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pdf
1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 部编版八上第 21 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富贵不能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三里之城】【环】【池】【兵革】【兵】,【革】,【委而去之】【委】,【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至】【亲戚】【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列子 说符)【习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亡:丢失 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反:同“返”,返回 3 C.既反,问:“获羊乎?”既:既然 D.杨子戚然变容 戚然:忧伤的样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 A.何陋之有(陋室铭)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久之,目似瞑(狼)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心乐之(小石潭记)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参 考 答 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环】围。【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5 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列子说符)【注释】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2.反:(通假字)通“返”,返回。3.亡:丢失。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既:不久 5.率:率领,带领。6.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7.竖:僮仆(童仆)8.歧:岔路,小道。9.奚:(疑问代词)怎么。这里指为什么。10.(吾不知所)之:到去。11.所以:表示原因的虚词。12.反:通“返”,返回,回来,返还。13.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14.移时:多时,一段时6 间。15.竟日:终日,整天。16.既:已经。17.损:减少。18.众:众多。19.奚:哪里。20.焉:语气词。21.怪:对 感到奇怪。22.既反:已经回去。23.命:教导,告知。24.获:找到,得到。【翻译】杨朱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与他(邻居)有交情的人,还请杨朱的小僮一起追赶。杨朱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朱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弄丢了。”杨子问:“怎么会逃跑呢?”邻居说:“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我该到哪里去了,所以就返回了。”杨朱(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脸色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不说话,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他的门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导什么。【习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亡:丢失 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反:同“返”,返回 C.既反,问:“获羊乎?”既:既然 D.杨子戚然变容 戚然:忧伤的样子【解析】C 已经。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 A.何陋之有(陋室铭)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久之,目似瞑(狼)【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 宾语前置的标志。B 代词,指马。C 助词,的。D 补7 足音节。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心乐之(小石潭记)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例句是意动用法,以为怪。A 意动用法,认为美。B 意动用法,以为乐。C 意动用法,以为亲。D 使动用法,使苦。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解析】D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翻译: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翻译: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二)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8 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9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自赞:自我总结。庶几:差不多。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0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参 考 答 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焉】怎么,哪里。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7、【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8、【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9、【夫子】这里指丈夫。10、【正】准则,标准。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11 义。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15、【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16、【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12 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自赞:自我总结。庶几:差不多。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解析】A、C、D 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 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 )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解析】A 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13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解析】D 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答: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 【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4 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15 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节选自 吕氏春秋不苟论)【注】:古代楚国都城。声问不知,修行不闻: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说义:陈说道理。方术:所持方策。耦世接俗:随顺社会,附和世俗。期期思:孙叔敖的故乡。舆:车。庄王: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称荆庄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王舆迎叔敖 以衾拥覆 B.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 辍耕之垄上 C.征于色 所恶有甚于死者 D.吾将为子游士 士卒多为用者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2)荆王欲以为令尹 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所以动心忍性 (2)此沈沈尹茎之力也 4.【甲】文中孟子认为避免国家灭亡的条件是什么?5.【乙】文中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是什么?16 参 考 答 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八指被任用。【亩】,田地。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9、【曾益增加。【曾】,同“增”。10、【恒过】常常犯错误。1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12、【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14、【入】指在国内。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17 16、【出】指在国外。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节选自 吕氏春秋不18 苟论)【注】:古代楚国都城。声问不知,修行不闻: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说义:陈说道理。方术:所持方策。耦世接俗:随顺社会,附和世俗。期期思:孙叔敖的故乡。舆:车。庄王: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称荆庄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以王舆迎叔敖 以衾拥覆 B.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 辍耕之垄上 C.征于色 所恶有甚于死者 D.吾将为子游士 士卒多为用者【解析】A 两个“以”都是“用”“拿”的意思。B 助词,的;动词,到、往。C在;表示比较。D 替;被。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被任用。(2)荆王欲以为令尹 为:担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所以动心忍性 翻译:借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2)此沈沈尹茎之力也 翻译:这是(凭借)沈尹茎的力量。4.【甲】文中孟子认为避免国家灭亡的条件是什么?答: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5.【乙】文中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是什么?答:举荐贤能,任用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