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教案.pdf
-
资源ID:85896127
资源大小:485.8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教案.pdf
5.2 大学之道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二、写作背景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列为“四书”之首,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 年)。咸淳三年(1267 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四、题目解读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第二部分(第 2 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六、全文分析 1.“三纲”具体如何解释?明确:“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2.分析第一段的论证层次。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3.“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4.“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明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七、中心思想 大学之道 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洽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娃”,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八、写作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九、补充资料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其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布置作业 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礼记大学)文本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节选自大学第六章)文本三: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节选自大学第九章)注谦:同“慊”,满足。偾:败,坏。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B.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C.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D.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古代多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本文与劝学中“君子”都属此义。B.慎独,儒家提倡的修身之法,指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时刻注重道德修养。C.赤子,初生的婴儿,也用来形容人心地善良、纯洁或指报国之心,本文指后者。D.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的君主,是我国远古部落联盟的两位首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大学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表明儒家把“修身”作为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B.礼记大学提出“八条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修身养性。C.大学第六章强调“诚其意”,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门”“进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必须真实,否则一伪百伪。D.大学第九章强调“齐家”,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一个家族统治千百万个家族。家族内部常有纷争甚至导致衰败,所以,管理好家庭和整个家族是个大问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2)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5.请结合文本三的内容,分析文中所言“故治国在齐其家”的原因。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C 3.B 4.(1)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宽舒,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2)孝顺父母,可以用于侍奉君主;恭敬兄长,可以用于侍奉尊长;慈爱子女,可以用于对待民众。5.儒家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君子将对内的“孝、悌、慈”推广为在外表现的仁爱;国君将一人一家的仁爱做法推广至爱民,国家就会治理好。所以说,治国在齐家。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宜用排除法。“小人”为主语,“闲居”为状语,“不善”意为不好的事情,作“为”的宾语,所以“小人闲居”和“为不善”之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A、D 两项;“厌然”意为“掩盖、躲闪的样子”,是小人见到君子时的状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小人见到君子时的动作,所以“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之间要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 项,“本文指后者”理解错误。选文中的“如保赤子”意思是“爱人民如同母亲爱护婴儿一样”。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修身养性”理解错误。前四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专注修身养性,后四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侧重外显行为。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润:润饰。胖:宽舒。诚:使真诚。(2)所以:用于。事:侍奉。弟:同“悌”,恭敬兄长。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要结合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理解。文本三“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涉及推己及人。由此可知:首先,儒家讲求“推己及人”;其次,君子将对内的“孝、悌、慈”推广为在外表现的仁爱;最后,儒家认为国君将一人一家的仁爱做法推广至爱民,国家就会治理好。所以说,治国在齐家。参考译文 文本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而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文本二:所调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就像喜爱美色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真实,)这就是说使自己满足。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小人在独自待着的时候为非作歹,做尽坏事,见到君子后便掩盖、躲闪,遮掩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的样子,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诚总要表现到外面。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点着你,这是多么可怕啊!”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宽舒,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文本三:所调治理国家必须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这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完成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孝顺父母,可以用于侍奉君主;恭敬兄长,可以用于侍奉尊长;慈爱子女,可以用于对待民众。康诰说:“爱人民如同(母亲)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有这种仁爱的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没有谁先学会了养护孩子再去嫁人的。国君一家仁爱,一国人受到感化,也会兴起仁爱;国君一家礼让,一国人也会受到感化,一起礼让;国君一人贪婪暴戾,一国人就会受到影响,纷纷作乱。其关联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率天下,老百姓就限随着学仁爱;桀、纣用暴政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学凶暴;国君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依从的。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如果自己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晓谕他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未曾有过的。所以说,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