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含解析.pdf

    • 资源ID:85754296       资源大小:706.08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含解析.pdf

    四川省成都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 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2 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2 B-1 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1/2 C-2 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8 D-1 基因型为XA1XA1概率是 1/8【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等位基因A1、A2、A3位于 X染色体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遗传表现为伴性遗传。父亲将 X 染色体遗传给女儿,将Y染色体遗传给儿子,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传递给后代的几率相等。据此,依据图示中呈现的-1、-2 和-2 的基因型和伴性遗传规律来推知相应子代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各选项的正误。【详解】A、-1 的基因型为XA1Y,-2 的基因型为XA2XA3,二者所生女孩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A1XA2XA1XA311,因此-2 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2,A 正确;B、II-2 的基因型为1/2XA1XA2、1/2XA1XA3,产生配子为1/2XA1、1/4XA2、1/4XA3,因此-1 的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 1/2,B 正确;C、II-3 基因型为1/2XA1XA2、1/2XA1XA3,产生配子为1/2XA1、1/4XA2、1/4XA3,II-4 的基因型为XA2Y,-2 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2XA1XA2、1/4XA2XA2、1/4XA3XA2,可见,-2 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2,C错误;D、综上分析可推知:III-1 基因型为1/2XA1Y、1/4XA2Y、1/4XA3Y,产生含X的配子为1/2XA1、1/4XA2、1/4XA3,III-2 基因型为1/2XA1XA2、1/4XA2XA2、1/4XA2XA3,产生配子为1/4XA1、5/8XA2、1/8XA3,因此 IV-1 为 XA1XA1的概率是 1/8,D 正确。【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出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及概率,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发现一个家族中出现下图所示的患病情况,于是该小组对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以及该家族不同成员的基因组成进行分析。下列是小组成员甲、乙、丙、丁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A甲: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 和-3 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4 B乙:该病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 为该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丙:所有的患病个体一定都携带致病基因,但不能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D丁:若-2、-3 的某染色体缺失,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可知,-3 和-4 正常,-3 患病,说明为隐性遗传病,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2 患病,则-1 应患病,但-1 正常,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详解】A、根据-3 和-4 正常,-3 患病,说明为隐性遗传病,A 错误;B、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母亲患病,儿子应患病,根据-2 患病,但-1 正常,可知该病不属于伴X隐性遗传,B错误;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有患病个体均为隐性纯合子,C错误;D、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D 正确。故选 D。3下列有关细胞中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B葡萄糖遇碘变为蓝色C糖原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D核糖是六碳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糖类由C、H、O 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解:A、纤维素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提供能量,A 错误;B、淀粉遇碘变蓝,葡萄糖不可以,B错误;C、糖原属于多糖,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C正确;D、核糖是五碳糖,D 错误故选:C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4下列关于遗传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断裂后必导致其结构变异B果蝇的复眼由椭圆形变成“棒眼”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不同个体任何细胞内均可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其普遍性特点D AAaa 自交出现35:1 的性状分离比,这是基因重组和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3、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详解】A、染色体的断裂若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则不会引起其结构的变异,A 错误;B、果蝇 X染色体上某个区段发生重复,增加了某个相同的片段,导致其复眼由正常的椭圆形变成条形的“棒眼”,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B 错误;C、基因突变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任何细胞内均可发生,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C 正确;D、AAaa 自交出现35:1 的性状分离比,这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结果,D 错误。故选 C。5科研人员将一种喜湿热的半阴生蔓藤植物绿萝在不同条件下测定发育良好的A、B 两组绿萝叶片表观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晴天为A 组,阴天为B 组。实验期间CO2浓度相对稳定,约为0.035%)。