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三次调研试卷含解析.pdf
-
资源ID:85760391
资源大小:635.86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三次调研试卷含解析.pdf
重庆市綦江县 2021 届新高考生物第三次调研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2n=4)处于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阶段细胞中核DNA 分子数为8,姐妹染色单体数为8 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处在图中C正常情况下,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在图中 阶段的细胞D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图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阶段的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减数分裂;表示受精作用;表示有丝分裂。【详解】A、阶段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核DNA 分子数为8,染色体数为8,姐妹染色单体数为 0,A 错误;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处在图中,都是着丝点分裂,分别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B 正确;C、正常情况下,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在图中 阶段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C正确;D、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图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及有丝分裂阶段的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受精作用完成前配子不含同源染色体,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含量、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2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25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此实验共有两个自变量:光照强度和施肥情况BD 点比 B点 CO2吸收量高原因是光照强度大C在土壤含水量为40%60%的条件下施肥效果明显D制约 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答案】A【解析】【分析】通过图解可以看出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有无施肥,因变量为CO2吸收量。解决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光照强度、温度、土壤含水量、肥料供应情况均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若单独改变某一条件,可以使光合作用强度继续增强,则该条件为此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在设计对照试验时,除自变量不同外,所有无关变量应相同;应确定适合观察的因变量,以对实验进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详解】A、本实验有不同光照强度、是否施肥、土壤含水量三个自变量,A 错误;B、D 点和 B点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不同,D 点光照强度大于B点,所以CO2吸收量高,B正确;C、通过图解D 点与 E点(或 B点与 F点)的 CO2吸收量比较,可看出施肥影响明显是在含水量在40%60%的条件下,C正确;D、C点土壤含水量较少,光合作用强度较低,在C点基础上增大土壤含水量,可提高其CO2吸收量,因此 C 点条件下限制玉米CO2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通过坐标曲线的分析,考查考生对坐标曲线、光合作用限制因素的分析能力以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还通过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考查考生对对照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能力。3在晴朗的夏季,将一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室外继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用C02浓度检测仪测定玻璃罩内C02浓度,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水平虚线:实验开始时玻璃罩内CO2浓度)。据图得出的正确判断是A FG段表明气孔关闭,不进行光合作用BE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比A 点时多CD 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H 点光合作用消失D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了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因此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图中D 点和 H 点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详解】A、FG段原因是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略有下降,但仍能进行光合作用,A 错误;B、E点时,透明玻璃罩内的CO2浓度与 A 点时相等,所以E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与A 点时一样多,B 错误;C、D 点和 H 点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 错误;D、K点与 A 点相比,璃罩内CO2浓度有所降低,说明有一定的有机物积累,因此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D 正确故选 D4某研究小组对长白山区的东北兔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组成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 成年组 小计雄性/只10 27 10 5 53 雌性/只8 20 10 7 44 合计/只18 47 20 12 97 组成百分比%18.56 48.45 20.63 12.23 100 性别比(:)1:1.25 1:1.35 1:1 1:0.71 1:1.20 A在调查时的环境条件下,东北兔的种群数量将趋于减少B完成本调查的关键在于年龄及性别的准确判定C东北兔幼年组、亚成年组的雄性比例较高,成年后则相反D东北兔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来进行估算【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幼年组和亚成年组雄性比例偏高,而成年组雌雄比例为11,成年组 雌性比例偏高,这有利于种群的繁殖。【详解】A、根据表格中不同龄组所占的比例可知,老龄组所占比例为1-18.56%-48.45%-20.63%-12.23%=0.13%,即种群的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在调查时的环境条件下,东北兔的种群数量将增加,A 错误;B、表格中统计了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故完成本调查的关键在于年龄及性别的准确判定,B 正确;C、由表格数据可知,东北兔幼年组、亚成年组的雄性比例较高,成年后则相反,C正确;D、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所以调查东北兔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来进行估算,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和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图表中相关数据,获取相关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B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C细胞质基质中的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D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 的解旋酶【答案】C【解析】【详解】只有在高温下酶的结构被破坏失去活性不可恢复,而在低温下酶只是活性降低;A 错误;根据酶的概念,酶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B 错误;细胞质基质中可完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第一阶段,即有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的酶;C正确;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DNA,DNA 复制和转录的时侯需要DNA 的解旋酶。