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睢宁县新世纪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5.3.2圆周角2》同步练习(无答案).pdf
-
资源ID:85755302
资源大小:199.7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省睢宁县新世纪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5.3.2圆周角2》同步练习(无答案).pdf
用心爱心专心1 江苏省睢宁县新世纪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5.3.2圆周角 2同步练习1、如图,在O中,ABC=50,则 AOC等于()2、如图,点A BC,在 O上,AOBC,20OAC,则AOB的度数是()10 20 40 703、如图,已知点A,B,C,D,E是 O的五等分点,则BAD的度数是()364872964、如图,BD为 O的直径,30A,则CBD的度数为()304560805、如图,AB是 O的直径,点C在 O上,连结OC,BC,若30OCB,则AOC的度数是()306090不能6、如图,点A,B,C在 O上,80AOC,则ABC的度数为()1001201401607、AB是 O的弦,AOB 80则弦 AB所对的圆周角是()A 40 B 140 或 40 C 20D20或 1608、如图所示,小华从一个圆形场地A点出发,沿着与半径OA夹角为的方向行走,走到场边缘B后,再沿着与半径OB夹角为的方向折向行走,按照这种方式,小华第五次走到场地边缘时处于弧AB上,此时56AOE,则的度数是()A52B 60C 72D769、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O上的一点,若8AC,10AB,ODBC于点D,则BD的长为()A3cm2B 3cmC5cmD6cm10、如图,弧BE是半径为6 的 D 的14圆周,C点是BE上的任意一点,ABD是等边三角形,则四边形ABCD的周长p的取值范围是()1218p 1824p 181862p 12126 2p 11、如图,AB是 O的直径,点CDE,都在 O上,若CDE,则ABoABCOABOECDABCDOA B C O 80ABCOD?4?OACB用心爱心专心2 12、如图,AB是 O的直径,以B为圆心,BO为半径画弧交O于CD,两点,则BCD的度数是13、如图,AB是半圆 O 的直径,CD,是弧 AB上两点,120ADC,则BAC=14、如图,O的直径8cmABC,为 O上的一点,30BAC,则BC cm15、如图,ABC,是 O上的三点,2AB,30ACB,那么 O的半径等于16、如图,ABC,是 O上三点,30ACB,则BAO 的度数是17、如图,AB为O的直径,CD,是O上两点,若50ABC,则D的度数为_18、(2008年 芜 湖 市)如图,已知点E是圆O上的点,B、C分 别是劣弧AD的三等分点,46BOC,则AED的度数为19、如图,ABC的三个顶点在O上,BAC=120,AB=AC,BD为 O的直径,AD=6,求BC20、如图点P 是圆O的直径上一点,PC AB,PC交圆O于点 C,OCP的角平分线交圆O于点 D,当点 P在半径 OA上运动(不到两端),试比较弧AD,弧 BD的大小,并说明理由。ABCDEOA B C D O O A B C D B C A O A B D C O P ABCOA B D C 用心爱心专心3 21、如图,OA为圆O的半径,以OA为直径的圆C与圆O的弦交于点D,求证:D是 AB的中点。22、(2008 年 沈阳市)如图所示,AB是O的一条弦,ODAB,垂足为C,交O于点D,点E在O上(1)若52AOD,求DEB的度数;(2)若3OC,5OA,求AB的长23、已知,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点C是半圆上的一点,过点C作CDAB于D,2 10ACcm:1:1AD DB,求AD的长B A O C D A B C O D E B D C A O 第 21题图用心爱心专心4 24、已知 BC为 O直径,D是直径 BC上一动点(不与点B,O,C 重合),过点 D作直线 AHBC交 O于 A,H 两点,F是 O上一点(不与点B,C 重合),且弧 AB=弧 AF,直线 BF交直线AH于点 E(1)如图(a),当点D在线段 BO上时,试判断AE与BE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点D在线段 OC 上,且 ODDC 时,其它条件不变请你在图(b)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参照图(a)标记字母;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A O C D B(图 a)H E F O C B(图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