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 ab 段,限制绿萝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只有光照强度、CO2浓度B曲线 c d 段,绿萝体内有机物量总量的变化情况是先增加后减少C若晴天和阴天8:30 的温度相同,则A、B 两组叶片的光饱和点相等D若阴天的8:30 光照强度很弱,则适当提高实验环境中CO2浓度后,B 组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将会变大【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两条曲线,一条是阴天测得,一条是晴天测得的,a-b 段是在阴天条件下测得的数据,因此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总体来看,c-d 对应时段合成的远大于消耗的,因此,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是增加的晴天情况下,净光合速率由e 点急剧下降到f 点,肯定与叶片的气孔关闭,CO2吸收量减少有关。【详解】A、B组为阴天时的净光合速率曲线,曲线 ab 段,限制绿萝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只有光照强度,A 错误;B、净光合速率小于0,则表示有机物总量减少,曲线cd 段,绿萝体内有机物量总量的变化情况是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C、A、B两组 CO2浓度相同,若晴天和阴天8:30 的温度相同,则A、B 两组叶片的光饱和点相等,C正确;D、阴天的8:30 光照强度很弱,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提高实验环境中CO2浓度,B 组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不会变大,D 错误。故选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光饱和点受温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若温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相同,则光饱和点相同。6为探究pH 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组号叶绿素溶液/mL pH 值处理时间/min 溶液颜色10 20 10 绿色10 30 10 绿色10 40 10 黄绿色10 50 10 黄褐色A叶绿素可用无水乙醇提取B该实验设置了四个实验组,是一个对比实验C该实验说明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在碱性条件下稳定D由该实验结果推测,酸雨可能会造成藻类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2、分析表格数据:在pH 为 3 或 2 的环境中,色素溶液的颜色均为绿色,但在酸性环境下色素溶液的颜色由绿色变成黄绿色或黄褐色,说明酸性环境下的叶绿素可能因稳定性较差而被分解。【详解】A、根据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在提取色素时可以加入无水乙醇进行色素的提取,A 正确;B、该实验设置了四个实验组,每个实验之间形成对照关系,是一个对比实验,B 正确;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酸性环境下色素溶液的颜色由绿色变成黄绿色或黄褐色,说明酸性环境下的叶绿素可能因稳定性较差而被分解,在pH 为 3 或 2的环境中,色素溶液的颜色均为绿色,但这不能说明叶绿素在碱性环境中不会被破坏,如碱性增强时色素可能会被破坏,C 错误;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酸性环境下色素溶液的颜色由绿色变成黄绿色或黄褐色,说明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可能因稳定性较差而被分解,导致含量降低,因此酸雨可能会造成藻类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下降,D 正确。故选 C。7假设 T2噬菌体的DNA 含 1000 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占全部碱基的30%。1 个32P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释放出50 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子代噬菌体中最多有2 个32P标记的噬菌体B噬菌体增殖过程所需的原料、模板、酶等全部由细菌提供C用含32P的培养基可直接培养出32P标记的 T2噬菌体D产生这些子代噬菌体共消耗了9800 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噬菌体增殖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模板由噬菌体DNA 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含32P的有 2个;由于T2噬菌体的DNA 含 1000 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占全部碱基的30%,则噬菌体的一个DNA 分子中 G=C=2000 30%=600 个,A=T=2000(50%-30%)=400 个。【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子代噬菌体中最多有2 个32P标记的噬菌体,A 正确;B、噬菌体增殖过程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由细菌提供,而模板由其自身提供,B错误;C、T2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含32P 的培养基培养,C 错误;D、产生这50 个噬菌体共消耗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是数量=400 49=19600 个,D 错误。故选 A。8HIV 感染某个T 细胞后,会强迫T细胞表面的细胞膜形成小囊膜,作为自己的藏身之所,囊膜会经历一个被称为“出芽繁殖”的过程,从这个T细胞断开感染其他T细胞,该过程涉及一种名叫Gag 的 HIV 复合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HIV感染其他T细胞的过程与细胞识别以及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若能阻止Gag 蛋白在体内的积累可能会抑制HIV 的传播繁殖CHIV 的增殖依赖于T细胞内的能量及物质D HIV 感染初期机体免疫能力下降,T 细胞数量持续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HIV 是一种病毒,它专一性寄生在T细胞内,利用T 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和核酸,以繁殖其下一代。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HIV感染 T 细胞,需要T 细胞的细胞膜形成一个囊泡将其包裹隐藏,再经过一些系列的增殖过程,最后通过“出芽繁殖”的方式脱离T 细胞,但这一过程需要一种叫Gag的蛋白协助。人体感染HIV 初期,T 细胞反而会大量增殖,机体免疫能力会增强,但一旦HIV 隐藏后,需等到其大量繁殖并感染大量T 细胞,机体的免疫力才会遭到严重破坏,此时感染者就会出现各种感染或肿瘤等并发症,直至死亡。【详解】A、HIV感染 T 细胞的过程与细胞的识别有关,囊泡的出现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A 正确;B、HIV 感染其他T 细胞与 Gag蛋白有关,因此若能阻止Gag蛋白在体内的积累就可能会抑制HIV 的传播繁殖,B 正确;C、HIV 必须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该过程依赖于T细胞内的能量及物质,C正确;D、HIV 感染初期,为抵抗病原体的感染,机体免疫力增强,T 细胞数量增多,D 错误。故选 D。【点睛】易错选项D,不清楚机体从感染HIV 开始到死亡期间内机体内HIV 浓度的变化以及对应的T细胞数量变化规律。HIV 浓度的变化:急剧增大,再减少,之后逐渐增大。T 细胞数量变化:先增多,后逐渐减少。