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测试题(答案解析).pdf
-
资源ID:85889693
资源大小:1.28M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测试题(答案解析).pdf
一、选择题 1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A B C DC 解析:C A、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0,核外电子数为 10,故表示的是氖原子,故 A 错误;B、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1,核外电子数为 11,故表示的是钠原子,故 B 错误;C、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6,核外电子数为 18,故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故该图表示的是硫离子,故 C 正确;D、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7,核外电子数为 17,故表示的是氯原子,故 D 错误。故选 C。2下列图示的各物质(或元素)相对含量错误的是()A地壳中的元素分布 B空气的组成 C人体中的元素分布 D海水中的元素分布B 解析:B A、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硅、铝、铁,正确;B、空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1%,图中气体的比例明显不符合实际,错误;C、人体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碳、氢、氮等,碳、氧、氮、氢合计约占了 96,正确;D、海水中的前四种元素是氧、氢、氯、钠,正确;故选 B。3如图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6.9g B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53 C碘原子的中子数为 53 D碘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 解析:B 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此选项错误;B、碘的原子序数是 53,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53,此选项正确;C、原子中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此选项错误;D、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故选 B。4与铵根离子(+4N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粒子是()A+Na B-OH C2H O DLiFA 解析:A+4NH中N原子的质子数为 7,H原子的质子数为 1,所以+4NH的质子数为 11,电子数=11-1=10;A+Na中质子数为 11,电子数=11-1=10,符合题意;B-OH中O质子数为 8,H原子的质子数为 1,所以-OH质子数是 9,电子数=9+1=10,不符合题意;C2H O中O质子数为 8,H的质子数为 1,所以2H O质子数=1 2+8=10,分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其电子数也为 10,不符合题意;DLiF中Li质子数为 3,F的质子数为 9,所以LiF质子数=3+9=12,分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其电子数也为 12,不符合题意。故选 A。5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A水银温度计测体温的原理,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增大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D1L 大豆与 1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C 解析:C A、水银是汞的俗称,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水银温度计测体温的原理,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的间隔增大,选项说法不合理;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变大,而不是体积变大,选项说法不合理;C、分子是在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所以加入糖的水变甜,选项说法合理;D、1L 大豆与 1L 水混合总体积小于 2L,大豆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选项说法不合理。故选:C。6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和原子都不带电,所以不带电的微粒都是分子和原子 BH2O 和的 H2O2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任何情况下不能再分 DO2-、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8,所以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8B 解析:B A、分子和原子都不带电,但不带电的微粒除了分子、原子还可以是中子等,错误;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正确;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不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错误;D、离子如锂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2,不是 8,错误;故选 B。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A空气液化分子间间隔改变 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C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B 解析:B A、空气液化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小的缘故,故解释正确;B、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高时间隔变大,温度低时间隔变小的缘故,故解释错误;C、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解释正确。D、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是体现的碘分子的性质,故解释正确。故选:B。8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变大 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数目变多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子种类变化 D氧气和液态氧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B 解析:B A、干冰升华是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变大,故解释正确;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起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变大造成的,故解释不正确;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解释正确;D、氧气和液态氧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故解释正确;故选 B。9对于 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等;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质量几乎相等;A B C DC 解析:C 1个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形成 Fe2+,失去 3 个电子形成 Fe3+,它们的核电荷数没有发生改变,故它们的核电荷数相同,说法正确;1个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形成 Fe2+,失去 3 个电子形成 Fe3+,则 Fe3+、Fe2+、Fe 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说法错误;1个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形成 Fe2+,失去 3 个电子形成 Fe3+,它们的电子层结构不相同,说法错误;Fe3+、Fe2+、Fe 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而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原子核上,一个电子的质量是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则三者的质量几乎相等,说法正确。说法正确。故选 C。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C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D 解析:D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因此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错误;B、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故错误;C、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故错误;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故正确;故选:D 11下列实验探究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探究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结论 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在不断运动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 AA BB CC DDA 解析:A A、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右边烧杯中时,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C、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不符合题意;D、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复燃,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不符合题意。