梁、峁、坡、沟兼治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水平沟、鱼鳞坑)和生物措施(水保防护林)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形成从上到下层层防护的梯级防护体系。使治理与群众致富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激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2.3.3各项治理措施具体布设该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的方针,结合项目区实际,集中体现实用性和规模性。(1)在梁峁顶,土层大于30cm的地段采取鱼鳞坑整地方式营造以沙棘、柠条为主的灌木混交防护林;梁峁顶防护林形成了第一道防线。 (2)在坡度较陡的坡面,土层大于30cm的地段采取鱼鳞坑整地方式营造以沙棘、柠条为主的灌木混交防护林;在坡度较缓的坡面土层较厚地段(大于50cm)采取水平沟整地方式设立以沙棘、柠条为主的灌木混交防护林;坡面防护林形成了第二道防线。(3)为保护治理成果,防止牲畜破坏,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在15度以上土壤植被条件较差的牧荒地、残林残草地,大面积采取围栏封禁,在土层较厚(大于30cm)的地段适度人工补播(柠条)。(4)为了便于工程建设的如期实施和各种物资材料的运输及项目的管理工作,需在项目区内修筑作业路。作业路两侧适宜造林的地段内采取方坑整地方式栽种柠条,营造护路林。3 工程设计3.1 造林设计3.1.1 原则及依据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及全国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当地治理意向,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和林种,合理设计整地标准、造林密度、种植和抚育管理等主要措施。经调查项目区内降雨量较小,蒸发量大,土壤条件差,因此不宜造大面积的乔木林,据当地经验在阳坡、半阳坡柠条适应性较好,阴坡沙棘适应性较好,灌木树种选择为柠条、沙棘。造林原则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细致整地、精心管护、注重效益。3.1.2 造林类型针对项目区的不同立地条件,按立地类型确定项目区适宜的林种和树种,见表3-1。表3-1 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及林种、树种立地条件类型林 种树 种典型计设号备注梁峁顶梁峁顶防护林沙棘、柠条01各造林地土层厚度均在30cm以上陡坡坡面灌木防护林沙棘、柠条01缓坡坡面灌木防护林沙棘、柠条02路旁护路林柠条03荒山坡封育补播柠条04、053.2 整地设计治理区属半干旱地区,造林前必须提前半年至一年雨季前整地。此次采用水平沟、鱼鳞坑、穴状(圆形)整地方法。3.2.1水文计算设计标准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整地工程防御标准采用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进行设计。(1)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的计算查内蒙古自治区水文手册得多年平均24小时降雨量则:P=10%(设计频率),查得最大24小时雨量变差系数Cv=0.7 Cs=3.5Cv 查表9得: Kp=1.88 则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 Kp·=1.88×57=107.16mm(2)10年一遇6小时最大暴雨量计算计算公式为:在查算表(2)查得:K=0.71则:=0.71×107.16=76.08mm(3)10年一遇6小时来水总量计算每公顷径流量采用公式为:Wp =1000 H6P·F·式中:Wp每公顷径流量(m3/hm2) H6p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mm)F 集水面积(km2) 径流系数 取0.29则: Wp=1000×76.08××0.29=220.63 m3/hm23.2.2整地条件根据不同地形、坡面造林整地拦蓄径流要求和水保林造林密度要求,选择不同的整地方式。在10度25度土层较厚(大于50cm)、地形比较完整可顺等高线连续布设的坡面,采用水平沟整地法,营造水保防护林;在大于25度土层较薄(大于30cm)或支离破碎不能采取水平沟整地工程的坡面采用鱼鳞坑整地法,营造水保防护林; 在15度以上土壤植被条件较差的牧荒地、残林残草地,大面积采取围栏封禁,在封禁区内土层较厚的地段采取穴状坑(圆形)整地,补播(柠条)。3.2.3整地规格水平沟整地尺寸为: 其上口长为1.7m, 下口长为1.45m,上口宽为0.7m, 下口宽为0.45m,坑深0.6m,坑挖好后回填熟土0.2m,水平沟埂顶宽0.3m,埂高0.3m,土埂与坑沿留0.1m旱台,防止堆土流入坑内。鱼鳞坑整地尺寸为:长径为1.2m,短径为0.8m,坑深0.5m,坑挖好后回填熟土0.2m,土埂留0.1m的旱台,防止堆土流入坑内。穴状整地(补播)尺寸为:直径0.3m,坑深0.3m,坑挖好后回填熟土0.2m。坑行距3m,坑间距3m。3.2.4单位面积(每公顷)水平沟和鱼鳞坑数量的确定(1)单个水平沟蓄水量为=(1.7+1.45)×(0.7+0.45)×0.4/4 =0.36(m3)设定水平沟间距0.3m,行距8m,每公顷需布设水平沟数=10000/8×(1.7+0.3)625个。每公顷拦蓄径流量为q水=0.36×625=225(m3) > Wp (220.63 m3),完全能拦蓄来水。(2)单个鱼鳞坑的蓄水量为 式中:D 鱼鳞坑长径 d鱼鳞坑短径 h鱼鳞坑有效水深则:设定鱼鳞坑间距0.3m,行距5m;每公顷需布设鱼鳞坑数=10000/(0.3+1.2)×51335个。每公顷拦蓄径流量为q鱼=0.19×1335=253.65(m3) > Wp (220.63 m3),完全能拦蓄来水。3.2.4水平沟、鱼鳞坑的布设规格及整地方法(1)布设规格水平沟和鱼鳞坑均沿等高线布设,水平沟沟间距为0.3米,行间距8米,每公顷布设625个;鱼鳞坑间距为0.3米,行间距5米,每公顷布设1335个。水平沟、鱼鳞坑断面尺寸见表3-2、表3-3。表3-2 水平沟断面尺寸表项目上口长(m)下口长(m)上口宽(m)下口宽(m)沟深(m)回填(m)旱台(m)间距(m)行距(m)土方量(m3/个)每公顷数量(个)每公顷蓄水量(m3)规格1.71.450.70.450.60.20.10.380.54625225 表3-3 鱼鳞坑断面尺寸表名称长径(m)短径(m)坑深(m)回填(m)旱台(m)间距(m)行距(m)土方量(m3/个)每公顷数量(个)每公顷蓄水量(m3)规格1.20.80.50.20.10.350.321335253.65(2) 整地方法在整地前用水准仪按设计行距沿等高线测量定线,然后沿线按设计间距开挖。开挖时,先将表土堆放在沟(坑)的上方(坡上方),挖出的生土堆放在沟(坑)的下方,从坑沿边到堆土埂之间留有旱台,防止堆土流入坑内,把堆土培成土埂,埂要平,拍实整理,最后将表土再回填到沟内。修水平沟时,在水平沟下沿作直线形土埂,埂顶宽0.3m,埂高0.3m。上下两行水平沟呈“品”字型排列。修鱼鳞坑时,在鱼鳞坑下沿作弧状土埂,成半园形,两行鱼鳞坑呈“品”字型排列。各类坡度地面整地设计图见图3-1、图3-2。3.3 造林单项设计3.3.1沙棘、柠条防护林(01)设计典型设计号:01立地条件类型梁峁顶,土层大于30cm的地段和坡度较陡(15度20度)的坡面,或地形破碎,土层厚度大于30cm的地块。土壤为栗钙土,土质为沙壤和轻壤,土壤贫薄,水份条件差。造林地点小班编号为:1、4、6、9、13,面积162.72 hm2。见水保措施小班登记卡及水保措施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