9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B鉴定 DNA 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C用苏丹 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考查高中几个主要实验的材料选择、试剂选择、操作步骤等【详解】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葡萄汁液不能装满发酵装置,要留出1/3 的空间,A错误;在DNA 鉴定实验中,DNA 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B 正确;用苏丹染液可以把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C 正确;用龙胆紫染液能将细胞中的染色体染成深紫色,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能清晰地观察到,D 正确,所以选A。【点睛】注意题目中的“果酒”、“装满”10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被膜外层与光面内质网相连B核孔复合体是供蛋白质、RNA 自由出入的通道C核仁是核糖体的两个亚基组装成核糖体的场所D染色质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 组成,凝聚程度较低【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等部分组成。核被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核被膜上有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 等大分子出人细胞核的通道;染色质是细胞核中或粗或细的长丝,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在染色质的DNA 分子中;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凝聚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染色体,染色体和染色质成分相同,只是凝聚程度不同,是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形状各异的同一种物质;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详解】A、核被膜外层与粗面内质网相连,A 错误;B、核孔复合体是供蛋白质、RNA 等生物大分子进出的通道,但是具有选择性,B错误;C、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是并不是核糖体组装的场所,C错误;D、染色质凝聚程度较低,主要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的RNA,D 正确。故选 D。11下图表示雪兔和猞猁在不同年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猞猁的存在不利于该地区群落的相对稳定B种间关系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问题C猞猁和雪兔的关系可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D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雪兔和猞猁之间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着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雪兔是被捕食者,猞猁是捕食者。【详解】A、捕食者猞猁的存在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群落的相对稳定,A 错误;B、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B 错误;C、能量只能由低营养级传到高营养级,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不能改变能量流动方向,C错误;D、猞猁和雪兔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 正确。故选 D。12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点睛】在充分理清题目给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反馈调节过程来解题。13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移植得到的克隆动物,其线粒体DNA 来自供卵母体B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骨髓瘤细胞经免疫处理,可直接获得单克隆抗体D PEG是促细胞融合剂,可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培养是指在体外模拟体内环境(无菌、适宜温度、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等),使之生存、生长、繁殖并维持主要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方法。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由一个细胞经过大量培养成为简单的单细胞或极少分化的多细胞,这是克隆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细胞培养本身就是细胞的克隆。【详解】A、核移植是将供体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因此得到的克隆动物,其线粒体DNA 来自供卵母体,A 正确;B、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分裂,B 错误;C、骨髓瘤细胞不能产生抗体,需和B 淋巴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才能获得单克隆抗体,C错误;D、PEG是促细胞融合剂,可直接诱导动物细胞融合,而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不能直接融合,D 错误。故选 A。14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溶解组织中的脂肪 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不存在对照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可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 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检测到H 218 O,呼出的CO2可能含有18 O 鉴定DNA 时,将溶解的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可看到紫色反应A无正确项B只有一项正确C有两项正确D有三项正确【答案】B【解析】【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探究pH 对酶活性时,自变量应该是不同的pH;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应该是不同的温度;二苯胺可与DNA 在水浴条件下反应呈蓝色。【详解】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洗去浮色,错误;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可与未发生质壁分离前的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形成对照,错误;由于 H2O2溶液不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作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材料,错误;小鼠吸入18O2,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以进入水中,水再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可以进入二氧化碳中,故可以在其尿液中可检测到,呼出的CO2可能含有18O,正确;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 时,在沸水浴条件下溶液呈蓝色,错误。