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及行业创新方向分析预测.pdf
-
资源ID:85896173
资源大小:223.42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及行业创新方向分析预测.pdf
2022 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及行业创新方向分析预测 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智能网联汽车,即 ICV(全称 IntelligentConnectedVehicle),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不仅是汽车本身的技术,更是“传统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融合的产物。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要素组成大致可以分为 50%左右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比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等)、30%左右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 20%左右的汽车制造技术。所以智能网联汽车 80%是非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尤其是作为技术型与集约型产业,汽车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逐步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发展劣势,因而,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应该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朝着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面对飞速发展的车联网市场,互联网巨头争相入局,布局智能驾驶领域。互联网巨头凭借自身在软件行业的优势,纷纷与传统车企合作,入局车联网、智能驾驶领域,成为当下的投资焦点。百度作为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先驱,其Apollo 开放平台是全球首个最全面的智能驾驶商业化解决方案,已经汇聚了国内外众多自动驾驶厂商,与众多传统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展开合作。腾讯车联已经与长安、一汽、广汽、东风、宝马等多个传统车企达成了战略合作。车联网成为众多车企的前装硬需求。一汽宣布从 2019 年起实现全系产品标配车联网系统;长安启动“北斗天枢”战略,从 2020 年起实现新车全部联网且搭载驾驶辅助系统,从2025 年起实现新车全部具备人机 交互功能。东风启程发布“智趣科技”的品牌理念,深化车联网战略,并联合高德地图和科大讯飞合作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平台建设。另外,为规范引导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工作,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多地建成智能网联示范基地。同时,多地为自动驾驶企业发放了测试牌照,产业进展加速。截至 2018 年,全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包括 10 个国家级示范区以及 14个地方级示范区。从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颁发近 200 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其中,百度收获 100 张,独占鳌头。今年 7 月 1 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测试管理联席小组正式发放了首批 T4 级别自动驾驶测试牌照,这批被称为目前技术含量最高的 5 张牌照全被百度收入囊中。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前景预测 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结合国外技术发展路径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基础性联网信息服务,主要是定位导航、车载娱乐、远程管理和紧急救援等基本功能;第二阶段实现安全预警、高宽带业务和部分自动驾驶服务;第三阶段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和全部联网。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一阶段。截至 2018 年,我国轿车保有量超过 2.6 亿辆,巨大的汽车市场为我国车联网服务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基础。2015 年全球车联网渗透率为 10%,我国渗透率为7%,预计到 2020 年,全球和我国车联网渗透率将分别超过 20%和 24%。据预测,2022 年全球联网汽车市场保有量将达到 3.5 亿台,市场占比达到 24%,具有联网功能的新车销量将达到 9800 万台,市场占比将达到 94%。2018 年 12 月,工信部出台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到 2020 年,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要达到 30%以上,新车驾驶辅助系统(L2)搭载率达到 30%以上,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 60%以上,构建涵盖信息服务、安全与能效应用等的综合应用体系。2018 年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 31.1%,相较 2016 年增长近 5 倍;2018 年中国品牌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 35.3%,相较 2016 年增长 15 倍。智能网联功能正由高端、豪华车型向普通车型渗透,预计 2019 年智能网联汽车潜在客户下单渗透率将达到 36.4%;预计到 2020年渗透率将达到 51.6%。2014-2018 年民用轿车保有量及同比增长走势 计,到 2035 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销量将超过 1,000 万辆;到 2022 年全球联网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将达 3.5 亿台,市场占比达到 24%,具有联网功能的新车销量将达到 9,800 万台,市场占比达 94%。随着汽车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和联网率的不断提升,车联网服务市场潜力将逐步释放。三、智能网联汽车的行业创新方向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政策法律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过程,这些方面的创新成效决定了未来 20 年我国能否在汽车工业领域占据竞争优势。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律创新 智能网联汽车当前在政策层面还需加大对无人驾驶技术商用化的激励政策。激励营造多个示范带动的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外在法律层面,需尽快制定相关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法规,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角色、法律主体责任要明确,主体责任应该属于产权人、控制者和使用者,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先从地方条例、法规开始,经过逐步试点完善后再统一制定。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宜统筹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与国内市场联动互补,形成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及健康发展的基础环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同推动交通体系向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助力构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以及服务产业的全面升级;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引入国际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创新 笔者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体系包括“感知控制技术”“网联技术”“识别急速”“综合判断技术”,这些技术的本质其实都是以面向安全的技术为出发点,然后再补充娱乐、社交、保险管理、交通管理、维保等功能。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更多地考虑了“智能”“网联”两个方面,但是对于“识别技术”探讨不多,且当前的无人驾驶更多是感知技术,识别技术说到底与传统的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不同,它是面向人工智能的技术,只有叠加了识别技术,车辆才能“耳聪目名”,当前的技术仍然相当于一个“蝙蝠在飞行”,它是通过感知,而不是通过“眼睛”“耳朵”来判断。另外识别技术也需要高清数字地图来辅助决策,最后执行的是“感知技术”,这是一个技术簇,从安全的角度层层递进。商业模式创新融合 好的商业模式会成就一个产业。按照未来 10 年中国 3 亿辆汽车更新换代的保有量计算,按照每台汽车 10 万元计算,这将是 30 万亿元的巨大产业,并且将带动智慧公路、集成电路产业、互联网内容服务等大规模投资。这方面的商业模式创新很可能最后像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的关系,前者被 OTT 称为管道,而大笔的利润流进互联网公司,因此道路运营投资公司如果不能主动抓住机遇,则很有可能像电信运营商一样称为“车辆管道”,而大量有价值的服务平台、用户海量数据落入平台投资商。因此主管部门预计会鼓励各种法律框架内的商业模式创新,激活各种投资主体。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网络强国的主要途径,目前只有我国有如此好的制度优越性、政策环境、巨大的市场容量、大量的研发团队与技术人员、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测试环境,只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借助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实现汽车工业和制造业的弯道超车。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技术将逐步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技术,借助于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实施各个关键技术的结合,提升各个系统之间的交互,提升智能网联技术下系统功能的完善,促进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从而带动汽车行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