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df
-
资源ID:85879008
资源大小:1.36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df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重点弄清下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积累。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理清思路。3.品味文本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二知人论世 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427 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三文学常识 归去来兮辞并序 是陶渊明辞赋中的经典之一,是他在人生道路上面临一次重大选择和激烈的思想矛盾的产物,是他诀别官场、受拙归田的宣言书。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心态。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这篇文章颇有偏爱,评价甚高:“东晋无文,惟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有光:“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他有如下特点:句式散化,一般押韵。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兮”字,虚词置于句腰,一般每句三拍。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四反复诵读,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诵读。2.指导诵读规律。归去来兮辞在行文和抒情方式上,继承了楚辞的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读出其中饱满的感情。本文共有 60 句。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做稍长停顿。这既是对文章节奏的审美体验,也是对文字所蕴含情感的品味。3.再次诵读归去来兮辞,诵读前请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什么?预设:第一段:决计归去;第二段:归园之乐;第三段:隐居之乐;第四段:综述情志。五学习序言 1.自读序言,凭借注释翻译。2.序言又称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序言中交代了哪些信息?试给序言划分层次,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明确:第一层:就职的经过(原因):家贫、求生无术;亲故劝出仕、家属引荐;诸侯惠爱、心惮远役;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第二层:辞官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三层: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六疏通文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第一段:决计归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2.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3.重点解析 第一层:将归之愿、欲归之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喟然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仿佛久受拘束之后忽得解脱,一声长叹,似乎是舒缓的自问,其实是峻峭的决绝,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同时点出了作为核心的“归”字和作为全篇线索的“田园”二字。“心为形役”的“役”义为身不由己,作者“质性自然”,不愿心志受到形体的役使,此为作者归隐的原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典故,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口中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道德如此衰微,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那些从政的人危险呀!”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走几步避开了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作者引用楚狂接舆的歌词,微加点化,形神俱似。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诗人看穿官场的恶浊,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此时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似一声惊呼,诗人如梦初醒般发现生活跟自己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于是立即迫不及待地退将回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文章在开头就直接表达离开官场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而这种强烈的情感又是由一个“悟”(或“觉”)字来统领的。诗人为何要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因为他已经悟出了自己“久在樊笼里”、田园已芜、心为形役,悟出过去的是无法再追回来了,但是眼前的还是可以好好把握的。“悟”字统领全篇,为文章抒情之总纲。“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包含了对自己人生的复杂思考和多样情感,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对自己误入尘网的沉痛追悔,又不乏决意归隐的庆幸自得;既是自我觉醒的宣言,又是永绝于污浊官场的宣言。在反思与抒情之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第二层:望归之情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四句展开想象,悬想归程的情景和自己的心情。“遥遥”“飘飘”叠词,表达出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一“问”一“恨”,含蓄地表达了归心似箭的感觉。这里可见诗人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合作探究 开头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喟叹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奚惆怅而独悲?”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反问句表达痛苦之强烈。本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责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悔悟庆幸“悟”“知”“觉”自我觉醒 “舟遥遥”“风飘飘”轻松愉快“问”“恨”归心似箭 5.小结 第二段:归园之乐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2.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3.重点解析 思考:第二段分几层,请概括每层内容?第一层:初抵家情景“乃瞻衡宇”瞻:远望。与前面归心似箭、急盼天明相扣合。典故,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该典故原是一首劝世诗的首句,它告诫人们要安于贫贱,对生活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作者在这里引用此典,一方面是说自己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诗人将与官场决绝,安于贫贱地过着田园生活。“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欢迎主人辞家归来,主仆同心,长幼有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两动一静,画面充满情味又有节制,既是描写画面,更是表现心情。“三径就荒。”该典故出自三辅决录。“蒋诩归里,荆棘塞门,舍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作者引用西汉蒋诩的故事,一是惋叹,恨自己不早归;二是欣喜,手植松菊依然无恙;三是自喻,自况蒋诩,松菊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坚芳的品格。“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用自况自喻之法,在向我们描绘那个“性本爱丘山”的高洁孤傲、卓然独立的诗人形象。“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呼应序文中的“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樽满”即是平生之愿已足。第二层:居室之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写尽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举酒观树,悠闲自得,舒心展颜;倚窗吟啸,傲气犹存,安处陋室。“审容膝之易安。”该典故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赉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夫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高车骏马连接成队,形容高贵显赫),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j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作者化用北郭先生辞楚庄王之聘,以北郭之妻子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的心志。“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补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一个“不堪”,一个“不改”,体现了颜回的安贫乐道、淡泊。远离官场的大场面,摒弃繁弦急管,仅能容膝之方寸之地反而更能心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对比,即物质生活的清贫与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我们理解了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第三层:田园之乐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每日涉园,意趣无限,摒绝凡尘;扶杖闲游,远观流云,或有会心。