只有一项正确,B 正确,ACD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影响教材基础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取材是否合适、实验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理、实验条件控制是否得当及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等,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5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 形成 的过程中发生等位基因分离B细胞 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C细胞 不是 的子细胞,仅有一个染色体组D细胞 为次级精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详解】A、细胞 形成 的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 正确;B、细胞 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B 正确;C、根据图中染色体的大小和颜色可知,细胞 不是 的子细胞,仅有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D、由于细胞 中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说明该哺乳动物是雌性的,则细胞 为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 错误。故选 D。16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就升高体温(发烧)来对付。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发烧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等副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人体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能刺激某些细胞增殖与分化C寄生在细胞中的病原微生物,需要由抗体进入细胞进行消灭D“发烧”后常用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 正确;人体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作为抗原,能刺激T 细胞和 B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B 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只能在细胞外发挥免疫作用,C错误;“发烧”后常用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D 正确。17如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是叶绿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是内质网,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B 和 中都含有光合色素C 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D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图为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 是叶绿体、是内质网、是线粒体、是液泡。【详解】A、是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A 正确;B、叶绿体中含有光合色素,液泡中含有色素,但不属于光合色素,B 错误;C、是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正确;D、是叶绿体,含有光合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答题。18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致敏 B淋巴细胞表面含有抗原受体及白细胞介素-2 受体B效应 B 细胞失去增殖能力,其表面不含受体分子C同一个体的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所含MHC 分子相同D巨噬细胞、辅助性T 细胞受到刺激后都能分泌蛋白质作用于其他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分化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B淋巴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详解】A、致敏 B淋巴细胞表面含有抗原受体及白细胞介素-2 受体,A 正确;B、效应 B 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失去了增殖能力,其表面不含抗原的受体分子,但是还含有其他的受体分子,B 错误;C、同一个体的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所含MHC 分子相同,C 正确;D、巨噬细胞、辅助性T 细胞受到刺激后都能分泌蛋白质作用于其他细胞,D 正确。故选 B。19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增殖分化过程是: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从原始红细胞到晚幼红细跑的过程中细胞核由大变小而浓缩。晚幼红细胞以后细胞不再分裂,发育过程中核被排出成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进一步成熟,RNA 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 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单能干细胞只能分化不能增殖B网织红细胞中可以完成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C原始红细胞到晚幼红细胞的过程中细胞核浓缩,说明晚幼红细胞已经衰老D成熟红细胞寿命较短,说明细胞结构完整性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红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先形成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排出细胞核后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丧失细胞器后形成成熟的红细胞,所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详解】A、干细胞是一类既能分裂又能分化的细胞,A 错误;B、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排除细胞核形成的,不能完成核基因的转录过程,B 错误,C、原始红细胞到晚幼红细胞,细胞核浓缩,最终被排出,为血红蛋白提供空间,但并不能说明晚幼红细胞已经衰老,C错误;D、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及众多的细胞器,寿命也较短,说明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红细胞为素材,结合以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图,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根据题干信息理清“除成熟红细胞外,其余细胞中均有核基因转录的RNA”相关信息,并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20用 PCR方法检测转基因植株是否成功导入目的基因时,得到以下电泳图谱,其中1 号为 DNA 标准样液(Marker),10 号为蒸馏水。