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作文审题立意含解析.pdf
阅读强化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作文审题立意 一、(2022山西名校 5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9 分)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的一文中说:“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以上内容不是围绕“义理”而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其中有明喻、暗喻、借喻、反喻、引喻、对喻等。这些修辞的运用,对于以论理和记叙为主的论语文本增色不少,大大提高了表达的形象性、趣味性,也留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为政篇中关于诚信也有精彩的比喻。“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此章把“信”喻为大车和小车连接横木的和,别有深意,一方面强调这种连接工具的重要价值,没有它们,人就没有办法拉动车子前行,表现了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相助,寸步难行。另一方面,和在车子的部件中都属于非常容易磨损的部分,而一个人诚信的口碑亦是日积月累方能建立起来,但是一朝不慎便会毁于一旦,重新建立难于上青天。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也对后世文人墨客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摘编自车凤中的以“文”化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论语看起来主要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因为具有文学性,而让人感觉常读常新。B.论语讲的内容都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传递出的是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C.论语中有些句式整饬,富有气韵节奏,符合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D.在“子之武城”一节中,孔子的态度由轻松诙谐转变为深沉肃穆,表现出真实亲切的形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引用杨绛的话,以论证文本的文学性特点给论语带来了良好的传播效果。B.文章主要从呈现方式这一角度论述了论语的特点,同时兼顾了其人伦教化的宗旨。C.文章多次以论语原文为例,并作出适当解说,使论证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D.文章赞同论语以文学的手段来塑造国民性格,反对通过单纯说理来教化人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目的是展现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的情绪情感。B.孔子的言论有时会遭到学生的质疑,师生之间的这些论辩中蕴含着儒家的观念。C.孔子将“信”比作和,譬喻说理,反映出孔子丰富的驾车经验和深邃的智慧。D.论语的以“文”化人就是指通过文字记载儒家圣贤的言论来实现教化的目的。二、(2022四川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15分)雪夜的老人 叶 骑 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像一根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全换成了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竟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遍体鳞伤、声泪俱下,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抑或,他是自己的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他给我无声的陪伴?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我坐过的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向我微微颔首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寒冷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风雪愈紧了。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B.“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表现了“我”性格中有开朗、旷达的一面,为后文做了有力的铺垫。C.小说用对老人的误会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能有效地激起读者的兴趣,给人一波三折之感。D.小说先写不能给父母打电话,结尾又写给母亲打电话,就是因为老人给了“我”暗示。5.小说中对雪花的描写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6.有人认为,应该在小说中加入老人安慰“我”、关心“我”的情节,你怎么看?请明确看法,并说明理由。(6 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10 分)7.中国有句俗语说:“无桥过不了河,没梯上不了楼。”意思是说做事情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和基础,否则就难以成事。中国还有句谚语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是说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往往做起事情来能够没有顾虑,容易成事;而那些有一定基础的人却往往瞻前顾后,不敢破釜沉舟,最后反而容易导致失败。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如果以此立意作文,写出你的立意。答案与解析 阅读强化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作文审题立意 1.B 解析“论语讲的内容都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扩大范围。结合原文“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分析,文中仅就引用的学而章而言。2.D 解析“反对通过单纯说理来教化人民”错误。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分析,文章认为论语因其文学性而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流露出作者赞同的态度,但文章并没有关于“反对通过单纯说理来教化人民”的说法。3.B 解析 A项,“目的是展现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的情绪情感”错误,结合“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分析,论语的目的在于教化人民。C项,“反映出孔子丰富的驾车经验”于文无据。原文只是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道理,无法反映出孔子有丰富的驾车经验。D项,“就是指通过文字记载儒家圣贤的言论来实现教化的目的”错误,文章中的“文”主要指利用文学的手法来实现教化的目的。4.D 解析“就是因为老人给了我暗示”错误,应是“我”受老人“倔强”行为的启示,已经从“萎靡沮丧”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准备重振旗鼓,迎难而上。5.雪花的描写,呼应标题,前后照应,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结构更加完整。描写雪花,提供了具体的人物活动环境,渲染了一种凄冷、孤独的氛围。烘托出小说中“我”和老人鲜明的形象特征。雪花在本文中主要象征着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困难,有助于体现小说的主题:迎难而上,永不放弃。6.示例(1)应该加入。理由:从故事情节看,加入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可以缓解小说中“我”的焦虑和苦闷,让故事更加饱满。从人物形象看,加入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可以凸显出老人和蔼可亲的形象特征,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主题思想看,加入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情意,让小说的主题变得更为丰富。(2)不应该加入。理由:从故事情节看,加入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会让前面以误会设置的悬念消失,故事情节就显得平铺直叙,过于平淡。从人物形象看,加入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老人“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的形象特征就会淡化。从主题思想看,加入老人安慰、关心“我”的情节,会冲淡小说“迎难而上”的主题。7.参考立意 成功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一无所有,也能成功;正确看待现有条件,助力成功;基础和条件是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