这里既有独处园内时不可与人道的趣味,又有独自出游时遥望远方,无从揣摩的凝望。“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有道家的返璞归真,无欲无求的意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之中有真意,静观自然,泯然物我,因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化境。无心是比随心而动更高的一层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真意”是什么(诗人心中真正的意趣)?为什么会有“真意”。因为心远,心远的本质是心静,心静所以能不为外物所扰,所以能静观自在。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陶公诗中四句写景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花人鸟,一片化机,天真自具。4.合作探究“松菊犹存”“抚孤松”有什么深刻内涵?明确:“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是高洁、脱俗的象征。“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抚孤松”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明确:拟人、借景抒情,把云和鸟人格化,说明出仕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倦飞”,是因为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形象地表现了“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5.小结 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诗人有如鱼得水之快感。这里有小径、松菊、酒盏、壶觞、庭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天真烂漫的小孩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还有那没出场的爱妻,其见到丈夫归来深情微笑、热情款待的动人场景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真是归隐后“无案牍之劳形”,有天伦之享乐。接下来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写涉园观景,这是园中之乐;写景状物抒情,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这可不是一般迁客们的闲适之情,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第三段:隐居之乐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2.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3.重点解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补充: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止,尽“兴”方乐。这是一种从心所欲、率性而为的性情。“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自然的清泉流过陶公苦痛的心灵河床,疏导了他的挣扎和矛盾,冲刷忧闷,抚平伤痛,让其心灵苏醒活泛,心泉开始自由畅快地涓涓流淌。山水景物的宁静和谐,给予陶公内心的 欣喜自得。“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受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补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得时”,指不违背性,顺天安命,得时而荣。“化”,出神入化,最高境界;化境,造化,“造化钟神秀”,大自然。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同节律,让生命随大化而永在。4.合作探究“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怀?明确: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明确:悦亲戚之情话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为伴的悠闲之乐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与乡邻交往之乐、劳动之乐 窈窕寻壑,崎岖经丘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中国士大夫去田园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却不同,不同处在哪里?明确: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作者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明确:由物哀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体会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些沉郁,但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5.小结 自然在陶渊明那里,不仅是一处怡人的风景,还是一种平淡自如、轻松自在的生活,是一份平和宁静、从容淡定的心情,也是一份从心所欲、率性而为的性情,更是一种顺天安命、天人合一的境界。繁华落尽见真淳。自然之美,美在其真。山水之间有真意,田园生活有真趣,率性而为真性情,乐天安命真人生。如果说上面写的这些都还是停留在诗人的主观感受上,并不足以让读者信服诗人所追求的田园生活令人向往的话,那么,文章中诗人浓墨重彩地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则足以让我们看到田园的美好,让人陶醉了。“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 涓而始流。”在这里,诗人写了和亲戚的情话,借琴书以消忧,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水,探幽寻奇。诗人设置的这一切都是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传递出的是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第四段:综述情志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2.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3.重点解析“或植杖而耘耔。”该典故出自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边,遇到一位老者,用手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者说:“体有四种,谷分五类,你不说清楚特征我怎么知道谁是你老师?”把手杖立在一边去除草,子路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老者留子路在家里过夜,还杀了鸡蒸了米饭来招待他,并让两个儿子出来拜见他。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之后,告诉了自己的经历。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和子路返回去拜见老者,到老者家之后,老者一家都已经离开了。)作者在这里暗用荷蓧丈人的故事来寄寓自己的志趣:及时躬耕,自得其乐。“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两句在向我们描绘一位有时在良辰胜景之时独自出游,有时又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的隐者形象。这何尝不是作者一生的志愿?“登东皋以舒啸。”该典故出自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 大人先生传。”作者在这里暗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流连山水,吟诗自娱。“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两句仿佛在给我们描绘一位有时登山长啸,有时又临水赋诗的悠闲者形象。这不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吗?4.合作探究“曷不委心任去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明确:诗人感叹人生苦短,余日不多,强调顺其自然,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如何理解“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明确: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作者田园生活的全部元素,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质朴的情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有什么作用?明确:卒章显志;表明了乐天安命的思想,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5.小结 诗的最后一节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诗人发出委婉自问,振起下文的自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是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里从正面作答,以自然之趣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以反问的语气坚定地表明了自己“乐天安命”的思想,可谓卒章显志。委婉含蓄之情趣寓于淡远潇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之中。宋人叶梦得评说:“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卷上)。总结:陶渊明对自然的体悟有三个不同的境界:在第一层境界里,山水景物的宁静和谐,给予陶公的是内心和谐的欣喜。在第二层境界里,自然界的万象景物,在陶公眼中,已转换成生命中的某些情操,也就是摆落了它们外在的形貌,而袭取了它们内在的精义。如松、菊、琴、书。在第三层的境界里,陶公不必刻意摆落物象,达到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化静,这正是他虚静心灵的最高境界。外在环境有不同,但心不为外物所影响。山花人鸟,一片和谐,乘化归去。陶渊明在自然中获得了“自然”。陶渊明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心灵的大自在。七拓展 1.