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ocx
中学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的创新契机,将“传授历史”调整转移到“开展创新智能”,努力培养适应时代开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一、在辨证思维中创新一切历史事物都有其辨证的二重性。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重要根底。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评价都比较简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角度考虑,教师有必要将简单的肯定或否认引导为辨证的、全面的历史评价,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一分为二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如在评价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时,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妥协投降的行为进行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他兴办“洋务”,求富求强,对振兴民族工业作出的重要历史奉献。这就是一种不囿于教材的创新。运用辨证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克服思维定势,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进行综合分析,对客观史实进行深层次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缜密求证。二、在逆向思维中创新三、在发散思维中创新发散思维是根据的信息,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重组信息,从多方面得出独特的多维结论的一种辐射性思维方式。教育心理学认为:缺乏发散思维,思维就不可能进行创造。可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中,教师应精心地选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发散点,有意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比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法”的专题复习中,我以“商鞅变法”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后,以它为发散点,将历史上的各个变法按时间顺序进行了排列。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跨度和知识容量,促使学生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对信息进行发散思考,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在换位思维中创新运用换位思维进行创新,即营造历史事件发生的气氛,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以历史事物中的人物身份去换位思维,推断历史事物发生的可能轨迹,促使学生去大胆猜测,深入思考,充分表达创新思维的独到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营造这样的换位思维情景,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历史知识储藏。例如在讲授“中法战争”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光绪皇帝,在取得镇南关大捷后,你是选择求和还是继续抵抗。很多学生受教材中“虽胜犹败”结论的影响,选择会抵抗到底,认为如果继续打下去,清政府会取得最终的胜利,防止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但也有少局部学生不拘于教材的观点而选择和谈,他们认为当时清政府是四面楚歌,边境危机重重,如果继续打下去,法国新政府一定会增兵侵略,清政府也势必会抽调各地兵力,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到时候除了谁胜谁败难以定论外,我国北方、东南沿海很有可能会因为防务空虚而遭到俄、日等帝国主义的趁虚而入,面临与列强同时作战、腹背受敌的瓜分危险,结果会签订更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丧失更多的主权。姑且不管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单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是一种难得的创新。五、在联想思维中创新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