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pdf
1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琵琶行 一、教学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3.情感与态度: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一)导语: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意境。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弹。(二)作者和背景(学生作答)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存诗 2806 首)。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卖炭翁为代表的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有白氏长庆集71 卷。2、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3、解题:琵琶:弹拨乐器名。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三)赏析诗歌 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1、阅读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原因,并 2 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2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故事梗概和诗歌线索)3.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出自京都: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落魄失意: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境况相同,感受相同,相互理解,相互同情 4、主旨: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5、体味诗人描写音乐的艺术:(1)运用大量的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2)描写音乐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来表现。试从二段中找出的句子,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动作神态。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说明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看出她技艺的娴熟。轻拢慢捻抹复挑:弹奏的动作 曲终收拨当心画:弹奏的结尾动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有什么好处?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3)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作用:把音乐效果和环境气氛、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写,共同烘托出一个音乐的世界。(4)找出叠词叠字,双声叠韵词 叠词叠字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另有瑟瑟、茫茫、唧唧,不直接描写音乐的。)双声叠韵:幽咽、呕哑、嘲哳。这些词语的运用有什么效果?直接模拟声音,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总结高超的音乐描写:用比喻描写音乐(以声写声,以形写声)。通过写音乐效果描写音乐。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态度描写音乐。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描写音乐。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卖炭翁,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板书课题、作者)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最好的投放)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3 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组织学生朗读诗歌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朗诵可以唤起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为进一步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和进一步揣摩语言奠定基础。听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分组讨论 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1、组织学生分小节品读诗歌语言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2、组织学生将分析出的重点字词语句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展示在黑板上。1、分小节品读诗歌语言及其所蕴含的情感。2、展示:本诗的语言贴切而又饱含感情,通过分小节品读诗歌语言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能力。组织学生探讨本文表现音乐的方法 分组讨论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学以致用 自主 培养认真思考的习惯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内容 评 价 等 级 评价目的 优(5)良(4)中(3)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声音响亮 能否大胆表达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独立思考 4 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是否敢于否定 我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是否欣赏自我 我能流利、有条理地回答问题 能否自由表达 我已养成良好的记笔记的好习惯 是否有良好习惯 我能承前启后理解新的知识点 是否迁移知识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是否兴趣浓厚 最欣赏哪个同学的表现?为什么?是否肯定别人 我还有与这节课的内容相关的问题问老师 是否主动探究 最终得分 七、教学课件