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pdf
-
资源ID:85752376
资源大小:9.0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pdf
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前言】:本人主持的“探究式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是在学校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探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探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教材情况】:高二地理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学生情况】:由于探究性学习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探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因此我选择了我校的电脑教学实验班高二(21)班的学生实施教学。该班学生属于我校扩招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其他平行班在各门学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加强电脑教学,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全班30 位学生,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较强,其中几位学生还在区级以上的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获奖,他们在高一年级时也开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课件制作方面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但在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汇报时的表达方面我比较担心。【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教学过程:准备阶段研究性学习阶段交流评价阶段准备阶段: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探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探究性学习阶段: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交流评价阶段: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5、教师对本次探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附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我国的水旱灾害”“我国的沙尘暴”“我国的水土流失”“我国的荒漠化”“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教后反思】: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存在的问题: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今后的计划: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探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教后体会】: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以便今后相互取长补短。唯一的遗憾是所花的时间较多,不能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实施,但就教学的目的来看是值得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