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pdf
-
资源ID:85907544
资源大小:393.0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高考】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pdf
1 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 选一个课程建设的开口,与大家交换意见。课程建设无疑是教育改革,着力于改变人才培养标准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我想谈三点:课程很重要,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状况,今后深化课程改革怎么做。一、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历史关头,会看到其实这个转变是一个社会形态从近代转型现代,从农业主体转型工业化,进而叠加转型为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在这个发展阶段,教育满足于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多样化和高品质,以及积极服务于社会的需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三句话说:我们需要服务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由此,需要反思,高等教育精英化,而输出之后,被他人摘桃子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大批参与社会建设的技术型人才,从职业教育到理工科教育,在未来很长时间,还是支撑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实体经济发展大国的保障条件;我们需要一批具备专业化和创造力的高端人才,这决定了我们在今后与美国是不是可以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体制、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关系。在过去的教育变革中,较多聚焦在课程的实施,就是基于国家设定的课程,尤其集中精力在核心课程,也同时是考试课程,进行了窄化的学习。这个学习所塑造的人,一定善于考试,学习基础高度一致,人才的普适性突出,而且也因为考试规定,脑子里有预设问题的答案,标准化了。即思维僵化。尽管我们在国际学业测量中,有很好的成绩表现,而欧美也都到中学来考察学习基础教育的经验。然而我们自己要看到,这个成绩是有预设条件,而且取得这个成绩有代价。稍作解释:一者,学习内容被精简了,集中精力,规定模式,学习几门课程,学习被窄化了。二者,这种学习,分分计较,不是比较谁会学习,而是比赛谁会不丢分,于是思维逐步僵化。有人说,学得越好,读到最好的大学的学生,受害越深。这话有一点极端,可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三者,我们动员了全社会的人员参与,补偿了全社会家庭的资助,以及消耗了全部学生的精力,以过苛的管理和要求,以过度学习,而赢得学业优势。这还是暂时的,一旦失掉家长的督促,例如到外边读大学了,家长管的少了,于是很多孩子就放任自流,不读书了。四者,读书无用,所学在社会职业选择中不具备优势,学历只是入职的敲门砖。五者,我们的教育平均成绩很好,以削峰填谷而获得的。很多学校都把差生的教育作为第一重要的事。于是,我国教育的分化不突出。可是高端学生的培养,缺乏办法。很多实验学校或“一中”,生源很好,学生读书与其他学校一模一样,比赛的也是统一的考试,于是缺乏精英培养的措施。在精英教育上,我国教育是严重滞后的。而欧美以特别资助,民间的和官方 2 的,支持一部分学生获得优先发展;也以私立学校教育作为国家普通普及教育的补偿,可为学生选择,支持一些精英学生获得超长发展。我们看到欧美教育出现问题,所指的主要是在国办教育的某些生源极差的地方,管理的松懈,以及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性带来的副作用。在国际比较与自我反思中,我们会发现,未来的教育改革紧紧盯着上好课,让学生围绕考试的几门课取得好的成绩,不会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而实现教育转型,这一次教育需要深化改革,要发力于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与体制与课程关系最大。最近开两会。莫言提议,把中小学学制由十二年改为十年,缩短两年。这个提议本身未必可行,至少说明有人在思考教育体制问题了。还有这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力求打破天花板。这个天花板指的是什么?至少有几层含义:一是教育孤立,封闭,与社会联系很少。我们习惯于把教育理解成一个孤岛,关起门来做事。这其实不行。例如应试的问题,我们在推素质教育,要减轻负担。发现效果不好。因为家长不理解,他们要加负担,要考试成绩。最后,学校和老师只能妥协。二是教育内部,也有很多天花板,因为条块分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就有天花板。高等教育负责招生,他们按分数排位录取,你这里说,考试成绩不是唯一的,要进行素质教育,这没有说服力,也无法让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去做。其实,基础教育的老师也是被这个制度绑架了。三是,基础教育内部也有很多层天花板。小学管小学,初中管初中,高中管高中,各学科老师只要各学科成绩。