PCR时加入的模板DNA 如图所示。据此做出分析不合理的是A PCR产物的分子大小在250 至 500bp 之间B3 号样品为不含目的基因的载体DNA C9 号样品对应植株不是所需的转基因植株D 10 号的电泳结果能确定反应体系等对实验结果没有干扰【答案】B【解析】【分析】PCR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来扩增特定的DNA 片段。49 号是转基因植株,理论上应包含目的基因。9 号 PCR结果不包含250500bp 片段,所以不是所需转基因植株。【详解】A、PCR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来扩增特定的DNA 片段。49 号是转基因植株,理论上应包含目的基因,结合2 号野生型和10 号蒸馏水组的结果,推测包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大小应为250500bp,A正确;B、3 号 PCR结果包含250500bp 片段,应包含目的基因,B 错误;C、9 号 PCR结果不包含250500bp 片段,所以不是所需转基因植株,C正确;D、10 号放入蒸馏水,可排除反应体系等对结果的干扰,由图可知,10 号的电泳结果能确定反应体系等对实验结果没有干扰,D 正确。故选 B。21图示是针对植物幼苗所做的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说明苗尖端产生生长素促进生长B 中生长素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入明胶C展示的是鲍森?詹森的实验D 中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锡箔罩住的植物幼苗的部位不同,因变量是幼苗是否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组锡箔罩住幼苗的尖端,单侧光照射后幼苗出现直立生长,组锡箔罩住幼苗尖端一下的部位,单侧光照射后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说明尖端是感光的部位。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插入尖端以下的材料不同,因变量是幼苗是否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组实验尖端以下插入明胶块,单侧光照射下引起尖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然后生长素透过明胶块传递到尖端以下的部分,背光侧多于向光侧,引起弯曲生长,组实验尖端以下插入云母片,云母片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因此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尖端以下,幼苗不生长。【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说明苗尖端是感光的部位,A 错误;B、中生长素以扩散的方式进入明胶,B 错误;C、鲍森?詹森的实验只是引入了琼脂片,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没有涉及两组实验,也没有引入云母片,C 错误;D、在实验 中的尖端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尖端以下发生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正确。故选 D。22下图是关于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网(d,e,f,h 表示完整的细胞器),其不同膜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注:虚线框内仅是物质转变与合成A自养型生物都含有结构d B一切细跑均能发生膜流现象C膜流其实是生物膜流动性的体现,质壁分离与复合过程中发生了膜流D细胞膜蛋白的更新与f g h gc途径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膜流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d,e,f,h 表示完整的细胞器,d 为叶绿体,e 为线粒体,f 为内质网,h 为高尔基体。【详解】A、d 为叶绿体,自养型生物分为光能自养型(光能)和化能自养型(化学能),真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含有叶绿体,原核生物如蓝藻不含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有些细菌还能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因此自养型生物不一定都含有结构d,A 错误;B、原核生物细胞结构中只有细胞膜才有膜结构,而膜流是指不同膜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因此原核细跑不能发生膜流现象,B 错误;C、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为水分的进出过程,属于自由扩散,无膜流现象发生,C错误;D、细胞膜蛋白的更新与f(内质网)g(囊泡)h(高尔基体)g(囊泡)c(细胞膜)途径有关,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关键是理解结构上直接相连的膜之间可直接转变,结构上间接相连的膜之间是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而发生膜的转移。23下列关于植物的克隆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度成熟和分化的植物细胞,仍保持了恢复到分生状态的能力B由于遗传性的差异,不同种类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程度不相同C适当配比的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可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D二倍体植物的花粉培养得到单倍体的过程属于器官培养【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为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培养过程的顺序是: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根、芽等器官进而形成新的植物体。【详解】A、高度成熟和分化的植物细胞,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仍保持了恢复到分生状态的能力,A 正确;B、由于遗传性的差异,不同种类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程度不相同,B正确;C、适当配比的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可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C正确;D、二倍体植物的花粉培养得到单倍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培养,而二倍体植物的花药培养得到单倍体的过程属于器官培养,D 错误。故选 D。24白花三叶草有两个品种:叶片内含较高水平氰(HCN)的品种和不含氰的品种,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两个不含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含有较高水平氰,F1自交获得F2,则()A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或 Ddhh)和 ddHH(或 ddHh)B氰产生后主要储存在叶肉细胞溶酶体中C向 F2不含氰品种的叶片提取液中加入含氰葡萄糖苷,约有3/7类型能产生氰D F2中高含氰品种不含氰品种15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从图解中可以看出,D 基因和 H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生成HCN,即 D_H_表现为叶片内含较高水平氰(HCN)的品种,其余均为不含氰品种。