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5讲文言实词和虚词.pdf
-
资源ID:85905234
资源大小:687.3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5讲文言实词和虚词.pdf
2022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5讲文言实词和虚词 一、考纲阐释 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明白得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白得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1“明白得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文言文中显现频率较高的实词,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必备的词汇,新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是要紧范畴。“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强调了文言实词的考查是动态的,即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明白得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了文言虚词的考查重在两点上: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个地点的“明白得”确实是依照上下文说明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那个地点的“常见”,确实是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求专门明确。强调“在文中”这一范畴,说明高考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要求考生能在阅读材料中依照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读明白并能加以说明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脱离语境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哪些用法又分别有哪些含义。二、考点透析(一)实词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同、形容词、数词。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怎么说是哪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要专门注意文言实词的专门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确实是要把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1实词常识(1)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确实是“借”的意思)。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中学浯文教材中为了解说和归类的方便与简化,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了那个范畴)。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必定联系,然而,在阅读时如遇到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说明小通的情形时,就要考虑到可能是通假字。通假字的差不多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类: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凶”中的“闵”通“悯”,“零丁孤苦”中的“丁”通“仃”(陈情表);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鸿门宴)。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的“底”通“抵”(报任安书);再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鸿门宴)。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通“隙”(鸿门宴)。(2)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最常见的一种文言现象。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所谓词的本义,确实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全然的意义。如“本”的本义确实是单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确实是指道路。所谓词的引申义,确实是由词的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全然、本来、原本、差不多”确实是它的引申义。所谓问的比喻义,确实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坏人的亲信、党羽”。(3)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专门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因此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因此,我们应该把握这种词义的演变情形: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内心乐意”的意思,如“情愿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样的大江大河”。词义缩小。有表示范畴缩小的。如“夫君”,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舞”“劝说”的意思,现在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批判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词义转移。“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词义弱化。如“专门”,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专门高,现在用“专门”字。表示的程度不如何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外表示“埋怨、批判”,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中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表示“批判”。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感情色彩变化。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知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说“少”等。(4)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界”,不在“同”。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今有一人。八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点,“圃”是种菜的地点,在句中只有“园”那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专由”,确实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词。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音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说明。(5)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专门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同时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对词类活用的考查大多显现在句子翻译中。因此后面再作专门讲解。2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不管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依旧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明白得的考查,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明白得,能够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近几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畴,重点把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把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1)字音推断法。假如在文中依照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说明不通时,就能够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确实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A项“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中“反”通“返”,为“返回”之意。(2)字形推断法。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那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那个地点是“拜见父母”的意思。(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专门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样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能够借此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差不多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4)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一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5)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方法有课文联方法和成语联方法两种。如 2011 年高考重庆卷第 8 题 A 项“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中的“听”和 D 项“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籍、顾”分别说明为“登记”和“回头看”,假如不能确定,能够联系到教材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和荆轲刺秦王中“因此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对“籍”“顾”两词的说明,那么就无须怀疑了;再如 2011 年高考山东卷第 9 题 D 项“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和重庆卷第 4 题 C 项“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中对“济”和“爽”二词的明白得,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同舟共济”和“屡试不爽”,那么能够毫不犹疑地确信说明是正确的。(6)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 2011 年高考江苏卷第 5 题 B项“以公青年易之”中“易”的明白得,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因此“易”说明为“更换”为错误说明。