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十五.pdf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 7 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自痴,何顾后人之讪笑也!”1936 年,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37 年 12 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1938 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聚古斋书肆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毅力,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新中国成立了,先生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 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1962 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终于问世。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120 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聊斋学的基石,在聊斋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聊斋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其后又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和聊斋俚曲选等著作,在东岳论坛上发表了“聊斋遗文”12 篇,实现了他的“聊斋学”人生。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聊斋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聊斋学”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摘编自徐忠志大荒见葱茏、陈明超“蒲学”研究第一人路大荒等)【相关链接】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瑾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人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大荒见葱茏”这个标题运用双关、比喻等手法,使文题寓意丰厚,形象生动地将传主姓名、生平及其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B.文章的题目既概括了路大荒历经坎坷最终实现梦想的人生之路,又指聊斋学发展和兴盛的过程,还指路大荒所处社会环境由黑暗到光明的时代变迁。C.“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这句话显示出了路大荒对金钱的蔑视,对有关资料的极度痴迷。D.日军放火烧掉了路大荒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这是因为日本人知道他学习航空技术参加抗日游击队是为了抗击日本。E.路大荒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挂念着“聊斋学”研究,由此可见传主工作之忘我、做学问从不懈怠。3.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14 答案及解析:答案:1.C;2.CD;3.少年时期,师长的熏陶渐染激发了路大荒对聊斋的兴趣,奠定了他事业追求的方向;青年时期,邓国瑾的指点迷津让路大荒豁然开朗,坚定了他研究聊斋学的信念;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具备搜集整理聊斋文献的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路大荒对事业成功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有着清醒的主观认识;路大荒默守自存、不计功名、博学多才、执着坚毅,这种德行修养有助于他潜心治学。政府及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与支持。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A 项,“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的两位老师”中的“最初解除”于文无据。B 项,“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保护工作”说法,原文是“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选项说法缩小了范围。D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高,冈绘画上的造诣得到了名家赞许,而不是因“宠辱不惊”而获得赞许。故选 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C 项,“对金钱的蔑视”属于无中生有,这句话只是为了衬托他对相关资料的痴迷。D 项,“这是因为日本人知道是为了抗击日本”说法错误,原文是“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故选 C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分析概括文章有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选文,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选文,根据题目要求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的原因,也就是取得成就的原因,要立足全文,主要从内部传主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别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比如:少年时期,师长的熏陶;青年时期,邓国瑾的指点迷津;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路大荒对事业成功需要付出的艰巨努力有着清醒的主观认识等。原文第一段“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可以看出,市长的艺术熏陶奠定其研究方向;从材料链接可以看出青年时期贵人指点,增加其创作信仰。同时路大荒先生自身严谨细致、潜心治学的品质也是其成名的重要原因。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属于综合信息筛选,筛选信息时要立足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