D 错误。6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 R 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D基因突变就是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和重组【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A 错误;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 R 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正确;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D、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D 错误。故选 B。7无子西瓜的发育需要生长素,生产实践中通常会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给三倍体西瓜雌蕊授粉。当花粉萌发时,形成的花粉管伸入到雌蕊的子房内并将某种物质转移至其中,从而使子房内仍能合成生长素,促使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倍体西瓜的培育属于可遗传变异B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中需要用到生长素诱导多倍体形成C二倍体有子西瓜果实发育所需生长素是发育中的种子提供的D题干中的“某种物质”可能是催化色氨酸转变成生长素的酶系【答案】B【解析】【分析】无子西瓜的培育的具体方法是:(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期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2)用四倍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父本,杂交,得到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种子。(3)培养种子,就会得到三倍体西瓜。(4)这样的三倍体西瓜是开花后是不会立即结果的,还需要授给普通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以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成为果实。由于生长素所起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并不能导致植物的基因型的改变,所以该种变异类型是不遗传的。无子西瓜的培育是利用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详解】A、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A 正确;B、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中需要用到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B错误;C、二倍体有子西瓜果实发育所需生长素是发育中的种子提供的,C正确;D、题干中的“某种物质”可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可能是催化色氨酸转变成生长素的酶系,D 正确。故选 B。8某雌雄异株的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现用 X 射线处理某易感型雌株,使该易感型雌株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成为异常染色体,变为抗病型,让该抗病型雌株和野生易感型雄株杂交,杂交后代易感型雌株:抗病型雄株=2:1,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易感是显性性状,抗病是隐性性状B控制易感和抗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含有异常染色体的卵细胞不能参与受精D含有异常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能存活【答案】C【解析】【分析】由于该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诱变处理后,使得不抗病的植株染色体缺失后,变为抗病植株,让该抗病型雌株和野生易感型雄株杂交,杂交后代易感型雌株:抗病型雄株=2:1,由此可退出抗病植株为隐性,且该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染色体缺失导致个体性状的改变,因此缺失的是显性基因,才使得隐性基因得以表达,因此易感是显性性状,抗病是隐性性状,A 正确;B、杂交后代易感型雌株:抗病型雄株=2:1,性别比列不一致,因此控制易感和抗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 正确;C、设易感基因为A 基因,抗病基因为a 基因,则该抗病型雌株和野生易感型雄株的基因型为XaX-和 XAY,杂交后代基因型为XAXa:XAX-:XaY:X-Y-=1:1:1:1,由题可知杂交后代易感型雌株:抗病型雄株=2:1,因此含有异常染色体的卵细胞能参与受精,C错误;D、设易感基因为A 基因,抗病基因为a 基因,则该抗病型雌株和野生易感型雄株的基因型为XaX-和 XAY,杂交后代基因型为XAXa:XAX-:XaY:X-Y-=1:1:1:1,由题可知杂交后代易感型雌株:抗病型雄株=2:1,则 X-Y的个体致死,即含有异常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能存活,D 正确。故选 C。【点睛】该题目主要考查染色体和基因的位置关系,难度一般。9已知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挥免疫功能来消灭该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都能对该病毒进行识别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吞噬新型冠状病毒,依赖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无论是否侵入细胞,都可以与抗体结合并被清除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引起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免疫系统除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可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为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毒,A 错误;B、吞噬细胞可以识别并吞噬病原体,但是不能特异性识别,B 错误;C、抗体只能结合细胞外的病毒,不能进入到细胞内,C错误;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时事热点,主要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关过程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作答。10利用无色洋葱内表皮细胞,先后加入适量红墨水的蔗糖溶液和清水,开展“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中观察了两次,通过前后两次观察,采用了自身前后对照B细胞中液泡颜色变化:浅深浅C细胞吸水能力变化:大小大D视野中红色区域变化:小大小【答案】D【解析】【分析】(1)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低浓度的溶液或蒸馏水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如果所用溶液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发生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2)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3)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4)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详解】A、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A 错误;B、由于用的是无色洋葱内表皮,因此液泡无颜色,B 错误;C、细胞失水过程中,吸水能力增强,吸水过程中,吸水能力减弱,即细胞吸水能力变化:小大小,C错误;D、细胞失水过程中,细胞缩小,红色区域由小变大,吸水过程中,细胞涨大,红色区域由大变小,视野中红色区域变化:小大小,D 正确。故选 D。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但含量非常少B向日葵花向阳开,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不能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D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全部【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五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详解】A、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 正确;B、向日葵花向阳开,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C错误;D、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D 错误。