【详解】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 和 ddHH,子代为DdHh,全部含有较高水平氰,而当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 和ddHh 时,子代会出现不含氰的品种,A 错误;氰产生后主要储存在叶肉细胞液泡中,B 错误;F2不含氰的品种有 3D_hh:3ddH_:1ddhh,其中品种ddH_不能产生葡萄糖苷,但是加入含氰葡萄糖苷能产生氰,所占比例为3/7,C正确;已知F1为 DdHh,则 F2为 9D_H_:3D_hh:3ddH_:1ddhh,因此高含氰品种:不含氰品种=9:7,D 错误。25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 为一对等位基因B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 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 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两者含有的基因均为非等位基因,其中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白眼基因都位于X 染色体上。【详解】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A 错误;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中具有两套完全相同的基因,两极都含有与亲本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cn、cl、v、w 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B 正确;C、图示常染色体和X 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可能会移向同一个子细胞,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 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 正确;D、在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D 正确。故选 A。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果蝇是遗传学的良好材料。现有某性状的野生型和突变型雌、雄果蝇(突变型仅有雄蝇),某研究小组从中选取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第 1 组第 2 组第 3 组杂交实验野生型雌蝇 突变型雄蝇 野生型雄蝇野生型雌蝇 突变型雄蝇 突变型雄蝇:野生型雄蝇1:1 野生型雌蝇 野生型雄蝇野生型雌蝇:突变型雄蝇:野生型雄蝇2:1:1 该性状仅受一对基因控制,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l)从实验结果还可推断突变型对野生型为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决定该性状的基因_位于(填“常”或“X”)染色体上。若用 A、a 表示该基因,第 1 组和第 2 组杂交实验中母本的基因型依次是_。(2)第 1 组和第 2 组杂交实验的子代都没有雌蝇出现,请对此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_。(3)第 3 组实验,F1果蝇群体中控制突变性状的基因频率为_,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_。【答案】隐性X XAXAXAXa突变型雄果蝇产生的含Xa的配子不能成活(或无受精能力),只有含 Y染色体的精子参与受精作用(其它答案合理可得分)1/3 野生型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突变型雄果蝇=2:3:1【解析】【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伴性遗传是指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该题主要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其绘出遗传图解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详解】(1)在第 1 组的杂交实验中,野生型个体和突变型个体杂交,子代全部表现为野生型,由此可知野生型为显性性状,突变型为隐性性状;在第3 组的杂交实验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个体杂交,后代中只有雄性出现了突变型,可以观察到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第1 组的杂交后代中只有野生型个体,推测母本应该为纯合子,基因型为XAXA,而第 2 组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个体的比例为1:1,符合测交实验比,因此可知母本应该为杂合子XAXa;(2)前 2 组中母本均为正常的野生型,基因型也不相同,但父本全为突变型,且后代中没有雌性个体可以推测应该为父本产生的含Xa的配子不能成活(或无受精能力),只有含Y染色体的精子参与受精作用;(3)第 3 组实验中根据表现型和子代的分离比可以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和 XAY,该过程中不存在致死现象和突变,因此子代中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3;F1的果蝇随机交配,因此使用棋盘法计算,该过程中产生的雌配子为XA:Xa=3:1,雄配子 XA:Y=1:2(Xa雄配子致死),所以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野生型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突变型雄果蝇=2:3:1。【点睛】该题的重点为考察了伴性遗传的基本规律,根据给出的杂交实验的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基因型及遗传特点是突破点。其中要结合配子致死的情况分析前两组子代中没有雌性个体产生是本题的难点。27马尾松是一种常见的森林乔木,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常见害虫,研究小组研究了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对马尾松毛虫死亡率的影响,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相对于灌木植物,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应适当_(填“增大”或“缩小”)取样面积,常见的取样方法有_。(2)结果表明一定的受害程度内随受害程度的增加马尾松毛虫的死亡率增加,原因是马尾松受害后能产生影响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一类物质,这属于生态系统的_信息,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_的作用。(3)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马尾松的受害程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无法有效的抑制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从而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这说明_。【答案】增大五点取样法和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1)含解析.pdf)为本站会员(索****)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