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pdf
-
资源ID:85916627
资源大小:300.9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pdf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 人教必修二第 8 课兰亭集序教案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景志国 【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教学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如:年是庚辰年;年是辛巳年;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第二句:与会者。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第四句:宴饮之乐: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次:旁边。一:一些,一点。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第五句:天气。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所以:用来。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诚。朗读第一段。、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与:结交,交往。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或:有的人。晤言:对面交谈。因:就着。放浪:放纵无拘束。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趣:通“趋”,往,追求。曾:竟,乃。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之:往,到达。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 系:附着。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向:以前。俯仰:时间很短。犹:尚且。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何况。修短:寿命长短。期:至,及。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朗读第二段。、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固:本来。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由:通“犹”,如同。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述:陈述,创作。所以:的原因。致:情趣。朗读第三段。、深化迁移: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多媒体显示: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多媒体显示: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多媒体显示: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精心校对版 伶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兰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识:第一段: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驰,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仰观,俯察”宗白华说这是古代哲人、诗人观察世界的两种特殊方式。第二段:正视生死,隐含对儒家死生观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轻死,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能为人接受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别解: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对须臾人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在人生体验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两种必经阶段:“自足”与“感慨”、“得意”与“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世事变迁无常,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最终都要结束,非人力所及。第三段:正视生死,隐含对道家死生观的批判,道家以虚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饰对死的恐惧,在天天面临死亡威胁的魏晋士人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人们世代要面对这个令人痛苦却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