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pdf

    • 资源ID:85759305       资源大小:567.44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pdf

    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 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B无论是自交还是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突变是有利的,A 正确;B、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迁入迁出、隔离以及遗传漂变等,随机交配和自交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 正确;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 错误。故选 D。【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辨析: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将人类致病基因所在位置分为四个区域:区XY染色体同源区段、区 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区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区常染色体上。结合某家庭遗传系谱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隐性基因,则个体3 的 Y染色体一定不含致病基因B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隐性基因,则致病基因的传递途径是1 57C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则患病个体的生殖细胞中含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D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显性基因,则个体5 与 6 再生一个患病男孩且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8【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知,区段是 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X、Y染色体上在该区段含有等位基因,区段是 X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该区段上的基因只在雌性个体中存在等位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区段是 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区段是常染色体上的区段,雌雄个体中均存在等位基因。【详解】A、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隐性基因(设为a),则个体7 的基因型为XaYa,6 的基因型为XAXa,个体 3基因型可能为XAYA或 XAYa或 XaYA,A 错误;B、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隐性基因(设为a),则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随X 染色体传给女儿,且只能来自母亲,所以7 的致病基因来自个体6,由于个体3(XAY)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个体6 的致病基因来自个体 4,B 错误;C、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患者只有男性,患病个体的生殖细胞中只有含有Y染色体才有致病基因,由于男性产生的生殖细胞含X的和含 Y的各占 1/2,所以患病个体的生殖细胞中含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C正确;D、若致病基因位于 区且为显性基因,则个体2、3、4 和 6 的基因型均为aa,个体 5 的基因型为Aa,个体 5 与 6 再生一个患病男孩且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1/21=1/4,D 错误。故选 C。3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的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在制装片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B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再进行计数,结果更接近真实值C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酵母菌种群增长率变大D限制 d 组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营养物质不足、代谢废物积累等【答案】C【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3、换培养液的间隔时间越短,营养越充足,所以每3h、12h、24h 换一次培养液,3 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依次是a、b、c。【详解】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该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A 正确;B、台盼蓝可以将死细胞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被染色,因此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再进行计数,结果更接近真实值,B正确;C、据图分析可知,随着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酵母菌种群增长率逐渐变小,C错误;D、d 组种群数量增长表现为S型,限制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废物积累、pH 的改变等,D 正确。故选 C。4将特定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能够用于杀死人类某些癌细胞,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经 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无限增殖并产生特定抗体B 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C 过程需要筛选并克隆单个杂交瘤细胞D抗体的靶向作用使 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答案】A【解析】【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 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的作用: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详解】A、经 形成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特定抗体,需要经过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A 错误;B、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B 正确;C、过程需要采用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进行克隆化培养(包括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C正确;D、抗体的靶向作用使 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D 正确。故选 A。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此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后,刺激甲状腺分泌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患者耗氧水平低于正常人B患者表现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C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表面D患者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答案】D【解析】【分析】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此抗体具有和促甲状腺激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可以与促甲状腺激素竞争性地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结合,并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时患者的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人。