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pdf
-
资源ID:85890940
资源大小:613.3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pdf
2022 年西北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 1、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_、_、_和_石窟。2、清嘉道间两位著名的仕女人物画家是与 3、明末画家陈洪绶 19 岁时创作的_,其中以_为最佳。4、唐代画家_的_,忠实地表现了千余年前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往 5、秦汉时代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是_ 6、清初“四王”派分为两种,即_、_为一种;_、_为一种。7、近代画家_,从日本回国后,在广州设“春睡画院”,致力于艺术教学。8、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借鉴前代的“”发展为更具表现力的“_”,其传世真迹有_。9、秦汉时代的美术中,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_与_ 10、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隋代的 二、选择题 11、南宋时期以善画婴戏图著称的画家是()A.刘松年 B.李迪 C.苏汉臣 D.李嵩 12、首先提出“明劝诚,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绘画功能的是()A.顾恺之画云台山记 B.谢赫画品 C.宗炳画山水序 D.王微叙画 13、描绘宫中嫉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A.就国夫人游春图 B.捣练图 C.挥扇仕女图 D.簪花仕女图 14、瓷器中的“粉彩”出现于()A.嘉靖时期 B.万历时期 C.康熙时期 D.雍正时期 15、元代学识深厚的少数民族画家是()A.钱选 B.李衍 C.高克恭 D.王渊 16、根据现有资料,可知画像石萌发于()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17、秦陵兵马俑三号坑设计的是()。A.主题部队 B.混合部分 C.军事指挥部 D.等兵 18、与经享颐.何香凝共同组织“寒之友”社的画家是()。A.居廉 B.高剑父 C.高奇峰 D.陈树人 19、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A.洛阳永宁寺 B.登封嵩岳寺塔 C.慈恩寺塔 D.五台山佛光寺 20、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画家是()A.李成 B.范宽 C.许道宁 D.郭熙 三、名词解释 21、诗可以兴 22、审美意象 23、诗有六义 24、别材别趣 25、老子“涤除玄鉴”26、知人论世 27、赋、比、兴 28、浙派 四、简答题 29、释“生生之谓易”30、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指为何?意义何在?31、分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32、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3、妙有 34、孔子对艺术的审美标准 五、论述题 35、何谓“评点”?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之评点的认识和理解。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 2、改琦、费丹旭 3、九歌图、屈子行吟图 4、阎立本、步萃图 5、门阙 6、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翠 7、任熊、任薰、任颐 8、白画、白描、五马图 9、画像石、画像砖 10、安济桥(赵州桥)二、选择题 11、C 12、B 13、C 14、C 15、C 16、B 17、C 18、D 19、B 20、B 三、名词解释 21、答: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兴”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 22、答: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23、答: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24、答:别材别趣是宋代严羽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出自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25、答:老子关于“涤除玄鉴”的理论,在美学史上影响很大。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26、答: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27、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28、答:明代山水画流派之一。明初至武宗嘉靖时最为盛行。该派承继南宋院体,取法于李唐、马远、夏主,多作斧劈皴,行笔有顿挫,形成水墨苍劲一体。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等。四、简答题 29、答:(1)出处“生生之谓易”出自易传。系辞传说:“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认为宇宙万物是不断变化的,这是易传的一个中心思想。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日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是周易的核心概念之一,天地以化生万物为最伟大的德行。(2)含义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此五字深刻揭示出阴阳之道是易最基本的内涵。故而“生生之谓易”的“生”,也就有着阴阳两重内涵。其中一个“生”乃阳生,即我们能感知到的客观之“生”,指自然界万物的衍生规律,“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是也;另一个“生”乃阴生,即我们内心深处的主观之“生”,指人类改造大自然的生产能动,“天人合一”是也。因此,“生生”即是人类认识宇宙运动规律和如何把握它发展自身的一种无限循环过程。易给予我们的,正是怎样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的一种思维模式,故而曰“生生之谓易”(3)对“生生之谓易”的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指阴生阳,阳生阴,变化“日新”,天地万物皆应此然也!第二种理解:伏羲八卦,乃蔡拟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而生成;六十四卦,乃八卦两两重叠、生生而成,显示天人地互动、变化“日新”之诸相!第三种理解:生生不仅有初始生成之义,更有不断创业创新之义。否则,何来“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30、答:(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内涵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他诗论的代表作。在这里他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作者着重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即认为好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不是意尽于句中,而是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艺术“诣极”。