故选 A。12如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钠、镁、铝三种原子都有 3 个电子层 B氢、锂、钠三种原子的最外层都有 1 个电子 C铍、镁两种原子易得到电子变成离子 D图中有五种金属元素C 解析:C A、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元素就位于第几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都位于第三周期,所以三种原子都有 3 个电子层,此选项正确;B、氢、锂、钠三种原子的最外层都有 1 个电子,此选项正确;C、铍、镁两种原子最外层都有 2 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此选项错误;D、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所以图中有五种金属元素,此选项正确。故选 C。13能量的改变会引起分子运动的速率发生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常年冻土中的水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B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液滴会放出热量 C水分子发生能量改变后一定会发生状态的改变 D风吹会带走热量,因此有风不利于湿衣服的晾干B 解析:B A、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故 A 不正确;B、水蒸气遇冷会释放能量,分子间隔变小,故 B 正确;C、水分子发生能量改变后不一定会发生状态的改变,故 C 不正确;D、风可以加速水分子的运动,故 D 不正确。故选:B。14如图是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硫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 6 个电子 B硫原子核内有 16 个质子 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B 解析:B A、由图可知,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 2 个电子,A 错误。B、由图可知,硫原子核内有 16 个质子,B 正确。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高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C 错误。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银、阴离子,D 错误。故选:B。15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A化学性质相同 B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它们表示两种元素 D表示的是原子,表示的是阴离子C 解析:C A、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B、所示的粒子核内质子数为 13,为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C、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和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 2 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表示的是原子;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 1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1)构成氢气的粒子是_(填“氢分子”或“氢原子”)。(2)根据图 A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 硅属于金属元素 B 硅原子中的质子数是 14 C 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80g(3)根据图 B-E中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图中粒子共表示_种元素(填数字)。C 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硫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填序号)。氢分子B3B 解析:氢分子 B 3 B (1)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氢气的粒子是氢分子;(2)A、由名称可知,硅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错误;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硅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14,选项正确;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下边的数字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出来,选项错误。故选 B;(3)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图中 CD 质子数相同,是一种元素,故 B-E 中粒子共表示 3种元素;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C 为 16 号硫元素,原子最外层有 6 个电子;BC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点睛】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17下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其中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填元素符号)(2)若带有 2个单位的正电荷,则 x=_;其所代表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周期。Ar12 三 解析:Ar 12 三 (1)稳定结构是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 8(氦是达到 2),其中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核外电子数为 10,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质子数为 10 的元素符号是 Ar。(2)若带有 2 个单位的正电荷,则最外层失去了 2 个电子,x=2+8+2=12,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该原子有 3 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18下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有关的 4 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1)由图可知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2)钠元素和氯元素都位于周期表中的第_周期;(3)A粒子的化学符号_;A 和 B 的化学性质_(填“相似”或“不同”);(4)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填字母)。A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B各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C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不同45 三 Na+不同 A【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 B 表示钠原子 C 表示氯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或“=”或“”)。26 解析:26 碳 12 原子的质量为 1.99310-29kg,一种钛原子的质量为 7.95110-29kg,则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9297.951 104811.993 1012kgkg;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已知钛原子的原子核外有 22个电子,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 22,又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其核内中子数为 48-22=26;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4,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48,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真实质量成正比,则等质量的金属钛和金属镁含有原子的数目关系:钛镁。20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魔棒生烟”的魔术(如图一),当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时会产生白烟。为了揭秘这个魔术,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浓盐酸会挥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6.5,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7。然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一步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试回答以下问题:(1)图一中“魔棒生烟”的魔术中两根玻璃棒无需接触,只要靠近就能产生白烟,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2)图二中同时打开开关 a和 b,玻璃管 c 中出现白烟,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_(选填“d”“e”或“f”),理由是_。