【详解】A、患者耗氧水平高于正常人,A 错误;B、患者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B 错误;C、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表面,C 错误;D、患者的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人,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低于正常人,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与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6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皮肤、粘膜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答案】D【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详解】A、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 错误;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C、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C 错误;D、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D 正确。故选 D。7处于分裂期的某个活细胞内,其染色体上共有10 个 DNA 分子,下列有关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细胞此时可能会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和染色体畸变B该细胞可能形成体积大小不相等的两个子细胞C该细胞可能含两个染色体组且移向细胞两极的核基因相同D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可能为5 条或 10 条【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全部染色体上共有10 个 DNA 分子,可理解为2n=25,DNA 处于 2n 时期的有:有丝分裂间期的 G1期、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G1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后期;同时也可认为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间期的G2期。【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DNA 为 4n,而该细胞不能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A 错误;B、若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则形成两个体积不相等的两个子细胞,B正确;C、若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则有丝分裂后期含两个染色体组且移向细胞两极的核基因相同,C正确;D、若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则体细胞中含有5 条染色体,若是二倍体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则体细胞中含有 10 条染色体,D 正确。故选 A。8当人体注射了用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B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C效应 T 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D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A.在特异性免疫发生的时都有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A 不符合题意;B.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在疫苗注射后会发生,B不符合题意;C.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只有抗原的特点没有侵染细胞的特点,故效应 T 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不会发生,C符合题意;D.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会在体内发生,D 不符合题意。故选C。9取样调查法被用于许多生物问题的研究,“随机取样”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下列调查中一定没有采取随机取样的是()A调查成都市人口中色盲的发病率时对人群的取样B调查贵州某地“百里杜鹃花海”控制花色的等位基因频率时的取样C调查龙门山脉野生大熊猫时,发现一只,套环并编号一只D用样方法调查某闲置农田中蒲公英的种群数量时采用等距取样或五点取样【答案】C【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以上都是对于数量较多的种群进行的估算方法。而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详解】调查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和大种群基因频率都是通过随机抽样调查获得的;大熊猫稀少且个体大,发现一只编号一只,属于调查方法中的逐个计数法,没有进行随机取样;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和五点取样是强制性的随机取样,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不同目的的取样调查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对调查实验的理解能力。10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绝大多数糖类是以多糖形式存在的B核糖核酸分子中不能贮存遗传信息C脂肪分解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无机盐离子会影响细胞的酸碱平衡【答案】B【解析】【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生物体内的糖类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淀粉是常见的多糖;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2、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 和 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是生命的遗传物质。3、无机盐的功能有: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等。【详解】A、生物体内的糖类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A 正确;B、RNA 和 DNA 都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具有相似的结构,两者都能贮存遗传信息,B 错误;C、脂肪是备用的能源物质,分解时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正确;D、细胞中的某些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具有一定作用,D 正确。故选 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中六大化合物的功能,结合题意,即可解答。11生长素促进靶细胞生长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与受体结合后,以易化扩散方式进入靶细胞B靶细胞接受生长素的信息后,可促使高尔基体释放钙离子CH+经主动转运到达细胞壁,从而使细胞壁酸化变软D激活的转录因子可促进DNA 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的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是对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转录和翻译过程及生长素作用的作用的综合性考查,回忆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转录和翻译过程及生长素作用特点,然后结合题干和题图给出的信息解答问题。【详解】A、生长素与受体结合后,并没有进入靶细胞,A 错误;B、靶细胞接受生长素的信息后,可促使内质网释放钙离子,B错误;C、H+经主动转运到达细胞壁,从而使细胞壁酸化变软,C正确;D、激活的转录因子可促进RNA 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的结合,D 错误。故选 C。12在生物教材当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B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C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D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 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A 正确;B、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B 正确;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因此赤道板附近聚集的小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C错误;D、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长大,逐渐合并发展而来,D 正确。