谁都限定在角色里,较少从学生需要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建议和支持。小结一下,教育制度需要变革。此外的一个改革重点就是课程。我们再看两会委员的提案,会发现,很多人都察觉教育提供的学习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不吻合,于是建议要增加学习内容,诸如京剧,廉政教育,创新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等等。而且都希望这些要课程化,进入课表。这也未必可行,可是也说明课程很重要。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意味着学生学习什么,就意味着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才。二、我国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上世纪末我国教育在前瞻中,有所反思。并且直接带来了本世纪初期启动的课程改革实验。那时最需要改变的现实是,全国学生,一张课表。也就是学习内容单一,窄化。为此设计了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学校实施课程,这个体系包括三类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预设了必修与选修模块。也就是说,在规定全选课程里,还区分学习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学习,实现的条件是学生自选。这样我们就清楚了,课程改革实验,所确定的改革意图的实现主要路径是三条:一是,弹性课程体系的建立。给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的赋权。二是,学习的选择性,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兴趣,能力,来确定所学习的内容。三是在区域范围内和学校内部,打破一张课表的限定。这时还没有发展到每人一张课表。3 从精神本质上看,这一次改革所要增加的是自主性,在教育管理上,给地方教育教学管理分权了。在学校层面给学校办学实现自主性提供了条件。因为校长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来实现办学特色。在教师,可以不同内容和层次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在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个性化发展。把改革的意图我们简要概括如此。不展开论述,为了好理解,也做的是通俗化表达。从 2001 年义务教育启动实验,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可以说,这一次改革路途中间很坎坷,有不同的声音,而且很多最初的设想没有实现。在课程建设上有突破,可是在课程建设的规划,成为体系,以及学习的选择性都有很大差距。所谓一张课表的问题,依旧是存在的。在启动本次新高考制度改革中,我们也需要进行现实的评判与课程改革目标失落的原因分析。主要问题有几个:其一,高考按分取人这个机制没有变化。所谓高考录取的制度改革,什么推荐入学,什么自主招生,都演变为按分数录取。事实上,反而增加了考试次数,加大了学生负担。在这个体制下,学生不可能有自主性的学习,课程内容的自选权,学校也不敢下放。这个问题横亘在这儿,在基础教育内部无法破局。其二,国家课程计划是满量的,也就是说,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以及要求增加的各种专题教育,已经把课表塞满了。我们在发布课程计划时,发觉在课表里一些规定内容进不去了,要在课表外附加说明,某某规定内容,请学校自主安排。其实,做课程计划也知道,学校也没有时间再自主安排,可是按照国家规定学校教育还不能缺少这个内容。这个难题只能下移。我们给了学校自主建设课程的权利,却没有给到自主实施的可能。其三,我们增加课程自主性,尤为关注的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特别要求增设课程,要脱离学科本位,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改善。于是,这个阶段校本课程较多在音体美,科技,劳动技术等边缘学科开设。这些学科的本科,都难于保持高质量,也就意味着这些增开的课程,也多为装饰性课程。你来看,我有,但是说不上教得有质量。其四,学校课程开发,缺乏专项经费和专业支持,于是出现了注重课本化,而轻视实施的问题。没有人的课,开不了。我们开设学校课程,最终还要上课,要有教学质量,因而开发课程与实施课程要一并考虑,没有人就谈不到课程建设。此外,开发课程需要经费的支持。这一也是学校所缺乏的。国外学校预设课程,要报计划,审批后,要增加经费。我们还没有这个体制。可以说,中国的校长不简单,他们还是有智慧有能力,在很困难的境遇里,还是发展出不少的校本课程。其五,在课程总量增加之后,我们需要后续跟进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目前这样的机制和配套都不足,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某课,或不开,开就是全员的。用以维系的是班级授课制的稳定。最后,连高中国家课程的选修都成为学校给学生选定 4 了。如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无法落实的。三、深化课程改革要加强学校课程建设 新高考制度改革,一个突出的变点,就是选课走班。所谓“六选三”,就是在历史、地里、生物、政治、物理、化学六门课程里,任选三门参加高校招生考试。这个变点的意义在于,给固定化的高考,增加了选择性。选课的背后是选课。选课的背后是什么?