(3)如果将图二中的烧瓶 A和 B 放入冰水中,能更_(选填“快”或“慢”)地观察到白烟的产生,原因是_。(4)图二实验相较于图一实验,具有的优点是 _(回答一条即可)。(5)生成白烟的变化属于_变化。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氨气比氯化氢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运动速率更快所以最先在 d 处相遇产生白烟最浓慢温度低分子运动的变慢不污染空气(还能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 解析: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氨气比氯化氢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运动速率更快,所以最先在 d 处相遇,产生白烟最浓 慢 温度低分子运动的变慢 不污染空气(还能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 (1)图一中“魔棒生烟”魔术中两根玻璃棒无须接触,只要靠近就能产生白烟,说明两根玻璃棒上所蘸物质的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图二中同时打开开关 a 和 b,玻璃管 c 中出现白烟,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 d,理由是氨分子相对分子质量比氯化氢分子小,运动的快,所以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会最先在 d 处相遇,此处产生白烟最浓。故填:氨气比氯化氢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运动速率更快,所以最先在 d 处相遇,产生白烟最浓;(3)如果将图二中的烧瓶 A 和 B 放入冰水中,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都变慢,能更慢地观察到白烟的产生。故填:慢;温度低分子运动的变慢;(4)图二实验相对于图一实验具有的优点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更加环保(不会污染环境)。故填:不污染空气(还能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5)氯化氢气体与氨气相遇会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即白烟,所以生成白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21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小琼买了一瓶矿泉水,标签上注明的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单位 mg/L):Ca-20、K-3、Zn-0.06、F-0.02 等,这里的 Ca、K、Zn、F是指_。(2)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广泛使用医用口罩和消毒液进行防护。口罩的防护原理与化学中的_(填实验操作名称)相似。次氯酸钠(NaClO)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中 Cl化合价为_价。(3)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水开时壶盖被顶开。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元素过滤+1 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隔变大体积增大 解析:元素 过滤 +1 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隔变大,体积增大 (1)某矿泉水中的“Ca、K、Zn、F”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Ca、K、Zn、F”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2)口罩的防护原理与化学中的过滤相似;钠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 x=+1价。(3)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所占体积增大。故填:(1)元素;(2)过滤;+1;(3)温度升高,水分子间隔变大,所占体积增大。22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表示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填字母,下同);(2)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_;(4)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_。ABACDBE 解析:AB AC D BE (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表示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AB。(2)AC 的最外层为电子数均为 8,均属于相对稳定结构。(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D,最外层电子数是 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4)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BE 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答案为:(1)AB;(2)AC;(3)D;(4)BE。23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具体粒子的名称。(1)体温计中的汞是由_构成的。(2)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是由_构成的。(3)从宏观上看: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_组成的。汞原子离子和氯离子氢元素和氧元素【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宏观和微观描述的掌握 解析:汞原子 离子和氯离子 氢元素和氧元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宏观和微观描述的掌握。(1)汞为金属,由原子构成;故填:汞原子;(2)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钠离子和氯离子;(3)过氧化氢(H2O2),从化学式可以看出,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填:氢元素和氧元素。【点睛】宏观用组成,微观用构成。24建构物质及其变化模型是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模型。(1)观察 A、B 和 C 三个分子运动模型,能获得的信息是_、_(两条即可)。(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有_。(3)举一生活事例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_。(4)请你建立液态水和气态水的“水分子间隔模型”(以 3 个水分子“”表示即可):_、_。运动速率 27时比 127慢 27时 H2 比 O2 的运动速率快温度分子种类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解析:运动速率 27时比 127慢 27时,H2比 O2的运动速率快 温度、分子种类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1)观察 A、B 可知,27时,H2比 O2的运动速率快,观察 B 和 C 可知,温度越高,氧分子运动的越快。(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分子种类。(3)“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4)液态水和气态水分子间都存在间隔,液态水中的间隔小于气态水,它们的“水分子间隔模型”如下所示:、。25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第一周期 1 H 2 He 第二周期 3 Li 4 Be 5 B 6 C 8 O 9 F 10 Ne 第三周期 11 Na 12 Mg 13 Al 14 Si 15 P 16 S 17 C1 8 Ar(1)表中所示元素的名称是_,X2-与 Ar 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 X 的元素符号是_,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_周期。(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核内质子数为_,若已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则该元素核内中子数为_。(3)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和同周期元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变化规律,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相同。(4)下列各组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是_(填字母序号)。A Na、Cl B O、S C F、Cl D Cl、Ar(5)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粒子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_(填字母序号)。A NO 和 O2 B CO和 N2 C SO2和 CO2 D OH-和 F-氮S三1314最外层电子数BCB 解析:氮 S 三 13 14 最外层电子数 BC B (1)原子序数为 7,则核内质子数为 7,所以为氮元素;Ar核外电子数为 18,所以 X2-含有 18个电子,包含得到的两个电子,则 X 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16,原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16,所以 X为硫元素,元素符号则为 S;硫元素包含三个电子层,所以属于第三周期;故答案为:氮;S;三。(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原子序数为 13,所以核内质子数也为 13;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所以核内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27-13=14;故答案为:13;14。