故选 C。【点睛】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3菌根真菌与植物的根系生活在一起形成菌根。其中,菌根真菌R(R 菌)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N、P 等营养,R 菌只能以脂肪酸为能源物质,但其自身不能合成脂肪酸,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下列对这两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甲与R 菌存在竞争关系B植物甲为R 菌提供能源物质CR菌与植物甲代谢类型不同D植物甲与R 菌共同(协同)进化【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2、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的现象。【详解】A、由题中信息“菌根真菌R(R 菌)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N、P 等营养,R 菌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可知,植物甲与R 菌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A 错误;B、分析题意可知,植物甲为R 菌提供能源物质脂肪酸,B 正确;C、由于 R 菌的能源物质为脂肪酸,故R 菌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植物甲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C正确;D、植物甲与R菌的互利共生关系是在长期的共同(协同)进化中形成的,D 正确;故选 A。14某种遗传病由X 染色体上的b 基因控制。一对夫妇(XBXbXBY)生了一个患病男孩(XbXb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病B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产生含Y精子的比例理论上为1/3 C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D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XbY来自祖辈中的外祖父或外祖母【答案】D【解析】【分析】某种遗传病由X 染色体上的b 基因控制,属于伴X 隐性遗传病。一对夫妇(XBXbXBY)所生后代的基因型应为 XBXB、XBXb、XBY、XbY,现生了一个患病男孩(XbXbY),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是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含b 基因的 X 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详解】A、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病,A 错误;B、若患病男孩长大后有生育能力,产生的配子有XbXb、Y、Xb、XbY,比例为1:1:2:2,其中含Y精子的比例理论上为1/2,B 错误;C、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两条X 染色单体未分离导致的,C错误;D、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Xb来自母亲,母亲的致病基因Xb来自祖辈中的外祖父或外祖母,D 正确。故选 D。15下列疾病中,不可能从患者传递给下一代的是()A 21-三体综合征B特纳氏综合征C艾滋病D多指【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改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详解】A、21-三体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遗传遗传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A 错误;B、特纳氏综合征是性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无生殖能力,因此不能遗传给下一代,B 正确;C、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传染病,可能从患者传递给下一代,C错误;D、多指是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D 错误。故选 B。16某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其父亲患红绿色盲。收集该女性体内的若干细胞,将其细胞内的色盲基因进行荧光标记,在显微镜下观察。假设无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内有2 个色盲基因,且位于两条染色体上B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有4 个色盲基因,此时可观察到细胞内有46 条染色体C卵细胞内有1 个或 0 个色盲基因,卵细胞中的色盲基因只能遗传给女儿D次级卵母细胞至少含2 个色盲基因,且核DNA 数目一定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干“某表现型正常的女性,其父亲患红绿色盲”推知该女性的基因型为XBXb(假设 b 为色盲基因)。【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位于X 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2 个色盲基因分离,随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A 正确;B、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有2 个色盲基因,此时可观察到细胞内有46 条染色体,B 错误;C、卵细胞内有1 个或 0 个色盲基因,卵细胞中的色盲基因既可以传给儿子也可以传给女儿,C错误;D、次级卵母细胞可能含2 个色盲基因或不含色盲基因,且核DNA 数目一定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通过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及其上携带基因的变化,解题关键是由题干信息判断该女性的基因型。17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运用了对比实验B对比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的结果通常都是事先未知的C对比实验往往没有对照组,而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D对比实验中因变量可以用多种指标表示,无关变量只需相同即可【答案】D【解析】【分析】对照试验:除了一个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是对照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试验中往往没有对照组,而是设置2 个或 2 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详解】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运用了对比实验法,A 正确;B、对比试验中每个实验组的结果通常是事先未知的,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来说明问题,B 正确;C、对比实验往往没有对照组,而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相互对照,C正确;D、对比实验的因变量可以用多种指标表示,无关变量需相同且适宜,D 错误。故选 D。18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是某油料作物细胞中的中间代谢产物在基因A 和基因 B的控制下,可转化为油脂和蛋白质。某科研小组通过RNA 干扰的方式获得了产油率更高的品种,基本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 A 或基因 B 都能促进PEP转化为油脂和蛋白质B过程 与过程 所需嘌呤核糖核苷酸的数量一定相同C该研究是通过抑制基因B 转录过程来提高产油率的D基因型为AAbb 的植株产油率高,基因型为aaBB 的植株则产蛋白高【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知,正常情况下,基因A 控制酶 a 合成,促进PEP形成油脂,B基因控制酶b 的合成,酶b 促进蛋白质合成,因此A_bb 产油率高,aaB_蛋白质合成高,基因型为A_B_的个体如果B基因 2 链转录,形成的RNA 与 1 链转录的mRNA 结合,阻止酶b 的合成,因此不能形成蛋白质,PEP会形成油脂,产油量增加。【详解】A、由题图可知,基因A 和基因 B 分别促进 PEP转化为油脂和蛋白质,不能同时促进PEP转化为油脂和蛋白质,A 错误;B、过程 与过程 转录出的两种RNA 链互补配对,由于是嘧啶碱基与嘌呤碱基配对,而一条链上的嘧啶碱基数不一定与嘌呤碱基数相等,所以,当一条链上嘧啶碱基多时,另外一条互补链上就嘌呤碱基多,反之亦然,B错误;C、该研究是诱导转录出了互补RNA,与正常mRNA 形成了双链,从而抑制了翻译过程,C错误;D、基因型为AAbb 的植株高效表达酶a,不表达或低表达酶b,所以产油率高,同理基因型为aaBB 的植株产蛋白高,D 正确。故选 D。19科学家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时发现了一种能促使核仁解体的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造血干细胞中该蛋白质合成旺盛B该蛋白质在有丝分裂前期具有较高的活性C若细胞大量合成该蛋白质,一定引发细胞凋亡D抑制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可降低其分裂速度【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可促使核仁解体,说明该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可能是一种水解酶。