乐天安命、厌恶官场的陶渊明,是受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而辞官归隐的,那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是否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呢?思路提示一:我认为不能。辞官归隐,陶渊明就永远无法实现其“大济苍生”的宏愿了,如果他能够坚持为官,并且与贪官污吏做斗争,仍然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思路提示二:我认为能。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一点恰恰体现了陶渊明的高洁品格,实现了其人生价值。思路提示三:我认为能。因为陶渊明在官场无所作为,辞官归隐后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并且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后世影响极大。因此,陶渊明的人生价值通过他的不朽诗文得以体现。思路提示四:我认为能。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陶渊明之后许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都会从陶渊明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慰藉自己。这也是陶渊明人生价值的实现。2.归去自然:世界那么大,选择归去的陶渊明除了自然田园,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选择?此问题有两个方面:陶渊明辞官后可以到哪里,做什么?若只能归于自然田园,那自然对他有什么魅力?钱钟书说“回家”:“归去是历程,自然只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 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道德经:人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海德格尔: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家、故乡、自然是我们困顿时的精神栖居之所。人是大自然的产儿,回到自然母体的怀抱,我们才能体味生命最原始、最本真、最朴素的意味。八总结 一阙归去来兮辞,不仅是一次涉园和一场农事,更是一场心灵的大丰收。“真人”陶渊明怀着一片天真,在那个晨光熹微的早晨,走出了那个自己虚耗了 13 年光阴,几度往返浮沉,却大失所望的官场,走进了自然,也获得了“自然”。自然如同一剂清凉散,抚慰了陶渊明的焦灼,疗治了他的伤痛,构筑了他逃避现实的精神避难所。自然也如同酵素,催化他勃郁的诗情,抵达文学创作的审美新高度。他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告诉了我们,人应该怎样活着,告诉我们当我们疲倦时、困惑时、沮丧时、受伤时,甚至无路可走时,该回到那里去。九作业:背诵归去来兮辞 十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十分悲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充满了自责与懊悔。2)诗人的自恕自我安慰之辞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回家途中,他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同时,他不断的“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现出归心似箭,恨不能一下子回到家的急切心情。4)在家的日子,诗人是快乐的,从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可见,他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5)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表现精神上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清贫之间对比的句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6)写出 归去来兮辞 中表现诗人享受园中之乐的 句子: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7)写出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8)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诗人跟乡里故人和农民交往的句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9)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出游中所见的句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0)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出游所感的句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11)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 期。12)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的句子: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13)归去来兮辞 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描绘了作者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乎天命”的思想,卒章显志。14)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既自以心为形役。”15)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16)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17)归去来兮辞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18)归去来兮辞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自然环境的两句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19)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形得到了得到了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20)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因自然形象的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终结。2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田园中回到田园谈及劳动的内容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22)归去来兮辞诗中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2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24)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2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6)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27)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28)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29)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3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3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2)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3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34)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35)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36)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37)归去来兮辞中“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38)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写作者辞官归家,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9)归去来兮辞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几句写出了陶渊明归家时欣喜若狂,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两句写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妻子比谁都盛情,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40)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的句子是:悦亲戚之情话,乐情书以消忧。41)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42)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43)归去来兮辞 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44)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45)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6)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几句描写了诗人的理想人生: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47)归去来兮辞 中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与亲戚们愉快地谈心,怡然自得地读书弹琴的句子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48)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 心得到了得到 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