再者“更换”是“易”的差不多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7)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纳“猜读法”,但那个地点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依照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总之,明白得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还要注意“微殊”,不能“以今律古”。(二)虚词 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差不多上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够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各类实问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1虚词分类(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代词:之、何、其 副词:乃 连词:而、且、与、则、若 介词:因、为、于、以 助词:焉、乎、也、者、所(2)关联虚词 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 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3)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 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莫不是”。否则:“不是如此,就”的意思。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多么”。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可能”,与“乎”构成反问语气。以上双音节虚词虽在历届高考中未设题考查,但在文言阅读考查材料中时有显现。把握它们,有助于明白得文意。2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1)语境推断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C项“因杂出经义目试之”中的“因”易误解为“因为”,而结合上文“伯兄骤闻而骇之,曰”和下文“俄顷而就”能够看出,此处连接之意明显,应作“因此,就”讲。(2)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依照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确信也不同。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A项句“以其顽,闭之空室中”中“之”用在动词“闭”后作宾语是代词,而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法明显不同。(3)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纳互文的修辞格,我们能够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那个地点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4)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定、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样起舒缓语气的作用。(5)关照全句 判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要紧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明白得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浯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6)分析搭配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缘故;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7)代入检验 将判定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定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定为转折关系,则可用“但是、然而”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定不准。三、命题规律 由近几年全国高考题看,对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常见的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2011年新课标地区所有考卷均考到实词,八个省份考查了虚词,全国I、卷也都考查了实词。在实词考查中,既有课文中显现过的,如大纲卷中的“延”,重庆卷中的“籍”“且”,湖北卷中的“离”等,也有文中没显现过的,如四川卷当“置身”讲的“厕”和湖北卷当“死亡”讲的“物故”等;2011年全国各地试卷中:考查的虚词有“以、之、而、所、何、乃、其、与、于、焉、因”等,其中“以、而、于”不止一次显现;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在个别省份也有涉及,如2011年天津卷的“漫漶”,湖北卷的“迫卒”、“物故”等。2大多单独设题考查,一样是12题,赋分为3或6分;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如上海卷是主观题,还有的在翻译句子时考查关键实虚词的意义或用法。3所考查的实词大多在课本中显现过,是平常学习中接触较多的;对虚词的考查,多引用教材中的例句来与所选阅读材料中的句子放在一起加以比较。4选材范畴不断扩大。文言文考查多年来以“人物传记”为要紧题材,近两年这种情形有所改变,一些说理文时有显现。如2011年北京卷、天津卷、山东卷等,福建的记游散文。5今后高考对文言实虚词的考查,在能力要求、题型和分值上应该可不能有太大变化,但实虚词综合考查和淡化虚词词义的确定而强调用法分析是大趋势。四、技法点拨(一)实词 1依据课本培养阅读能力,借助课本中文言文梳理、积存文言知识,编织出知识网络;研习120个常用实问的各种义项。所有文言知识的考查都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甚至有部分考点考查直截了当引用了课本中的句子,因此课本最重要,第一要把握的便是课本,不要离开课本埋头于题海,在复习迎考的最后时期也必须加强课本的阅读。2在立足课内强化积存的基础上,课外也要多读多译。增强语感,因为课内注解详细,与读没有注解的文言文,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多读文言文,把那些文句流畅、语言丰富的文段尽量背下来,多读多背就能形成敏捷的语感。3训练科学的解题思路,培养迁移、推断能力。遇到疑难词句,要联系所把握的知识,依照上下文意,寻求隐含信息,推断出词义,以训练推断能力。(二)虚词 以上述对有关文言虚问的解读为依据,我们的备考便会有的放矢。计策如下:1以本为本,归类识记 必须立足教材,把握教材所列的训练重点,并分门别类,细化知识点。复习时把课文所列的常见虚词进行归类,例如:以代词为主的虚词有几个,以副词、连词、介词、语气词为主的虚词各有几个,如此就能够比较系统地把握虚词的用法。2因文解句,因句解词 与积存实词、辨论句式一样,学习虚词必须树立语境意识,即把虚词放在句子中去积存,专门对多义虚词的复习,一定要背熟相应的典型句子。3,区分虚实,明辨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由实词虚化来的,因此有的虚词有一定含义,甚至有的词既能够是实词,又能够是虚词。如“以”字多当介词讲,但也常作动词“认为”讲。要依照上下文判定其词性,进而确定其含义与用法。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前一个“之”字作代词“他”解,后者作助词“的”解。4古今比较,注意区别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的古今意义相同,如“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与今义相同;有的现已完全消逝,如作发语词的“夫”“盖”等;有的则古今发生意义变化,如“因此”在文言文里表示缘故或凭借,现在则表示结果了;又如“吾祖死因此”中的“于”是“在”的意思,“是”指“捕蛇这件事”,不同于现在的连词。5体察语气,专门对待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面的重要性。一段文言文,假如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失“性情”,失去活力。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几句托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的自谦中隐含的埋怨和中意之情。学习文言文,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也”常表示提顿,“耳”“而”“已”表示限制,“得无”“无乃”表示估量、反问等等。6.顾此照彼,相互联系 学习文言虚词还要注意上下贯穿,使之与其他考点互为佐证。如可与句式相联系,它们或是专门句式的标志(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都有以“之”作标志的形式,“者”“乃”“则”是判定句的标志等),或是我们判定句式、明白得文句的关键(如疑问代词“何”,与其他词语组合所构成的重要结构能关心我们借助语气体会感情等等)。五、高考典型例题 1.(2011四川卷 T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 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奇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终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解析:刺,划,撑。答案:D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解析:A 表转折,却表修饰;B 那,那个一定,表祈使语气;C 哪里什么;D 拿。答案:D (2011湖南卷 T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 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尽管,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因此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观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新 1 版)注浼(mi):弄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判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明白得。注意大语境代入法。“拔”说明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答案:B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明白得,有创新。A那个,指示代词;B他,人称代词,作小主语;C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一定,副词。只要把握“其”的几种常见用法,可迅速做对此题。答案:C 3.(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因此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境,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注安堵:安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离 解析:A 项的“充”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那个地点是“担当”“充任”的意思。因为“仍”是“依旧”的意思 因此可不能原先就“代理岭南采访使”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乖方是“违抗法度”,乖:背离。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