故选 A。12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为:生长素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可将H+从膜内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从而有利于伸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据题意分析,生长素通过细胞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生长素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C质子泵的合成和运输与内质网有关D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中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为3-吲哚乙酸。生长素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属于膜蛋白,其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有关,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生长素通过细胞壁的方式不是跨膜运输,协助扩散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之一,A 错误;B、生长素是由色氨酸合成的,本质为吲哚乙酸(小分子有机物),不是蛋白质,不能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 错误;C、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其合成和运输与内质网有关,需要内质网的加工,C 正确;D、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 错误。故选 C。13中美胚胎学家联合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受精卵内存在两套独立纺锤体,从精卵结合到发生第一次有丝分裂期间,来自双亲的染色体并未相互融合,而是各自保持空间上的独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这里的融合指的是双亲染色体两两配对B精卵之间的识别和结合过程能够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受精卵的体积较体细胞大得多,有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受精卵与癌细胞都是未分化的细胞,都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答案】B【解析】【分析】相对表面积是指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详解】A、双亲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 错误;B、精子与卵细胞接触,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结合,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 正确;C、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C错误;D、癌细胞是畸形分化的细胞,脱离了正常分化状态,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细胞增殖和分化等相关基础知识。14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A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 H 的生成过程B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C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D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答案】A【解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一个共同点:第一阶段都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故 A 项错。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H,2 个阶段产生的H都参与第三阶段与氧的结合,而第二和第三阶段均在线粒体中进行,故B 对。对于 C项,各位应记住一些特例,比如在讲化能合成作用时,就讲到了硝化细菌能利用氨气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D 项也对,因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为其暗反应阶段提供H和 ATP,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化能合成作用等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熟练,属基础题。15为了研究酵母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3H 标记的亮氨酸,然后观察相应变化,相关结构关系如图甲所示,测得有关的生物膜面积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图甲中细胞膜上能观察到3H 标记B图甲中细胞器 能首先观察到3H C细胞核内可能出现3H 标记D图乙中c 对应图甲中的【答案】B【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 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 细胞膜。题图分析,图甲中 为游离的核糖体,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为内质网,为高尔基体;图乙中 a 为内质网,b 为细胞膜,c 为高尔基体。【详解】A、由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可知,图甲中细胞膜上能观察到3H 标记,A 正确;B、图甲中细胞器 和 核糖体上能首先观察到3H,B 错误;C、细胞核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当3H 标记的亮氨酸参与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中之后,会使细胞核出现3H 标记,C 正确;D、由分析可知,图乙中c 对应图甲中的,D正确。故选 B。16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下图是突触 2 抑制突触1 兴奋传导的过程,以及突触1 和突触 2 兴奋传导时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离子通道甲和乙都是蛋白质,空间结构相同,接受适宜刺激后都会使空间结构改变B兴奋从A 处传导到B 处时,导致突触2 处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CB处膜电位未发生变化,是因为离子通道乙处内流的是阴离子D突触 2 中的神经递质作用后,部分被突触后膜吸收【答案】C【解析】【分析】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肌肉细胞之间形成的结构,我们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形成。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转化为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其对应的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下一个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兴奋后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抑制后突触后膜仍旧为外负内正,但电位差可能进一步加大。【详解】A、离子通道甲和乙都是蛋白质,但结构不同,A 错误;B、A 处的兴奋无法传导到B 处,而且突触2 的信号转化也不是A 处的兴奋导致的,B 错误;C、突触 2 释放抑制性递质,可导致突触后膜阴离子内流,抑制该处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C正确;D、由图可知,突触2 释放的递质部分被突触前膜回收,而非突触后膜,D 错误。故选 C。17普通小麦6n=42,记为42E;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 14M,长穗偃麦草中某条染色体含有抗虫基因。