这与作者在与极浦害中所标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反对现象(或表象)的堆砌,强调意境的创造。这种韵味,不仅存在于风格“澄澹”的诗中,而且也存在于风格、遗举的篇章。作者又认为,虽然前辈诺贤不是专工一路,但追求具有“韵外之致”的“意象”的创造则是共同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论述各种风格的。(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义 韵味说重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 司空图的韵味说重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时,不能对其全盘否定。但我们也应指出韵味说的重大缺陷:接触,并不等于就是科学的阐述。在形象思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司空图或是深不下去,或是论而不当。这就从理论上助长了脱离现实的不良风气。忽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 二十四诗品虽然也接触到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如司空图标举自己的诗句,有所谓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进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寥、惬适等,但这里除了塞下、丧乱两项外,大都是一些孤寂出世、悠闲自在的有闲阶级生活,这和他在诗品中主要描述的生活情调,如“阅营修笔,美曰载归”,“绿林野屋,落日氛清,脱巾独步,时闻乌声”,“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且暮,不辨何时。之类,并无二致。所以尽管本篇开宗明义也提出了“诗贯六义”的主张,并把“讽谕”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却是忽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而且他将千变万化的艺术境界,归结于“不知所以神而自神”,正与他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尸”一样,都存在神秘化的弊病,因而也就不可能科学地说明文学现象。影响了其他文学理论 后来,严羽的妙悟说,清人王士缜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多少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成为有传统渊源的诗论。31、答:(1)元代统治者的荣枯无常使许多汉族文人只得纵情于诗酒。(2)描绘了富春江一代的秋初景色。(3)吸收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4)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32、答:(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33、答: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34、答:(1).根据“美”“善”统一的观点,孔子提出了他对艺术的审美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2).孔子的这一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孔子继承了春秋时期“和”的美学思想,他的整个美学就是强调“和”。他的着重点不在于音调本身的和谐,而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3).孔子的这种思想为荀子和乐记所继承和发挥,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艺术家、文学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五、论述题 35、答:(1)“评点”“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之评点的认识和理解 评点是一种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方式,它可以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阅读优秀的评点作品,会感到好像有一位非常熟悉和了解作品的人,在随着读者阅读逐字逐句逐段逐回地进行讲解,使读者对作品思想和艺术都能有清楚、透彻的了解。托名袁宏道所写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认为李卓吾小说评点能“通人慧性”,“开人心胸”,这首先决定于评点者的水平,但也和这种方法有密切关系。由于评点者是在对全书有总体把握、深刻理解的情况下来评论其中的某一部分的,所以能揭示出这具体的片断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善于看出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表现和刻画人物性格中的意义和特点,而这些在读者一般的阅读过程中是常常容易忽略掉的。评点形式多样化 评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一两个字来提示其思想意义或艺术特征,例如“画”、“妙”、“真”、“趣”、“如画”、“传神”、“奇文”、“活写”等等。有的则可大段发挥其中的深层含意,如金圣叹评武松打虎,联系赵松雪画马、苏轼画雁诗论“无人态”,来说明此段文字在艺术描写上和诗画艺术美学传统之间的联系。评点方法灵活 评点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或是眉批,或是行间夹批,或是插入行文中间评述,或是回前总评,或是回后总评,乃至全书总评,均可视评论内容多少和如何更有利于发挥评点效果而自由选择。评点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故事的进程,一步步地揭示出作者创作目的和艺术表现方法的,使你对任何一个细节描写、任何一句话,都不会轻轻放过,即“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无不拈出”。它还可以提醒读者注意作者前后描写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比较;了解作者有意布下的伏线,及其对后面描写所起的作用。评点采取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式 评点方式所具有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评点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都是密切联系创作实际的,都有具体创作实例作为根据,而不是泛泛空论。当然评点这种方式也有它本身形式所带来的缺点,它往往受一部作品或作品中某一部分的限制,不能从理论上进一步展开,作比较深入的全面、系统分析,有时显得很零碎。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必须把评点、序跋、笔记杂著中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否则就不能反映小说理论批评的全貌。总之,“评点”滥筋于南宋,兴盛于明清时期,关于史籍、散文、诗、词、小说、戏曲等的评点,十分普遍,如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评点,还有许多诗词的评点等。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