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学案含解析人.pdf
-
资源ID:85904001
资源大小:1.69M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学案含解析人.pdf
第 28 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1918 年 3 月,苏俄国内战争爆发,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3内容 (1)农业:实行 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 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 劳动义务制 。4影响(1)积极: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胜利。(2)消极:强行征粮等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危机。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1)经济危机:战争结束后,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困苦。(2)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严重社会矛盾。2内容 (1)农业:以 固定的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 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 按劳取酬 的工资制。3影响(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 工业化 打下坚实基础。(2)政治:巩固了 工农联盟 和苏维埃政权。(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 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三、苏联模式 1确立(1)工业化之路 政策:1925 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 重工业 。成就:通过两个 五年计划 的建设,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2)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 农业逐步集体化 的方针。状况:1937 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影响:为 工业化 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确立: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特征(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国家指令性 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方面:实行 高度集中 的政治体制。(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3影响(1)经济 苏联模式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度推动了 社会生产力 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 重工业 ,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失去动力。(2)政治 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思维导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名师点睛(1)余粮收集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史论要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它不适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易错提醒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图解历史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深化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图示记忆“苏联模式”信息提取:“苏联模式”是伴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而逐步形成的。它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但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情境 苏联模式 思考运用:从上图可得出哪些信息?提示:从图中的数字比较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史论要语 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苏联国力,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新教材新增知识“苏联模式”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主题一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探索 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租让制 租让制是指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即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森林区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资本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者资格获取利润。实行租让制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针对训练 租让制理论是列宁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列宁说:“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据材料“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说明租让制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故选 A 项。答案:A 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机制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相同点 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多角度看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阶级关系来看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 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 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获取史料信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原因 史料 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正处在有着某些曲折地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这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因为我们若不恢复经济生活,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这一点是驳不倒的;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吧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但是,为了恢复工业,就需要有富余的农产品 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要求:根据史料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试答:答案:从政治形势来看:正面临着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从当前任务来看:要获得工人、农民的支持,要恢复经济生活。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来看:余粮收集制的弊端给农民带来巨大伤害;取消商品贸易的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必要。因此,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已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当务之急。【运用史料说明问题】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史料 1921 年 3 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 年 5 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 10 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 12 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 世纪的世界史 要求:分析史料,说明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试答:答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主题二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 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为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针对训练 下表为 19181937 年苏俄(联)农业集体化情况一览表。根据表格可直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农业集体化运动()项目 1918 年 1929 年 1930 年 1934 年 1937 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A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 B于 1937 年基本完成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为农业发展积累资金 解析:依据材料“1937”“”等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 C 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排除 D 项。答案:B 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1)不同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2)原因 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2苏联模式的经验及教训(1)经验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教训 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从史料中发现问题】苏联模式的表现 史料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发现问题:布哈林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拥护者,他在苏联工业化建设道路问题上与苏联模式是相冲突的。要求: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试答:答案:在发展途径上:布哈林主张全面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资金来源上: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在发展速度上: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认识史料的价值】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史料一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是苏联工业化时期的一组海报。图 1 工业化之路 图 2 纺织工业 史料二“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有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史料三 1935 年 6 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更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辨析史料:上述三则史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叙述。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史料一的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史料二出自官方编订的教材,政治色彩浓厚。史料三为法国作家亲自看到的苏联,评价较为客观,可信度比较高。应用:(1)通过对以上关于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研究,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史料一中宣传画全面准确地总结了苏联工业化成果 B史料一中图二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不符 C史料二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过上了美好生活 D史料三中罗曼罗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家,其观点带有贬损苏联的色彩(2)通过对以上史料的研究,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苏联模式?试答:答案:(1)B(2)苏联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建设热情高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剥夺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全 国 卷 全国 在高考中,本讲的考查重点是“苏联模式”,对新经济政策的考查也略有涉及。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工业化建设的方针及成就、农业集体化中的问题及弊端。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局限、“苏联模式”的影响仍需重点关注。全国 2016T34;2015T34 全国 地 方 卷 山东 2020T13;江苏 2020T19 感悟真题明确命题方向 1命题点:美国人眼中的苏联工业化建设(2016高考全国卷)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1928 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 1932 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 B 项正确。答案:B 2命题点:苏联农业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2015高考全国卷,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 1930 年、1931 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 项符合题意。答案:A 3命题点:“苏联模式”下的农业(2020高考山东卷)下表为 1928 年和 1932 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方式 时间 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 年 1932 年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解析:C 对:由材料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虽然苏联从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是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农业耕种中仍然大部分是手工播种,说明农业集体化的基础薄弱。A 错:1924 年斯大林上台后,实行工业化,逐渐取消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实行时新经济政策已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B 错:材料并未涉及工农业比例的问题。D 错: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农业耕作的情况,并未涉及工业化发展的相关情况。答案:C 4命题点:新经济政策(2020高考江苏卷)1921 至 1922 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 18 种。1921 年苏俄约有 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 16 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解析:C 对:材料“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 18 种”说明农民缴税种类多;“完税后能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 16 个”说明当时农民的税收负担较重。A 错: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1921 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被固定的粮食税取代。B 错:材料只是说部分省份能够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马铃薯、干草等,并不能因此断定这些省份保持了经济独立地位。D 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的粮食。答案:C 模拟精练好题精练赢高考 1(2020安徽合肥一模)1921 年的苏俄,出现了民众身着缀满补丁的衣服、以破损的器皿烹调、用开裂的杯子饮水等现象。与此直接相关的史实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 C世界性经济危机 D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国内战争平息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超越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 B 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 1918 年,时间不符,排除 A 项;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于 19291933 年,时间不符,排除 C 项;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时间不符,排除 D 项。答案:B 2(2020山东德州高三期末)1920 年 12 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意味着列宁()A对外政策的重心发生改变 B正式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明确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D认识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列宁认为“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说明列宁要利用西方的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列宁认为“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说明列宁主张在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中,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故选 D 项。答案:D 3(2020安徽全国统一考试冲刺卷)阅读下图“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 19381940年的实现情况(增长,百分比)”。据此可知()A苏德战争爆发降低了工业劳动生产率 B计划经济建设中存在高指标现象 C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衡 D苏联模式体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解析:“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 19381940 年的实现情况(增长,百分比)”中发现指标均没有完成或根本无法做的现象,说明计划中有很多指标过高,故选 B 项;“19381940年”苏德战争没有发生,排除 A 项;表中所有的指标均没有完成,无法判断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排除 C 项;“19381940 年的实现情况(增长,百分比)”不能完成指标说明不了发展的问题,可能有些指标根本就无法完成,排除 D 项。答案:B 4(2020高考全国卷“超级全能生”高三 24 省 4 月联考)有学者认为:从斯大林时期起,历届苏联领导人不顾生产力水平,只凭人为的生产关系变革向共产主义过渡。这种超前的“穷过渡”的社会主义模式必然难以维持长久。材料认为苏联模式()A由于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而存在弊端 B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自然形成的 C通过排斥资本主义以变革生产关系 D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 解析:“历届苏联领导人不顾生产力水平必然难以维持长久”可知苏联模式因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难以长久维持,故选 A 项;“只凭人为的生产关系变革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苏联模式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为选择,排除 B 项;苏联模式排斥的是市场,而市场与资本主义并非同一概念,排除 C 项;苏联模式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模式,“必然选择”一词说法错误,排除 D 项。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