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正解学习任务群.pdf
-
资源ID:85893649
资源大小:179.6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正解学习任务群.pdf
202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正解“学习任务群”对于这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也许很多人都有困惑,比如六大任务群,看起来每个任务群又多设计了一些“任务”,但由于教材不配套,大家还真的难以实施。说实话,我也有这样的困惑,但我选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套崭新的配套教材被研制出来。昨天与一位资深编辑也讨论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在新教材还没出来之前,我们不妨先以“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我觉得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那么,在教材教学的过程中贯彻“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呢?我以为需要以下几个意识或者能力:一、探究主题的凝练意识。比如五上第四单元,教材选编的都是爱国主义的题材,然而,每一篇课文所呈现的爱国方式都有所不同,于是,我们或许可以进行探究主题凝练,比如:新时代的我们如何爱国?爱国主义在文章中的不同呈现方式?新时代需要怎样的爱国?新时代我们如何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我们如何坚守传统的爱国主义文化等等。主题的凝练是一个感知的过程,所谓的感知,就是调动思维关照不同的现象,然后感知每一种现象的实质,最终将不同类型的实质同化为一种实质的过程,这个过程叫作感知。因此,凝练主题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学会感知。二、想象任务完成的目标 所谓目标就是愿景,也就是孩子们完成了人物之后要变成的状态,包括心理状态、行为状态或者所呈现的作品等等。比如,六上的爱国主义单元,我们或许会拟制这样的目标:能够有感情地诵读一个文章片段、能够绘制每一篇课文的爱国写作路线图、能够完成一篇根据这几篇课文研究得出的爱国微型报告,这个报告字数不必再多,更在于孩子们能够就课文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想法。目标的提出,是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个想象应该有感触而成。所谓感触,就是感知之后生发出来的东西。比如,我们国家的防疫政策让我们生出了很多感触,比如人民至上,比如生命至上,比如我们生活很幸福等等。然后,我们会想象,当疫情结束之后,我们会有多么的自由,我们会感到我们的祖国一定能够更加强大,一定更加傲然地挺立在世界的东方等等。三、设计相互关联的任务 所谓“学习任务群”,那一定就会有基于学习的“群任务”,也就是一群任务,而这个一群任务一定不是简简单单、互不关联的,它们一定会有纵向的联系,或者横向的关联,要么是循序渐进的,要么是能够关联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最后达成任务目标,凸显任务主题的。对于一个单元,我们可以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研究,也可以设计不同的要素,在不同文章中进行析取式研究等等。关联性任务的设计主要是进行一个整体到部分的走向,只有从整体看到部分,整体才会有活力,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才更便于操作。四、学习任务群仅是为了获得经验吗?“学习任务群”仿佛是针对一个研究主题,而设计了一群任务并完成的过程。每一个任务既是单独的,同时又是有紧密联系的,最终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这里需要辨明一个问题,“学习任务群”是获得经验,然后因为经验而导致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吗?看起来是这样的,比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完成。就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不同的要求的,到了六年级,孩子们能够通过写日记或者其它方式关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日常生活。当然,这只是之一。这样一个目标的叙述,是不是孩子到了六年级应该会有“关注”这样的“经验”呢?也就是有这样的经历呢?我想,这当然不是。这个目标的叙述重点还在于“关注”,也就是一种“自动”“关注”,也就是进入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孩子们能够“习惯性”地关注某个现象,并发生某种思考,或者成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一个“主人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运行展开未来导向的思索。而这就形成了某种素养。因而,我们必须要肯定的是,素养一定是指向心灵的东西,也就是心灵能够指挥孩子的感官进行自动的运行,从而让我们感到,孩子对已经真实地存在于这个社会,并且实实在在地对所生活的区域有用。当然,我所说的也许是大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运行。小任务群呢?是不是以形成经验为主呢?因为这看起来是说得通的,一切心灵的改变都可能是经验导致的。比如,在学习三年级 大青树下的学校 时,让孩子调查本校的情况,本校孩子都来自哪里?他们对学校的印象如何?他们需要学校进行怎样的改变以让他们学习得更加快乐?尤其是非本地的孩子,因为父母打工或者做生意来到这里,他们对学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这样的任务群布置后,孩子自然会去调查,并且也可能形成一份报告,但是倘若仅仅如此的话,孩子是不能形成某种“实用”的素养的。素养不是学会写某个报告,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灵的展现。比如,在布置孩子进行校园调查前,教师可能要对孩子进行一些启示性的谈话: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学习的质量不仅仅是学生自身智力的问题,教师更要针对我们采取良好的教学方法,学校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学校需要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不仅仅是在学校,哪怕进入社区,也是需要这样的“自觉性”的。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形成这样“实用性”的素养。由此看起啦,学习任务群不仅仅是创设情境、引领实践的问题,更是需要一种心灵的引领,让心灵产生某种“自动化”,这才是我们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