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pdf
-
资源ID:85915166
资源大小:243.3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pdf
爱莲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里的文言文词汇。(2)反复朗读课文,能够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自由提问问题,教师点拨,同组交流表达,体验探究的过程。(2)能过认真聆听和思考其他同学的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认识,体现合作学习的过程。(3)能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通过联想和仿写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看法等。(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敢于揭露和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介绍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二、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注音:“蕃”fn “亵”xi “濯”zhu “鲜”xin 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藤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旁枝。例句:不蔓不枝 古今异义词:亭亭净植 植:古义:树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 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菊之爱 宾语前置的标志 清:濯清涟而不妖 澄澈 香远益清 单纯不杂 植:亭亭净植 树立 缘坡植牡丹 种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省略句 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说”“爱莲”。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由此引出以下问题)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3、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 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提问: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问:陶渊明为什么爱菊?讲解: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文章来看,作者更欣赏莲花。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提问: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屏幕显示色块对比)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屏幕显示“相关知识”:“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 结合两句诗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当时追求复归的不良风气。五、分析结尾 一“叹”爱菊者“鲜”二“叹”爱莲者“少”三“叹”爱牡丹者“众”六、学习相关的莲花诗句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簾风,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八、反馈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来概括原因。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