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三章直线与方程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习题3.1》教案_11(20200825234238).pdf
1 课题: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习题3.1 讲评课时:1 课时(45 分钟)授课类型:习题课设计理念:本节为习题课,通过学生平时习作及课后作业出现的情况,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内容进行要点回顾,结合课后习题及相关变式训练,设置多次学生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逐步形成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A 版必修 2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中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习题 3.1。通过学生作业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加深几何和代数角度刻画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认识,进行题型与方法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好掌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及应用,并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理科班学生,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经过前期训练,初步了解解析几何的相关知识。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交流,这些特点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斜率公式,会运用条件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过程与方法:结合习题分析讲解,通过斜率公式的进一步剖析,再次经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加强应用函数的意识,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辩证的思维习惯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及斜率公式应用。掌握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形成“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2 教学过程:一与倾斜角、斜率相关的问题倾斜角:当直线l 与 x 轴相交时,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规定: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0.取值范围:0,180).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称为直线的斜率。k=tan,(90)经过两点 P1(x1,y1),P2(x2,y2)的直线斜率公式作业回馈习题 3.1 A 组1.已知直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1,求直线的倾斜角。存在问题:(PPT 展示)错误原因:倾斜角取值范围理解不透彻变式训练:已知直线l1的倾斜角=15,直线l1与 l2的交点为A,直线l1与 l2向上的方向所成的角为120,如图,则l2的倾斜角为。习题 3.1 A 组2.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A(2,3),B(1,-1),C(-1,-2),D(-2,2),求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习题 3.1 A 组4.(1)m 为何值时,经过两点A(-m,6),B(1,3m)的直线的斜率为12?(2)m 为何值时,经过两点A(m,2),B(-m,-2m-1)的直线的倾斜角是60?存在问题:(PPT 展示)错误原因:对于公式形式理解不透彻,出现“张冠李戴”;对三角函数值记忆不够深刻,计算出错。注意:公式中,与P1,P2的位置无关,只与两点横坐标之差的顺序有关(即x2-x1,y2-y1中 x2与 y2对应,x1与 y1对应)。问题推广:1.三点共线问题习题 3.1 A 组3.已知直线的斜率为k=2,A(3,5),B(x,7),C(-1,y)是这条直线上的三点,求x 和 y值。3 5.已知 A(1,2),B(-1,0),C(3,4)三点,这三点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为什么?总结:斜率公式可以证明三点共线,前提是他们有一个公共点且斜率相等。2.综合问题习题 3.1 B 组5.过两点 A(m2+2,m2-3),B(3-m-m2,2m)的直线 l 的倾斜角为45,求 m 的值。6.经过点P(0,-1)作直线l,若直线l 与连接A(1,-2),B(2,1)的线段总有交点,找出直线 l 的倾斜角 与斜率 k 的取值范围。变式 1:若上题中A 的坐标更改为(-1,0),则直线 l 的倾斜角 与斜率 k 有何变化?变式 2:点 M(x,y)在函数 y=-2x+8 的图像上,当x2,5 时,求的取值范围。二、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几何关系转化代数关系l1l2k1=k2l1l2k1?k2=-1 作业回馈习题 3.1 A 组6.判断下列各小题中的不同直线l1与 l2是否平行。(1)l1的斜率为 2,l2经过点 A(1,2),B(4,8);(2)l1经过点 P(3,3),Q(-5,3),l2平行于 x轴,但不经过P,Q 两点;(3)l1经过点 M(-1,0),N(-5,-2),l2经过点 R(-4,3),S(0,5).解答展示:(PPT展示)解答注意:两条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即先观察两点的横坐标是否相等,横坐标相等时特殊情况,应特殊判断)区分平行与重合,必须强调不共线才能平行(斜率相等也可推出两直线重合)。4 7.判断下列各小题中的不同直线l1与 l2是否垂直。(2)l1的倾斜角为45,l2经过点 P(-2,-1),Q(3,-6);(3)l1经过点 M(1,0),N(4,-5),l2经过点 R(-6,0),S(-1,3).解答展示:(PPT展示)解答注意:若斜率存在且不为0 时,求出斜率,利用垂直条件判断;若斜率不存在或为0 时,可结合图形判断。课堂练习习题 3.1 B 组2.l1经过点 A(m,1),B(-3,4),l2经过点 C(1,m),D(-1,m+1).当直线 l1与 l2:(1)平行;(2)垂直;分别求 m 的值。归纳:在解决带参问题时,应特别注意斜率的判断(有没有存在,是否为0)变式训练:已知 P(-2,m),Q(m,4),M(m+2,),N(1,1),若直线 PQ直线 MN,求 m 的值。思考:若两直线垂直呢?三、斜率的应用作业展示:习题 3.1 A 组8.已知 A(1,-1),B(2,2),C(3,0)三点,求点D 的坐标,使直线CDAB,且 CBAD.存在问题:(PPT展示)5 习题 3.1B 组3.已知四边形ABCD 的顶点求证:四边形ABCD 为矩形。存在问题:(PPT展示)归纳:构图:初步判定位置(形状),为下面求解(证明)提供目标;分析:结合已知信息,列式求值;检验:根据结论作最终判定。课堂解答习题 3.1B 组1.已知点 M(2,2)和 N(5,-2),点 P 在 x轴上,且 MPN 为直角,求点P的坐标。课堂小结1.识记:直线倾斜角、斜率公式2.掌握: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3.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带参问题的分类讨论思想6 板书设计课题:1.与倾斜角、斜率相关的问题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3斜率的应用方法归纳:习题展示练习展示问题展示相关解答步骤课后作业1.完成 B 组 4.已知四边形ABCD 的顶点 A(m,n),B(6,1),C(3,3),D(2,5),求 m 和 n 的值,使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2.完成文档课后作业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