要有预设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为了保证选课的实现,在国家层面,主要做了几件事:一是在国家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修订课标。这么做的意图是明显的,要把过去虚化的泛化的所谓素质,聚焦在核心,即突出教育的重点。如此可以防止课程内容的泛化,过于追求难度和广度。二是在课程计划的修订中,收缩国家课程学分和课时,如此就能给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的选择预留下来空间。三是在考试制度上,把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收归国考,以控制难度,减缓分数压力;“六选三”的考试为等级呈现,自然也是减缓分数的压力。从国家层面用这个抓手,要把学校办学自主,学生自主发展和多样化发展落到实处。这样看,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势已经形成。接下来,在各地推进改革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无疑是选课走班。落实这个任务,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选课走班的配套制度建设。二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这两点的落地,都在学校层面。目前,改革的压力传到,已经由国家层面到了省市,各地都在研究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一旦社会公布就往下传到都区县,进而是学校。学校层面没有一点退路。因为学生要选课,2017 年新高一一进学校,他就会问你要课表。校长做好备选课程的准备了吗?据我了解,学校反映还要滞缓,甚至漠然。按照过去的习惯思维,我们可以等一等。可是,这一次改革是制度层面的,而且强调改革要激活基层,也就是学校的活力。这就是告诉你了:学校的问题,学校解决。压力传达到学校,我们没有退路了。未来相当长时间,课程建设与实施,从高中到义务教育,这个改革要逼迫校长增加压力感,责任感。我下面谈谈学校课程建设要做什么?学校课程建设,也包含课程实施,主要指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强调高质量落实;二是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这是一个难点,现在地方设置课程,可是缺乏师资配套等,怎么提高质量是一个长期工作;三是校本化课程的建设,这就包括开发课程与实施课程。三件事里,我们过去较为重视第一点,就是整合了行政、教研,以及教师力量,争取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尤其,在考试课程上,还有一点成绩。现在看,短板是校本课程。下面着重谈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其一,要加强学校课程的建设,需要围绕这个专项工作,整合力量,建立机制。5 最佳的设想是行政、教研、校长和教师四位一体。这四种职业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都不能缺位,可以说一个都不能少。行政负责整体的谋划,具体的领导,以及资源的配置、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评估。目前,这个层面已经动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区县围绕课程建设,建立了机制,工作重点也较为突出。比较而言,其他方面教研员、校长和教师,还有态度漠然的现象。似乎,这件事与自己很远,自己也做不了什么。说教研员和教师,他们具有学科本位意识,长期以来总觉得能较好一本书就行了。因而,思想认识聚焦在怎么教课上,也就是关注在课程的实施。课程建设,这对于他们也是新生事物,没有经验。校长思维,也一样要考试质量,指导老师教好课。余下一些精力,找出有事业心和专业能力的老师,发展一两个学科特长。在全校课程的体系构建上怎么规划怎么做,是陌生的。今后,这些方面都要聚焦在课程,增强课程意识。今后的好老师,或许是他可以开出很多课,很多学生乐于选择他的课。其二,学校课程建设是多维度的,多样化的,即需要扩展课程思维,不要思想僵化。课程的样态是多样的。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维度思考怎么进行课程建设:一是德育的渠道与形式,与课程的融合,以及课程化。德育,以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过去我们把学科课程分得很开,在实施的对象上也做区分。似乎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他们的职业角色是偏于德育的,是德育工作者。而学科教师,则以学科教学为己任,于是主要负责学科教学质量。多年来我们强调德育与智育的并重,以及融合,可是也做不到。而今,在课程建设的思路指导下,我们或许可以把德育建设的课程化纳入议事日程。活动类课程也是课程的一种呈现形式,如此看,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党团课,社团活动等,都可以课程化。我说说什么是课程化。不做纯粹学术的讨论,举例来说明组织学生春游,这是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如此活动,这本身不是课程。如果把这个活动的组织与教育的效益统筹考虑,去哪里,干什么,都要与教育的目的相关联。在学生走之前,游览之中,以及游览后,都有学生主动完成的任务以保证其学习效益。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放大了。而且,之后这个模式被固化了。每年这个时候,均有这个模式的重复活动。