(3)化学性质都是有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所以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答案为:最外层电子数。(4)A、钠最外层电子数为 1,氯最外层电子数为 7,最外层电子数不同,选项 A 不符合题意;B、氧最外层电子数为 6,硫最外层电子数为 6,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选项 B符合题意;C、氟最外层电子数为 7,氯最外层电子数为 7,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选项 C符合题意;D、氯最外层电子数为 7,氩最外层电子数为 8,最外层电子数不同,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C。(5)A、一氧化氮分子含有 1个氮原子和 1 个氧原子,一共含有 15个电子,氧气分子含有 2个氧原子,一共 16 电子,选项 A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分子含有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原子,一共含有 14 个电子,氮气分子含有 2个氮原子,一个含有 14个电子,选项 B符合题意;C、二氧化硫分子含有 1 个硫原子和 2 个氧原子,一共含有 32 电子,二氧化碳分子含有 1个碳原子和 2个氧原子,一共含有 22个电子,选项 C 不符合题意;D、氢氧根离子和氟离子含有的原子个数不同,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6“观音故里,人间遂宁,度假胜地”除了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外,矿产资源也丰富,铟的生产规模居世界同类企业首位。图 1 是元素周期表中铟元素的信息,图 2 是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铟元素属于_元素,其原子核外共有_个电子层。(2)在化学反应中,铟原子容易_选填“(失去或得到)”3 个电子形成铟离子,铟离子的化学符号为_。(3)画出第 13 号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该元素与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个_(选填“周期”或“族”)。金属 5 失去 In3+族【分析】该题目属于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综合考查问题完成时要注意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解析:金属 5 失去 In3+族 【分析】该题目属于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综合考查问题,完成时要注意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1)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其原子核外共有 5 个电子层;(2)因为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3,小于 4 个,所以容易失去电子,失去 3 个电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的离子符号为:In3+;(3)13 号元素为铝元素,其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 3,少于 4 个,容易失去,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因为铝元素和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所以不属于同一周期元素,但二者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属于同一族元素。三、解答题 27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53,相对原子质量是 125,求这种原子的中子数。解析:72【解析】试题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那么:这种原子的中子数=125-53=72 考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28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1)如图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D 中的 x=_,C 粒子的符号为_ A、B、C、D 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填序号)。A 和 B 两种粒子的_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所示。已知丁是一种单质,则丁是_(写化学式)。根据图示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有_。A 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组过程 B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14:15 D 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为 1:1 解析:Cl-BC 最外层电子数 N2 AC (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 D 中的 x=18-2-8=8,C 粒子的质子数是17,电子数是 18,是氯离子,符号为:Cl-;B 和 C 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A 和 B 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由图示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丁是一种单质,单质为氮气,该反应是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催化剂2CO2+N2 由上述分析可知,丁的化学式是:N2;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组过程,故 A 正确;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故 B 错误;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82):(302)=14:15,故 C 正确;D由方程式可知,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为 2:1 故 D 错误。故答案为:(1)8,Cl-;BC;最外层电子数。(2)N2,AC。29(1)用化学用语填空。2 个氧分子_;2 个铁离子_;3 个铵根离子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2)根据如图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图中共有_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填序号)B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填“得”或“失”)电子,A 和 B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_;(填化学式)。解析:2O2 2Fe3+3NH4+Al 3 AD 失 NaCl (1)2 个氧分子就是在氧气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 2,故填:2O2;铁离子带有三个单位的正电荷,2 个铁离子就是在铁离子的前面加上数字 2,故填:2Fe3+;3 个铵根离子就是在铵根离子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 3,故填:3NH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故填:Al;(2)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一种元素,由图可知图中共有 3 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AD 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 7,化学性质相似,故答案为:3;AD;B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A 和 B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故填:失;NaCl。30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如下图所示。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注: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性物质变红;遇酸性物质不变色,氨水呈碱性):(1)实验 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 23 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看到的现象是 ,由实验 1 得出结论是 。(2)实验 2(如图甲所示):烧杯 B 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 3(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请阐述你的理由:。解析:(1)溶液不变色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2)B 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氨分子不断地运动扩散到 B 烧杯中去的缘故(3)没有必要 实验 1 已经做过对比实验了。【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氨水具有碱性,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1)向蒸馏水中滴加酚酞,溶液是无色的,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再向其中滴加氨水,溶液变红,说明酚酞试液遇氨水变红。(2)由于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并最终进入到烧杯 B 中,故会使烧杯 B 中的溶液变红。(3)由于实验 1 已经做了对比试验,所以没有必要再做对比试验。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点评:分子的特性有:“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