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高一历史教案模板(4篇).docx

    • 资源ID:85863771       资源大小:31.66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高一历史教案模板(4篇).docx

    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高一历史教案模板(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案评价优缺点用语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推翻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游行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游行示威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5.4 学生为主力北京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教案评价优缺点用语篇2 说教材: 此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是高一历史(人民版)上册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部分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百年时间内,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中国主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抗战开始时间的问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战阶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最大特点是"全".全体现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量的支持。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体现。其次是一场持久战;最后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抗战的伟大体现: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任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多维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精心设计问题群,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辩论纠误,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本人将担任抗战纪念馆馆长,并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课题。 说学法: 学生以参观抗日战争纪年馆的形式来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内容,四位同学将担任抗战纪念馆分馆馆长并做好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课前准备。其余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在体念中自主、互动学习,进行知识的辨析和迁移。 说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以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方式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说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 3、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屏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一纲一本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的课堂教学观可以概括为"六点论",即凸显重点、破袭难点、呈现亮点、追踪热点、教的有效点、学的轻松点。 说教学目标: 在"六点论"课堂教学观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是体现"合理"性,可能性,避免"假、大、空". 知识与能力:一方面,落实"双基"另一方面,一堂课不可能解决学生各种能力问题,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意识; 过程与方法:角色扮演法、材料法、图片法、图示法、研究性学习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客观评价事物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体会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含义。 说教学重点: 分析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原因、表现及结果,探究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确立依据:因为她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和后方),全国各阶级、各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个弱国,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反对外敌入侵又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说教学难点: 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确立依据: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个弱国,日本是一个强国,因而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说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做好扮演纪念馆馆长的准备工作。 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做好扮演专题馆分馆馆长的准备工作。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展示受侵华军细菌战毒害的中国民众和王选女士为细菌战受害者索赔而奔走街头这两张照片引出本课的内容-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师作为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57年前的那场战争。 二 教材处理 抗日战争这一章节内容在老教材中需要6个课时才能讲授完而新课程只安排一个课时。因此我将本课内容设计为一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模式,教师客串纪念馆馆长,个别同学担任分馆馆长身份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来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三 参观纪念馆 馆长:同学们此次参观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本纪念馆分为一个综合馆和五个专题馆(日军罪行、中国抗战、铁血忠魂、影音经典、献花留言)。同学们可按展厅依次参观。 综合馆 内容简介 :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侵占了整个东北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了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最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吁请抗战,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国民党爱国官兵及关外人民以各种方式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华北事变后,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积极筹划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日本相继发动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随即改变中共领导的军队并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了。 全民族抗战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1937.7,7-1938,10月)国民政府积极组织了四次会战,分别是凇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在正面战场上抗击了大量的侵华日军。 战略相持:(1938.10-1945.8)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物力、财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进攻。而中国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战略反攻:(1945.8-1945.9)1944年敌后战场开始了局部反攻,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配合下,中国军民展开全面反攻。日本政府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了投降书。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教案评价优缺点用语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隋统一的过程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著名。 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 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设问:结合课前展示汴河怀古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灭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么? 学生回答:有一定关系,修建大运河时劳民伤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满,最后发生起义。 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隋炀帝还频频发动战争,种种行为导致社会生产下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大规模起义。 (三)唐朝统一 教师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片段提问:隋炀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又是谁取而代之统一全国的? 学生总结: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后来唐军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教师追问:唐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稳定政局,为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好铺垫。 教师总结:唐统一后给后面几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为盛极一时的繁荣强国。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收集隋朝相关资料,下节课谈谈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四、板书设计 教案评价优缺点用语篇4 一、知识目辬: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辬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A、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第 25 页 共 25 页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高一历史教案模板(4篇).docx)为本站会员(33****8)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