而且这个活动的价值与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的统筹考虑相吻合。这个春游活动其实就是一门课程了。同样考虑学校运动会,确定教育主题,各班级围绕班级特色,充分展示自己。围绕运动会的组织,增加了教育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增值效益。这个活动,也是较为稳定的,每年定时组织。这也就成为了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二是学科课程建设与实施。按照传统思维,一个教师教一门课。其实,在学生可以选择学习之后,也就存在了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的不同需要。至少存在学习层次,学习内容两个方面的差异化需求。举例说明。语文课,目前集体学习一本书,是国编教材。可是,在学习中客观存在分层,学差生与学优生,以及一般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从课程角度看,我们要为不同层次 6 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这样分层的课程就产生了。当然,要补充说明一点。我们不主张进行分班的分层教学,区分学生的差异,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挫败感。再有语文科的内容很多。有人把名著开成一门课,就出现了红学课,论语课,孟子课等。未来要出现学科课程群。就是一门课,拓展出配套课程,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就课程建设的发展而言,这种课程发展的余地很大,也是课程建设最容易突破的地方。三是素质拓展类课程。这一类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发展等相关。不必与德育类,学科类课程特别区分。素质拓展,目前主要集中在艺体类课程,辐射的学科主要是音体美。这也是学生所谓特长发展的主攻方向。此外,科技活动小制作,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也可以纳入素质拓展中。现在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要侧重考虑,大学先修课程,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等。四是学校文化建设课程。目前,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家长开始融入学校教育。在这个背景下,怎么争取校外支持,辅助开设课程,孤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也有了机会。而且,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在课程化之后,也可以发展出一类特别不同的课程。其三,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一并考虑,另外一切课程都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目前强调课程建设,很容易导致校长、教师的替学生做主的现象。我以为你要学习什么,要增加什么,我就开发出来一门课。然后规定所有学生都要学习。这不是我们鼓励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因材施教。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效的过程,需要基于区域指导,学校课程围绕办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实现进行规划。然后,动员本校教师,全员参与;争取把学校原有的文化建设河课程实施中的优势进行拓展和优化;并且吸纳社会优势资源,推展学校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建设的同时,并不是为了追求课程的总量,更希望实现课程实施的高质量。课程设计,要争取实现课程的优化。我说的是意思是,开课多未必是好事,我们需要基于学校发展需要,设计出优化的课程建设方案。满足学生需要,具备高质量,这才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现实教育的优势在课程实施,而不在课程开发。未来要强调课程开发,可是不是要把这两者反转过来。学校教育首先要保证把国家课程开齐,保证课时,并且追求高质量。在实现这个基础目标之后,我们要追求高级发展目标。也就是有丰富的备选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其四,学校课程建设,在进行体系构建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要素:社会发展需要,职业生涯目标与学生需求,学校办学优势与发展目标。原有的课程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主体,这些是学习和发展的奠基课程。在这些课程实施中,学生会出现分化,而且学习目标会有落差,为此主体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主要强调全员的需求满足。而其他建设课程,需要考虑部分需要,也就是要综合考虑如上要素,尤其要问问学生你需要学习什么,基于学生调查再开发课程更有必要性。课程建设是一个专业性 7 很强的事,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应该对此加以关注,并且拿出办法来,为教师开发课程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