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0200819222137).pdf
-
资源ID:85759170
资源大小:98.5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教版七年级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0200819222137).pdf
1.5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 2 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SAS”,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材安排了一个情景,通过让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出三角形,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教学目标 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SAS”,并能应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及应用。教学准备 1将学生分成4 人一组,每一小组分发两根木条,一枚螺栓。2每人一把剪刀。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设 计 说 明一、创设情境小红为了测出池塘两端A,B 的距离,她在地面上选择了点O,D,C,使 OA=OC,OB=OD,且点 A,O,C 和点 B,O,D 都在一条直线上,小红量出DC=18 米,她就知道 AB 的距离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二、探索新知1.猜一猜:教师演示: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设置问题:将课后作业题5进行适当变形,把教学 背景从孤立的人工 背景过渡到现实背景,并提出你想知道 为什么吗?激发学 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 过 动 态 形 象的演示,使学生发现问题流畅具体,并加强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OABCDACBB问:连结另两端所成的三角形能唯一确定吗?如果将两条木条之间的夹角(即BAC)大小固定,那么ABC 能唯一确定吗?2做一做:(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验证猜想。)(1)、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 AB=2cm,BC=2.5cm,ABC=60 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2)、将 ABC 的度数换成20,再试一试,情况会怎么样?通过“猜一猜”和“做一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得出: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教师强调:必须是“对应相等”。)几何语言:如图,若 ABC=A BC,AB=A B,BC=B C 则ABC AB C。(3)画 ABC,使 AB=2cm,BC=2.5cm,ACB=40 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学生画出的可能有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师利用投影仪显示,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得出: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阶段性小结:“边角边”中的角必须是对应相等的两边的夹角。3学生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4师生一起归纳: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到目前为止有“SSS”、“SAS”。培 养 学 生 仔 细观察的能力。通 过 操 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喜悦,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这 一 环 节 通 过把 文字叙述转化为几 何的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鼓 励 学 生 通 过画 图,比较得出结论。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予以适当点拨。应 用 所 学 知 识去 解决导入时的问题,前后呼应,不但培 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让学生 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ABCABC三、体验转化1例 3:教科书第23 页设置两个问题:要说明AOB COD,已具备了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学生可能会回答缺第三边或缺夹角对应相等)教师进一步问:根据图形找哪个条件比较恰当?(请个别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规范解题步骤。)2做一做:教科书第23 页。3例 4:教科书第24 页分析(1)要说明CA=CB,你有什么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COA COB)(2)要说明 COA COB,需要什么条件?(由学生讨论,个别学生回答,教师将产生的结论标在图形上,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请学生板书,教师及时纠正。解后反思:分析题意时,应注意由条件所可能产生的结论,如:已知垂直,可得90的角。结合图形,善于寻找出图中“天然”的条件,如:对顶角、公共边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直线l 与线段 AB 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并归纳出: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如:上图中,直线l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观察图形思考:若在直线l 上再任取一点P,则 PA 与 PB 相等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归纳得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几何语言:点 P 在线段 AB 的中垂线上 PA=PB 阐明:所得结论是说明两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问 题 解 决 是 一种 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是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可 以使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学以致用,适当体 现学数学用数学。教 师 的 启 发 式提 问与学生的自主探索相结合,在师生对话中,解决问题。解后反思:可以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实现数学的三大 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几何语言之间的切换,并板书,以突出其重要性。4练习:教科书第24 页第 1、2 习题四、归纳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教科书第25 页的作业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从下列的备选题中选做。备选例题1如图,AB,CD 相交于 O,OA=OB,OC=OD,请 问AC平行于BD 吗?为什么?2如图,已知AB BD,EDCD,且 AB=CD,BC=DE,请问 ABC 是否全等于CDE?AC 是否垂直于CE?为什么?引伸:若将CDE 沿 CB 方向平移,且其余条件不变,则结论AC1C2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评 价 的 方 法 是对 于说出结果但不能 说明理由的小组给予鼓励,能说明理由的给予掌声表扬。教 师 通 过 提 问的方式,小结本节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学习总结 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第 1题是为教科书中例 3 配置,进一步 拓宽学生解题思路。第 2 题是提供给能 力层次相对较高一点的学生学习的,此 题把解决特殊的问题推广到一般,把学 生的各种数学能力 再延展拓广到更新、更高的境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运 动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AC1BDE()C2ABC2DE()C1AC1C2B(D)ECOADBABCDEAC1BC2DE备选练习:1下列条件中,可以确定ABC 和 ABC 全等的是()ABC=BA,B C=BA,B=BB A=BAC=A BAB=B CC A=AAB=B CAC=A CDBC=B CAC=A BB=C2如图,根据“SAS”来判定 ABD ACE,若已知A AB=AC,AD=AE,则还需添条件()E D A B=C B D=E O C EAB=DAC D EOB=DOC B C 这 组 练 习 一 方面 是巩固学生的对三 角 形 全 等 条 件“SAS”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与备选例题相配套。设计思想 本节开始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改编自课后作业题5),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画图、分析、验证等过程,并从中探索出“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应用这个条件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同时,在例4 基础上提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再通过在直线l 上任取点P,并验证PA=PB,从而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使学生体验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徐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