下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抗虫小麦新品种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不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产生的F1为四倍体B 过程目前效果较好的办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3M 或 4M D 过程利用辐射诱发染色体发生易位后即可得到戊【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分析题图:图示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抗虫小麦新品种的过程先将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F1,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甲;再将甲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乙,乙再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丙,经过选择获得丁,最终获得染色体组成为42E 的戊。【详解】A、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A 错误;B、F1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可育,因此 过程目前效果较好的办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不能处理萌发的种子,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乙中来自燕麦草的染色体组是一个,因此乙中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21+07M,因此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07M,C错误;D、过程利用辐射诱发染色体发生易位和数目变异后可得到戊,D 正确。故选 D。18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下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2 号携带该致病基因C3 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D1 和 2 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基因带谱可知,4 号患病,基因带谱在下面,说明下面的基因为致病基因,则上面的带谱说明为正常基因,1 号含有两种基因,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说明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5 号含有两种基因。3 号只含有正常基因,为显性纯合子。【详解】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1 号和 4 号有相同的条带,说明1 号也含有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正确;根据A 项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 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2 号,故 2 号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B 正确;根据基因带谱可知3 号没有致病基因,故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C错误;根据A 项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1 和 2 的基因型均为Aa,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D 正确。故选 C。19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 的某生物体内两个不同时期的分裂模式图,其中染色体上标注的是相应位置上的基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 中两个细胞的中央将出现赤道板B图 中细胞 2 的基因型是AaBB C图 所示的细胞中有4 个染色体组D图 所示的细胞中有4个四分体【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 中细胞 1 与细胞 2 无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内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两个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图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在细胞的赤道板,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详解】A、图 中两个细胞的中央将出现细胞板,细胞中央没有赤道板结构,赤道板是人们假想的平面,A 错误;B、据图 可知,细胞1 与细胞 2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1 的基因型是Aabb,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A、a 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图 中细胞 2 的基因型是AaBB,B正确;CD、图 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中含有2 个染色体组、2 个四分体,C、D 错误。故选 B。20右图为人体某生理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甲为甲状腺细胞,物质a 为甲状腺激素,则乙可为是下丘脑细胞B若甲为突触前神经元,物质a 为神经递质,则乙可为肌肉细胞C若甲为下丘脑细胞,物质a 为抗利尿激素,则乙可为肾小管细胞D若甲为浆细胞,物质a 为抗体,则乙可为位于靶细胞内的病毒【答案】D【解析】【分析】如果细胞甲是甲状腺细胞,其分泌的物质a是甲状腺激素,其靶细胞可以是下丘脑细胞,这是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机制;如果细胞甲是突触前神经元,物质a 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可以是肌肉或腺体的细胞膜;若甲为下丘脑细胞,物质a为抗利尿激素,其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若甲为浆细胞,物质N 为抗体,则乙可为位于内环境中的病毒。【详解】A、若甲为甲状腺细胞,物质a 为甲状腺激素,则乙可为是下丘脑细胞,A 正确;B、若甲为突触前神经元,物质a 为神经递质,则乙可为肌肉细胞,B 正确;C、若甲为下丘脑细胞,物质a 为抗利尿激素,则乙可为肾小管细胞,C正确;D、抗体分布在内环境中,不能与细胞内的病毒结合,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知识。解题关键是对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描述的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理解,并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1液泡膜上存在H+ATP酶,能从细胞质中运输质子进入液泡,导致液泡的pH 为 11,细胞质pH 为2021。液泡这种转运质子的运输方式属于()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扩散D胞吞【答案】B【解析】【分析】方式跨膜运输非跨膜运输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胞吐条件高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低浓度,载体蛋白高浓度 低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载体蛋白,能量能量能量【详解】液泡 pH 为 1.1,酸性,细胞质pH 为 2.02.1,碱性,液泡中H+浓度大于细胞质中,因此H+能从细胞质中进入液泡(低浓度到高浓度),该方式为主动转运。故选 B。22发菜属于蓝藻类,具有降血压的独特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发菜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发菜具有降血压的功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发菜的遗传物质是DNA 和 RNA D发菜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发菜为素材,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生物价值等。常见的蓝藻有蓝球藻(色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等。蓝藻是一类藻类的统称,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型生物。【详解】A、发菜属于蓝藻类,是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存在线粒体,A 错误;B、发菜具有降血压的功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C、发菜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D、发菜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D 正确。故选 D。