【详解】A、造血干细胞分裂旺盛,在分裂的前期存在核仁的解体,该蛋白质能促使核仁解体,所以造血干细胞中该蛋白质合成旺盛,A 正确;B、核仁的解体发生在分裂期的前期,该蛋白质可促使核仁解体,故此时该蛋白质的活性较高,B正确;C、细胞内大量合成该蛋白质时,表明细胞正在进行分裂,而不是细胞凋亡,C错误;D、该蛋白质与核仁的解体有关,若抑制该蛋白质的合成,核仁不能解体,细胞的分裂被抑制,所以若抑制癌细胞中该蛋白质的合成,会降低癌细胞的分裂速度,D 正确。故选 C。20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是 同位素标记的tRNA 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 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 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除去了 DNA 和 mRNA 的细胞裂解液A BCD【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即翻译过程。翻译过程以mRNA 为模板(mRNA 上的密码子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以tRNA 作为转运氨基酸的运载体,以核糖体为合成车间,在有关酶、能量(ATP供能)及其他适宜条件(温度、pH)作用下合成多肽链。【详解】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要想让多肽链带上放射性标记,应该用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苯丙氨酸)作为原料,而 tRNA 作为转运氨基酸的运载体不需要进行标记,错误、正确;合成蛋白质需要模板,由题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因此可以用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作模板,同时要除去细胞中原有DNA和 mRNA 的干扰,、正确;除去了DNA 和 mRNA 的细胞裂解液模拟了细胞中的真实环境,其中含有核糖体、tRNA、催化多肽链合成的酶等,因此不需要再加入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故 错误。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1下列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溶解度不同B蓝藻细胞内含有的叶绿素和藻蓝素与光合作用有关C光合作用中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5C3(CH2O)D温度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位于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光反应的发生需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酶参与。原核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在质膜上存在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色素及酶,因此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详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的,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溶解度不同,A 正确;B、光合色素参与光合作用,蓝藻细胞内含有的叶绿素和藻蓝素与光合作用有关,B正确;C、光合作用中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C错误;D、光合作用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温度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D 正确。故选 C。22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癌变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B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生理过程C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分化过程D细胞编程性死亡与基因表达无关【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而细胞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所致。因此,B 正确。23赫尔希和蔡斯精妙的实验设计思路使得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更具有说服力,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选择了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的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区分DNA 和蛋白质分子C被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后,需长时间保温培养D对离心后试管中的上清液和沉淀物进行放射性检测【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学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结构简单,其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现象,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A、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 正确;B、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可以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这也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 正确;C、被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后,不能长时间培养,否则,大肠杆菌裂解后,会释放子代噬菌体,影响实验结果,C 错误;D、离心后检测到35S标记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则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是DN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的外面,D 正确。故选 C。24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该金字塔相符()草 树 昆虫 兔 鸟 狼A BCD【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a、b、c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即第二营养级生物数量最多,其次是第三营养级,而生产者数量最少。【详解】A、在 这条食物链中,昆虫的数量最多,其次是鸟,最后是树,与题图相符,A 正确;B、在 这条食物链中,草的数量多于兔,与题图不符合,B 错误;C、在 这条食物链中,草的数量多于昆虫,与题图不符合,C错误;D、在 中起点是昆虫,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不符合食物链的写法,食物链必须从第一营养级开始,且位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必须是生产者,D 错误。故选 A。25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膜的元素组成相似,结构基本相同B生物膜成分的更新可通过囊泡实现C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膜上均可发生能量转换D人体内性激素的合成与性腺细胞的内质网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形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详解】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都是脂质和蛋白质,故生物膜的元素组成相似,结构也基本相同,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覆盖、贯穿其中,A 正确;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囊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如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与细胞膜之间可通过囊泡进行膜的转移,B 正确;在线粒体内膜上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为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叶绿体内膜上不能发生能量转换,C错误;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性激素属于脂质,故人体内性激素的合成与性腺细胞的内质网有关,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内质网的功能、能量转化的场所等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大多数植物气孔的开闭都遵循昼开夜闭的近似昼夜节律。