23鸡的片状羽基因(A)对丝状羽基因(a)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芦花羽色基因(B)对非芦花羽色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一只芦花片状羽鸡与一只非芦花片状羽鸡交配,F1代的母鸡中约有 3/8 为非芦花片状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亲本中芦花片状羽为母鸡,基因型为AaZBW B亲本都能产生4 种配子,其中含Zb的占 1/4 CF1代公鸡的表现型有2 种,比例为1 1 D亲本公鸡能形成含aaZbZb的次级精母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一只芦花片状羽鸡与一只非芦花片状羽鸡交配,F1代的母鸡中约有3/8 为非芦花片状羽”,3/8=1/23/4,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Zb和 AaZbW。【详解】A、据题干可知,亲本中母鸡为非芦花片状羽,基因型为AaZbW,A 错误;B、亲本能产生4 种配子,其中含Zb的占 1/2,B 错误;C、F1代公鸡的表现型有4 种,比例为3 311,C 错误;D、亲本公鸡能形成含aaZbZb的次级精母细胞,D 正确?故选 D。24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体积不断增大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调控的C癌变的细胞不保留原来细胞的特点,具有无限增殖能力D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受到细胞内物质的限制而不表现全能性【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2.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沉积;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A正确;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凋亡,B正确;C、癌变的细胞仍保留原来细胞的某些特点,C错误;D、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要表现出全能性必需要离体,如果不离体,细胞全能性会受到抑制,不能表现出来,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25如果一个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 个核苷酸对,不可能的后果是()A无法转录出mRNA B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可能减少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增加多个氨基酸D翻译的蛋白质中,增加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碱基对的替换会引起个别密码子改变,碱基对的缺失或增添可能会引起多个密码子改变。2、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会发生改变,进而以 mRNA 为模板进行的翻译过程中氨基酸序列、种类、数量可能会发生改变。【详解】A、一个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 个核苷酸对,但其之前的基因仍可进行转录形成mRNA,A 错误;B、一个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 个核苷酸对,可能使转录出的mRNA 上终止密码子前移,导致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减少,B 正确;C、一个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 个核苷酸对,可能使转录出的mRNA 上终止密码子后移,导致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增加多个氨基酸,C 正确;D、基因中部增加1 个核苷酸对,使信使RNA 上从增加部位开始向后的密码子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合成的蛋白质中,在增加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能正确分析替换、缺失和增添造成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酵母菌的蛋白质可作为饲料蛋白的来源,有些酵母菌能以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研究人员拟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可利用工业废甲醇的酵母菌,这样既能减少污染又可变废为宝。下图为主要操作流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培养基时,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组分,将其溶解、定容后,调节培养基的_,及时对培养基进行分装,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在加热排除高压锅内原有的_后,将高压锅密闭,继续加热,通常在 _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可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2)取步骤 中梯度稀释后的适量液体加入无菌培养皿,然后将高压蒸汽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_(25/50/80)左右时倒入培养皿混匀(步骤),冷凝后将培养皿倒置,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3)挑取平板中长出的单菌落,按步骤 所示进行划线纯化,下列叙述合理的是_。a为保证无菌操作,接种针、接种环使用前都必须灭菌b挑取菌落时,应挑取多个菌落,分别测定酵母细胞中甲醇的含量c划线时不能划破培养基表面,以确保能正常形成菌落d第二区以后的划线起始端要与上一区的划线的末端相连接,最后一区的划线末端不能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4)步骤 的培养中,应加入_作为碳源,并加入适量的氮源、无机盐和水等成分。为监测发酵罐中酵母菌活细胞的密度,取2mL 发酵液稀释1000 倍后,加入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用如图所示的计数室规格为 25x16 型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要达到每毫升4x109个活酵母菌细胞的预期密度,理论上,图中标号 五个中格里的呈_色的酵母菌细胞总数应不少于_个。【答案】pH 冷空气(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50a、c、d 工业废甲醇无40【解析】【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分析题图:称量土样,里面含有需要分离的酵母菌;表示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表示平板划线法,进行纯化培养;表示扩大培养,获得更多的酵母菌。【详解】(1)配制培养基时,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溶化,调节培养基的pH,及时对培养基进行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在加热排除高压锅内原有的冷空气后,将高压锅密闭,继续加热,通常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可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2)倒平板需要将培养基冷却至50进行。(3)a、接种针、接种环使用前都必须灭菌,做到无菌操作,a 正确;b、挑取菌落时,应挑取多个菌落,分别测定培养液中,而不是细胞内甲醇的含量,b 错误;c、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否则大量酵母菌聚集,不能形成正常菌落,c 正确;d、第二区域以后的划线区域的菌种来源于上一区域的末端,所以第二区以后的划线起始端要与上一区的划线的末端相连接,并且最后一区的划线末端不能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d 正确,以便于分离菌落。故选 acd。(4)本实验的目的是分离出可利用工业废甲醇的酵母菌,所以应该以甲醇作为碳源,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无色细胞才计数;为监测酵母的活细胞密度,将发酵液稀释1000 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用2516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 个中格中的细胞数,达到每毫升4109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则n80400(0.1 103)2000=4109,则 5 个中方格中无色酵母菌不少于4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食用菌菌种扩大培养并保存的过程中涉及的培养基配制、灭菌及菌种转移和保藏的一些基础知识,考生需注意归纳总结,才能减少犯错。27浙江安吉的余村坚定践行从“靠山吃矿”走向“养山富山”的生态文明之路,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典范。请回答下列问题:(1)余村三面青山环抱,竹海连绵,植被覆盖率非常高,具有极佳的山地小气候,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2)余村践行的生态文明之路实质上是群落_的过程,通过治理,矿山变为青山,说明人类活动可以_。(3)竹海中毛竹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