但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称为“气孔振荡”。分析回答:(1)气孔的昼开夜闭与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白天,_,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气孔张开。夜间气孔关闭的原因是_。(2)“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其原因是_。(3)玉米的叶片直立,其上、下表面气孔数目较为接近;向日葵叶片平展,其下表面的气孔数量较多;有些水生植物,只在叶片上表面分布有气孔。试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_。【答案】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导致胞间CO2浓度上升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又能保障CO2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解析】【分析】1、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的联系通道,气孔的张开和关闭控制着植物水分蒸腾和CO2的吸收。2、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3、CO2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CO2固定形成C3,再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生成有机物等,场所是叶绿体基质。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1)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气孔张开,环境中的CO2通过气孔进入细胞,在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夜间植物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导致胞间CO2浓度上升,CO2溶于水之后呈酸性,保卫细胞pH 下降,水势上升,保卫细胞失水,使气孔关闭。(2)“气孔振荡”指的是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而气孔的张开和关闭控制着植物水分蒸腾和CO2的吸收,故周期性的开闭气孔可以避免水分的过度蒸腾散失,同时保证光合作用所需CO2的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3)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适应环境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不断进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意在强化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理解与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7当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比较严重的国家。鳄龟和巴西龟原产于密西西比河流域,我国多地水生生态系统中已经发现二者分布。鳄龟以肉食性为主,喜食新鲜鱼类;巴西龟以虾、虫、两栖动物、小鱼、水生植物为食。(1)湿地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和_组成的 _(开放/封闭)的生命系统。(2)鳄龟和巴西龟入侵,在缺少_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很容易剧增,导致入侵地生物_降低,生态系统的_下降。(3)为探究本地物种鲤鱼是否能通过视觉逃避鳄龟和巴西龟的捕食,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用透明玻璃将不透明的玻璃缸(100 cm60 cm20 cm)分隔为三室,如图甲。实验一,将10 条鲤鱼置于第二室中线处。实验二,在实验一基础上,于第一室中加入两只鳄龟。实验三,在实验二基础上,更换10 条鲤鱼,并于第三室中加入两只巴西龟。统计实验组远离捕食者方向的鲤鱼数量,以及对照组中同侧的鲤鱼数量。实验重复30 次。结果如图乙、丙。据图乙可知,实验一中线两侧鲤鱼数量大致相同。实验二加入鳄龟后,_。综合实验结果说明_。(4)由于弃养、放生、养殖逃逸等因素,巴西龟遍布我国野外。你认为放生是有利还是有害?并用已有生态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_。【答案】生物群落开放天敌多样性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或稳定性或稳态)鲤鱼能够通过视觉逃避鳄龟和巴西龟的捕食且鳄龟对鲤鱼的危险更大综合实验结果,说明鲤鱼可以通过视觉识别捕食者据协调与平衡、物种多样性等原理,解释有利或不利,逻辑合理即可。示例一:有利;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且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持和恢复具有促进作用。示例二:有利: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示例三:不利;放生会导致被放养生物不适应环境,或死亡或被天敌捕食。或者没有天敌,导致生物入侵。示例四:不利;放养的生物携带病原体,危害人类(或本地物种)健康【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详解】(1)湿地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需要输入太阳光能等能量,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2)鳄龟和巴西龟入侵,在缺少天敌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很容易剧增,导致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降低,营养结构简单,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或稳定性或稳态)下降。(3)为探究本地物种鲤鱼是否能通过视觉逃避鳄龟和巴西龟的捕食,分析研究人员做的实验及结果:据图乙可知,实验一中线两侧鲤鱼数量大致相同,实验二加入鳄龟后,随时间延长,远离捕食者方向的鲤鱼数平均值先下降,在8min 后略有增加,说明鲤鱼能够通过视觉逃避鳄龟和巴西龟的捕食且鳄龟对鲤鱼的危险更大。据图丙可知,实验三在实验二基础上,更换10 条鲤鱼,并于第三室中加入两只巴西龟,实验组三中随时间延长,远离捕食者方向的鲤鱼数平均值先下降,在4min 后略有增加,综合乙丙实验结果,说明鲤鱼可以通过视觉识别捕食者。(4)由于弃养、放生、养殖逃逸等因素,巴西龟遍布我国野外,根据协调与平衡、物种多样性等原理,有利的一方面如: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且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持和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等。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放生会导致被放养生物不适应环境,或死亡或被天敌捕食,或者没有天敌,导致生物入侵;放养的生物携带病原体,危害人类(或本地物种)健康。【点睛】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首先要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28果蝇(2n=8)羽化(从蛹变蝇)的时间约24h。已知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基因A1、A2和 A3分别控制羽化时间24h、19h 和 29h,但无法确定这三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现用一只羽化时间19h 的雌蝇和一只羽化时间24h 的雄蝇杂交,F1的羽化时间为24h19h29h=211。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果蝇羽化时间的基因有A1、A2 和 A3 三种,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性,这些基因遵循_定律。(2)根据以上数据,无法确定控制羽化时间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可通过统计_ 来确定。若统计结果为_,则说明控制羽化时间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否则位于常染色体上。(3)若 A1、A2、A3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它们的显隐性关系是_,亲本雄蝇的基因型是 _。【答案】不定向性基因的分离F1中羽化时间为19h 和 29h 的果蝇的性别比例都是雄性或(F1中羽化时间为24h 的果蝇的性别比例都是雌

    注意事项

    本文(贵州省毕节地区2021届第一次新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pdf)为本站会员(索****)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